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為什么室外100米世界紀錄要遠遠快于室內成績?
因為「室內100米」壓根就不是正式的室內比賽項目……
不光國際田聯(lián)沒有為「室內100米」設立世界紀錄,大型室內田徑比賽都很少有這個距離。
這樣,頂級選手自然不會、也鮮有機會在「室內100米」有發(fā)揮的機會。

一個標準的田徑室內比賽場地是這樣的
室內田徑賽和室外田徑賽,都是田徑,但其實完全屬于同一種運動的兩種項目。
本質上,和足球與室內足球、排球與沙灘排球、籃球與半場3對3……類似。
只不過因為田徑運動的規(guī)則基本室內外一致(更多區(qū)別在硬件設施和項目設置上),讓人誤以為它們是一樣的。
問題里提到博爾特,就說說博爾特的兩個非認證“世界紀錄”——
博爾特9秒98的室內100米(2014年8月23日),確實是世界最好成績,成績也有效,但不是世界紀錄。國際田聯(lián)就沒有設置「室內100米」這個紀錄,等于這不并不算正式項目。
博爾特室內100米9秒98的世界最好成績

對應的,博爾特還有一個150米的“世界紀錄”(150米直道,14.35秒,2009年5月17日),同樣因為這也不是常規(guī)項目,只作為世界最好成績。
多說一句,這個150米因為是全直道,所以14秒35的成績,要比博爾特在柏林世錦賽200米世界紀錄那次、前150米更快一些——柏林世錦賽博爾特的19.19秒,前150米用了14.44秒。
既然都不是正式項目,一來室內百米比賽本來就很少(室內田徑錦標賽都沒這項目),二來跑的再快也無法當做紀錄,當然就很少有人跑了……

另外一點,室內和室外田徑賽的場地區(qū)別是很大的。
國際田聯(lián)標準田徑場的兩種形態(tài),室外400米和室內200米。
室外不用多說,標準的400米距離,外加幾乎完全平坦沒有坡度——國際田聯(lián)要求合格場地的跑道左右傾斜度不超過1%,上下傾斜度不超過0.1%(左右傾斜度要求更低,是考慮到有一定傾斜度方便排掉積水)。室外跑道數(shù)一般為9道(實際比賽通常8道);
室內的標準田徑場200米一圈,這也很好理解,室內想搭建一個標準400米面積的體育場成本和難度高得多,也沒有必要只為了將賽道搬進室內而設這么個運動項目。
200米一圈自然彎道更彎,為了減少離心力影響,彎道傾斜度就做的很高。國際田聯(lián)的規(guī)定,在200米跑道的拐角上,最大坡處與地平面的夾角是10.0925°,而直道的縱向坡度為146.62722°。
整個賽場跑道一般為6道。向內場傾斜,有點像室內自行車賽道,也像一個盆地。

室內彎道有非常明顯的弧度
標準的室內田徑比賽的短跑,直道項目只有60米(偶爾有50米),短跑還有200米(跑一圈)、400米(跑兩圈)。
很偶爾的非正規(guī)項目,會在室內旁邊額外再設置一條100米賽道(如上圖)。
室內60米直道與100米接近,但更考驗選手起跑能力+加速能力,相應的,100米還要考驗選手維持最高速度的能力——所以為什么60米項目上蘇炳添這樣的小個子選手是非常有競爭力的,相反博爾特(相對來說)并不出色的前段,在60米上未必有那么大的優(yōu)勢;
而200米/400米,因為跑道更短弧度更大,更要配合跑道本身內外高低差來適應離心力,不常比室內賽的選手,跑彎道很多時候速度是遠不如室外的。
從技術特點上來說,室內和室外田徑短跑項目就存在諸多區(qū)別。
多看室內比賽還能發(fā)現(xiàn)一點,因為室內直道很短(一般賽道60米,加上延伸段也不過87米),選手們沖線后都需要更長的減速距離,所以他們通常都會撞上緩沖海綿墻。

外加很多室內田徑場都是在大型場館內臨時搭建、不像室外田徑場是固定建筑,在里面比賽你會感覺層高很“低”,心理上感覺更悶一些。
真跑起來,室內室外完全兩種感覺。

在比賽時間設置上,室內和室外田徑錦標賽也分別安排在春季(通常3月中上旬)和夏/秋季(通常8月下旬-10月間)。2020年室內田徑錦標賽本安排南京,現(xiàn)因疫情改到2021年,有興趣的到時候不妨看看。
回到問題本身,總結下——
室內田徑賽和室外田徑賽在賽道硬件和比賽項目上有很大的區(qū)別,比賽的技術特點都相差極大,完全是兩個東西;
「室內100米」不是正規(guī)比賽距離,既不屬于室內也不屬于室外,更接近在室內場館內安裝了一條百米賽道讓大家比賽,國際田聯(lián)也沒有設置該項目的世界紀錄;
這樣室內田徑比賽很少有百米,即便有成績也不能作為紀錄認可,頂級選手自然鮮有比賽機會、也不會優(yōu)先考慮參加這樣的比賽;
經濟層面,室外田徑賽的商業(yè)價值也遠高于室內賽。這就讓頂級選手更多將室內賽變成調整狀態(tài)、檢驗階段性訓練成果的地方,成績反而不會是他們刻意追求的。這也導致即便室內/外區(qū)別不大的項目,室外成績也都要遠好于室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