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通論—孫正聿(第六章3.4.5/5)
第三節(jié)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一、形而上學的兩種含義
這一個東西是兩個東西(好理解);這兩個東西是一個東西。
(1)所謂的形而上學,我們是在兩個不同的意義上使用的。
第一種含義,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形而上學,是在與辯證法相對待的思維方式的意義上使用的。我們把形而上學說成是一種否認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變化、運動和發(fā)展,特別是否認事物的內在矛盾的一種思維方式。(否認用事物的內在矛盾的觀點去解釋事物的一種思維方式)
第二種含義,形而上學是哲學的代名詞,或者說是表述哲學的一種說法。“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哲學就是這樣一種尋求道的形上之思,行下之思那是科學。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當年翻譯【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之后》】時,才借用了我們中國傳統(tǒng)哲學這樣一種說法,把它翻譯為形而上學。
這就是把一個東西變?yōu)閮蓚€東西了。學過一點哲學的人都知道,都把一個變倆了。
(2)這兩個東西是一個東西
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這兩個是一個,這是我們通常所不理解的。
整個20世紀的哲學可以概括為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拒斥形而上學”,其他的命題是從它延伸出來的?!居^察滲透理論、合法的偏見、存在的遺忘等】現(xiàn)代哲學的最根本的理論特征就是拒斥形而上學。
一方面,我們說馬克思批判的繼承了黑格爾的辯證法,也就是說黑格爾是最反對形而上學的。但另一方面,哲學界說黑格爾是形而上學的集大成者,是形而上學的完成(這一點也是他被現(xiàn)代哲學批判的原因)。**推薦論文題目:“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
為什么說黑格爾既是辯證法又是最大的形而上學呢?
因為形而上學的兩種含義是一個東西,我們這是最難理解的了。為什么呢?因為傳統(tǒng)哲學之所以傳統(tǒng),就在于他的這種形上之思所尋求的是一種永恒的、終極的、絕對的存在(傳統(tǒng)哲學的本體論的尋求方式),用現(xiàn)代哲學的批評,這是一種永恒的在場,這個才是最根本的形而上學。形而上學就是傳統(tǒng)哲學所提供的這種思維方式。
沒有絕對的真理,因為人類永遠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如果我們認為我們尋求到了終極的東西,這才是真正的所謂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沒有絕對真理,都只是相對的絕對】
在哲學意義上的形而上學,我們稱之為那種和辯證法相對待的思維方式,就是原來對哲學的一種傳統(tǒng)的理解方式。黑格爾提出辯證法就是針對那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哲學的形而上學提出來的,這才有黑爾的辯證法。
**【尋求絕對的真理==否認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變化、運動和發(fā)展,否認事物的內在矛盾】→→【黑格爾由此提出辯證法】
黑格爾之所以要構造這個概念辯論運動,他是從批判謝林直接過來的,他認為只有把概念自身燃燒起來,流變起來,通過概念的內在的否定,才能夠表達人類思想運動的邏輯。而這個人類思想自身運動的邏輯就是一個全體的自由性的現(xiàn)實。黑格爾是在哲學的意義上構成他的辯證法的,因而他也是在哲學的意義上去反對那個他所理解的形而上學的。
所以如果我們要想理解辯證法的兩重含義,特別是他們的合二為一,前提是必須理解黑格?!疚艺f這個絕對沒有說這夸大的意思。懂不懂黑格就是你懂不懂哲學,你學你越知道了,懂了黑格了差不多,你也大體上就懂哲學了。如果你不懂黑格,你肯定是沒有懂的哲學休息一下?!?/p>
我說現(xiàn)代哲學發(fā)生了一個從兩級到中介的革命,是因為全部的傳統(tǒng)哲學之所以傳統(tǒng),而現(xiàn)代哲學之所以現(xiàn)代,絕不是說我們生活在現(xiàn)代就是現(xiàn)代哲學了,我們多數人理解的哲學仍然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哲學,因為他仍然是用兩極對立(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由此你才能夠理解,作為思維方式的形而上學和作為哲學的形而上學在傳統(tǒng)哲學那里是同一個東西。??【哲學,名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名形而上學】
整個傳統(tǒng)哲學在其形而上學的追求當中所構成的一種基本的思維方式,就是兩極對立,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因為傳統(tǒng)哲學總是要形成一種徹底的真理(形而上者),它的思維方式是哲學意義上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是整個傳統(tǒng)哲學的共同的特征。
二、辯證法的兩種形態(tài)
黑格爾是要給我們提供的是一個絕對的本體,在這個意義上它是形而上學的完成;而他對絕對本體的理解是一個“無人身的理性”的辯證的展開運動的過程,因此他又是辯證法的大師。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黑格爾既是形而上學的完成,又是形而上學的超越。
**【神秘的“無人身的理性”不是絕對客觀的本體;社會存在變化決定著本體的變化】
**【之所以神秘,是因為它沒有人,沒有客觀存在,用腦袋安排了 概念的運動】
【為什么馬克思提供的不是絕對的本體?→因為馬克思說本體是隨社會存在變化的】
【為什么說黑格爾提供的是絕對的本體?因為黑格爾說本體是絕對理性神秘 的自我展開】
【神秘的變化--------存在的展開】
黑格爾自身有這樣一種最深刻的矛盾性。所以恩格斯說,一方面黑格爾終結了全部的哲學,他以最宏偉的形式總結了以往哲學的全部的發(fā)展;而另一方面,他為我們不自覺地開辟了新的哲學道路。黑格爾自身是一個巨大的矛盾,一方面他是形而上學的完成,而他又自詡為是反對形而上學的辯證法。
形而上學的兩層含義是兩個東西,兩個東西就是一個東西,這就是傳統(tǒng)哲學以他自身的形而上學的方式所構成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黑格爾對整個傳統(tǒng)哲學的超越,是他把這種形而上學的追求訴諸于無人身的理性的自我運動,也就是概念發(fā)展的辯證法。
**傳統(tǒng):形而上學=哲學(本體論)= 絕對客觀不變的思維方式
????????堅持本體論的尋求??????????反對本體論的思維方式
我們通常對于辯證法的解釋是說,辯證法就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的科學。因此,它把辯證法一分為二,說辯證法首先是客觀辯證法;我們的思維和認識是對于客觀辯證法的反映,構成主觀辯證法。?
形而上學是一種本體論的思維方式,因此,我一再強調哲學就是本體論,必須堅持對本體論的尋求,但是我區(qū)分開本體論的傳統(tǒng)方式和本體論的現(xiàn)代理解(思維方式的區(qū)分)。
**反對形而上學是反對“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
*不反對形而上學是不反對“尋求本體的形而上學(即哲學)”
黑格爾是整個傳統(tǒng)哲學的矛盾的聚焦點,一方面它是形而上學的完成,另一方面它是形而上學的突破。我1991年寫了一篇文章叫做“重新理解黑格爾的絕對理念,黑格爾哲學是傳統(tǒng)哲學向現(xiàn)代哲學轉化的中介”對于黑格爾的重新探索。
形而上學的完成:理性本體論(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形而上學的突破:辯證法的思維方式
黑格爾尋求到的本體還是一個絕對的客觀的不變的東西。但這個東西是運動展開的。
理解了這一點,辯證法就好理解了。
辯證法首先是黑格爾在自覺的意義上形成的,是和(傳統(tǒng)哲學尋求絕對的、終極的、確定的存在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相對待的。它是和真正的形而上學相對待的辯證法。
**辯證法的思維方式----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
由此,我們又可以區(qū)分開我們通常理解的辯證法和哲學意義上的辯證法上,這就是我講的第小點,辯證法的兩種形態(tài)。
**通常理解的辯證法:是與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相對待的辯證法的思維方式;
哲學意義上的辯證法:
?
