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有此一說 | “治大國若烹小鮮”究竟何意

2022-05-23 16:19 作者:咬文嚼字雜志社  | 我要投稿

◎石毓智

習(xí)主席曾經(jīng)在接受外國記者采訪時,引用了老子的“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用以說明新一代領(lǐng)導(dǎo)人的治國理念。老子這句話是個比喻,比喻的優(yōu)點是形象生動,缺點則是表達模糊,可以有多種理解。那么,如何來理解老子這句話?

古往今來,不論文人學(xué)士還是帝王將相幾乎都是這樣理解這句話的:烹魚不能頻繁地攪騰,否則就會碎掉爛掉,不便食用。由此推及,治理國家不能煩擾民眾,否則無以成功業(yè)。歷史上關(guān)于這句話的注解很多,就讓我們看看兩位大學(xué)者和兩個皇帝的解釋吧。


(1) 《詩經(jīng)》毛傳:“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p>

(2)三國魏經(jīng)學(xué)大師王弼:“治大國若烹小鮮,不撓也,躁而多害,靜則全真。故其國彌大,而其主彌靜,然后乃能廣得眾心矣?!?/p>

(3)唐玄宗:“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國者不可煩,煩則傷人,撓則魚爛矣。此喻說也。小鮮,小魚也,言烹小鮮不可撓,撓則魚潰,喻理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亂,皆須用道,所以成功爾?!?/p>

(4)宋徽宗:“事大眾而數(shù)搖之,則少成功;藏大器而數(shù)徙之,則多敗傷;烹小鮮而數(shù)撓之,則潰,治大國而數(shù)變法,則惑?!?/p>


先哲的理解大同小異,不外乎上面這些說法。在一般人看來,是呀,這不是很有道理嘛!人們都會根據(jù)自己的直接或者間接經(jīng)驗,想當然地認為這是明擺著的真理。沒有烹調(diào)過魚,起碼吃過魚,誰喜歡吃碎爛的魚肉?國家也是如此,當政者天天折騰百姓,人人不得安居樂業(yè),社會怎么會發(fā)展?這道理既正確又深刻,然而問題是:這是不是老子的原意?老子的話中有沒有更深刻的意義?

其實,從古到今都錯會了老子的本意,主要原因就是忽略了其中的“大”“小”這兩個關(guān)鍵詞。老子這里談的是“治理大國”之道,用的是“烹制小魚”的比喻。試想一下,難道“烹調(diào)大魚”就可以隨便翻騰了嗎?“治理小國”就可時常擾民嗎?一樣不可以!老子肯定不贊成“頻擾民”,然而他這里關(guān)心的不是這個問題。

凡做過魚的人都知道,大魚比小魚更怕折騰。比如你煎一條3斤重的黃河大鯉魚,跟做一條只有小拇指大小的湘江楞子魚比一下,楞子魚體小肉緊,翻攪幾次沒多大關(guān)系,仍然完好無缺,然而大鯉魚攪騰兩次就可能爛掉了,碎成一鍋魚粥。如果老子就是想說明“治理大國不能折騰”這一道理,那么他的話應(yīng)該是“治大國若烹大鮮”,因為這樣更加貼切。顯然,老子是另有所喻。

人們對老子這句話的理解偏頗來自忽略了這兩個關(guān)鍵詞“大”和“小”,正確的答案也在有關(guān)的數(shù)量上。在日常生活中,你想吃黃河大鯉魚,到菜市場買一條大的就夠全家吃了,人少的家庭,斤把子就行;人口多的家庭,就買一條三五斤重的。然而想吃湘江楞子魚,沒有人只買一條的,因為最大的只有食指那么大,普通的就是小拇指大小,一條只夠一個人填牙縫。所以,通常人們一買就是好幾斤,一斤就是幾十條。

像湘江楞子魚才能叫“小鮮”,烹制的時候,誰也不會一條一條去做,都是很多條一起做。烹大魚一般是一條一條做,小魚則是眾多條一起做。這才是“烹小鮮”和“烹大鮮”的最顯著區(qū)別,也是老子比喻的精髓所在。

烹大魚,你只用眼盯著一條大魚就行了,相對比較簡單。然而烹小魚,你就必須照顧到眾多的小魚,讓每條魚受熱均勻,不至于貼近鍋底的燒糊了,而上面的還是生的;作料湯汁要覆蓋所有的小魚,不至于有些魚死咸,而有的還沒一點兒咸味。

可以說“治小國如烹大鮮”,國家就一個城市那么大,照顧好了皇城根下的子民,全國大多數(shù)人也就滿意了。然而治理大國就像烹制小魚一樣,幅員遼闊,庶民眾多,要照顧到每一個子民,這樣難度就大很多,當政者就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做出更大的努力,讓那些偏遠地區(qū)的子民得到跟皇城根下的一樣的待遇。

老子的寓意就在于管理人口大小不同國家的差別。所以他緊接著就說“以道蒞天下”,“德交歸焉”?!疤煜隆笔且粋€政治地理概念,涵蓋國家的所有地區(qū),提倡執(zhí)政者應(yīng)該“澤被所有的生民”。老子的思想蘊含著平等,反對在一個國家內(nèi)部搞地域特權(quán)甚至地方歧視。

