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客叢書》 宋 王楙(四十七)
不用南人為相 祖宗朝不任用南方人為宰相。 我曾經(jīng)探究古時候,也有這個說法。讀《南史》,里面說:齊高帝欲用張緒為仆射,以問王儉。儉曰:“緒少有佳譽,誠美選矣。南士由來少居此職?!瘪覐┗卦唬骸皟€少年或未諳耳,江左用陸玩、顧和,皆南人也?!眱€曰:“晉氏衰政,不可為則(大意:齊高帝想任命張緒為仆射,他將此事問王儉。王儉說“張緒這個人從小就有很好的名聲,是最合適的人選。但南方的士夫按傳統(tǒng)很少擔任此職?!瘪覐┗卮鹫f“王儉因年輕而不懂很多事,江左所任用的陸玩、顧和,都是南方人。”王儉說“當時的晉朝已經(jīng)很衰敗了,不可以當為證據(jù))?!? 宋武帝也曾經(jīng)對沈文季說“很多年以來,南方?jīng)]有任仆射的士夫?!蔽募菊f“南風不競,非復一日?!? 古人對偶 《石林詩話》說:晉魏時期的詩,還不知道講究聲律對偶。但其中陸云的相謔辭說“日下茍鳴鶴,云間陸士龍”乃正為的對。至于“四海習鑿齒,彌天釋道安?!笨闪酥@種體式,不必沈約之后才懂。 我個人以為晉魏以前對偶之語,不可以說沒有,當時人們作詩自然而作,不去思惟如何對偶而自然對偶,不像后輩總是將牽強紐合的句子以為工整??兹谟芯渥诱f“坐上客常滿,尊中酒不空。”這句的氣質(zhì)如何?不舉《毛詩》里面的句子,要是能如《虞書》的元首明對股肱良,就已經(jīng)得親傳。 詩人斷句入他意 《步里客談》說:古人作詩,斷句輒旁成另一個意思,最為警策。比如老杜的“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山倚江閣”就是。黃魯直的《水仙詩》也是用這個體式,說,“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江橫?!敝劣陉悷o已所說得“李杜齊名吾豈敢,晚風無樹不鳴蟬?!边@真不像。 我個人以為黃魯直作了不少這體式的詩,不只《水仙詩》,比如《書酺池寺詩》說“退食歸來北窗夢,一江風月趁漁船。”《二蟲詩》的“二蟲愚智俱莫測,江邊一笑人無識?!绷硗馑脑~也說“獨上危樓情悄悄,天涯一點青山小。”都是這個意趣。 唐朝人也有很多人用此體式,比如孟郊的《夷門雪詩》說“夷門貧士空吟雪,夷門豪士皆飲酒。酒聲歡蘭入雪消,雪聲激烈悲枯朽。悲歡不同歸去來,萬里春風動江柳?!? 晉惟尉用一印 晉時期的官府印章不用舊的,每次某人卸任便會重新鑄造新印,不像現(xiàn)在每任官府專用一印。讀孔琳之在義熙末的建議,他說“今世惟尉一職,獨用一印。至于內(nèi)外群官,每遷悉改。終年刻鑄,喪功消實,金銀銅炭之費,不可勝言。愚請眾官即用一印,無煩改作,仰補天府,非惟無益(大意:現(xiàn)在只有尉這一官職,單獨用一印。而內(nèi)外各個官職,每次升遷都必須重新?lián)Q官印,每年從年頭到年尾皆在刻印、鑄印,實在是耽誤工夫和花錢,所消耗金銀銅炭的費用,多到無法算清楚。我請眾官員們就延續(xù)用一個官印吧,不要再改造了,省下的錢可以補充國庫,這樣做只有利益,沒有壞處)?!弊x此,可以了知晉時期只有尉延續(xù)用一印,其他的官職不是。 賈趙二后 《晉 愍懷太子傳》記載:賈后派人毒殺太子這件事,從發(fā)生到結束寫得非常詳細,即便細微如婢、妾問答也記錄下來。這寫作方法是仿效《前漢 趙后傳》,趙后派人毒殺曹宮,司隸解光所上奏的奏文有千余言,事件敘述極為詳細曲折,宛然現(xiàn)在的獄詞,事理灼然。 