現(xiàn)在有人反對自然辯證法,有人堅持辯證法,然而兩者對辯證法的理解都是錯誤的,都是以沒有將“自然界的辯證法”和“人對它的辯證的理解”區(qū)分開來為前提。我們下面來講這個問題。我不把它區(qū)分為客觀辯證法和主觀辯證法,我認為這種分法是不恰當的。我把它叫做自在的辯證法和自為的辯證法,這樣我們才會區(qū)別開來了。否則我們總把問題混在一起,永遠說不清楚。
**不是說自然界是辯證的,人對它的理解就是辯證的;而是說自然界是自在的辯證運動的,如果人不能用思維(概念)把握到這種辯證運動,那么它就只能是自在辯證的,形而上學的。
所以自然辯證法是有之非有,存在著的無。
首先,我們在經驗常識的意義上使用的辯證法這個概念指稱的都是自在的辯證法。自在是兩層意義,自在既是有,又是無。(它存在,是有,你看不見,是無)
為便于理解,我們具體化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平時都說世界是運動的、變化的、發(fā)展的。如江河奔騰,駿馬奔馳在感覺的確實性上,它就是運動的、聯(lián)系的。它在四重意義上都是自在。
第一,在物質世界自身,物質世界自身是一個自在的辯證的運動過程。
第二,我們的意識能夠反映流遍的世界,意味著我們的意識本身也是辯證運動的過程。
第三,認識是思維規(guī)律和存在規(guī)律的統(tǒng)一,主觀和客觀的統(tǒng)一。這個統(tǒng)一的過程就是認識的發(fā)展過程,就是一個自在的運動的過程。
第四,實踐是把目的對象化的過程,故也是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
問題就在于,原來我們在沒有區(qū)分自在辯證法和自為辯證法的前提下,籠統(tǒng)去說辯證法,說混亂了。因為這種自在的辯證法在同形而上學相對待的意義上,它只能是自為的辯證法。因為沒有和自在的辯證法相對待的自在的形而上學。
【沒有什么事物是不變不動的,都是自在辯證運動的,所以不存在自在的形而上學】
**原來認為形而上學是靜止的,與之相對的辯證法就被認為是運動的。
所以本來是自在的辯證法(有亦無)卻被認為是自為的辯證法。
自在辯證法:自然界是自在的、辯證運動的
自為辯證法:人的辯證的思維方式
我舉個例子,自然界萬里晴空也好,電閃雷鳴也好,都是它的一個自在的、辯證的、運動的過程。在自在辯證法的意義上,世界、人的意識、認識和實踐都是一個自在的辯證的運動過程。沒有和它相對待的(自在的)形而上學。
那么如果沒有和他相對待的形而上學,我們?yōu)槭裁捶Q之叫辯證法呢?
在這個意義上,自然辯證法,有,就是無。有,自然界都是辯證運動的;無,恩格斯講的自然辯證法是基于自在的辯證法的自為的辯證法,辯證的思維方式。
如果說否認自然辯證法,你怎么能否認為它這個自在的辯證運動過程呢?如果你承認自然辯證法,那么自然辯證法在沒有形而上學相對待的意義上,你在什么意義上把它叫作自然辯證法呢?什么東西都是相對待才構成它概念的內容的規(guī)定性。
以自為的辯證法為中介,才構成了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沒有這種中介,談什么辯論法和形而上學。【自在的辯證法=形而上學?】【自為的辯證法與自在的辯證法的對立】
所以列寧說“問題不在于有沒有運動,而在于如何用概念的邏輯去表達”?!具\動是一個自在的過,問題在于在你描述世界時,你能否把它把握為一個辯證的運動過程,這就在于你有沒有概念的辯證法,你有概念的辯證法,你就把它描述為、解釋為運動了。沒有概念的辯證法你就把它描述為、解釋為形而上學了。】
【不學黑格爾還想有辯論法。這個不可想見的事情,因為你不懂得概念的辯論運動,你怎么能有辯證的思維方式呢?自在的辯證法是有之非有,存在著的無。事物是辯證運動的,所以是有;但是當你用思維去把握這個對象時,由于陷入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只看到了表象),所以沒有。
運動就是矛盾,運動就是事物在每一瞬間既在某一點又不在某一點,這就是概念的辯證法,所以說辯證法只能是概念的辯證法。自為的辯證法只能是概念的辯證法。
所以列寧說:“辯證法就是概念之間的相互依賴,概念之間的相互轉化,每個概念之間的相互依賴,每個概念期間的相互轉化,所有概念之間的毫無例外的相互依賴,所有概念之間的毫無例外的相互轉化,所有概念之間的毫無例外的相互依賴和相互轉化.....”
三、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
為什么你能給他這樣一個結論呢?因為他在思考黑格爾《邏輯學》的過程當中理解到了,在自為的意義上,辯論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在自在的意義上,它當然是個辯證的運動過程。但是在和形而上學相對待的意義上的辯證法,在和辯論法相對待的意義上的形而上學,【自為的辯證法---形而上學(自在的辯證法)】它是兩種理論觀點,兩種思維方式,從根本上說是兩種對立的世界觀。
所以我在1990年這些研究的第一期上發(fā)表一篇文章,本體論批判的辯證法,辯證法為什么是本體論?辯證法為什么是世界觀?
因為只有在自為的意義上,它(辯證法)才構成了兩種思維方式的對立。你是用概念的辯證運動去把握經驗的對象?還是用作為表象的名稱的概念去把握那個經驗的對象?這就區(qū)分開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如果你的概念只不過是個表象,只不過是個名稱,你再怎么講辯證,你同樣是形而上學。比如說奔騰的尖河,奔馳的駿馬,這都是感覺確定性上的運動,你不知道怎么用概念去說明這個運動本身。
所謂的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在一種自為的意義上提出來的。本來辯證法是人類的認識所固有的。列寧說“依凡是人,哈巴狗是狗,樹葉是綠的。這就意味著人的認識在本性上是辯證的,是人的認識本性所固有的?。人要用概念進行思考,本質上就是辯證的。因為它包含了個別和一般的統(tǒng)一,概念都是普遍性的,把握的對象都是個別性的,你不可能不是辯證。那你怎么又形而上學了呢?那是因為你在絕對對立的、表象的思維當中進行思考了。所以黑格爾說哲學思維不是表象思維,不是物質思維,不是形式思維,而只能是思辨思維,因為思辨思維就是辯證思維,辯證思維就是思辨思維。
?
由于形而上學有兩種含義,所以它要求我們在兩種不同的形態(tài)上去理解辯證法,在自為的辯證法的意義上,才有形而上學,從而構成了兩種基本的思維方式。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兩種思維方式呢?黑格爾說“從來造成困難的都是思維,因為思維把聯(lián)系的東西割斷了,把運動的東西靜止了,凝固了,粗糙化了,而我們要描述運動,就不能不把它割裂化、粗糙化?!?/p>
從來造成困難的是我們自己的思維,因為當我們用思維去把握對象時,你只能說男的、女的、桌子、板凳,你只能說他是他或他不是他,它把本來是聯(lián)系的東西割斷了。
說“飛矢”,只能說它從甲地到了乙地。表象思維無法去描述運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p>
用概念才能描述運動。這就是黑格爾要構建概念辯證法,要以概念的辯證法來體現(xiàn)人類思想運動的邏輯的原因。所以說黑格爾真是偉大。他就感覺一切科學都是應用邏輯,我是邏輯本身。【任何一門成熟的科學,它最重要的表現(xiàn)是它概念的內在矛盾的自我展現(xiàn)的過程,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過程,歷史和邏輯相統(tǒng)一的過程。他通過概念的自我的展開,才能夠做理解和解釋他所要表現(xiàn)的那個事物自身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p>