傳統(tǒng)的解讀可以概括為:做小魚不能攪騰,治大國不能折騰。如果這種理解是正確的,就可以邏輯地推出:做大魚可以隨便攪騰,治小國就能隨便折騰。其實,不論是做大魚還是做小魚,都不能攪騰;不論是治大國還是治小國,都不能折騰。顯然,傳統(tǒng)的解讀有悖邏輯,也曲解了老子的本意。

老子這里談?wù)摰氖侵巍按髧敝溃皇欠赫勚螄椒?。因為大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當政者要全國一盤棋,關(guān)懷到所有地區(qū)的每個子民。這就如同烹調(diào)小魚,鍋里魚多,每條都要受熱均勻,湯汁作料攪拌均勻,不能有的熟有的生,有的咸有的淡。

古人已離我們太遠,一句古文究竟何意,具有爭論的空間。然而,這并不總是一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問題,還是存在相對客觀的標準來判斷孰是孰非。那就是看說這句話的上下文,特別是同一部典籍中的其他相關(guān)論述,這是理解古人的最好證據(jù)。先看包含這句話的段落: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


如果傳統(tǒng)的解讀是對的,那么老子就會緊接著第一句話之后進一步闡發(fā)“頻擾民”的弊端,以及當政者怎樣才能做到“不擾民”,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可是后續(xù)語句并沒有這些內(nèi)容,顯然傳統(tǒng)的理解是有問題的。

然而按照我們的解讀,前后文意銜接得就非常自然。老子先指出大國的每個地區(qū)的每個子民應(yīng)得到同樣的政治關(guān)懷,接著就談如何實現(xiàn)這一點,那就是“以道蒞天下”。這里的“道”就是“治理國家的原則規(guī)律”,“蒞”為“臨視”“統(tǒng)治”的意思。“鬼”“神”和“圣人”是無處不在的力量,調(diào)節(jié)著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這里的“人”指“庶民”,就是一般的大眾。當這些超人的力量都不“傷人”,每個人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顧的時候,那么整個社會關(guān)系就會變得和諧,即“德交歸焉”?!敖粴w”就是“交饋”,古漢語中“歸”和“饋”通用,就是以“德”相待?!暗隆本拖衽胄◆~的湯汁,湯汁讓每條小魚都有味,小魚又讓魚湯更鮮美。

老子的上述思想系統(tǒng)地反映在他的《道德經(jīng)》其他章節(jié)中。按照現(xiàn)在我們這個解讀,不僅同一段落的前后文意連貫,而且與《道德經(jīng)》的其他思想觀點也和諧一致?!芭胄□r”論的精髓就是天下百姓得到同樣的照顧,做到天下“無棄人”:“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保ā兜赖陆?jīng)》第二十七章)“圣人善救人”也就是說圣人善于管理天下,那么衡量的標準是什么?就是天下“無棄人”,世間“無棄物”,如同“烹小鮮”時,每條小魚都得到同樣精心的烹制。

老子是反對區(qū)別對待老百姓的,不在百姓之中區(qū)別出貴賤賢愚,明確提出“不尚賢,使民不爭”(《道德經(jīng)》第三章)。也就如同在烹制小鮮時,每條小魚小蝦都一視同仁地得到“照顧”。當然,老子的愚民思想有其歷史的局限性。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一視同仁地對待大國中的每一個民眾?就是行“善德”。老子經(jīng)常用水來比喻善德:“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痹谂胝{(diào)美味佳肴時,“湯汁”就是照顧到每一條小魚的“善德”,所以以此來比喻執(zhí)政。

很多人認為老子的“烹小鮮論”是在提倡“無為而治”,這是不清楚老子思想體系的緣故?!盁o為而治”實際上是莊子的強烈主張,老子對“無為”是持謹慎懷疑的態(tài)度,甚至質(zhì)疑當政者能否做到“無為”:“愛民治國,能無為乎?”(《道德經(jīng)》第十章)是呀,一個國君要愛護自己的民眾,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怎能夠“無為”?古往今來,沒有哪個國君真正可以“無為而治”,都必須“有為”,區(qū)別就在于“如何為”。習(xí)主席多次提到的“實干興邦,空談?wù)`國”,就是明確了“如何為”的問題。

總之,老子是用美味佳肴的制作原理,來比喻把一個大國治理成美好和諧社會的道理。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9年第4期《有此一說》欄目。)




有此一說 | “治大國若烹小鮮”究竟何意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东兴市| 和平区| 延吉市| 章丘市| 安泽县| 东城区| 柯坪县| 舟曲县| 广昌县| 普兰县| 潼南县| 林口县| 昔阳县| 双桥区| 突泉县| 崇阳县| 永清县| 长岛县| 中江县| 铅山县| 祥云县| 句容市| 博罗县| 永川市| 荔浦县| 漯河市| 平顺县| 和平区| 巴中市| 海南省| 太原市| 新疆| 临夏市| 岳普湖县| 仙居县| 山阳县| 丁青县| 荔波县| 黎川县| 贵德县| 双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