《一句頂一萬句》-中國人的“百年孤獨”

從《一句頂一萬句》這個書名來看,初讀時,我以為是有些人說一句話可以頂有些人說一萬句話,這說的是個“點”,就是看那一句話有沒有說到點上。可是越往下讀,越發(fā)現(xiàn)有些人是很能說,也很能說到這個點上??墒羌词鼓阋詾槭歉闾托奶头蔚呐笥?,即使你覺得他給你出的主意很在理,比你看得遠??墒悄阌肋h也不會知道那個人在出主意時想的什么,有可能是真的為你好,有可能只是不想再聽你說下去,就像老馬給老楊出主意。老楊可能一輩子也不會知道老馬給他出主意時想的啥。 可是一點一點讀下去,發(fā)現(xiàn)作者想說的是個“說得著”,這個“說得著”看似簡單,實際最難。這里面看似在寫吳摩西,牛愛國,實際上在寫我們每一個人,看似說的是他們和人相處的狀態(tài),實際上也是我們和人相處的狀態(tài)。其實說到最后,說的是個孤獨。 故事講得很曲折兩個人物都擺脫不了一直離家不斷尋找的命運,兩個人物都挺讓人心疼的。 尤其是吳摩西帶著巧玲去假找她媽時,最后巧玲丟了,吳摩西的那種無助,小人物的一生可能沒有那么傳奇,可是他們身上那些來自父母,兄弟,妻子,孩子之間的隔膜與親近就足夠讓一個活生生的人去哭,去笑。所以在看到苦了一路的吳摩西最后把唯一能跟他說的來的巧玲丟了的時候,真的讓人很心疼。 這本書講了說話,說話是門藝術,說得太多,不行。說的太少,也不行??墒沁@說話最終好像講究的是說話的對象,這說得來的,不愛說話的人,也能滔滔不絕。說不來,半句都嫌多。這年頭,不也是這樣嗎?找一個說得來的何其不易?所以,如果你的身邊能有一個和你說得來的,感到幸運的同時,也請珍惜。 書里通過“說得來”與“說不來”也講了許多情,最打動我的,是親情。牛愛國在他媽死后參透了他媽對于他們幾個孩子的愛,也參透了媽對于孩子的失望。牛愛國在他媽死后又想起來好多答應她媽的事情沒做,她媽的牙改補了,最后也沒補。 還是那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這話和“人”這個字一樣,好懂也好寫,但都不好做。 這本書在情節(jié)上似乎非常強調一個“聯(lián)系”,事兒與事兒之間勾勾繞繞似乎都有聯(lián)系,單純的人只能看到一層,懂的多的人能看出好幾層。想想也是,就像這個人,我們大多都只能知其表面,心里到底是咋想的,我們也不知道。 雖然牛愛國最后出走去假找龐麗娜有點為了照應前面的故事而故意為之的感覺。但是作者把想表達的,都表達在這“出走”上了。 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給自己的心找一個歸宿,而不是像兩位主人公一樣出走半生,心靈依然孤單。又或者學會享受孤單,即使沒有那個“說得著”的人,我們依然活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