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軍事科普】不朽傳奇:殲-6戰(zhàn)斗機

2023-06-12 16:02 作者:永磁-老鼠  | 我要投稿

殲-6(英文:Shenyang J-6或F-6,北約代號:Farmer,譯文:農夫)戰(zhàn)斗機,是上世紀60年代中國研制的一型單座雙發(fā)超音速噴氣式戰(zhàn)斗機。 該機主要用于國土防空和奪取前線局部制空權,也可執(zhí)行一定的對地攻擊任務。該機是中國根據(jù)前蘇聯(lián)米格-19仿制和發(fā)展的前線制空戰(zhàn)斗機,1958年初開始研制,1960年投入批生產,1964年首批殲-6戰(zhàn)斗機交付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使用,到1983年停產為止共生產了5205架。 殲-6是我國第一種超音速戰(zhàn)斗機,曾是空軍和海軍航空兵裝備數(shù)量最多、服役時間最長、戰(zhàn)果最輝煌的國產噴氣式戰(zhàn)斗機。在各次實戰(zhàn)中,殲-6共擊落20多架各型飛機,而自己沒有一架被擊落。2010年6月12日,殲-6戰(zhàn)斗機退出中國空軍戰(zhàn)斗序列,正式退役。 1953年5月25日,美國空軍YF-100在首飛中成功突破音障。1954年1月5日,蘇聯(lián)第一代超音速戰(zhàn)斗機米格-19的原型機SM-9/1首飛成功。從此戰(zhàn)斗機進入了超音速時代。 米格-19是前蘇聯(lián)米高揚設計局研制的輕型戰(zhàn)斗機,是前蘇軍裝備的第一種超音速戰(zhàn)斗機,西方給綽號“農夫”(Farmer)。1951年開始設計,1953年9月原型機首次試飛,1955年初開始裝備部隊。米格-19裝備部隊時,可以說是一種性能比較好的輕型戰(zhàn)斗機,能夠滿足當時強調高速截擊的防空任務,具有易于操縱和使用維護簡便的特點。除前蘇聯(lián)空軍外,華約各國以及阿富汗、阿爾巴尼亞、古巴、印尼、伊拉克、朝鮮、巴基斯坦、坦桑尼亞、烏干達、越南等國的空軍都裝備了這種飛機,生產總數(shù)超過10000架。該機于1961年停產。米格-19的設計要求是結構簡單、輕巧、靈活、爬升快、高速性能好、能超音速作戰(zhàn)、火力強等。 二十世紀50年代的中國空軍,主力仍然是朝鮮戰(zhàn)爭后期換裝的米格-15戰(zhàn)斗機。在超音速時代,這種亞音速戰(zhàn)斗機的性能已明顯落后。 為了跟蹤新的戰(zhàn)機發(fā)展趨勢,中國軍方一直關注蘇聯(lián)的戰(zhàn)機發(fā)展并尋求技術引進。 1955年3月,米格-19裝備蘇聯(lián)空軍。1956年6月,二機部四局就計劃開展米格-19及其發(fā)動機的仿制,并且進行了一些生產準備工作。 為了獲得我國在國際共運方面的政治支持,時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蘇聯(lián)部長會議主席尼基塔?赫魯曉夫在向我國轉讓軍事技術方面作了重大讓步。1957年9月,聶榮臻率領軍事代表團前往蘇聯(lián)談判轉讓軍工產品制造問題。10月中蘇兩國簽定協(xié)議,由蘇聯(lián)向我國轉讓米格-19戰(zhàn)機的制造技術,并提供全套技術資料、樣機和部分散裝件、成品附件。由于米格-19的發(fā)展已結束,我國可以得到比較成熟且系列化的產品。蘇聯(lián)當時開出的機型備選清單上包括了米格-19S(晝間戰(zhàn)斗型)、米格-19P(全天候截擊/航炮型)和米格-19PM(全天候導彈截擊型)。這是米格-19家族中的3個主要型別,搭配使用基本上可以滿足空軍晝間爭奪制空權和夜間攔截的需要。按照當時的雙方協(xié)議,上述3個型號中國均有采購。 