所有列寧最欣賞黑格爾的這段話,從來造成困難的都是思維。在思維的意義上,它構成了兩種思維方式,一種是用概念的辯證運動去理解事物的運動,辯證法的思維方式,另一種是概念自身的割裂去表達事物自身的存在,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
所以日常意義上的形而上學,只不過是說以經驗常識為基礎,我們關于對象事物的一種把握方式,“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話”,在絕對不相容的對立當中思維,這就是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
你首先理解形而上學兩種含義,然后你才知道真正的那個辯證法,它是應該區(qū)分開自在和自為的。和形而上學相對待的只能是那個自為的辯證法,這個自為的辯證法和那個形而上學構成了人類思維的兩種基本方式。
那么人類為什么會有這兩種基本方式呢?那是同人類自身的存在方式人自身的不人自身的悖論性的、矛盾性的、二律背反的存在密不可分的。
那么我們只好是下一次繼續(xù)再講了,下課。
--------------------------------------------------------------------------------------------------------------------------------
辯證法在其自覺的、成熟的形態(tài)上,就是黑格爾的概念的辯證法,概念的辯證法就是內涵的辯證法,內涵的辯證法就是人類思想運動的邏輯。
列寧特別欣賞黑格爾說的“內容是形式的內容,形式是內容的形式,內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讓思想沉入“內容的邏輯”才叫辯證法。辯證法是關于真理的辯證法(它有思想內容),它不是一個外在于內容的純粹的形式,外在于理論的單純的方法。
我們對辯證法的最大誤解是:把內容和形式割裂開,把理論和方法割裂開,從而把辯證法當做了一個可以沒有思想內容,沒有理論內容的外在的、單純的、純粹的、工具式的形式。
我們分析形式,一方面我們要看到我們成績很大,另一方面我們要看到問題不少。一方面我要看到我有優(yōu)點,另一方面我還要看到我有缺點,你把他當成一個沒有思想內容的純粹的外在的形式了,所以他才構成了恩格斯所批評的,當你缺乏思想,當你沒有相應的實證知識時,你就開始所謂的辯證了。很多人講話就是這樣,具體內容他說不清楚,所以他就一面又一面,一方面生產力決定生產過關系,所以我們要大力發(fā)展生產力,另一方面生產關系對生產力還有巨大的反作用。所以我們還必須調整生產關系,它變成套用了,它不能具體地去分析這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什么矛盾,因為它說不清,它并不了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那個真實的理論內容,它只是當做一種套用的詞匯的。
然后我說上層建筑經濟基礎也這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還有反對,以此類推,所有的問題都這么辦,做表面文章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黑格爾一再提示我們,哲學是最敵視抽象的,哲學是最具體的。因此,我上次具體分析了三個問題。
1.形而上學的兩種含義
要理解辯證法,首先我們得知道和他相對待的那個形而上學。正如你要說她是女的,你得知道什么是男的,你沒有和他相對待的東西,你永遠說不清楚。我首先談形而上學,以便大家深入地去思考究竟什么是辯證法。
形而上學有兩重含義,一重是我們平常所想的那樣,是一種否認聯(lián)系否認運動、否認變化、否認發(fā)展,特別是否認內部矛盾的思維方式。另一重含義是,形而上學就是哲學的代名詞,或者說哲學就是形而上學。
但是我上次著重講的是這兩個東西就是一個東西,所謂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正是傳統(tǒng)哲學那種尋求永恒的、終極的、確定的、絕對的存在的思維方式。
理解這一點,你就能理解哲學意義上的形而上學。有個同學問“什么時候使用形而上學”,它這是兩個問題。我們日常用那是一種經驗常識的思維,就是“是就是”。
它(形而上學)只有升華為哲學才變成一種公式,即恩格斯所說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話。”,這才變成了一種哲學意義上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二者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
哲學把自身絕對化、終極化、永恒化,他才構成一種哲學意義上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因此這兩個東西又是一個東西了。你理解了它是一個東西之后,你才能夠理解為什么黑格爾既是創(chuàng)建了(或者說它使這個東西自覺化了、成熟化了的)一種和形而上學相對立的辯證法。而另一方面,我們又是說黑格爾是形而上學的完成。
形而上學我們原來理解是一個,通過學哲學,我們知道是兩個東西、兩種含義。在這樣學完之后,我們又把它當成純粹兩個東西了,好像有一個是對于思維方式的形而上學,還有一個作為哲學代名詞的形而上學。如果你這樣理解,你首先碰到一個當代性的巨大的問題,即現(xiàn)代哲學的共同的口號“拒斥形而上學”。他拒斥的既是傳統(tǒng)哲學那種理論,也是傳統(tǒng)哲學的那種思維方式。
2.辯證法的兩種形態(tài)
辯證法也是兩種含義,一種是所謂自在的辯證法,另一種是自為的辯證法。自在的辯證法沒有和他相對待的形而上學。我有一篇文章叫做“辯證法的自在性與自為性”
理解辯證法,首先理解辯證法有兩種形態(tài),這樣才有可能理解辯證法究竟是什么。
兩種形態(tài),一種是和我們說的那個形而上學沒有關系,我把它叫做自在的辯證法,或者說辯證法的自在性。這一舉解決了兩個問題。
當前哲學界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究竟自然界有沒有辯證法?有人說連自然界有辯證法都不承認,你這是反對唯物論;而另一面說,你說自然界有辯證法,人沒有意識到,自然界就是那樣存在的,它怎么是辯證法呢?爭論不休。所以我針對這樣一個理論困難,提出了“自在的辯證法和自為的辯證法”。
辯證法首先是一種自在的存在。對于自在的存在,黑格爾說,它既是有,它也是無。
這種自在的辯證法是不是有?肯定是有。對于世界,在感覺確定性上,我們都可以看見運動(如漂浮的白云、太陽升起又落下)。運動在感覺的確實性上是沒有任何疑議的。然而,這種自在的運動和發(fā)展,當你用形而上學的思維的方式去解釋它時,把它靜止化和孤立化了,這才構成了一種自為的辯證法與形爾上學的思維方式的對立。過渡到我講的第三小點,兩種思維方式的對立。
3.兩種思維方式的對立
自在的辯證法是有,是存在。可是當我們作為人去把握經驗世界時,它是一個有之非有,存在著的無。這具有最廣泛的方法的意義。
自在的辯證法對于我們來說,它既是有,又是無。因為我們必須用概念去把握經驗對象,當我們用概念去把握經驗對象時,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
一方面,如果我們沒有把概念流變起來、燃燒起來,我們就會將相互割裂的概念對象化給你所把握的事物,從而也把事物割裂開來了。你把靜止的概念對象化給事物,事物也被靜止下來了。所以列寧最欣賞黑格爾說的“從來造成困難的都是思維”。
因為當我們用思維(概念)去把握對象,去描述事物的運動、聯(lián)系時,描述不了。桌子就是桌子,椅子就是椅子,你怎么聯(lián)系?發(fā)展,你怎么說他發(fā)展了?【發(fā)展就是我既是生我又是死,我既存在我又不存在,這就叫發(fā)展】我怎么叫發(fā)展的?我每一瞬間都不是我才是發(fā)展??墒悄阏f這種概念怎么說?因為概念只能說“你是你”或“你不是你”,那怎么辦?
