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甲骨文(七)| 左、右
為什么左字下面是“工”,右字下面是“口”?



【倏言忽語】
象左手的形狀(簡化成三根手指)。西周時期開始在下面增加表義字符,早期左和右下面都加的是“口”,到西周中期時左字的主流寫法為下面加“工”字。一種說法認為日常生活中往往以右手為主導(dǎo),左手通常起輔助作用,類似于工具。至漢代時加“亻”旁,用“佐”表示輔助之義。
由于左手隱含不順之意,“尊右卑左”漸漸成了主流。所以被貶叫“左遷”,走上歪路叫“左道”,意見不合也成了“相左”。但并不是所有的“左”都是不好的,比如在座次中有“虛左以待”的說法,因為主人通常面南而坐,左邊就是東方,表示生命和光亮,這里就代表好的意思。到近現(xiàn)代“左”還有革命、進步的意思。
【舉例】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關(guān)雎》
“去歲左遷夜郎道,琉璃硯水長枯槁?!薄畎住蹲詽h陽病酒歸寄王明府》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薄纭稉P州慢》
【常見字形】

資料來源:《殷墟甲骨文實用字典》


【倏言忽語】
與左相對,象右手的形狀。甲骨文中的“右”“又”“有”“祐”都是同一字形,起初應(yīng)該都是和右手有關(guān)。而且,甲骨文很多字形中都含有右手的形狀,手里拿的可能是一根棍子、一支筆、一塊貝殼、一塊肉等等。金文中常作佑助義,一說加“口”字強調(diào)神靈保佑之意,是“祐”的初文。因與左相對,除方位外,右還多用于意義積極的方面。
【舉例】
“張儀相魏,必右秦而左魏?!薄稇?zhàn)國策》
“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薄犊兹笘|南飛》
“輞川圖上看春暮。常記高人右丞句。”——蘇軾《青玉案》
【常見字形】

資料來源:《殷墟甲骨文實用字典》
【倏言忽語】
現(xiàn)在漢字中的“左”和“右”雖然寫法都是先橫后撇,但左字橫短撇長,而右字橫長撇短。這一區(qū)別可從甲骨文到隸書的演變過程中看出原因,左字中一撇表示的是手臂。而右字中手的形狀進行了旋轉(zhuǎn),一橫才代表手臂。特別是在書法中,這一區(qū)別更加明顯。所以古人寫左字是先橫后撇,右字是先撇后橫。

注:本人非專家學(xué)者,僅以此為樂。且甲骨文字解說爭議頗多,各執(zhí)己見。所述者在我,所思者在諸君。若能引得兩三人投身甲骨學(xué)說,我之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