在簽署許可生產協(xié)議的時候,我國選擇米格-19P作為仿制對象并購買了該型飛機和發(fā)動機的整套圖紙,并定點在沈陽飛機制造廠生產飛機、沈陽黎明發(fā)動機廠生產發(fā)動機。按照1957年協(xié)議,蘇聯(lián)于1958年上半年陸續(xù)將米格-19P的圖紙發(fā)到沈陽飛機制造廠和黎明發(fā)動機廠。1958年8月仿制前期準備基本完成,遂正式開始仿制工作。仿制的米格-19P在國內被稱作東風103,這是當時我國提出發(fā)展的一系列“東風”型號之一。 仿制起步 殲-6甲(東風103):在仿制過程中,沈陽兩廠全部采用自行編制的工藝資料和自己制造的工藝設備。1958年12月17日,東風103由王幽淮駕駛首飛成功。1959年4月26日,國家鑒定委員會正式鑒定驗收。 殲-6的整個試制周期,比殲-5(米格-17F)大約縮短了一半。1964年11月,航空工業(yè)部統(tǒng)一國產飛機命名,東風103改稱殲-6甲。 由于質量不過關,早期生產的殲-6甲沒有發(fā)揮任何作用。 1973年11月,空軍提出新的武器裝備發(fā)展規(guī)劃,其中一條是:為解決夜間作戰(zhàn)的需要,建議重新恢復殲-6甲的生產。當時殲-5甲夜間戰(zhàn)斗機(米格-17PF)已經(jīng)陳舊不堪。1974年,貴州飛機廠根據(jù)空軍要求重新仿制殲-6甲,以便擔負夜間作戰(zhàn)任務。1975年12月21日,新殲-6甲首飛成功。1977年,該機設計定型,少量投產。 早期的沈陽飛機廠殲-6甲就是完全仿制米格-19P,主要特點是:機頭延長,以安裝分體式PR-1雷達;照相槍在進氣口右方;空速管位于右翼尖;固定武器為2門23毫米航炮。 貴州仿制的新殲-6甲改進最突出的一點是:對“射雷-2”機載雷達進行改進,使之除了配合航炮射擊外,還可以用于控制霹靂-2號空空導彈,從而擴大了殲-6甲的機載武器種類,增強了其作戰(zhàn)能力。由于這一改進,新殲-6甲翼下增加了兩個掛架,用于掛載霹靂-2號導彈。但由于制導體制不同,無論早期還是后期的殲-6甲都不能使用霹靂-1型空空導彈。除此以外,新殲-6甲還采用了I型火箭彈射救生系統(tǒng)、雙發(fā)啟動系統(tǒng)、主起落架應用盤式剎車等共計7項改進。殲-6甲(殲-6基本型)1964年投產,1984年停產,共生產3562架,中國空軍、海軍大量裝備并輸往國外的就是這種型別。 59式(東風 102):由于只購買了米格-19P的生產許可證,中國并沒有圖紙可供直接仿制晝間戰(zhàn)斗型米格-19S。而在結構上,米格-19P和米格-19S相差并不大。因此,根據(jù)上級決定,由沈陽飛機制造廠負責,以米格-19P為基準,參照米格-19S進行設計,生產出殲擊機(稱東風 102)。在實際設計中存在問題,沒有進行結構強度計算,強度僅及設計指標的86%。東風102于1958年12月開始設計,1959年2月進入試制階段。9月30日,吳克明駕駛東風102完成首次試飛,至12月6日試飛完成。按照當時的命名規(guī)則,東風102被空軍命名為59式殲擊機。但試飛結果表明,59式不僅性能難與米格-19S匹敵,甚至連基本的飛行品質都不能保證,強度不足導致飛機飛行中嚴重抖動,因此該型機并未裝備部隊使用。 59式的主要特點是:前機身參照米格-19S前機身自行設計,并在進氣口增加了鋁制激波錐;后機身照搬采用米格-19P;機翼按米格-19S機翼測繪,而空速管仍按照米格-19P的方式布置于右翼尖;翼下有一對固定前伸發(fā)射梁,但在當時而言并無可供掛載的導彈。[10] 殲-6乙(東風 105):殲-6乙實際上是南昌飛機廠仿制的米格-19PM。除了翼下4個固定掛梁外,該機在外觀上和殲-6甲幾乎沒有區(qū)別。南昌飛機廠仿制米格-19PM始于1958年11月,當時南昌飛期望通過仿制工作實現(xiàn)由螺旋槳飛機制造廠向噴氣式飛機制造廠的跨越。