這才能夠理解為什么說成熟的辯證法只能是黑人的概念的辯證法?你沒有這種概念的辯證法,你怎么去你表達這個運動,你怎么去解釋那個發(fā)展,這可是關鍵的。
我們通常說的只是一種樸素的辯證法,一種經驗意義上的對于運動的承認。而黑格爾說沒有人否認在感覺確實性意義上的運動。因此列寧做了一個發(fā)揮,他說“問題不在于有沒有運動,而在于如何用概念的邏輯去表達它”
跳到這之后,你再想一想,為什么辯證法有兩種形態(tài)呢?它怎么就會有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呢?那么最根本就在于我要講的第四小點,辯證法與人的存在方式。
四、辯證法與人的存在方式
辯證法作為一種哲學的理論和方法。哲學是人類關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識的理論。辯論法、形而上學作為哲學來說,它是人類自覺到了自身存在的矛盾的一種理論的表征。就像唯物論和唯心論根源于人自身的自然性與超自然性的矛盾一樣,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是根源于人類自身存在的確定性與非確定性的矛盾。
人是一種實踐性的存在,而實踐作為一種目的性的對象化的活動,它自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人類總是以確定的目的去變革確定的對象,從而達到確定的目的,具有確定性。因此,從實踐的意義上看,他在去把握經驗世界時,他必然給自己構成一個確定的世界圖景。另一方面,實踐的本質在于它是一種自我超越的活動的過程,是一種無限的指向性。在這個意義上,人類自身的存在又是一個非確定性的存在。人的這種實踐活動自身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矛盾,在人的關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識當中,就形成了兩種理論和方法,這就是辯證法與進而上學。它最深層的依據是人自身的存在方式,人自身的存在既是確定的又是非確定的,因為人是“非其所是”的存在,但它前提的仍然是“是其所是”的存在?!澳慵仁悄悖阌钟肋h不是你”,因此你才能發(fā)展(長大、變化)。
人類思維的最真實的基礎就是人的實踐活動,以人的實踐活動為基礎的人類思維更明顯地表現(xiàn)為確定性與非確定性的統(tǒng)一。所以列寧說“辯證法是人類的認識所固有的”。
【“固有的”是說,除了你不認識,認識你就是辯證的。那這樣的話為什么還有形而上學呢?甚至說絕大多數人都是形而上學,我還得去學習辯證法,我才不形而上學。這怎么回事?怎么就知道人類的認識的本性是辯證的呢?】
列寧講的是個別與一般的關系。那就是我上次說的,比如說只要我們說這片葉子是綠的,伊凡是人,哈巴狗是狗,這就意味著辯證法是人類的認識所固有的。
列寧說,人類的思維、意識和認識離不開概念,而概念永遠是個別和一般的對立的統(tǒng)一,在這個意義上,人們的認識本質上就是辯證的。
列寧揭示了人類的認識的最根本的特點,它是一種超越表象的認識,它是一種概念式的認識,這種概念式的認識它自身永遠是一個個別和一般的對立的統(tǒng)一,除非你不用概念去表達經驗對象。用概念去表達經驗對象,你可能沒有自覺到你是辯證法,但實際上你是辯證法。
他是在人的認識的固有本性的意義上,說明人的認識是固有辯證本性的。這就符合黑格爾的意思了,他說為什么能夠去認識那個絕對理念呢?因為絕對理念本來就是自在的存在著。
列寧揭示了“如果人的認識沒有辯證的本性,它不可能獲得自為的本性”。列寧要解決(說明)的是“辯證法不是人為的”。然而在你思維的過程當中,在你用思維去把握經驗對象的過程當中,它必然出現(xiàn)兩種狀況:
一,人作為確定性的存在,世界作為確定性的存在,它必然以概念的僵化、粗糙化來如實地去把握這個對象,在這個意義上他也是辯證的。這種形而上學也是符合人的認識的辯證本性的,人的認識的辯證本性,就是確定性和非確定性的統(tǒng)一,就是個別和一般的統(tǒng)一。因此在我們認識的過程當中就會出現(xiàn)兩種可能:
一種是我們把個別和一般割裂開了?!颈热缥覀冋f“這片葉子是綠的”,但我并沒有自覺到“綠”和“這片葉子”的個別和一般的對立的統(tǒng)一,我把它的個別和一般割裂開來。】我們在認識的過程當中非常容易出現(xiàn)這種狀況。那么同樣的,我們在認識事物時,我們確認了它的確定性,但沒有把握它的非確定性。因此這種人類的認識所固有的辯證的本性又是需要自覺地訓練的。
所以黑格爾說,邏輯學不是教人思維的,而是自覺到思維的本性。哲學就是這樣,它不是教你說你要辯證法,它是讓你自覺到人類認識的這種辯證本性。你知道用辯證的智慧去理解人與世界的關系。
列寧進一步發(fā)揮,他說“辯證法就是人類認識成分(多方面的、方面的數目)不斷增加的認識”。所以列寧從人的辯證本性出發(fā),把辯證法變成了人類文明的產物。在人類的科學、哲學、藝術的發(fā)展的過程中,給人們不斷地提供了辯證的認識成分,我們用這種辯證的認識成分去理解人與世界的關系,我們才形成了辯證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就倆問題了。
?
我講第五小點,對于辯證法理論的當代反思。非常重要的是講列寧在哲學筆記當中的一個命題“辯證法也就是(黑格爾和馬克思主義的)的認識論”。我認為這是二十年來中國哲學界改革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哲學命題,而哲學界對它的理解迄今為止沒有得到應有的、相應的重視。因而我們今天哲學界的進一步的發(fā)展還需要深刻地去體會和深思列寧的這個著名的“關于辯證法就是認識論”的哲學命題。
五、辯證法與當代反思
我有篇文章題目就叫做辯證法理論的當代反思。主要從這個這篇文章提出的問題出發(fā),我們談第五小點,把我們前面討論的問題在今天的水平上進一步去考察怎么理解這些問題。
在這篇文章當中我首先提出了關于辯證法的五個經典命題。我們要在當代去重新思考(反思)辯證法,出發(fā)點就是我們對辯證法的通常理解。那么通常我們怎么理解辯證法呢?我首先提出了五個基本命題,即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他們關于辯證法的五個我認為具有經典意義的論斷。
第一個,恩格斯曾經提出一個著名的論證,即辯證法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的科學。這種理解并非沒有一點根據,但恩格斯沒有提出相應的哲學的定義,我們一般是把恩格斯關于辯證法的這個論斷直接的就轉換為了關于哲學的論斷。這是第一個命題,也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辯證法,甚至是關于整個哲學的命題(定義)。
第二個,列寧提出的一個命題,辯證法是一種毫無片面性弊病的關于發(fā)展的學說。對于我們通常理解來說,我們主要是按照第一個來理解,同時我們也經常引證列寧的第二個命題,但是我下面提出的三個著名論斷,我們原來很少觸及,而且對它的理解中存在著許多的問題。
第三個,列寧的核心論斷,辯證法也就是(黑格爾和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這是最根本的,能否理解哲學,直接地說能否理解辯證法,關鍵是能否理解列寧的這個論斷。(我有篇文章叫)“當代中國的哲學歷程”,它和是否理解列寧的這個命題有重大關系。
第四個,大家經常引證但需重新理解的一個命題,即我的博士論文。我的博士論文的第一句話就是引的馬克思的一個著名的論斷,“辯證法在本質上是批判的、革命的”。第二句話就是“這個被人們經常引證的論斷,人們往往把它理解為辯證法的一種功能,而沒有把它理解為辯證法的本性”。所以我的那個博士論文的正標題是理論思維的前提批判,副標題是“論辯證法的批判本性”。所以當然這個我就更有發(fā)言起來了。
【我今天著重講第三個,第四個大家都知道,經常引證,但我認為隱含著最大的問題,我們都說辯證法有批判的功能,但完全歪曲了馬克思的原意。馬克思不是說他有批判的功能,而是說它在本質上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它的本性就是這樣的。】
真正的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是批判性與非批判性的對立,或者把馬克思的話發(fā)揮一下,是在對事物的肯定的理解當中,是否包含著否定性的理解。形而上學是在肯定性的理解中排斥掉了否定性的理解,辯證法是你在肯定性的理解中同時包含了否定性的理解。
所謂“一分為二”就是在肯定的理解當中包含著否定的理解。矛盾是一個關系范疇,不是實體范疇,如果把一個關系性的東西變成一個實體性的東西,實體化就會提出“一分之N”,然而實際上都是肯定與否定對立統(tǒng)一的結果。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區(qū)別是在于辯證法在本質上是批判的革命的,所以列寧才說辯證法是革命的代數學。馬克思說“辯證法就是在對事物的肯定的理解當中,同時包含著對它的否定的理解,是從事物的暫時經過的方面去理解,從事物的必然滅亡的方面去理解”。因此辯證法在本質上是批判的革命的。這話說得多精辟。
之所以會提出辯證法是“一分之N”,是因為把辯證法抽象化了,最重要就在于沒有理解“辯證法就是認識論”,“辯證法在本質上是批判的革命的”這兩個命題。之所以不理解這兩個命題,是因為還有第五個命題,那就是我一定要跟大家最突出講的(不了解哲學史)。
第五個,恩格斯所講的“辯證哲學是一種建立在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的基礎上的理論思維”。辯證法是有內容的,其內容就是人類的理論化的認識史、哲學史,就是人類思維的歷史和承諾。
【【列寧談問題很清楚,他在構成辯證法和認識論的知識領域中提供了七個知識領域,你不去研究這七個知識領域,你談什么辯證法和認識論呢?【動物的智力史、人類智力的發(fā)展史、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史、哲學的發(fā)展史、語言學、生理學、高級神經生理學】這七個知識領域就是認識的歷史。和恩格斯說的一個意思,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
所以一再跟大家說哲學是真難學。哲學就是哲學史,哲學是一種歷史性的思想,而哲學史是一種思想性的歷史,離開哲學史,沒有哲學。其他學科也是這樣,都是建立在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的基礎上的理論思維。因此所謂理論首先具有向上的兼容性,它是人類認識史的積淀、結晶和升華。你不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不可能有創(chuàng)新。(文章名稱)“哲學創(chuàng)新的前提性思考”第一句話發(fā)現(xiàn)理論困難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首要選擇,要發(fā)現(xiàn)理論困難就必須先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
我們原來對于辯證法的全部的誤解就在于離開了后四個命題而孤立地把第一個命題作為辯證法的定義,從而把第一個命題庸俗化了。大家回去看一下這篇文章,“對辯證法的當代反思”。
本來恩格斯關于辯證法的這個論斷是和其他一系列論述密不可分的,但我們孤立地把這句話抽取出來說這就叫辯證法,這就出現(xiàn)一個問題,即把辯證法作為一種哲學理論實證化了,這種實證化最根本的弊病就是離開了恩格斯所斷言的作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的哲學的基本問題。???????
