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正式考據(jù)(十六),滅趙之戰(zhàn),路線戰(zhàn)術歷史~
他順著路游蕩,在沒有牽掛的情況下速度恐怖, 很快就到了滎陽。
然后, 轉道溜去了魏國, 去看滎陽不遠處的鴻溝。
……
鴻溝這條水渠是中國古代最早的運河之一,比什么鄭國渠都江堰都要早一百年,在戰(zhàn)國到唐朝的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甚至象棋里的“楚河漢界”,說的就是這條水渠,可惜在一千年的時間里,黃河反復翻臉,沒事就從這條運河的方向奪河道入淮河,泥沙淤積下,鴻溝因此被廢棄,只剩下一段小小的遺跡供后人憑吊。
可是現(xiàn)在的它卻是戰(zhàn)國運河中當之無愧的主角,不僅連通了黃河與淮河,更接通了黃淮之間的五條支流,整個魏國都在鴻溝的恩澤之中壯大,什么天府之國,關中糧倉,和魏國如今的土地比起來都是渣渣,這里才是如今整個華夏最大的產糧區(qū),而且由于水路暢通,魏國商貿繁華無比,人皆富足,文化昌盛,私學盛行。

阿江從鄴城浪到了滎陽——在成皋右邊一點,其實黃河連的是濟水,然后鴻溝連的是濟水和穎水,而淮水的標志是壽春,壽春這個點的東南方向的水就是穎水
有了這條運河,魏國是戰(zhàn)國最大產糧區(qū)

秦王剛到東郡,就被隨之而來的各種奏書淹沒, 跟本抽不出時間去玩。
……
不久前,燕趙和談, 燕國用趙國代郡旁邊的漁陽之地換得被占領的督亢之地
哦想起來了,東郡啊,就是打鄴城的時候三位將軍往魏國打野,把魏國剃了個平頭,這一片被秦王并成了的東郡

濮陽是衛(wèi)國后來立的新都城,依然有四百年歷史,這樣的古國都城里還存有大量春秋時期的建筑制式和歷史遺留,因為處于齊魏趙之間,這里算是文化充融交流之地,也出現(xiàn)過大量優(yōu)秀人才。
各國變法人才基本都是從這里出去的,如魏國變法的李悝、秦國變法的商鞅、楚國變法的吳起、還有呂不韋、荊軻、聶政、子路
……
戰(zhàn)國為什么是文化天堂,就是因為東邊西邊亮,衛(wèi)國這小國不亮,咱們就去魏國,魏國這大國還不亮,就去楚秦趙齊,總有能看上我們的人。
感覺就像現(xiàn)代一樣,因為有很多公司,各種風格的老板,所以人才就不愁去處,如果只有一個老板。。。。那就看運氣了,像馮唐易老,就是每次老板都不喜歡那時的他的類型。。。

原來,秦國占領東郡后,因為東郡與趙魏皆靠得極近,濮陽大城人口豐富,這次桓齮攻趙,便大肆從東郡抽丁征兵,甚至達到了三丁抽二的恐怖人數(shù),濮陽本是商貿繁華之地,出過呂不韋這等巨貿,可在秦法之中,商貿更是征丁的第一種,征不完商人才會從農耕之戶中抽丁,一時間,濮陽民生凋敝,大量商戶逃亡,百姓生活一落千丈。
戶主看著五十許人,他懷念起當年衛(wèi)國君主治下的日子,雖然那時衛(wèi)元君不思進取,但治下從不擾民,哪怕衛(wèi)國后來被魏國滅宋時順手滅了,魏國也沒有這么可怕的搖役,年滿十七就要服“更卒之役”,一年一個月,要去修城墻、道路、河渠、喂養(yǎng)牛馬……然后就是“正卒之役”一整年都要在軍中訓練維護城池衛(wèi)。這都不算完,過了還有“戍卒之役”得遠出邊境戍邊作戰(zhàn)……
……
“沙礫能起高樓、成宮闕,可你看,又有哪里的高樓宮闕可得永恒,沙礫不堪重負時,再華麗威嚴的宮闕也會倒塌,只有沙礫本身,永遠不滅。”
這就是度吧——不堪重負
了解下秦法的嚴苛。。。。不擾民的國家,外界也會有競爭啊。。。
我還說找不到濮陽,原來找錯方向了,沿著黃河往上,在鄴城差不多一個水平線上,ok~

李牧用兵奇詭,料敵如神,普通將領根本接不了他的招,派個十萬人十五萬人去一個不好全都是送的,甚至二十萬大軍去都很危險,哪怕贏了幾次,也會很虧——今天你贏明天我勝,若是這樣反復在戰(zhàn)爭泥潭里拖延,那就是葫蘆娃救爺爺,搞到后面可能就是全軍覆沒的結果。
這就是秦趙之間的問題,李牧 一個大將就足以救國,不過真正的實力碾壓他一個大將也沒辦法抵抗一國之力