1959年3月,南昌飛機廠開始按蘇聯(lián)提供的圖紙資料,仿制米格-19PM(當時稱東風105,后曾短暫稱為59乙,直至1964年統(tǒng)一命名為殲-6乙)。1959年9月28日,南昌仿制米格-19P成功,11月28日通過國家鑒定,隨后生產了7架。1963年,第一架米格-19PM試飛合格,以后制造了19架。 2006年8月,殲-6殲擊機全部退出中國空軍戰(zhàn)斗部隊序列。 2010年6月12日,我國第一代超音速戰(zhàn)斗機殲-6正式退出空軍訓練序列。從原濟南軍區(qū)空軍(現(xiàn)東部戰(zhàn)區(qū)空軍)某訓練基地退役的最后一批殲-6飛機,一直擔負飛行員改裝訓練任務。這批飛機完成就地拆卸工作后將地面轉運至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的空軍某編余飛機儲存中心后組裝封存,作為空軍編余戰(zhàn)斗力繼續(xù)儲備。 米格-19雖然是第一代超音速戰(zhàn)斗機,但本身具有明顯的過渡型的特點。在前蘇聯(lián)以及裝備該機的部分原華約國家空軍中,該機并不占有重要地位,很快被米格-21所取代。 在中國空軍中,雖然殲-6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主力戰(zhàn)機,并且航空工業(yè)部門也對該機進行了改進,但由于米格-19基本設計的局限性,加之中國航空工業(yè)技術儲備不足,使得殲-6家族的性能水平仍未能取得明顯突破。 殲-6的總體布局沿襲自米格-19,后雖經(jīng)多次改進,仍無明顯變化(除了強-5這個衍生型)。 殲-6總體布局特點是:頭部進氣,大后掠中單翼,低平尾,單垂尾加單腹鰭(殲教-6為雙腹鰭),單座雙發(fā)。這種布局是由米格-17發(fā)展而來,從米格-15到米格-17再到米格-19,其總體布局其實是一脈相承。米格-15的布局為早期噴氣式戰(zhàn)斗機的經(jīng)典布局之一,其布局比較合理且成熟。而米格-17和米格-19的出現(xiàn),重點在速度的突破,都沿用米格-15的布局特點。在第一代超音速戰(zhàn)斗機中,美國北美F-100、法國達索“超神秘”也分別沿襲了前身F-86、“神秘”的布局特點。 殲-6戰(zhàn)斗機的機翼為全金屬中單翼,1/4弦線后掠角55°。高速對稱翼型,順氣流方向翼根處相對厚度8.73%,翼尖處8%。機翼上表面裝有導流片,下表面有擾流片,與副翼的操縱聯(lián)動。機身半硬殼式結構。頭部有進氣道,為圓截面形,尾部轉變?yōu)闄E圓型。尾翼全動水平尾翼后掠角55°,相對厚度7%。垂直尾翼由垂直安定面和方向舵組成,后掠角56°,順氣流翼型的相對厚度8%。起落架為液壓收放前三點式。主起落架上裝有雙面剎車的KT-37機輪,其尺寸為660×200B,輪胎壓力為10.79×105帕(11千克/厘米2);前起落架上裝有雙面剎車的KT-38機輪,尺寸為500×180A,輪胎壓力為6.86×105帕(7千克/厘米2)。 從布局上看,米格-19的設計思想是穩(wěn)妥,超音速。當時米格-17在某些特殊條件下已經(jīng)可以突破音障,這是米格-19沿用其布局的原因。新型軸流式渦噴發(fā)動機的問世為超音速提供動力保證,大后掠翼提供低阻力保證,這就是米格-19超音速的基礎。不過,由于米格-19的設計針對的是超音速,同時也由于蘇聯(lián)航空工業(yè)自身的技術水平以及裝備研制思路等原因,該型并未采用更多的先進技術。 由于機翼后掠角太大,翼尖失速問題比較嚴重。多次在戰(zhàn)斗中失速進入螺旋,70年代在殲-6上頻繁發(fā)生的螺旋事故,為了解決螺旋事故,殲-6沿用米格-19的設計,采用一對大翼刀來解決了翼尖失速問題,而F-100用復雜的全自動前緣縫翼,就效果而言,自動縫翼比翼刀好得多。