** 【辯證法-----哲學基本問題(思存關系)】
我們關于辯證法的全部的誤解就在于我們離開哲學的基本問題去看待辯證法了,從而把辯證法實證化、庸俗化了。很多問題都是這樣,我們對于哲學的理解之所以最容易站在一種知識論立場,把它實用化,就是因為離開了哲學的基本問題。
由于離開了哲學的基本問題,所以把第二個命題列寧的命題也庸俗化、實證化了。因為列寧說發(fā)展的原則和統(tǒng)一的原則密不可分,列寧所說的發(fā)展是思維和存在相統(tǒng)一的發(fā)展,如果離開了具有客觀意義的認識的和思維的辯證法,你談什么發(fā)展呢?他早就看到了我們今天會出現(xiàn)這些誤解,他說對于發(fā)展這個概念,在19世紀的中葉就得到了一種普遍的承認,但只是一種庸俗化的承認,因為你理解的只是一個自在之物的發(fā)展,而沒有從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去理解發(fā)展。只有用思維的規(guī)律去把握存在的規(guī)律,你才能夠理解主客統(tǒng)一規(guī)律自身所展現(xiàn)的那個真實的發(fā)展。
恩格斯的哲學基本問題,列寧關于發(fā)展的認識,告訴我們一個共同的問題,即馬克思所說的“從前的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現(xiàn)實、事物、感性,而沒有從主觀的方面、從感性活動的方面,從實踐的方面去理解”?!炯茨阍瓉硎恰拔艺f手表,就說手表”,你沒有說,你說手表是你用思維去表達這個手表,你沒這么想】這就是馬克思的哲學革命,他認為舊唯物主義就錯在這了。舊唯物主義錯誤是在座的諸位的共同的錯誤,因為我們都這么想的。你都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現(xiàn)實事物感性,從事物自身去說他怎么樣。
我下一次跟你講哲學轉向,我們現(xiàn)在的認識水平確實是遠遠沒有達到西方近代哲學的認識水平。西方近代哲學叫做認識論轉向,認識論轉向的含義就是它從思維對存在的關系去理解存在,而不是我們這樣離開思維對存在的關系,孤立地去看待存在。
【哲學很難,因為人都是在經驗常識中生活。哲學很容易就被理解了,那就不是哲學。他需要學習和訓練。要區(qū)分開哲學和哲理,哲學是對于人生的有系統(tǒng)的反思。我主要的目的是大家下功夫,和數學和物理學和所有的學問都是一樣的,你沒有這個循序漸進的積累的過程,你怎么一下就把一門學問掌握了呢?哲學史必讀推薦: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劉放桐《現(xiàn)代哲學新編》,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strong>
所以這五個命題,核心我講第三個命題,而落實到了最后一個命題,即它是一種建立在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的基礎上的理論思維。
【概論不是概述,而是論述、論證。哲學概論、哲學導論、哲學通論的重點是論證,而不是概述,不是通篇的概括,否則就不是哲學的通論、導論和概論了。重點是在“論”上。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沒有史就沒有論,沒有史的論是教條。還需要把史活化,水氣火都在講什么,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然后貝克萊說“存在就是被感知”怎么理解?你既要下功夫學習哲學史,又要把這史學活了,要把史“論化”。我非常欣賞北京大學的張世英先生,朱德生先生,兩個老先生都是治史的,現(xiàn)在發(fā)表的文章全是談“論”的,他真的是論從史出,他原來都是搞哲學史的。80歲的張士英先生(黑格爾專家),現(xiàn)在不光搞西方哲學史,且專門回頭搞中國哲學史,中西合璧。那么深刻的人文的學養(yǎng),我望塵莫及。
具體理論內容怎么講可以自己去理解它,主要是你要能夠理解是怎么學習怎么研究。所以我訴諸這五個問題,大家再來理解問題,你再理解辯證法,不只辯證法覺得都不一樣了,你要找到一些最基本的說法,然后你去分析他怎么看它?!?/p>
我關于“辯證法的當代反思”就是這樣,我首先找到了五個最基本的命題,然后我進行分析。我們當前對于辯證法的全部的誤解就在于我們離開了下邊的四個命題,孤立地把第一個命題作為標準的定義,結果把第一個命題庸俗化了,因為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都認為辯證法是一種世界觀,是一種哲學理論,而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因此我們只有從這些基本問題也就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出發(fā),才能理解辯證法。
我們通常對辯證法的理解最大的毛病出在什么地方了?你們想一想,我們通常接受的,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誰為第一性的本體論問題,也就是唯物和唯心的問題。第二個方面是有無同一性的認識論問題,也就是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關系問題。合乎邏輯的我們就會提出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問題。
這是一個最實質性的問題,哲學基本問題沒有辯證法,你還能理解哲學嗎?這樣就造成了兩個結果,離開了哲學基本問題去看辯證法,辯證法就被知識化、實證化了,所以就離開后四個命題孤立地去看待第一個命題了。
這是合規(guī)邏輯的,離開了思存關系這個哲學基本問題,辯證法就是描述整個世界的。離開辯證法,去討論哲學的基本問題就變成了“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的形而上學。把辯證法排除在哲學基本問題之外,辯證法沒有了,哲學基本問題也沒有了,歸根到底,哲學沒有了。理解辯證法,關鍵在于把辯證法與哲學基本問題統(tǒng)一起來,離開哲學的基本問題,你無法理解作為哲學的辯證法理論,你就會把辯證法當成一個沒有內容的純粹的方法,只有把它與哲學基本問題統(tǒng)一起來,你才把它看成是一個有內容的思想。
理解辯證法首就要把辯證法與哲學的基本問題統(tǒng)一起來,列寧最自覺最明確最精辟的點出了這個問題,列寧說“辯證法也就是(黑格爾和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這不是問題的一個方面,而是問題的實質。這個問題連普利漢諾夫都不懂得,其他的馬克思主義者就不用說了”。三層意思,你把這三層意思連在一起,才能知道這個命題的重大理論意義,否則就沒法理解,單獨說一句話沒法理解。
第一句話??他說做辯證法就是認識論,這是第一層意思。
第二句話??他說辯證法就是認識論,這不是我們理解的“辯證法是認識論,是問題的一個方面”?!舅晕覀円话阋恢v你看講認識論說的,馬克思怎么就是一個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呢?因而他把實踐觀引進了認識論,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都是這么背的,要把辯證法法應用于反映論,】辯證法就是認識論,而不是應用于。辯證法是一種認識論性質的哲學理論。
**不是說分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唯物史觀四塊,這不是馬克思的哲學。
“辯證法也就是(黑格爾和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只有從認識論的角度才能夠理解辯證法,即只有從作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的哲學基本問題出發(fā),才能夠理解辯證法。而我們原來的全部的問題合在一起,就在于我們離開了作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去看待辯證法,從而把辯證法實證化、庸俗化了。
正因為這(辯證法也就是認識論)不是問題的一個方面,而是問題的實質。所以列寧說,由于對于這個問題不理解,人們就把辯證法當做了實例的總和。我們怎么理解辯證法的?你信不信對立統(tǒng)一?你看自然界都對立統(tǒng)一嗎,你看社會對立統(tǒng)一不?你看你思想對立統(tǒng)一不?既然都對立統(tǒng)一,還不對立統(tǒng)一嗎?列寧說這叫實例的總和,你把辯證法實證化了,你根本不理解何謂辯證法。
所以列寧尖銳的指出,辯證法也就是認識論,這不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我們通常都把它理解為問題一個方面。比如很多人說,別光把辯證法理解為本體論,也要把辯證法看成認識論。然后辯證法還可以應用到歷史嘛,還有歷史辯證法,還有可以去考察藝術,還有藝術辯證法。沒了,還什么辯證法啊。
