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哲思 | 從“瑪麗姬斯”到“麻辣雞絲”
◎宗守云
《如此包裝》是趙麗蓉、鞏漢林、孟薇等表演的一個膾炙人口的小品,小品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1)趙麗蓉:名字也包裝?
經(jīng)理:是啊,我們的錄像帶是要海外發(fā)行的,因此您的名字叫出來一定要響亮!這樣,我給您選個藝名兒。
趙麗蓉:啊,這個我知道。知道!我們過去那個老藝術(shù)家,你就拿小白玉霜說吧,她的藝名字,叫小白玉霜,她的真名字,叫李再雯。你就拿我說吧,我的真名字叫趙麗蓉,我的藝名字,還還還還還叫趙麗蓉。
經(jīng)理:那就不行啊,你看那些國際的大牌明星,哎喲,他們的名字叫出來非常地漂亮。什么這個瑪麗蒙泰斯,波姬小斯,都帶個“斯”字兒。因此,我決定稱呼您為瑪麗姬斯。
趙麗蓉:瑪麗姬斯?
經(jīng)理:怎么樣?
趙麗蓉:這一說我們都是“斯”字輩兒的?
經(jīng)理:哦,對對對,你們都是“斯”字輩兒的。
趙麗蓉:我叫啥“絲兒”來著?
經(jīng)理:瑪麗姬斯!
趙麗蓉:瑪勒姬斯!
經(jīng)理:好嗎?
趙麗蓉:瑪勒姬斯……
經(jīng)理:記住了?
趙麗蓉:記住了,麻辣雞絲!
從“瑪麗姬斯”到“麻辣雞絲”,是信息損耗現(xiàn)象?!艾旣惣埂笔浅跏夹畔?,是經(jīng)理仿照“瑪麗蒙泰斯”“波姬小斯”命名的,但在角色趙麗蓉的知識背景中,這些名字都是陌生的,而語音上比較接近的“麻辣雞絲”是她熟悉的,因而到了終末信息,就成了“麻辣雞絲”,這就是信息損耗。
?
在語言學(xué)意義上,信息損耗指在言語交際中信息出現(xiàn)質(zhì)量上的偏差,即說話人傳遞的初始信息和聽話人接收的終末信息出現(xiàn)質(zhì)量上的偏差。信息損耗是由于交際雙方不同的知識背景、環(huán)境因素以及信息重復(fù)出現(xiàn)等原因造成的,具體表現(xiàn)為質(zhì)的降低和量的消耗,質(zhì)的降低就是信息失真,量的消耗就是信息削弱。先說信息失真。例如:
(2)畫像叔叔說,淑芬,不要你脫衣裳,只要你坐定此地,讓駿駿畫你的胸像就好了。淑芬面孔通紅說,要死快了,畫我的胸,我是養(yǎng)過女兒,奶過小孩的胸,不好看了,實(shí)在要看,去看黃花閨女。畫像叔叔抱了肚皮大笑說,淑芬,你真是個有趣的人,胸像不是畫你的胸,是畫你胸部以上包括面孔。(蔡駿《戴珍珠耳環(huán)的淑芬》,《人民文學(xué)》2020年第5期)
(3)爺爺耳朵壞了,每次視頻、電話里都對不上茬,我說“聲音有點(diǎn)小”,他說“對對,氣候不太好”。(淡豹《鳥蛋藍(lán)》,《江南》2022年第5期)
例(2)“胸像”的整體意義是“胸部以上的人像”,這是初始信息,而淑芬按照字面意義理解為“胸部的像”,這是終末信息,初始信息和終末信息出現(xiàn)偏差,是信息失真,這是因?yàn)榻浑H雙方知識背景不同造成的。例(3)信息失真和聽話人耳朵出現(xiàn)問題有關(guān),由于聽話人不能正常接收信息,導(dǎo)致初始信息和終末信息出現(xiàn)偏差。
?
再說信息削弱。信息削弱分信息消失和信息老化兩種情形。先說信息消失,例如:
(4)“哪一方出真命天子,哪一方就有血光!懂么?血光!”黃道士看著那三個女人厲聲說,眼睛瞪得更大。
三個女人都吃了一驚。究竟“血光”是什么意思,她們原也不很明白。(茅盾《殘冬》)
(5)孫四海提一只小木桶來汲水,舀滿后并不急著走,站在邊上說:“你不該動那鳳凰琴?!睆堄⒉艣]聽清:“你說什么?”(劉醒龍《鳳凰琴》)
例(4)三個女人不明白“血光”的意思,說明她們接收到的終末信息為零,是信息消失,這是因?yàn)樗齻兒驼f話人黃道士知識背景不同造成的。例(5)張英才沒有聽清孫四海的話,接收到的終末信息為零,這是因?yàn)樵谔囟ㄕZ境中小溪水流的聲音以及說話人突發(fā)的言說影響了聽話人的正常接收,從而導(dǎo)致信息消失。
?
信息老化是由于相同信息的反復(fù)出現(xiàn)導(dǎo)致的結(jié)果。同樣的信息,第一次出現(xiàn)的時候,信息量是最大的,以后隨著它不斷地重復(fù)出現(xiàn),信息量越來越低,直至為零。例如:
(6)這故事倒頗有效,男人聽到這里,往往斂起笑容,沒趣的走了開去;女人們卻不獨(dú)寬恕了她似的,臉上立刻改換了鄙薄的神氣,還要陪出許多眼淚來。有些老女人沒有在街頭聽到她的話,便特意尋來,要聽她這一段悲慘的故事。直到她說到嗚咽,她們也就一齊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嘆息一番,滿足的去了,一面還紛紛的評論著。
她就只是反復(fù)的向人說她悲慘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個人來聽她。但不久,大家也都聽得純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們,眼里也再不見有一點(diǎn)淚的痕跡。后來全鎮(zhèn)的人們幾乎都能背誦她的話,一聽到就煩厭得頭痛。(魯迅《祝?!罚?/p>
例(6)祥林嫂第一次敘述悲慘遭遇的時候,信息量是最大的,因而引起人們的同情和共情;但隨著她的一再講述,信息量越來越低,直至信息老化為零,到后來不但不能引起同情,還招致人們的厭煩。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3年第2期《語言哲思》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