這個設計,既有傳統(tǒng)設計思想的影響,也有技術水平的限制(在后來米格-21的初期選型中,其E-2原型機才開始應用前緣襟翼)。對于中國來說,這種設計易于仿制,但不利于發(fā)展先進的航空技術——殲-12設計之初曾考慮設置前緣縫翼,后來從簡取消;到了1990年殲-7E出現(xiàn),前緣襟翼才開始實用化,而該機裝備初期前緣襟翼時仍然事故不斷。 殲-6Ⅲ改進的時候,機翼是改進重點之一。通過調整機翼的關鍵參數(shù)來獲得更好的超音速性能,實際上改變了原始的翼型設計。機翼后緣內側設有后退式襟翼,與米格-17相同。這種襟翼除了具有單縫襟翼的優(yōu)點外,放下時還可以增大機翼面積,進一步改善起降性能,但結構比較復雜,只能用于起降狀態(tài)。后緣襟翼在起飛狀態(tài)下偏角為15°,著陸狀態(tài)下偏25°。機翼外側為傳統(tǒng)副翼,由于后掠角較大,副翼效率受影響。 從改進效果來看,殲-6Ⅲ的高速性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幅度有限,除了基本布局的局限性外,發(fā)動機推力不足是一個重要原因。對殲-6Ⅲ的改進還導致了機靜穩(wěn)定性減小。由于殲-6采用大后掠翼,殲-6Ⅲ減小了翼展等于減小了重心后的機翼面積,導致飛機焦點前移,減小了靜穩(wěn)定度。飛機飛行中出現(xiàn)的縱向操縱過靈,這實際上是靜穩(wěn)定性減小的表現(xiàn)——因其導致飛機縱向操縱力矩變小,飛行員只需很小的桿位移即引起飛機俯仰姿態(tài)明顯改變。第三代戰(zhàn)斗機多利用這種設計來減小配平阻力,提高敏捷性,但對于連增穩(wěn)系統(tǒng)都沒有的殲-6Ⅲ來說,飛機難以操縱。后來殲-6Ⅲ改延長前機身,其目的就是為了調整飛機重心,使之與前移的焦點匹配,保持適當?shù)撵o穩(wěn)定性。而同樣采用殲-6Ⅲ機翼的殲-6Ⅳ,由于其頭部安裝了截擊雷達,起到了調整重心的作用。 殲-6戰(zhàn)斗機裝2臺WP-6渦噴發(fā)動機,單臺最大推力為25.5千牛(2600公斤),加力推力為31.87千牛(3250公斤)。殲-6的發(fā)動機仿制工作曾經(jīng)遇到重大挫折。在1960~1962三年自然災害期間,蘇聯(lián)停止援助的情況下,沈陽黎明發(fā)動機廠在1963年實現(xiàn)渦噴-6裝機首飛。實際上,渦噴-6投入批生產的時間是1959年,由于“大躍進”年代出現(xiàn)的“左”傾錯誤思想影響,僅僅用不到兩年的時間研制出的渦噴-6先后出現(xiàn)多起大的質量問題,嚴重影響了發(fā)動機的正常交付。 1961年年初,工廠針對渦噴-6發(fā)動機質量問題展開了優(yōu)質過關活動。同年10月,渦噴-6發(fā)動機所需的金屬材料、成品件,國內能全部供應和試制供應的分別達到98%和96%。197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應用有限元法等方法對喇叭形渦輪盤應力分布進行計算分析和實驗分析,排除了渦噴-6發(fā)動機連續(xù)發(fā)生渦輪軸斷裂的故障,使殲-6飛機得以正常飛行。 殲-6戰(zhàn)斗機的主要武器是航炮。由于作戰(zhàn)要求的不同與性能的限制,殲-6各型分別獨立或混合裝備了23-1型或30-11型航炮,數(shù)量1~3門。其中30-1航炮由于廣泛裝備殲-6各型。 23-1型航炮系仿制蘇聯(lián)NR-23航炮,為管退式單管炮。NR-23炮口徑23毫米,初速690米/秒,射速850發(fā)/分,后座力25.48千牛,采用彈鏈彈帶供彈,全重僅39千克??捎脧椃N包括殺傷燃燒曳光彈、穿甲燃燒曳光彈。