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三觀真沒啥關系,純粹就是基本功層面的大翻車
電影上映期間寫的,發(fā)過來水個經(jīng)驗。
姜子牙的結構實際上和大圣歸來非常相似,都是開篇交代背景來一段神戰(zhàn),中間公路片劇情劃水,最后爆種變身。當年的大圣歸來之所以采用這種結構,其實是因為極端的缺錢,為了把經(jīng)費用在刀刃上,導演田曉鵬犧牲了中間的敘事,把亮點完全放在最有口碑回報率的開頭和結尾。實際上這種結構非常不值得提倡,屬于不得已而為之,姜子牙卻全盤采用了。
更讓我覺得疑惑的是,大圣歸來讓猴子失去法力這個設定應該是妥妥的糟粕啊,因為這種設定在劇情中會憑空制造出一車的尿點,唯一的好處估計也就是省錢了。結果姜子牙也搞了一出失去法力……
許多評論拿哪吒和姜子牙比,其實姜子牙的問題不是和哪吒有多大差距,而是去掉制作加成以后能不能比得過五年前的大圣歸來。
我的觀點是:比不過。
不客氣的說,在主角團離開北海之前,這個故事還可以說是一部電影。離開北海之后,姜子牙就成了一部有聲配插圖說明文。
離開北海之后,主角遇到的每一個角色幾乎都在說書,說設定, 說發(fā)生了什么,這些內容竟然占據(jù)了所有臺詞里的大部分!甚至九尾這種核心反派,其絕大多數(shù)臺詞也是說書,充當描述故事背景的工具人,而毫無性格和刻畫可言。
大圣歸來的劇情雖然俗套,但是整個高潮的情緒是比較自然的。而姜子牙,我甚至懷疑這個故事根本就不存在情緒管理這種東西。電影前期渲染了一堆小九尋父,幽都山以前是仙山,幽都山有黑色的花朵巴拉巴拉,仿佛后面會開啟新世界的大門,吊足了觀眾的胃口。結果進度開到幽都山之后發(fā)現(xiàn)這地方居然可以啥—都—沒—有,只有一個毫無刻畫的、滿嘴愛妃的癡漢紂王。而且這個癡漢不負使命的,其絕大多數(shù)臺詞依然是交代設定,交代背景,交代當年發(fā)生了什么……這已經(jīng)不是高開低走,而是當場焚琴煮鶴了。
姜子牙上映之前,我曾經(jīng)站在國漫精神股東的立場上擔心過姜子牙這種人設不好刻畫,認為導演應該考慮更加有可塑性的討巧的神話人物,結果導演用實力嘲諷了我的杞人憂天一一真正的強者根本不會被人設所束縛,姜子牙的人設是不討巧,紂王的人設夠豐富吧?九尾的人設大有可為吧?可是在導演的生花妙筆下,管你什么人設,通通都能塑造成千篇一律的旁白工具人。
不單龍?zhí)资枪ぞ呷?,反派是工具人;甚至配角是工具人,主角也是工具人。主角姜子牙從頭到尾都沒有自己的想法,他在電影里做出的大部分決定基本上都是由九尾引導的,而關鍵時刻又是師尊告訴姜子牙小九的歸宿是轉世,這里師尊又引導了姜子牙。可以說姜子牙始終都是“聽別人說該如何如何”,行為同時接受對立的雙方boss和其他npc的指揮,甚至于所有的真相都來自于他人的告知,而且說了姜子牙就信了。導演找不到正常的敘事方法,而不得不把每一個出場角色都變成老爺機上的生銹齒輪。
四不相和申公豹的死,情緒上也是毫無準備,尤其是四不相,可以說是突然爆種又突然暴斃。為了填姜子牙失去法力這一蛋疼設定的坑,四不相和申公豹可以說是很機械的被祭天,導致許多觀眾發(fā)出“難以共情”的感言。這里不得不提一下哪吒,哪吒的工具利用,比之姜子牙已經(jīng)不能說是碾壓,而是殺雞用青龍偃月刀了。以萬龍甲為例,“全村最硬的鱗給你”渲染了慘烈和責任之重,更體現(xiàn)了龍族命運之悲壯,萬龍甲的存在使得敖丙身份敗露之后可以以刀槍不入的姿態(tài)施法活埋陳塘關,讓李靖夫婦奈何不得,而后萬龍甲又成為對抗天劫的重要道具,可謂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實用性拉滿的同時又帶點小文藝,利用率杠杠的。反觀姜子牙,重要配角都是工具人,而工具人的用法不是負責旁白就是祭天肉盾,這個運用水平我已經(jīng)不知道該怎么吐槽了……
而且我很想吐槽申公豹和姜子牙的相處模式?!吧旯吹浇友朗軅荒樞奶邸暗溺R頭在片中反復出現(xiàn),刻意的不行,從頭到尾我感覺不到申公豹和姜子牙的關系是一個正常的人際關系,而就像是一個被強行揉捏在一起的cp,導演應該是真的不懂怎么刻畫人物。
很多人提到了海歸導演在價值觀層面的水土不服,其實更嚴重的水土不服很可能是出在流程。
一開始我也覺得導演程騰只會說大話,可是姜子牙離開北海之前和離開北海之后質量有很明顯的差距,這種情況肯定是有原因的。我猜測是因為程騰出身夢工廠,習慣了美國動畫公司更加闊綽的花錢方式,他在制作姜子牙的時候可能前期成本控制就做的很差,說不定離開北海就感受到了預算捉襟見肘,只能被迫以自己不熟悉的摳搜方式進行制片,這個時候節(jié)奏就開始崩了,同時呈現(xiàn)出北海酒館里的小打小鬧都可以玩一把二十人同臺,離開北海以后只能光污染跑酷的鮮明對比。
最后我想吐槽一下開頭的2d部分。我知道很多人喜歡這段,所以我放最后說,能夠看到最后的估計基本上能聽的進忠言逆耳。
說實話,2d部分做的是很不錯??墒侨绻沂蔷帉?,我首先會換掉開頭的2d。
開頭的2d雖然驚艷,可是用來表現(xiàn)封神大戰(zhàn)還是不夠。準確的講,你就算是讓迪士尼去正面描寫封神大戰(zhàn),都是一件非常艱巨的任務。其實這種復古的畫風,我覺得非常適合用來描寫參與人數(shù)不多的宏大場景,像女媧補天、共工撞不周山、夸父追日等,實際上電影里特寫的場景,無論是巨斧墜落還是姜子牙與九尾的掰頭,確實是沒多少參與者。
個人認為,開頭那段2d完全可以用于描繪這個世界觀的底層邏輯一一即神明如何的開天辟地,如何的搭建天梯構建人神通道,神農如何的嘗百草,昆侖如何的教化眾生(如果有更多經(jīng)費的話可以把后羿射日什么的都安排上)……
而且畫風不同其實自帶一種“時代感”的界限。封神大戰(zhàn)和戰(zhàn)后也就隔了十年,為什么畫面是完全迥異的兩種畫風呢?這里我看不到一個特別有說服力的美學邏輯。只能定義為炫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