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紛爭莫逞強(qiáng),讓他三分又何妨

我們在職場上難免會和同事發(fā)生一些矛盾,有的時候鬧得挺兇,針鋒相對,弄得大家都挺不痛快。
我過去聽過一個“六尺巷”的故事。
相傳清代康熙年間,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fā)生了爭執(zhí),因兩家宅地都是祖上基業(yè),時間又久遠(yuǎn),對于宅界誰也不肯相讓。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因年代久遠(yuǎn),沒有什么強(qiáng)有力的證據(jù),縣令難以明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成了一比糊涂賬;又因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縣官其實(shí)也不敢輕易了斷。
于是張家人便千里傳書給遠(yuǎn)在京城的張英。期望張英能利用他的權(quán)力幫他們解決掉吳家。張英大人閱過來信,只是釋然一笑,旁邊的人面面相覷,莫名其妙。后批詩一首云:
“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
然后回書信到老家。
張家人聽說書信回來了,想必張英喜不自禁,以為張英一定有一個強(qiáng)硬的辦法,或者有一條錦囊妙計(jì),誰知一首打油詩,甚是不悅,奈何目前爭執(zhí)不下,張英又不給他們解決,張英又身居高位,不得不從啊,便聽從張英之言退讓了三尺。
第二天一大早立即動員將垣墻拆讓三尺,這老鄰居吳家見此情形,深受感動,沒想到這張家竟主動讓出三尺,再者本來跟張家也是多年的老鄰居,因?yàn)榇耸逻€影響兩家人的感情,便也讓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
張英的行為,不僅化解了兩家多年來為爭執(zhí)宅基矛盾,讓兩家盡釋前嫌,重歸于好。也造福了鄉(xiāng)里,從此一條六尺巷的巷子,村民們可以由此自由通過,一時之間傳為一段佳話。
所以我們在工作當(dāng)中一些非原則問題,該讓就讓,讓他三分又何妨?皆大歡喜,把精力放在工作上,放在學(xué)習(xí)上,放在事業(yè)上,別為那些個小事情搞得雞飛狗跳,既影響工作,又傷了和氣,實(shí)在是不值得。
老付也湊幾句打油詩:
“職場紛爭莫逞強(qiáng),讓他三分又何妨。枝節(jié)小事高姿態(tài),個人事業(yè)更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