第三句話??所以列寧更加尖銳的指出,這個問題連號稱是當年的最重要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和宣傳家普列漢諾夫都不懂得,其他的馬克思主義者就不用說了。因此列寧才說不懂得黑格爾的邏輯學,就不懂得馬克思的資本論。因此半個世紀以來,沒有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是理解馬克思的。
我們今天有一些人一說還要讀馬克思嗎?你不讀馬克思,你怎么知道馬克思的偉大呢?你沒有讀列寧,你怎么就敢于輕易地否定列寧呢?你沒有研究恩格斯,你怎么就可以簡單地斷言恩格斯是什么科學主義者呢?我下邊還要講這個問題。他們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偉人、巨人。你這些問題他看得非常透徹,我們不是說他終結了真理的道路,而是說他確實開辟了認識真理的道路。你不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無法研究哲學。
所以我們需要認真去琢磨這個東西,抓住最重要的命題。就像列寧這個命題,如果我們真正去想了,就能夠不斷地深化對于辯證法的理解。如果你沒有想這個,那么你永遠也進入不到這樣一種博大精深的人類智慧的結晶,辯證法理論。休息一下。
3.辯證法就是認識論
“辯證法就是認識論”這個命題是難于理解的。我們所說的捅破哲學這層窗戶紙,它不是抽象的,我覺得這是具體的,落實下來很重要的就是我們能否理解辯證法就是認識論,這對于你整個理解哲學來說是帶有標志性的。因此,列寧才說這個問題連普列漢諾夫都不懂,那么其他的馬克思主義者也都沒理解,這個確實是當時的一種普遍狀況,也是我們現(xiàn)在在哲學理論學習研究和宣傳當中,我個人認為是一個非常至關重要的問題。
我們說“辯證法就是認識論”,其他人就問(或主張)辯證法還是不是本體論?辯證法還是不是歷史觀?或者說歷史觀還是不是辯證法?如此等等提這些問題。實際上,這樣提出問題是以誤解列寧的命題為前提的,因為列寧說“這不是問題的一個方面,而是問題的實質”,我們說辯證法也就是認識論,是說辯證法是一種以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作為自己的基本問題的哲學性質的理論,它的含義是這樣的。
【而不是說或者我們可以從認識論的角度去理解辯證法,或者我們可以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反映論),這兩者都是以誤解、曲解或閹割列寧的這個命題為前提的。看起來好像也是振振有詞,你說辯證法也就是認識論,那全面嗎?辯證法不是本體論嗎?辯證法不是歷史觀嗎?辯證法不是一種藝術嗎?辯證法不是什么嗎?是。但問題在于列寧要回答的是“怎樣才能把辯證法視為是一種哲學理論?”【所以我說這整個課程就追問什么是哲學,那很不容易,,哲學究竟是什么?問來問去哲學說不清楚,離開了具體的思想內容,哲學就沒有了?!?/p>
我們很容易把這個問題(辯證法就是認識論)簡單化庸俗化,因為我們不理解這句話的真實的理論內涵是什么?
4.辯證法在本質上是批判的、革命的
這個命題和第四個命題(馬克思:“辯證法在本質上是批判的、革命的”)是密切相關的。只有當你從認識論去理解辯證法時,你才能理解辯證法在本質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否則你無論如何也理解不了辯證法為什么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因為辯證法是以思存關系作為基本問題的。恩格斯說“我們的主觀的思維和客觀的世界服從同樣的規(guī)律,因此二者在自己的結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須彼此一致,這是我們理論思維的不自覺的和無條件的前提。”所以我的博士論文“論辯證法的批判本性”的正標題就叫做“理論思維的前提批判”。
辯論法就是認識論,辯論法是關于思存關系的理論,而思維和存在在自在的意義上天然是統(tǒng)一的,而我們在哲學的自為的意義上就要追問為什么它是統(tǒng)一的(或者像黑格爾說的那樣,我們覺解到思維的規(guī)定就是存在的規(guī)定)?所以大家回去看我們的博士論文,這就把哲學和科學區(qū)別開了。
任何一門科學都把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當做一種不自覺的和無條件的前提,從而運用思維的規(guī)定去把握、描述和解釋存在的規(guī)定,從而達到思維和存在的現(xiàn)實的統(tǒng)一。與此相反,哲學是把科學當做不自覺的和無條件的前提作為自己反思的對象,由此構成的辯證法理論只能是批判的革命的。
前期批判理論的形成正是基于對于辯證法的批判本性的思考。辯證法之所以是批判的革命的,而不能不是批判的革命的,是因為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性作為不自覺的和無條件的前提,沒有批判性的反思就不能超越這樣一種不自覺的和無條件的狀態(tài),你要想超越這種不自覺的和無條件的狀態(tài),你就只能是批判的和反思的,而這正是辯證法的本性。
在這個意義上,哲學就是辯證法了。在這個意義上,哲學這種辯證法去考察思維和存在相統(tǒng)一的不自覺的和無條件的前提,哲學就是本體論了,你這都說了,那哲學究竟是什么?黑格爾、列寧都看清楚了,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是同一個東西,不必要三個詞。這就是列寧在哲學筆記當中得出的結論。
我們有的人不理解,說辯證法最大的圈,自然、社會和思維都辯證法;然后中等的圈思維和存在相統(tǒng)一,就是認識論;最后一個最小的圈,邏輯學是思維自己運用的規(guī)律,這就叫三者一致。這怎么能叫三者一致,這不三個東西嗎?最大的包括中等的里邊包括最小的。列寧說不用三個詞,就是一個東西。你再回頭想,為什么黑格爾對把自己的哲學的概括和總結命名為邏輯學,因為它認為邏輯學就是認識論,邏輯學就是本體論,因此邏輯學就是辯證法。
?
?
?
辯論法就是本體論,辯論法就是認識論,辯證法就是邏輯學。
辯證法就是本體論,是說辯證法揭示的是思維和存在所服從的同一規(guī)律。
辯證法就是認識論,是說辯證法是從思存關系去提出和回答問題。
辯論法就是邏輯學,是說它把思存的統(tǒng)一規(guī)律描述為人類思想運動的概念發(fā)展的邏輯。
這才是一致的。它作為思維和存在所服從的同一規(guī)律,它就是本體論;
它作為從思維和存在的關系的角度去反思存在,它就是認識論;
它作為以人類思想運動的邏輯展現(xiàn)為概念的變更運動,它就是邏輯學。
三個東西就是一個東西,不是三個東西,它(辯證法)本性上就是批判的革命的。
而怎么才能理解這些東西?是一種建立在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的基礎上的理論思維,第五個命題就出來了。所以我們原來把這五個命題隔裂開來,專門背第一個,結果就把(恩格斯的)第一個命題誤解了。
**第一個命題:(恩格斯)“辯證法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的科學”
恩格斯實際上是說,在思存統(tǒng)一中,它實現(xiàn)了一個不自覺的和無條件的前提,即思維的規(guī)律和存在的規(guī)律服從的是同一個規(guī)律,也可以叫做普遍規(guī)律。但它作為一個哲學研究來說,它是以思存關系為它的基本問題的,是在一個反思的意義上形成的結論,而我們在一個非反思的常識的意義上把它作為了一個定義。
你怎么能理解恩格斯呢?所以現(xiàn)在發(fā)生兩個方面,一種是叫否定恩格斯,說恩格斯是科學主義者,這是現(xiàn)在很時髦的一種傾向。另一種說你還敢說辯證法是別的,恩格斯都說這么明確了。又是殊途同歸,兩極相通。無論是堅持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的,還是把恩格斯視之為科學主義者的,都是以不理解恩格斯為前提的。
我不認為恩格斯是一個所謂的科學主義者。
第四節(jié) 經驗論與唯理論
經驗論和唯理論,它不外乎是以人的感性存在和理性存在的矛盾的(悖論的二律背反的)存在的自我意識所構成的一種理論表現(xiàn)。經驗論、唯理論是一個感性和理性的悖論的存在。
沒有人是跟著感覺走,拉夢的手。我們都是跟著理性走,緊拉著哲學的手,而哲學是一種辯證的智慧。因為人是悖論性的,所以你不能簡單說他到底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
所以現(xiàn)在我們一談生存論轉向就說:“包括黑格爾在內都是一種理性主義的、本質主義的”。我認為可以從一種對比的角度做這樣一種概括,但是不能把問題簡單化。正像卡希爾在《啟蒙哲學》中說的,人們現(xiàn)在都是說有經驗論,唯理論,有的相信人的感性,有的相信人的理性,他說其實近代以來的哲學,經驗論和唯理論都是理性論,(他就變得更深刻了),實際上都是用人的理性為人類建構知識的基礎。
你看到那個真正哲學家的著作,他振聾發(fā)聵,不像我們簡單講的那樣。這些問題我在講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時,我曾講過一些,大家還可以回頭看一下書,所以說人們把這個問題簡單化了。經驗論和唯理論它根源于人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
