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音頻跳躍音樂:王菲新歌的受眾,從來都不是所有人
武漢音頻跳躍音樂:王菲新歌的受眾,從來都不是所有人
有人說:這是王菲版平凡之路;有人說:沒有美感,王菲盡力了;
還有的人直言:“難聽,真的很難聽”。
之前王菲獻唱的《如愿》《我和我的祖國》等曲目,頗受好評,沒想到這次的新歌引起了這么大的爭議。
看到網(wǎng)友們的議論,我立馬去聽了這首歌,說說我的感受吧。
先說演唱。
一開始只有弦樂,情緒壓得很低,女聲出來時的唱腔不太能立馬識別出是王菲。
接著唱了兩段,都以一種私人的口吻講述故事,基調(diào)低沉和哀傷。
一直到高音,才get到了王菲熟悉的聲音和味道。
尤其是“歸途中”三個字,太純粹的菲味。
高潮部分加入搖滾和電子音色,旋律和情緒層層推進,讓人熱情澎湃。
王菲換了多種唱腔,從呢喃到高亢再回到低語,還穿插了一些吟唱,故事娓娓道來。
再說詞曲,搖滾、弦樂四重奏和電子音色相結(jié)合,前半段酷而空靈,后半段溫暖而治愈,情感十分復雜,有一種磅礴感。
和《如愿》那種詮釋大愛的歌詞相比,這首歌的歌詞很密集,更細膩和自我。
雖然整體呈現(xiàn)還不錯,但總給我一種聽完課卻沒記住重點的感覺。
是王菲唱的又不像是她唱的,總感覺被編曲壓了風頭,歌詞也太過意象,沒辦法理解。
隨后我看了一下網(wǎng)上的輿論,大家的爭議點和我差不多。
第一個是王菲的唱法和咬字,壓著嗓子唱,有點悶悶的。
很多人覺得像樸樹的《平凡之路》,還有的人聽出了孫燕姿、鄧紫棋等歌手的味道。
第二個是這首歌的詞和曲,同樣是錢雷和唐恬,水平還不如之前的《如愿》。
曲子里一股匠人味道,編曲太滿,王菲的聲音淹沒其中,配不上王菲的歌喉。
歌詞充滿意象,沒有細節(jié),需要想象力,聽眾難以產(chǎn)生共鳴。
其實我想說,大家大可不必對這首歌產(chǎn)生那么多的意見。
很多人知道王菲發(fā)新歌,更多的是和我一樣,直接在音樂平臺去聽和感受,甚至都沒有看過同名MV,了解基本的故事框架。
單從音樂性上去分析和下結(jié)論,屬實是有些片面了。
我看完同名MV,劇情配上歌曲,雙重體驗,確實讓我又有了新的感受。
這部電影講的是外交官撤僑,當王菲用獨特的嗓音,將電影中的故事與心聲慢慢道來,會有一種莫名的歸屬感和心安。
音樂伴隨著劇情循序漸進,低回處是途中的辛酸與糾結(jié),高昂處則是歸家的希望與力量,溫暖、感動、五味雜陳。
那種情緒的起伏,那種語言的描述,是只有看了劇情才會產(chǎn)生的新感觸。
而這種感觸,等進了電影院或許會更加明顯和深刻。
所以現(xiàn)在無論你聽多少遍,到了電影院再聽感受又會截然不同。
電影主題曲,本身就和劇情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相輔相成,才能達到一種完整性。
搭配服用,才會有效。
還有就是這首歌本身服務(wù)于電影,并非是錄音室專輯。
電影主題曲,講到底,受限于題材、片方等眾多因素,詞曲并非她能夠控制,她能做的就是唱歌。
拿電影主題曲和以往的專輯曲作比較,是沒有什么可比性的,根本不在一個緯度上。
這首歌整體還是很適耳的,只是被以前的王菲吊打了。
我覺得大家要接受王菲不是神這個事實,她已經(jīng)過了那個階段了,不可能再復制了。
而且以王菲在樂壇的地位,一首OST,想玩一玩也很正常。
這次用了新的聲線新的咬字方式演繹,所以不太像是她風格的作品。
但其實她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她一直在嘗試各種風格,有很多風格不同的專輯。
我們憑一首不受控制的歌輕易下定論,未免有失偏頗。
等到什么時候出新專輯,再來品鑒所謂的歌曲風格,也不遲。
對于菲迷來說,王菲只要能出新歌就已經(jīng)很滿足了,畢竟這么多年,她開口唱歌的次數(shù)屈指可數(shù)。
新歌的受眾,從來都不是所有人,而是和我們一樣苦等的菲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