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課》第10課:如何從情感和行為層面實現(xiàn)持續(xù)改變?
人人都想要成就更好的自己,利用學到的心心理學知識,該如何改變才是有效、持久的呢,學完這幾節(jié)課,你可能會找到答案。
首先有一個前提,你真的想要改變嗎?
Tal介紹了一項研究,在此項研究中,將詢問參與人最想要改變的負面性格特點是什么?比如輕信、古板、完美主義、焦慮、負疚感等,之后讓同一批參與人對下面這些積極性格進行打分:動力、雄心抱負、值得信賴、言行一致、勤奮、刻苦等。
比如“完美主義”這個缺點,對應的正面優(yōu)點就是“雄心抱負”
“古板”這個缺點,其實對應的是“言行一致”這個重要優(yōu)點。
“拖延”這個缺點,其實是因為我們對自己要求過高,希望表現(xiàn)得完美。
優(yōu)點和缺點之間,你最想要的和你最想改正的特點之間具有極高的關聯(lián)性。
換言之,一個想要改變自己完美主義傾向性格的人,潛意識里并不想放棄自己的完美主義,因為他害怕失去自己的雄心壯志。
一個古板的人可能會認為言行一致對他非常重要,因此不大可能放棄古板這種性格。
這就是為什么,改變?nèi)绱似D難,因為我們的潛意識在阻礙著我們變得更好。
所以在改變之前,請你問問你自己,你最看重什么?
同時,我們一定要樹立這樣的意識,即我們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可以在不改變自己正面性格的情況下,改變自己的負面性格。一切都取決于我們自己的態(tài)度和意識。
那么有了這個前提,該如何去做?
我們可以再次從情感層面、行為層面和認知層面出發(fā)。
A(Affect,情緒)、B(Behavior,行為)、C(Cognition,認知)理論。
A、B、C三個方面的變化,分別有漸進式變化和突變式變化兩種。因此總共有六種變化。由于課程設置,Tal這節(jié)課只講了前四種,認知(C)這一點將在后文詳細闡述。
1)情感層面(Affect)
想要實現(xiàn)對情緒的控制和調節(jié),Tal最推薦的方法就是“冥想”。如今我也終于養(yǎng)成了冥想的習慣,每天10-30分鐘的冥想,真的讓我的生活發(fā)生了一些變化。
冥想可以帶來專注力和寧靜的感覺,在冥想中,我們內(nèi)觀自己,外觀世界,獲得內(nèi)心平靜的同時,還可以增強對自己的控制能力,這個每天早晨都會去做的儀式感,讓一天都充滿力量。
情緒上的突發(fā)式改變,比如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這是一種在人們遭遇突如其來的災難后易患上的心理障礙。但是,研究也發(fā)現(xiàn),當災難發(fā)生時,不是所有人都會被它打倒,還有更多的人實現(xiàn)了創(chuàng)傷后的成長(PTSG),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離婚的女性在離婚后反而飛快地成長起來,不再依靠別人。
還有一種會給我們帶來深刻變化的方法就是: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從而更多地獲得高峰體驗(Peak Experience),這是馬斯洛提出的一個假說“高峰體驗”,也有人稱之為“心流”,或者我們中國的學者稱之為“福流”。
這是人類生命中最精彩的、最幸福的時刻,是最令人心醉神迷、欣喜若狂、極樂體驗的高度濃縮。它是一種深度美學體驗,包括創(chuàng)作時的狂喜、愛情、完美的性體驗、為人父母、自然分娩以及其他的人生體驗。
部分人在高峰體驗之后會產(chǎn)生高峰體驗后通路。那么如何增加自己獲得高峰體驗呢?①接納消極情緒,準許自己為人;②專注于當下;③找到有意義的目標并為之努力。最重要的是要付諸行動,積極去感受。
2)行為層面:(Behavior)
行為方面也有漸進式變化和突變兩種。首先說漸進式變化,態(tài)度和行為密不可分,它就是大腦的內(nèi)在和外在,二者互相影響,互為因果。態(tài)度上的轉變影響著行為,行為上的改變反過來更會促進態(tài)度(思維)上的改變。
大腦不喜歡內(nèi)外差異,一旦出現(xiàn)差異,大腦會想方設法去拉平。Tal提到了自我認知理論、臉部回饋假說和身體回饋假說。光看名詞恐怕不好解釋,舉個例子,如果我們在走路時上身挺直、堅定有力、挺胸抬頭,那么這不僅是在向路人傳遞著我們自信、堅定的性格,這同樣也會給我們自己傳達一種態(tài)度,即我們是一個自信而堅定的人,即促使我們在認知上的改變。
在行為上,只有當我們切實地采取行動,并在課后將學到的內(nèi)容融會貫通,這樣才有望提高我們的幸?;鶞仕?,才不會在一段時間的上升期后,又無可奈何地恢復到自己的基準水平。也就是說,行動,才是讓改變持續(xù)的決定性要素。
行為方面的突變,就是在逆境中尋找轉機。我們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離開讓人麻木的舒適區(qū),進入學習區(qū)(stretch zone),也叫拉伸區(qū),在學習區(qū),我們可以保持著最適度的不適感,Tal用自己不失優(yōu)雅的舞步為我們展示了如何突破原來的自己,改變別無他法,唯有我們做出真正的、實質性的轉變。
配合前一課中說明的“大腦具有可塑性”的理論,我們知道,幸福并不是可遇不可求的,一個悲觀主義者也可能會成長為一個樂觀主義者,一個原本不太幸福的人,也可能會在拼命的追尋、努力中獲得幸福的積極體驗。
改變自己的思維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更是長年累月的堅持和努力,才能夠有所突破。
搜索公眾號“積極微習慣,跟積極心理學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