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隋唐長安城的演變史

2022-10-25 16:09 作者:光明的署光  | 我要投稿

隋唐長安城,初名大興城,始建于隋朝開皇元年,唐朝建立后,易名為長安城,屬京兆府長安縣、萬年縣,是隋唐兩朝的首都,亦是當時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城市,面積達83.1平方公里(不含大明宮3.11平方公里)。位于今天的陜西省西安市。

隋唐長安城

歷史沿革

隋朝時期:初步形成

公元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后,最初定都在長安。但當時的長安經過西魏及北周兩朝后,破敗狹小,水污染嚴重,于是便決定在東南方向的龍首塬南坡另建一座新城。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愷的主持下,僅用9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建成了宮城和皇城。開皇三年(583年),隋朝遷至新都,因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為大興公,因此便以“大興”命名此城。隋煬帝繼位后,陸續(xù)開鑿運河,以水路連接大興和隋唐洛陽城。隋煬帝大業(yè)九年(613年),動用約10萬人在宮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總體格局至此基本形成。

隋朝大興城

唐朝時期:達到全盛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后,繼續(xù)在此定都,并更名為長安。此后進一步修建和改善,在唐太宗,唐高宗和唐玄宗年間先后增建了大明宮和興慶宮等宮殿。

唐朝長安城

唐代長安城的經濟和文化在唐玄宗開元年間發(fā)展得十分迅速。盛唐時期,它已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盛唐時通常情況下城墻內有五十萬戶籍人口,極盛時城內人口達到百萬。安史之亂后,長安經過叛軍破城,走向衰落。763年,唐代長安城被吐蕃占領15天。唐僖宗時黃巢(875年—884年)攻入長安,在黃巢軍和唐軍的廝殺之中,城市遭到嚴重破壞。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并把宮室拆毀,屋木也一起運走。后來,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jié)度使韓建認為城廣人稀,不利于防守,于是對城市進行改筑,他放棄了原長安城的外廓城和宮城,僅保留了皇城,稱為子城,進行修治。原皇城有東、南、西三面城垣,北面是寬闊的橫街,成為皇城與宮城之間的分界。這次整治,便將宮城的南垣作為子城的北墻,與皇城的東、西城垣連接在一起,從而使原來的皇城成為一座四面環(huán)有高大城垣的堅固城池,并封閉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門,保留了順義、安上、景風、含光(含光門在元朝時也被封閉)、承天門(韓建改名為玄武門)等城門,以便防守。改建后的長安城稱作“新城”。新城的周長為9.2千米,僅及原長安城周長的四分之一?!靶鲁恰保簿褪俏宕?、宋朝、金朝、元朝的長安城。

唐末韓建所建的新城(黑色部分),只保留了皇城,其余全部拆毀及廢棄

到了明朝,朱元璋下令擴建新城,在韓建的基礎上向東,向北擴建,并拆除了玄武門(原唐承天門)及北面城墻,從此形成了今天西安城墻的局面。至此,有著總計370年歷史的隋唐長安城便宣告廢棄。

明朝擴建的西安城(黑色部分)

布局

外郭城

隋唐長安城的面積達83.1平方公里,按中軸對稱布局,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組成。城內街道縱橫交錯,劃分出110座里坊。此外還有東市、西市等大型工商業(yè)區(qū)和芙蓉園等人工園林。

唐長安城平面圖

長安城(外郭城)開十二座城門,南面正中為明德門,東西分別為啟夏門和安化門;東面正中為春明門,南北分別為延興門和通化門;西面正中為金光門,南北分別為延平門和開遠門;北面的中段和東段分別與宮城北墻和大明宮南墻重合,西段中為景耀門,東西分別為芳林門和光化門。除正門明德門有五個門道外,其余各門均為三個門道。明德門東西廣55.5米,南北長17.5米,每個門道寬5米。明德門原有臺閣式門樓建筑,唐末被朱全忠焚毀。

明德門復原圖

明德門內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寬達150米至155米,全長5020米,而此街稱為天街,是長安城的中軸大街,唐朝皇帝往城南祭天所走街道。唐代詩人韓愈曾用描述道: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以此贊美朱雀大街的春色美景。

大街兩旁集中了當時長安城最有影響力的佛寺和道觀,如薦福寺、大興善寺、唐昌觀、玄都觀等。

外郭城內有東市(隋稱都會市)、西市(隋稱利人市)兩座市場,各占兩坊之地。兩市大小幾乎完全相同,南北長約1025米,東西寬約927米。市場有圍墻,開八扇門,內有井字形街道和沿墻街道,將市內分為9區(qū)。每個區(qū)都四面臨街,店鋪沿街而設,有飲食店、珠寶店和手工業(yè)作坊等

