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世間哲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這種東西是不可以用語言表述的,如果能用語言表述出來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如果道這種東西可以命名的話,那么他也就不是最初的道了。(第1章)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diào)和它的光輝,混同于塵垢。(第4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第5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生養(yǎng)天地的道是永恒長存的,是生育萬物的神秘莫測的總根源。
微妙的生母之門,就是天地的根本。連綿不絕?。∷褪沁@樣不斷的永存,作用是無窮無盡的。(第6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當天下的人都認為這件事是美好的話,那么就產(chǎn)生了丑惡的事物。當天下人都認為這件事是善事的時候,那么就產(chǎn)生了不善的事。(第2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至高的品性就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第8章)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道理。(第9章)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產(chǎn)生萬物、養(yǎng)育萬物而不占為己有,作萬物之長而不主宰他們,這就叫做“玄德”。(第10章)
?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xiàn)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guī)律。(第14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第16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最好的統(tǒng)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tǒng)治者,人民親近他并且稱贊他;再次的統(tǒng)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tǒng)治者,人民輕蔑他。統(tǒng)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第17章)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欲雜念,拋棄圣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于憂患。(第19章)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彎曲可以保全,受壓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敞于是更新;單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第22章)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自我表現(xiàn),反而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而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而能得有功勞;不自我矜持驕傲,反而能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第22章)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天地都不能長久不變,更何況是人呢?(第23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必須遵循地的規(guī)律特性,地的原則是服從于天,天以道作為運行的依據(jù),而道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第25章)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兵器這個不祥的東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東西,萬不得已才使用它。(第31章)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天地間陰陽之氣相合,就會降下甘露,人們不必指使它就會自然均勻。(第32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聰明。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能夠戰(zhàn)勝別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夠戰(zhàn)勝自己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第33章)
?將欲歙(xī)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廢去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第36章)
?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淺??;存心樸實,不居于虛華。(第38章)
?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棱角,非常大的器是不需要雕琢之工的;越好的音樂越悠遠潛低,越好的形象越飄渺宏遠。(第41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tài),萬物在這種狀態(tài)中產(chǎn)生。(第42章)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所以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傷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第58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以清靜無為之道去治理國家,以奇巧、詭秘的辦法去用兵,以不擾害人民而治理天下。(第57章)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那些輕易發(fā)出諾言的,必定很少能夠兌現(xiàn)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第63章)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的時候發(fā)展起來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第63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小的萌芽;極高的高臺,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第64章)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做事情如果到結(jié)束時仍如開始時那么慎重,就不會有失敗的事了。(第64章)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日慈,二日儉,三日不敢為天下先。
我有三件法寶執(zhí)守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愛,第二件叫做儉嗇,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第67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善于帶兵打仗的將帥,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輕易激怒;善于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面沖突,善于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第68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后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后就變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堅強的東西屬于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于生長的一類。(第76章)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自然的規(guī)律,是減少有余的補給不足的??墒巧鐣姆▌t卻不是這樣,要剝奪不足的用來奉養(yǎng)有余的人。(第77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天下沒有什么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勝過水,任何東西也取代不了它。弱勝過強,柔勝過剛,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第78章)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上天的運動變化規(guī)律不分親疏,經(jīng)常眷顧善于順應天道的人。(第79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余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第79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自然的規(guī)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圣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別人爭奪。(第81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第8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