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弓之鳥
驚弓之鳥
《戰(zhàn)國策·楚策四》
【原文】
異日者,更羸與魏王處京臺之下。
仰見飛鳥,更羸謂魏王曰:“臣為王引弓虛發(fā)而下鳥。”
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
更羸曰:“可?!?/p>
有間,雁從東方來,更羸以虛發(fā)而下之。
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
更羸曰:“此孽也。”
王曰:“先生何以知之?”
對曰:“其飛徐而鳴悲。飛徐者,故瘡痛也;鳴悲者,久失群也。故瘡未息而驚心未去也。聞弦音,引而高飛,故瘡隕也?!?/p>
【今譯】
從前,有一位叫更羸的人箭術很高(“更羸”也作 “更贏” 戰(zhàn)國時魏國的武將,著名射手,射箭的技術很高明)。
一天,射箭能手更羸和魏王一起,在高臺下面漫步。
抬頭望見有只鳥兒在天空飛翔,更羸便對魏王說:“大王您看,我替您把空弓拉動一下,沒有射出箭去,飛鳥聽到弓弦聲就會應聲落地?!?/p>
魏王懷疑地問:“難道射箭的技術竟可以高達這樣的地步嗎?”
更羸回答說:“可以的?!?/p>
過了一會兒,一只孤雁從東方飛來。更羸就拿起弓,拉了一下空弦,對空虛發(fā)一弓,隨著“嗡嗡”的弦音,那只正飛著的雁就翻身掉下了。
魏王驚嘆地說:“多好的技術啊!怎么射箭的本領果真可以達到這種地步呢???”
更羸解釋說:“這是一只受了箭瘡,傷口沒有復元的失群的孤雁哪!”(孽 ,本指樹木被砍后重新生出的嫩枝幼芽,這里引申指受過創(chuàng)傷剛平復的雁)。
魏王問:“先生怎么知道,斷定出來的呢?”
更羸回答說:“這只雁飛得緩慢,而且叫得悲慘。飛得慢,是因為舊瘡發(fā)痛疼痛;叫得悲,是因為長久失群,離群已久。它創(chuàng)傷沒有長好,害怕的心情又沒有去掉,余悸猶在,驚魂未定,所以一聽到弓弦響,便又受驚而拼命急忙展翅高飛,一使勁就引起傷口復裂,又裂開了,舊瘡劇痛從而從高處掉落了下來。”
【賞析】
更羸虛拉一弓就射下了傷雁,以較小的力量取得了較大的成績,這是因為他掌握了傷雁再也經(jīng)不住弓箭的驚嚇這一特點。
本則寓言是,戰(zhàn)國末期天下諸侯締結合縱之盟抵抗強秦,趙國派魏加去見楚相春申君黃歇(公元前241年),趙國使者魏加和楚國公子春申君一起商談抗秦主將的人選,當魏加知道春申君準備讓臨武君擔任主將時,而臨武君剛被秦軍大敗過,于是他對春申君講了寓言故事“驚弓之鳥”,其本意是勸楚國春申君不可任用敗軍之將去抵抗敵軍,他認為臨武君曾經(jīng)被秦軍打敗過,對秦軍心存畏懼“恐秦癥”,就像聽到弓弦就掉下來的鳥兒一樣,因此不適宜派臨武君擔任抗秦主將。
“驚弓之鳥”指受過箭傷,一聽到弓弦聲就害怕的鳥。比喻受過一次驚嚇之后,心有余悸,遇到一點兒小動靜就會非常驚慌害怕的人。
它啟示我們,不可做“驚弓之鳥”,須克服這種“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草繩”的心理,要學會知恥近乎勇,不要讓曾經(jīng)的挫折、失敗等不利因素成為以后前進道路的絆腳石。
后來人們用“驚弓之鳥”、“驚弦”、“驚雁落空弦”比喻受過某種打擊的人,見到類似情況就惶惶不安,慌恐害怕受到嚴重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