1.經驗論和唯理論它根源于人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
對于人的感性來說的存在,對于理性來說是非存在,對于人的理性來說的存在,對于人的感性來說又是非存在。由于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就對象化為了存在與非存在,一般與個別,有限于無限,現(xiàn)象與本質,必然與偶然等等全部的矛盾范疇。
你沒有感性和理性的矛盾,說手表的現(xiàn)象和本質,你手表什么現(xiàn)象和本質?我曾經說對一個不是人的動物來說,你說羊要吃那個小草,草對于它來說,現(xiàn)象和本質,現(xiàn)象是綠色的,本質是什么化學元素構成的?沒有,它就吃完拉倒了,還什么現(xiàn)象本質啊。人有感性和理性,就像列寧說的,這片葉子是綠的,個別和一般的,當人看到那草時他馬上就說了“草我們看到是這樣,但這草有它生長的規(guī)律”,所以我們理解對象化的現(xiàn)象和本質、一般和個別、必然和偶然的全部的關系時,不能離開作為主體人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而在對這些矛盾的理解中,它構成了兩個基本的哲學派別,就是經驗論和唯理論。
2.而經驗論和唯理論的沖突集中在四個方面:
第一,知識的來源問題。人的知識究竟是通過感覺獲得的,還是理性自身所具有的呢?【但這個問題非常之復雜,時間問題我現(xiàn)在只能簡單地說了,有時間你看一下,從培根特別是到洛克,大家有興趣看看洛克的書,再看看鄒華政老師寫的洛克那本書,《人類理解論研究》,最終的就是探討這個問題,我們認識的來源,人的知識的來源究竟是什么?】
第二,認識的方法(邏輯)的問題。(二者的理論內容主要是在第二方面)
我們原來一般都是主要訴諸于空洞的追問認識的來源問題。其實之所以有理性論和經驗論關于認識來源的不同的認識是和他們對于認識的方法的理解密不可分的。所以我認為真正的問題是第二個問題,而我們原來一般沒有去考慮第二個問題。
洛克就揭示了這個問題,洛克的“人類理解論”主要就是討論這個問題。按我們通常去想,我們一般都是這樣認識,說我們有感覺知覺表象所謂的感性認識,然后我們把它飛躍、升華為所謂的概念判斷推理的理性認識。我們都是這樣簡單地說,這種理解把毛澤東的實踐論庸俗化了。毛澤東的實踐論不是這個意思,他是說“在人們認識的感性階段形不成深刻的概念,也就是說感性階段不是你不運用概念,而是你把概念當做表象和名稱了”。
【毛澤東是思想家,哪是像我們想的那么簡單呢?所以現(xiàn)在又是兩種傾向,一個把毛澤東實踐論說的一無是處,另一方就是抱殘守缺,用他的那種非哲學家的思想去堅持所謂的毛澤東的實踐論。而這兩個極端兩極相通,真實的毛澤東是有他真實的哲學思考的。而我們后來對他解釋時非思想化了,這很重要的問題?!?/p>
人的認識,作為他的一種知識的形成的過程是極其復雜的。
近代的哲學家探討的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我作為一種感覺知覺的表象,如何能夠合理地變成一種我思想的觀念?它形成了兩種認識論。一種認為所有的觀念都是可以從感覺當中升華提煉出來的,而另一種認為它沒有一種特殊的認識的機能,它全是不同的形態(tài)(表象)。早期的唯理論者是一種天賦觀念論,所以卡希爾說17世紀的理性觀念是一個“真理的容器”,而18世紀的理性觀念是一種“真理的能力”。卡希爾《啟蒙哲學》關于這個問題談得非常細膩。
到康德,【為什么康德是哥白尼式的革命呢?為什么現(xiàn)代哲學叫做回到康德那里去呢?】康德把這個問題尖銳地揭示了出來(“認識/知識何以可能”)。
恩格斯以一種非常精辟的語言做了一個概括,他說“作為理論思維前提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18世紀的法國唯物論只是從內容的方面去研究了這個前提,只有哲學的唯心主義,特別是辯證的唯心主義,才從形式的方面去反思了這個前提”。這是恩格斯對于整個近代哲學的一種最高度的概括和總結。
他看得多清楚?。∷f18世紀的法國的唯物論只是從內容方面,他說人的這個觀念從哪來的得有經驗對象,只是從這個方面去問思維和存在那個不自覺的前提了,你沒從形式方面考慮。只有哲學的唯心主義,特別是辯證的唯心主義(黑格爾),還從形式的方面去考察了這個不自覺的和無條件的前提,這才叫認識論轉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列寧才說“聰明的唯心主義比愚蠢的唯物主義更加接近于聰明的唯物主義”。
**恩格斯說“我們的主觀的思維和客觀的世界服從同樣的規(guī)律,因此二者在自己的結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須彼此一致,這是我們理論思維的【不自覺的和無條件的】前提?!?/p>
對于理論思維的前提---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唯物論:觀念來源于經驗對象(意識內的存在與意識外的存在相同一)
唯心論:思維形式對于存在具有邏輯先在性。
?
列寧說的“聰明的唯心主義比愚蠢的唯物主義更接近于聰明的唯物主義”,它的具體的內涵就是恩格斯提供的這個最著名的論斷“對于這個理論的思維的不自覺的和無條件的前提,舊唯物論只是從內容的方面去思考了,而辯證唯心主義,它從形式的方面去追究和探索了,它才構成了黑格爾的概念的辯證法,才構成了人類思想運動的邏輯。
@歸納法自身的悖論
所以一個問題是所有問題,這是個認識的方法問題。人類認識的邏輯怎么上升的?我們曾一起探討過大一同學剛學過的邏輯學,歸納邏輯,完全歸納邏輯,一做不到,二沒意義,三簡單歸納的方法,得到是個或然性的結論,不可能是必然性的結論。而你說用科學歸納法,你首先懸設了一個前提-----具有必然的聯(lián)系,因此你的結論已經默默地包含在前提里邊了。
這就是現(xiàn)代的科學哲學對于這種認識方法,特別是歸納方法的一種現(xiàn)代水平的反思。這才叫哲學。你想獲得知識,不能不使用歸納,但現(xiàn)代哲學自覺到了這種歸納方法自身的悖論。
【教大家西方哲學史的汪天成老師的博士論文“邏輯與直覺”,是以他寫過兩部著作為前提的,他專門寫過一個創(chuàng)造思維理論,他是以整個德國古典哲學包括從康德費希特謝林到黑格爾的系統(tǒng)研究為前提的,他才能去探討這樣一種直覺與邏輯的關系。
鐘聞天老師在寫“論辯證法的思維方式”當中,第三個大問題專門探討的這個辯論法究竟是一種邏輯還是一種藝術或者說是直覺呢?都是這個問題,這都是博士論文?!?/p>
經驗論、唯理論不像我們簡單一說,這叫做承認經驗,那叫做只承認理性,其實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問題,它最核心的實際上是現(xiàn)在的邏輯與直覺的問題,人必然的合乎邏輯的去認識。但是你所有合乎邏輯的思考里邊是無處不充滿的直覺。
所以你那個經驗內容看起來是源于經驗對象,但實際上是(康德所說的)你的先驗統(tǒng)覺能力的一種結果,因此由此引發(fā)出第三個問題,
第三,知識或者說認識的可靠性問題,究竟它的可靠性是源于人的感覺經驗,還是源于人的理性能力呢?由此引發(fā)出第四個問題,
第四,我們究竟用什么來檢驗我們的知識或者說我們認識的結果呢?這就構成我們所討論的關于經驗論和唯理論的四個問題。
我覺得這樣一些個具體的問題,都是的次要的,重點在于抓住那個最根本的東西。哲學就是要抓到那個根。它那個根本的東西是什么?→經驗的自我分裂。經驗論和唯理論集中的體現(xiàn)了經驗的自我分裂,所以才構成了對象、經驗、思想三點的關系,你對它理解不一樣,當然就構成了所謂的經驗論和唯理論。【對象決定經驗 或 思想決定經驗】
現(xiàn)代哲學的派別沖突,直接地表現(xiàn)為經驗論和唯理論的沖突,這是它深層的理論問題,它才構成了我要講的第五個大問題,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
第五節(jié) 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
我們現(xiàn)在最時髦的兩個概念是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但人們往往把它當做了兩個時髦的名詞。你沒有對于前面的我講的那幾個派別沖突的理解,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矛盾沖突是空洞的,是抽象的。你只有特別地去理解了經驗論和唯理論的沖突,你才能夠理解現(xiàn)當代的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矛盾和沖突,因為人自身是一種邏輯性與人文性的二律背反的存在。
當我下一次再講哲學轉向當中的語言轉向時,就更清楚了?,F(xiàn)代哲學的科學主義思潮和人文主義思潮的是如何構成的?為什么我們把現(xiàn)代哲學叫做語言轉向?不是簡單地說以語言為對象就叫語言轉向了,而是說語言作為對人的存在方式,它最深刻地去顯示了人自身的邏輯性與人文性的矛盾。怎么就有英美的分析哲學、歐陸的人文哲學了?都是在語言轉向當中形成的?因為語言作為人的存在方式,它“既是人的世界的消極的界限,也是人的世界的積極的界限”。
?