有“天街”之稱的朱雀大街,位于明德門和朱雀門之間,全長5020米

縱橫交錯的道路將外郭城分作了110坊(隋稱“里”)。各坊面積不一,南北長在500-838米之間,東西寬在550-1125米之間。

皇城

皇城平面詳圖
皇城正門“朱雀門”復原圖

皇城亦為長方形,位于宮城以南,其東西與宮城等長,南北寬1843米,周長9.2公里。城北與宮城城墻之間有一條橫街相隔,其余三面辟有五門:南面三門,中為朱雀門,兩側為安上門和含光門;東西面各一,分別為景風門和順義門。南面正中的朱雀門是正門,向南經朱雀大街與外郭城的明德門相通,向北與宮城的承天門相對,中間為承天門大街,構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軸線。城內有東西向街道7條,南北向5條,道路之間分布著中央官署和太廟、社稷等祭祀建筑。

宮城

唐長安城的主宮城分別由太極宮(隋稱大興宮)、掖庭宮和東宮組成。是隋朝和初唐時期的皇帝居所和朝會之地。

太極宮東西寬1285米,南北長1492米,面積約1.92平方公里。宮內由南向北分為前朝、后寢和苑囿三塊區(qū)域。前朝的正殿為太極殿(隋稱大興殿),此為皇帝處理政務,上朝的地方。四周有廊廡圍成的巨大宮院,東西兩側建有官署。后寢的主殿是兩儀殿(隋稱中華殿),周邊有萬春殿、千秋殿、甘露殿(為皇帝居住的地方)、神龍殿、安仁殿等殿堂。苑囿位于宮殿最后部,有亭臺池沼等,其北的宮墻上有玄武門,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就發(fā)生在此

宮城平面詳圖


宮城正門“承天門”復原圖

太極宮宮殿復原圖
宮城北門“玄武門”復原圖

承天門宮庭廣場復原圖

掖庭宮是唐長安城宮城中最左邊的宮殿,通常是宮人和因罪沒入宮庭的婦人所在,她們在此為宮庭提供勞役,其中有為宮庭服務的表演者。該宮只有兩門,各自位于東邊和西邊,掖庭宮的南邊為內侍省。

東宮是太子的住所和辦公地點,位于宮城最右邊,其正門為嘉福門,宮內有嘉德殿、祟教殿、麗正殿,光天殿、承恩殿,北門為玄德門。

大明宮

為唐長安城東北部的宮城。始建于貞觀八年(634年)。原是隋代禁苑的一部分,唐太宗后為其父李淵在該地修建的夏宮永安宮。貞觀九年(635年)李淵去世后,改稱為大明宮,又稱“東內”。唐高宗繼位后,認為原來居住的太極宮過于潮濕,便于龍朔二年(662年)對大明宮進行了大規(guī)模擴建,更名為蓬萊宮,并入住其中。咸亨元年(670年)宮殿再次改名為含元宮,神龍元年(705年)復名大明宮。

大明宮復原圖

自唐高宗開始,大明宮成為國家的統(tǒng)治中心,歷時達234年。整座宮殿的規(guī)模宏大,建筑雄偉,王維詩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描繪了當時的盛景。中唐和晚唐時朱泚和黃巢先后據此稱帝。唐僖宗時,大明宮屢遭兵火,最終于乾寧三年(896年)被燒毀。公元904年,因為戰(zhàn)備的原因,宮殿的遺跡也都被拆除,此后便成為一片廢墟。

大明宮平面圖

大明宮選址在唐長安城宮城東北側的龍首塬上,利用天然地勢修筑宮殿,形成一座相對獨立的城堡。宮城的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南寬北窄的梯形。城墻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2.5公里,周長7.6公里,面積約3.11平方公里。城墻南段與長安城的北墻東段相重合,其北另有三道平行的東西向宮墻,把宮殿分為三個區(qū)域。所有墻體均以夯土板筑,底寬10.5米左右,城角、城門處包磚并向外加寬,上筑城樓、角樓等。

丹鳳門復原圖

宮城共有九座城門,南面正中為丹鳳門,東西分別為望仙門和建福門;北面正中為玄武門,東西分別為銀漢門和青霄門;東面為左銀臺門;西面南北分別為右銀臺門和九仙門。除正門丹鳳門有五個門道外,其余各門均為一個門道。在宮城的東西北三面筑有與城墻平行的夾城,在北面正中設重玄門,正對著玄武門。宮城外的東西兩側分別

駐有禁軍,北門夾城內設立了禁軍的指揮機關——“北衙”。

整個宮域可分為前朝和內庭兩部分,前朝以朝會為主,內庭以居住和宴游為主。大明宮的正門丹鳳門以南,有寬176米的丹鳳門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萊殿、含涼殿、玄武殿等組成的南北中軸線,宮內的其他建筑,也大都沿著這條軸線分布。在軸線的東西兩側,還各有一條縱街,是在三道橫向宮墻上開邊門貫通形成的。