此二篇文章現(xiàn)代人若讀它,沒有不為之憤慨惋惜,何況當時。 謚文與正 本朝單謚文的人,只有楊大年、王荊公兩到三個人而已。單謚正的沒有,因為要做到“正”,沒那么容易。而謚文正的,比如有王、李、司馬這些人。 我考究《唐會要》,統(tǒng)計一下單謚文的有十九人,單謚正的有四十人,比如閻立本這類的人也稱“正”,為何當時正人這么多呢?才知唐朝人的謚,未免過許。 卜式何預學校 舒元輿編撰《國庠記》說“詩書禮樂,國之洪源??F湓矗煜驴梢怨鉂?;窒其源,天下為之憔悴,贏室之自絕于天下。漢初才息干戈,復浚其源,而后生公孫弘、兒寬、卜式之徒,競出維持戰(zhàn)爭之漢。二百年間,無所失墜(大意:詩書禮樂,國家的洪源。疏通的話,天下可以光潤;阻塞的話,天下為之憔悴,如贏政自己將自己的天下斷送。漢朝放下武器剛開始安定,便極力推廣詩書禮樂,而后公孫弘、兒寬、卜式這些出類拔萃的人物的出現(xiàn),詩書禮樂在戰(zhàn)爭時代的漢武帝時期勝出,致使詩書禮樂二百年間,一直強勢)?!? 我個人讀卜式的“樸魯不學”,但也只能為天子牧羊。漢朝的文治,并沒有達到所預期的,元輿的舉例,失當了!應該是董仲舒才對。班固的史書認為儒雅的是公孫弘、董仲舒、兒寬;質(zhì)直的是汲黯、卜式。古人原本就有自己的定論,元輿為何要這樣錯謬的去取呢? 王建宮詞 王建的《宮詞》說“叢叢洗手繞金盆,旋拭紅巾入殿門。”又說“縱得紅羅手帕子,當心畫出一雙蟬?!睆脑~句中可了知唐朝禁中使用紅手巾、紅帕子。 又有“圣人生日明朝是,私地先須屬內(nèi)監(jiān);自寫金花紅榜子,前頭先進鳳凰衫。”從詩文當中可了知圣人的生日內(nèi)人通寫金花榜子,進鳳凰衫。 還說“天寶年來勤政樓,每年三日作千秋?!庇挚芍敃r的三號是千秋節(jié),也可以從詩句中知道其中的盛況。按照《會要》說“千秋節(jié),咸令宴樂休假三日(大意:千秋節(jié)這天,朝廷會放假三天,大家快快樂樂與朋友吃吃喝喝。)。” 利益后嗣 貢禹上書說“臣犬馬之齒八十有一。凡有一子,年十二(大意:臣的年紀已經(jīng)八十一了,只有一位十二歲的兒子)?!必曈戆耸粴q時,他的兒子十二歲,那么他的兒子是在他六十九歲時出生的,其囏得嗣息如此(大意:他為了獲得個孩子確實很艱苦)。讀他晚年亡疏,向朝廷匯報民間孩子三歲時開始繳納人頭稅,那些極度貧困的人,孩子一出生便被殺死,以為應該在孩子七歲的時候才繳納人頭稅。這詞說得凄切,我認為應該是貢禹很艱苦才獲得自己的孩子,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念頭。 又,北魏永平年間,皇上準備誅殺元愉的妾李氏,群臣無人敢直言?;噬狭畲薰庀略t,崔光也沒拒絕,但想方設法拖延,并上奏說“元愉妾懷妊,戮至刳胎,桀紂之主,乃行斯事。陛下春秋日長,未有儲體,皇子襁褓,尋至夭失。乞舒李獄,以俟育孕(大意:元愉的妾現(xiàn)在懷孕了,戮至刳胎,桀和紂這樣的暴君才做這類事。陛下春秋日長,還未立太子,皇子尚在襁褓,要是這么做的話,恐怕皇子會夭折。我請求陛下暫且不殺李氏,等她將孩子生下來再說)?!毙涞酆芨吲d接納了崔光的諫言,宣武帝是為自己的后嗣,而免殺胎。這位宣武帝非常殘忍,肆意誅殺反對他的人,一下殺心很難挽回,但一聽崔光說的話,也動了惻隱之心,緩行刑禁,從此可知是人都會有惻隱之心,要是找事例讓人生起這惻隱之心,便能喚回人類的仁慈,邪正轉(zhuǎn)變不會太難。 因讀二公所說的話,發(fā)現(xiàn)其中利益非常廣大。