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音樂感染力的原理

一首音樂,或激情亢奮,或低沉哀傷,或如潺潺流水,又或是波濤洶涌。
寧靜的湖面,還是放蕩不羈的海洋,我們會發(fā)現(xiàn),音樂具備很強的感染力,這種感染力已經(jīng)超過了音樂本身。
那么,音樂為何給人這么強的感染力?
我打算從外層向里層剖析,所以,請老鐵們先點個贊,或者加個關注,聽我繼續(xù)往下說。
我們能聽到的音樂,可以進行分類,可以分為搖滾樂、爵士樂、流行音樂、民謠等。
在風格上,他們區(qū)別還是很大的,形成了各自的風格。
這些風格有類似于情緒一般的區(qū)別,比如憤怒、歡喜、悲傷、難過、無奈等情緒。
我們發(fā)現(xiàn),每一種風格,大體上能進行聚類,因而各自為群。
作為我所要說的頂層,情緒對于音樂所要表達的信息來說尤為重要。
他能確定吸引的是喜歡哪一種情緒的聽眾。
而風格之中,又有所區(qū)別,那便是旋律。
不同的音樂有不一樣的旋律,有的像是在侃侃而談,有的像在回憶,而有的像在發(fā)泄。

各種不同的旋律,便是在情緒的基礎上,考慮如何讓聽眾更容易破防。
這是在確定了受眾群體之后,想辦法讓他們掏腰包的關鍵。
而不管是風格還是旋律,都是為了表達音樂歌詞當中的信息。
當我們將歌詞抽離音樂,得到的只是伴奏,同樣會受到感染。
但歌詞卻是點睛之筆,能夠更加讓我們進入那種意境。
我們或許能從旋律之中,感覺出音樂想要表達的是什么信息,但加上歌詞之后,我們才能確定,音樂確切表達的內(nèi)容。
這是從外層上看,音樂便是這樣具備感染力的。
那么我們再從每層上,更加接近音樂感染力的原理。
我們知道,音樂的本質(zhì)無外乎就是聲音,拋開風格和旋律不談,聲音便是振動,振動本身便具備感染力。
而單個振動所能攜帶的信息量太少,他只能展示出一種變化。
大量的振動在足夠小的時間間隔下進行累積,才形成了音樂。
談到振動,我們就應該說到振幅。
當一首音樂的振幅維持在一個相差不大的范圍之內(nèi),感覺便比較舒緩。
反之,給人的感覺便是亢奮。
就好像是水平如鏡的湖面,和驚濤駭浪的大海的區(qū)別一樣。
振動是一種打破現(xiàn)有平衡的方式,改變平衡會帶來痛苦,多數(shù)人都是在拒絕改變的痛苦的情形下,享受著平衡。
而振動帶來平衡的改變,便帶來了痛苦。
這或許聽起來很奇怪,聽音樂是一種享受,為什么會是痛苦?
有一句話叫做,痛并快樂著。
當痛苦不足夠?qū)θ嗽斐蓚r,這種痛苦將會成為享受。
舉一個例子,人們喜歡按摩,推拿,這樣能活絡氣血,還會覺得很舒爽。
可是,在接受按摩時,便會有細胞或者細菌死于按摩之下。
但能夠殺死微小生命的按壓,對于相對龐大的人來說,這種痛苦可以接受。
振動也一樣,當耳膜接受到振動時,便會形成刺激,這種輕微的傷害,在磨損耳朵壽命的同時,給人帶來了信號。
進而,大量連續(xù)的信號,一邊不斷磨損耳朵的壽命,但一邊又讓人感受到了信息量,形成一種意境。
這是等價交換,損失了聽覺上的優(yōu)勢,換來了精神的富足。

聲音的振動,從人類的祖先開始便不斷傳承,寫入了基因之中。
因而,人們本能的會在聽到下雨的聲音時感到安全,因為遠古時期,一旦下雨,野獸便不會出現(xiàn)。
而篝火燃燒的聲音,給人安心的感覺,這意味著狩獵有了收獲。
雷電的聲音,讓人驚恐,因為寫進基因之中的警告,讓我們躲避這種自然災害。
當音樂之中添加了類似的元素之后,便也能更好的帶動人的積極性,主動進入某種意境。
因而,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為什么某些單憑振動旋律,而沒有歌詞的音樂,能給人感受到如此清晰的意境,這便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