大家看我1988 年寫的“從兩極到中介”,我做了一個概括,我說“世界在人的意識之外,但世界卻在人的語言當中。語言既是人的世界的消極的界限,也是人的世界的積極的界限?!?/strong>這就叫做語言轉向。
【因為人是歷史文化的存在,而語言是歷史文化的水庫,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語言是人的存在方式,而不是人的用具或者說工具。】
理解這一點,才能理解現(xiàn)當代的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現(xiàn)當代的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作為現(xiàn)當代哲學,它的最根本的出發(fā)點是人的存在方式-----語言,而語言自身正好顯示了人的悖論性的存在,語言既要求它的單義性、確定性,但是語言本身就不可逃避的具有它的多義性、歧義性、隱喻性?!舅晕艺f哲學既不是表述,也不是表達,而是表征,這里邊就體現(xiàn)了語言的隱喻的特性?!?/p>
一、科學主義
正是因為對人類自身的矛盾的特性的一種極端性的思考,它才構成了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雙鋒對峙。而理解這個問題的前提是首先要理解科學主義,你才能對應的去理解人文主義。那么為了理解科學主義,需要大家去思考五個小的問題,
第一,科學主義與科學
第二,科學主義與科學哲學
第三,科學主義與科學精神
第四,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
第五,科學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必須把它(科學主義)具體化,你才能夠理解。當代哲學,特別是現(xiàn)在跨世紀的世界性的哲學的趨勢和潮流,一言以蔽之“反科學主義思潮”。這要一旦搞不好,他就完全不可理解了】
我們說要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為什么說現(xiàn)在的潮流是反科學主義呢?這就是因為我們把科學主義和科學混同了。因此我們要考察的第一小點就是科學主義與科學。
1.科學主義與科學
科學和科學主義不是一回事。科學是人類的一種活動,卡希爾說科學是人類自律的極致,人以系統(tǒng)化的概念系統(tǒng)去表現(xiàn)了人類所認識的那個世界的規(guī)律,它以規(guī)律的方式實現(xiàn)了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因此這個科學對于人類具有最重大的實踐意義。我們現(xiàn)在講三個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技術創(chuàng)新。它首先是以技術創(chuàng)新為前提的,科學對于人類的生活具有其他任何一種人類把握世界的方式都不可取代的、不可比擬的巨大作用。所以我們崇尚科學,但是我們反對科學主義。因此過渡到第二點,科學主義與科學哲學,
2.科學主義與科學哲學
你不把科學主義與科學哲學聯(lián)系起來,就不能理解科學主義。
科學主義是一種哲學思潮,是一種哲學運動,是一種企圖用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去改造哲學,從而把哲學變成科學哲學的哲學思潮和哲學運動。
【哲學通論中,我大量地引用了已經去世的舒?zhèn)ス饫蠋煹恼撌?,他的題目叫做“科學哲學研究初步”一開始就區(qū)分開了。他非常清楚地辨析了這個問題?!靠茖W主義是一種哲學思潮、哲學運動,這種哲學思潮、哲學運動就需要我們從兩重性去看科學哲學。
科學哲學本來是一個中性的東西,是以科學為對象的哲學,或者說對科學理解的理解的哲學。在這個意義上他對任何一種哲學開放。
然而在西方的哲學史上,他的科學哲學是作為一種以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去改造哲學的哲學思潮和哲學運動出現(xiàn)的。這才叫做科學主義。它是19世紀末以來,特別是在整個20世紀,尤其是在20世紀的前半期盛行的一種哲學思潮,這種哲學思潮就是試圖把哲學變成像自然科學一樣的理論。
【人們總說要哲學要科學化,就是這種科學主義思潮的一種結果。這種結果不是沒有根據的,這是因為隨著近代以來的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們試圖用科學把握世界的方式去代替人類把握世界的其他方式,好像什么東西都需要用科學去把握?!康軐W不能科學化。
3.科學主義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是一種求真求實、求善求美的精神,在這個意義上,科學精神也是人文精神或者說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構成要素,不能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對立起來,因此科學主義思潮不是科學精神。
4.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
正因為科學主義思潮的泛濫,因此從19世紀末以來,特別是在整個的20世紀興起了一種人本主義思潮,它是作為科學主義思潮的對立面出現(xiàn)的。他反對用科學的方式去理解人,而要求用哲學的方式去理解人(關鍵就在這),他反對把人邏輯化,他要求把人文化。因此,它才出現(xiàn)了新世紀的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雙峰對峙的消解。
5.科學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最后我提示一下第五小點。我們有好多人以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對立來評價早期的馬克思和晚期的馬克思,來評價馬克思和恩格斯,來評價馬克思和恩格斯與列寧。我認為是不成立的?,F(xiàn)在提這個問題是因為在現(xiàn)當代哲學當中有一種思潮,他認為1馬克思是一個人本主義者,或者說早期的馬克思是一個人文主義者,因此它相對應地說,成熟的馬克思是一個科學主義者;或者說2馬克思是一個人本主義者,而恩格斯是一個科學主義者,或者說3馬克思是一個人本主義者,而恩格斯和列寧是科學主義者,我認為是不成立的。
任何一個哲學家都是非常復雜的。你如果說能夠找到他們具有某種傾向,我覺得那是可以商量的。但如果簡單的我們以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來區(qū)分早期和晚期的馬克思,來區(qū)分馬克思和列寧,來區(qū)分馬克思與恩格斯和列寧是不成立的。我只要說明這樣一個問題,而這是需要大量研究的。
我曾經寫過相當多的論文來討論這個問題,恩格斯和馬克思他們的開放的哲學是關于人類解放的哲學。在這個意義上,它絕不可能是一個單純的科學主義者,或者是一個單純的人文主義者。
而我最近寫的這篇文章,“解放的旨趣、歷程和尺度”實際上是更深層地去論證了,它作為一種解放的旨趣,它毫無疑問是一種人道主義的、人本主義的、人文主義的理論的旨趣;然而當他把這種解放的旨趣訴諸于解放的歷程或馬克思所說的人類解放的一般條件時,他不可能不對這種解放的根據做科學性的研究;【大家想一想,資本論,它如果不去接受人類歷史的運動的規(guī)律、資本主義運動的規(guī)律,它如何去實現(xiàn)人類解放的歷程的理論的表達呢?所以我說這個東西是非常復雜的?!慷R克思回過頭來又是用人類解放的尺度來關照整個人類的進程,這又是一種最偉大的人文情懷。
而恩格斯作為馬克思的最親密的戰(zhàn)友,他和馬克思共同地創(chuàng)立了這個關于人類解放的哲學,我們有什么根據簡單地把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立起來呢?
?
所以我在說到哲學主義思潮時,我只是做這樣一個提示,因為這個問題非常復雜,我也想無論如何,在今天也需要結束這個第六章,所以后邊說的相當簡化一些。那么我希望同學們回去之后能夠結合閱讀哲學通論這本書,比較深刻地去思考這個問題,從而能夠為我們下一次講近代哲學的認識論轉向、現(xiàn)代哲學的語言轉向和實踐轉向,有一個良好的理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