又考慮到某些人不為后嗣利益考慮,一直肆意妄為,為了利益向尊貴獻媚,將殘酷刻薄當成自己的人生準則,嗚呼哀哉! 左右丞相 古時候右丞相為尊,左丞相次之。比如湯朝的伊尹是右丞相,仲虺是左丞相;漢朝的陳平功勞第一,任右丞相;周勃的功勞第二,任左丞相,有這樣的一些事例為證。 后代是以左丞相為上,右丞相次之。比如晉朝王睿任左丞相,王保任右丞相?!侗笔贰酚涊d斛律金進位右丞相,遷任左丞相。有這樣的一些事例為證。 官員職位以左為上,來源很久遠了,一直延順到今天。 我個人讀國家班次與鄉(xiāng)黨的齒序之類的書籍,并未發(fā)現(xiàn)以左為尊的說法。至于官職名號,確實以左為重,比如文武有左右選,中書有左右司,史書有左右史,皆是先左而后右這么排列,但最初是否就是如此設定?不能一概而論。 白樂天的制說“魏晉以還,右卑于左?!? 文帝薄葬 漢文帝的遺詔說:霸陵山川,因其故,無有所改(大意:霸陵周邊的山川,原來什么樣子依然是什么樣子,不要去改變);表示要從儉。 班固贊嘆文帝規(guī)定霸陵皆用瓦器,不可以用金、銀、銅、錫來裝飾,因而葬文帝的山未見墳。劉向也說“文帝去墳薄葬,以儉安神(大意:文帝不起墳,實行薄葬,以儉樸安慰自己的神靈)?!眲⑾蚩梢哉f很了解漢文帝了。 讀《晉 索琳傳》后,不能無疑惑。三秦人挖掘漢朝霸、杜二陵,獲得很多珍寶。晉帝問索琳說“漢朝的陵墓為何這么多財物呢?”索琳向晉帝匯報說“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漢武帝享年久長,比崩而茂陵不復容物,木皆已拱。赤眉取陵中物,不能減半。于今猶有朽帛委積,金玉未盡。此二陵是儉者耳(大意:漢朝天子即位一年后開始建造陵墓,國家的稅收三分,一都用來供養(yǎng)宗廟,一來供養(yǎng)賓客,一來建造皇帝的陵墓。漢武帝壽命較長,在位的時間比較久,等他駕崩尸體送入茂陵時,地宮已經(jīng)塞滿財寶,根本無法再容下任何東西了,里面的木頭皆已拱起。赤眉(以樊崇等為首的起義軍)取走陵墓中的財物,還不到總量的一半。到現(xiàn)在還囤積了不少腐敗了的絲織品,和赤眉未取盡的金玉;霸、杜二陵已經(jīng)算是節(jié)儉的了)?!? 我個人讀了此說法,認為即便漢武帝的陵墓地宮藏了很多的金錢財物,但我們可以從貢禹記載中知道得很清楚。而漢宣帝就不知道多少了,按照貢禹的記載說杜陵宮人數(shù)百來推算的話,估計也差不多。只有漢文帝,他一生節(jié)儉,入無間言,臨終吩咐霸陵要如此之薄,甚至交待到細微處,比如不能用銅、錫來裝飾,炳然記載入諸史冊,以薄送終;而山陵竟然財寶畜積如此之多,確實無法理解,難道景帝違背治命之意? 又考究《晉 愍帝紀》,里面記載:建興二年,盜發(fā)霸、杜陵及薄太后陵,金玉彩帛,不可勝計。敕收其余,以實內(nèi)庫(大意:建興二年,盜墓者挖掘霸、杜陵以及薄太后陵,里面金玉彩帛無數(shù),不可勝計?;噬舷码穼⒘昴怪兴袞|西收入國庫)。從中可以了知陵墓的畜積到底多到什么地步,如此漢文帝的陵墓,果然也無法避免厚葬。 可沈炯的賦卻說“咄嗟驪山之阜,惆悵霸陵之原,文若儉而無隙,嬴發(fā)掘其何言?!滨U溶的詩說“儉風本自張廷尉,霸陵一代無毀發(fā)?!卑讟诽斓脑娨舱f“驪山腳下秦皇墓,一朝盜掘墳陵破;可憐寶玉歸人間,暫借泉中買身禍。奢者狼狽儉者存,一兇一吉在眼前;憑君回首向南望,漢文葬在霸陵原?!卑凑丈蚓?、白樂天等人所說的話,漢文帝的霸陵在當時并未被挖掘,不知道前輩為何有如此多不同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