宮殿布局

前朝

含元殿

含元殿復原圖

含元殿是大明宮的正殿,位于丹鳳門以北約600米處、龍首塬的南沿,是舉行重大慶典和元旦、冬至大朝會之所,俗稱“外朝”。主殿面闊十三間,殿身十一間,進深六間,每間寬5.3米。實測殿基高于平地15.6米,東西長75.9米,南北長41.3米,四周有寬5米的副階。在主殿的東南和西南方向分別有翔鸞閣和棲鳳閣,各以曲尺形廊廡與主殿相連,整組建筑呈“凹”字形。主殿前是一條長78米、以階梯和斜坡相間的龍尾道,分為中間的御道和兩側的邊道,表面鋪設花磚。在龍尾道的前方還有一座宮門,可能是牌坊式建筑,其左右各有橫貫東西的隔墻。含元殿建造時充分利用了龍首塬的高地,威嚴壯觀,視野開闊,可俯瞰整座長安城,詩句“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就形容了它當時的巍峨氣勢。

含元殿復原圖
含元殿復原圖

宣政殿

宣政殿位于含元殿以北約三百米,為皇帝每月朔望臨朝聽政之所,稱為“中朝”。殿基東西長70米,南北寬40多米。殿前左右分別有中書省、門下省和弘文館、史館、御史臺館等官署。在殿前130米處,有三門并列的宣政門,左右是橫貫式的宮墻,墻、殿之間形成較大的院庭。

宣政殿復原圖

紫宸殿

紫宸殿是寢區(qū)正殿,亦是皇帝日常辦公的場所,位于宣政殿以北95米處,稱為“內朝”,群臣在這里朝見皇帝,稱為“入閣”。含元、宣政、紫宸組成的外朝、中朝、內朝格局多為后世的宮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這種格局的體現。

紫宸殿復原圖

內庭

大明宮的北部為園林區(qū),建筑布局疏朗,形式多樣。紫宸殿以北約200米處即為龍首塬的北沿,其下有太液池,又名蓬萊池,面積約16000平方米。水池的形狀接近橢圓形,在池內偏東處有一土丘,高5米多,稱作蓬萊山。池的沿岸建有回廊,附近還有多座亭臺樓閣和殿宇廳堂。

麟德殿

麟德殿位于大明宮的西北部,是宮內規(guī)模最大的別殿,建于高宗麟德年間,是皇帝舉行宴會、觀看樂舞和接見外國使節(jié)的場所。殿基用夯土砌筑,四壁鋪磚,實測南北長130米,東西寬80余米。高臺上原有前中后毗連的三座大殿,分上下兩層。東西側分別有對稱的郁儀樓和結鄰樓以飛廊與主殿上層連通,樓前有亭,全都建在夯土高臺上。整個麟德殿的總建筑面積達12300平方米,周圍有回廊環(huán)繞,目前已在遺址的基礎上復原了其平面布局。

麟德殿復原圖

太液池

太液池位于唐城內庭中心地區(qū),是大唐王朝最重要的池苑。大明宮分為前宮和后宮,后宮是以太液池為中心而布局的,是宮廷的皇家園林景區(qū)。
太液池復原圖
太液池復原圖

整個太液池有東池和西池兩部分,西池為主池,其平面呈橢圓形,面積約有14萬平方米。東池平面略呈圓形,面積約3.3萬平方米。根據池岸和池底最低處落差判斷,池水當時應有2~3米深。太液池中有三座島嶼,其中有一座便是蓬萊島。

到了唐末,公元904年,被廢棄,后來因歷史變遷,終被淤塞和填埋為平地。

興慶宮

興慶宮是唐朝著名的宮殿,是唐玄宗時期的政治重心,稱為“南內,原是李隆基作為皇子時五兄弟居住的舊宅,原名隆慶坊。變?yōu)閷m殿后為避諱改名。

興慶宮復原圖
興慶宮復原圖

宮殿由150畝的興慶湖及沉香亭、花萼相輝樓、南薰閣等組成。

唐末,興慶宮遭到破壞;到清初,興慶湖逐漸干涸成為農田。

遺址發(fā)掘

隋唐長安城埋藏在現在的西安城下0.7米-1米,目前西安有不到30處隋唐長安城挖掘點。

大明宮丹鳳門遺址
大明宮含元殿遺址
大明宮紫宸殿遺址
大明宮太液池遺址

為保護唐長安城遺址,西安市修建了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唐長安城墻遺址公園與大慈恩寺遺址公園。西安市內還有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圜丘遺址,在大唐西市博物館內設有西市遺址展示區(qū),大雁塔、小雁塔也是唐長安城的遺存;而唐宮城(太極宮、掖庭宮、東宮)遺址位于蓮湖公園到自強西路一帶,其中蓮湖公園南岸有承天門遺址。

隋唐長安城在現今西安市的大致方位
隋唐長安城在現今西安市的大致方位


隋唐長安城的演變史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固镇县| 永善县| 亳州市| 镇江市| 金川县| 长顺县| 清苑县| 山丹县| 綦江县| 刚察县| 寿光市| 那坡县| 秀山| 都江堰市| 邵东县| 宝丰县| 瓦房店市| 宁强县| 广汉市| 霍山县| 商洛市| 彰化市| 石家庄市| 白玉县| 彭山县| 天镇县| 涪陵区| 广灵县| 准格尔旗| 中江县| 弥渡县| 兴国县| 潜江市| 揭东县| 固安县| 襄樊市| 哈密市| 苏尼特左旗| 保靖县| 留坝县| 津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