如今的運糧,靠的都是手提、頭頂、肩扛、背負、橇引來完成,牛車馬車數(shù)量極為有限,所以沿途消耗非常恐怖,孫子兵法說過“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就是說搶敵人的一份糧食,相當于節(jié)約了后方20份糧食,這還算少的,等秦國打燕齊時,那距離,送去一份糧食路上至少要消耗五十份糧食
在戰(zhàn)國這種國與國之間距離還比較近的時候就這樣,到了大一統(tǒng)的時候,調兵就耗費更甚
據(jù)說木牛流馬其實就是獨輪車,可以在太行山那里運糧屯糧

南郡有云夢大澤取水
云夢澤,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的總稱。南以長江為界。先秦時這一湖群的范圍周長約450公里。后因長江和漢水帶來的泥沙不斷沉積,漢江三角洲不斷伸展,云夢澤范圍逐漸減小。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縮小一半,唐宋時解體為星羅棋布的小湖群

“從百年前申不害變法開始,韓國上下就流行以“術”“勢”治國,而非以“法”治國。鬧出的笑話更是一堆接一堆,若滅他還有波折,大王也就不必想滅六國了?!?/p>
術治是什么治?就是用君王獨有的權術來治理國家,后世開發(fā)的應用有東場西場錦衣衛(wèi)粘桿處等等,反正就是把吏治清明當成國家的標準,讓人不知道審查的標準是什么從而不敢亂來,但這種要求難度太高了,一般人跟本玩不來,于是韓國就開始流行起權謀操控、相互陷害,相互警惕的內耗之中。
……
什么禍水東引,肥周之計,水工疲秦……
禍水東引就是上黨這塊兵家必爭之地太麻煩了,秦軍天天從這里過,還是給趙國,讓他們狗咬狗去。
肥周就是給周朝一點賄賂,在合縱時把周朝扯進來,結果周天子回頭就被秦國滅了。
水工疲秦——韓國臨水治河,尋一善于治水之人修一大渠,耗費民力,使其難以征兵東出。這結果就更慘了,水渠一修好,才一年呢,秦王就拿他們開刀了
這個“清明”一定是要打引號的吧。。。
“計謀”這個東西,以正合以奇輔,而不能指望著奇巧計謀

王翦的打法向來穩(wěn)建,從不打沒把握的仗,最擅長以優(yōu)勢兵力打垮敵軍,而沒有把握一次打垮時,就會按兵不動,尋找破綻,從這一點來說,生在秦國的將領,都是極幸運的。
因為秦王的制度維持了將領權益,讓君王可以放心大膽地用兵領將,若是王翦生在趙魏韓楚,那若是按兵不動幾個月,君王能生吃了他,若是生在齊國,他根本沒仗可打;如果生在燕國,他連當將軍這事都不要想。
更重要的是,秦國坐擁三大糧倉,在拼吃飯這事上,從來不虛。
王翦的打法向來穩(wěn)建,從不打沒把握的仗,最擅長以優(yōu)勢兵力打垮敵軍,而沒有把握一次打垮時,就會按兵不動,尋找破綻,從這一點來說,生在秦國的將領,都是極幸運的。
因為秦王的制度維持了將領權益,讓君王可以放心大膽地用兵領將,若是王翦生在趙魏韓楚,那若是按兵不動幾個月,君王能生吃了他,若是生在齊國,他根本沒仗可打;如果生在燕國,他連當將軍這事都不要想。
更重要的是,秦國坐擁三大糧倉,在拼吃飯這事上,從來不虛。

前套是黃河上流的河谷地帶,后世銀川寧夏之地,水草豐美,再遠一點就是河套和后套,都是胡人的王庭之地,前套生出義渠戎,河套是匈奴的命脈,后套是樓煩祖地,都是游牧民族會為其打出狗腦子的好地方。
“因為長城,”嚴江倒是清楚這一點,“秦國這邊,義渠已經被同化,鎮(zhèn)守北地,有長城在,狼煙一起,大軍星夜便至,秦國又喜主動出兵,所以胡人大多繞過長城,前來趙燕之地。”
萬里長城絕不是什么空話,而是有其必要,如果沒有長城,草原上的小部落招起人手就可以去邊地搶了就跑,千里邊境,你讓大軍沿途駐守根本不現(xiàn)實,放哪國也是分分鐘破產,修長城投入大是大,但墻一起來就成為一條高速公路,大大降低防御成本,修長城其實是很劃算的。
但有一點,趙燕秦的長城都是修了幾十年的,后世雖然稱秦王是把燕趙秦三國的長城連起來,可只連了趙燕的兩段,在奪河套之后,秦國沒有再用原來在黃河之南的秦長城,而沿陰山向西,于黃河以北一線重新修了一條有兩千公里的長城。
還是只花了十年修完……果然該破產。
首先,果然義渠是戎族

“不過長城亦有壞處,”嚴江嘆息道,“有長城之后,草原諸部,便得抱團而活了?!?/p>
……
如今草原諸部還都可以順著秦燕趙三條長城間的縫隙前來騷擾,等到秦王修起萬里長城,草原怕就是一統(tǒng)之時了。
話說此時,一統(tǒng)草原的冒頓單于還沒出生吧?
所以,利害都是要放到時空里的。。。。。

云梯都是的小兒科,沖車、投石機、火箭、巢車、轒讟車……秦墨的攻城之技在此地被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代地小城無一是對手
曾經看【親愛的愛西絲】時候,關于攻城器械感興趣,后來在淘寶賣家攻城器械模型那看了好多。。。。不過真的,自己的興趣就是一時一時的,過了那個時段,真的就沒興趣了。。。

這是偵查車

這個。。。無底轒讟車——這字復雜的。。。

攻趙之前,秦王政舉傾國之力,三十八萬大軍出關,卻沒有一個要求,只是淡然地表示滅趙不問時不問策,將軍大可放手一行。
當時就把在場將軍感動地磕頭謝恩。
不問時,就是像長平那樣打三年都沒關系;不問策,就是打仗的細節(jié)每時報我知曉,但不用回答是什么目的,放手一博,避免君臣相疑。
這絕對是君王對將領的最高信任,焉能不誓死報之?
大王絕對的千古一帝!

“倒郭”集團要的必然是李牧參加廢趙王立新王;郭開要的是李牧受他控制。
李牧選哪個都是錯,但嚴江想,換他,他會選郭開。
李牧這個時候屈服于郭開,愿受控制,把“倒郭集團”收拾掉還好,這些趙國大夫手中無軍,只是政治上的波動,這樣朝堂畢竟是平穩(wěn)的,過了這關再說以后;而廢趙王必然與邯鄲守軍有軍事上大戰(zhàn),又有秦軍在,搞不好就是大家一起上天。
而李將軍的選擇是我誰都不選。
這正好是最不對的選擇!
這個世界尤其是政治上,從來不存在“你不招我我不招惹你大家和平共處”這種玄幻事件。
郭開都做到國家總理了,本身是肯定是不愿趙亡的,但是有一個隨時可能和“倒郭集團”一起滅掉自己的李牧在,那他自己的性命優(yōu)先權,必定是大過趙國存亡的。
政治一事,從來都是勢下權衡,而不是絕對對錯
所以感覺自己開竅后就比較喜歡能政治上混開的將士——當然李牧這種氣節(jié)是被贊揚的

趙國基本沒有法制這個詞,輕俠殺人,投入一強權門客之下便可護佑,鄉(xiāng)村互毆以爭水爭地,都是人多說了算。但民間就算了,趙國朝堂之上,居然也是這么玩!
廉頗見藺相如一個平民比他位置高,就叫囂遇到一定要他好看;
藺相如硬拖著趙王去和秦王約會繩池,約會前還硬要趙王下令“未免不測,一月不歸就立太子為王”——也虧趙惠文王能忍,若換成秦王政,怕是當場就要把他做成兵馬俑。
趙武靈王廢了太子退位后,卻又反悔想把太子復位;
說好秦國拿太原地換河西,結果秦國給地我才說不想換了;
李牧有地有兵,便覺得自傲可以不在朝里找靠山;
趙奢連著趙國國王一起騙,打贏閼與之戰(zhàn)……
趙國真的沒能臣嗎?不,他們的能臣名將從不比秦國少,甚至不像秦國的文相都是外來人才,他們有自己的培育的土壤,但是這些能臣一個個都太有性格了,權力的游戲自有它特別的玩法,只按自己的意思來,那就會成為輸家!
也因此,這些能臣反而讓才能不高的君主們無法忍受,趙偃為何任郭開任用心腹,不就是因為朝野不聽指揮么。
……
說到這,嚴江冷笑道:“趙偃令廉頗交兵權,廉頗當時既然敢把來接任的樂乘打回去并逃往魏國,就別怪后來會“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李牧既然一個選擇都不做,就別怪趙王猜忌,無論古今,墻頭草自古都是第一個被收拾的對象。既然廢太子是趙國傳統(tǒng),就別怪趙嘉被廢時毫無阻力。所以李牧無力挽天傾,因為朝中所有可以幫他的人都明哲保身。子房你記住,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趙國如此,韓國亦如此?!?/p>
不過這種分析啥的。。。。都是在歷史分析文件里選擇自己比較傾向于的“事實”,或者按自己的經歷帶來的認知慣性來理解
我終于不想繼續(xù)考據(jù)了。。。。
等我修整下再思考后面怎么安排吧。。。。學的東西感覺太多了,需要重新再梳理一下了~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