與之相比,國產23-1航炮在射速和后座力方面有些微波動,壽命為6,000發(fā)。30-1型航炮系仿制蘇聯(lián)NR-30航炮,為管退式單管炮。NR-30炮口徑30毫米,初速780米/秒,射速900發(fā)/分,最大后座力58.84千牛,彈鏈彈帶供彈,全重66千克。壽命2,000發(fā)??捎脧椃N為殺傷爆破燃燒彈。國產30-11航炮初速和重量略有波動,射速略低。 導彈系統(tǒng)方面,殲-6服役的時候,也是空對空導彈開始實用化的時候,因此在殲-6的武器系統(tǒng)上也體現(xiàn)出過渡和混合的特點。進入1970年代后,隨著國產霹靂-2號導彈定型投產,后期生產的殲-6也進行了改進,可以掛載該型導彈,增強對空作戰(zhàn)能力。最初只有引進的米格-19PM和仿制的殲-6乙可以掛載霹靂-1號導彈。但該型導彈性能較差,發(fā)射限制多,并未得到廣泛應用。貴州飛機廠重新仿制殲-6甲時,增加了該機掛載霹靂-2號導彈的能力。不過霹靂-2號無法掛載于機翼內側前伸掛梁,因此在副油箱掛點外側增設一個掛點,用于掛載霹靂-2號——蘇聯(lián)在其K-13導彈投產后,也曾以這種方式改裝米格-19P,與新殲-6甲非常相似。后來出口給巴基斯坦的殲-6也沿用了這一改進(掛載的是美制“響尾蛇”導彈)。關于導彈掛載能力的改進,多見于出口巴基斯坦的殲-6照片。 作為一種前線殲擊機,米格-19的對地攻擊能力相當薄弱,殲-6也繼承了這一特點。該機在不帶副油箱時,可以在該掛點掛載50~250千克的炸彈;或者利用機翼內側掛點攜帶UB-8-57火箭發(fā)射器,所用的S-5K57毫米火箭彈為對地攻擊型,S-5M為對空型。在機翼內側掛點設計上,蘇聯(lián)和大部分米格-19用戶均采用機翼后緣掛梁(位于主起落架艙后),而民主德國和中國則采用了前緣延伸掛梁,并為整個殲-6家族所沿用。文革期間,中國空軍為提高殲-6的對地攻擊能力,增設了外掛炸彈架,增強了攻擊火力,但由于缺乏相應的轟炸/攻擊設備,殲-6對地攻擊能力并沒有獲得顯著改善,仍然是一種只能執(zhí)行簡單對地攻擊任務的殲擊機。 密封座艙內裝有零高度火箭彈射座椅,可保證地面滑跑零高度安全彈射。系統(tǒng)內有兩套液壓系統(tǒng),用于收放起落架、襟翼、減速板,操縱加力燃燒室的可調噴口、水平尾翼和副翼。冷氣系統(tǒng)用于機輪的正常和應急剎車,應急放起落架和襟翼、拋放減速傘、拋放座艙艙蓋、裝彈、噴射防冰液等。電源系統(tǒng)由直流電源、交流電源和蓄電池組成。機載設備無線電設備包括通信電臺、雷達測距器、無線電高度表、陀螺磁羅盤、信標接收機、敵我識別器、護尾器等,儀表設備包括駕駛領航儀表、發(fā)動機儀表以及飛機附件儀表等。 衍生型號 殲-6甲 殲-6甲全天候戰(zhàn)斗機,即米格-19P,頭部機炮取消,可帶兩枚霹靂-1空空導彈,空速管在右翼尖。進氣道上端和隔板中央加裝了RP-1型測距雷達(搜索距離2千米),1954年7月首飛,1955年開始大量生產。殲-6甲型是由沈陽飛機廠和南昌飛機廠于1958年開始仿照米格-19波型研制的。后因質量問題,于1974年移交貴州飛機制造廠重新研制,并在1975年12月首飛。發(fā)動機采用2臺渦噴-6發(fā)動機,單臺推力25.497千牛,加力推力31.871千牛。1958年,我國在引進米格-19殲擊機的同時,引進了蘇制K-5M型空空導彈。這種導彈可全天候使用,缺點是無線電駕束制導體式較為原始,難以跟蹤具有較佳機動能力的飛機,只適合攻擊轟炸機等大型飛機。米格-19或殲6殲擊機的翼下可掛4枚K-5,導彈采用尾追攻擊,通常一次發(fā)射2枚,以保證命中。 殲-6Ⅰ 殲-6Ⅰ高空截擊型,由沈陽飛機廠于1966年研制成功,提高了升限,三航炮,進氣口有鋁制整流錐。換裝了推力更大的渦噴6甲發(fā)動機,增大了機翼和襟翼的面積,減少了不必要的設備和結構重量,取消了翼根航炮,只保留了機頭右下方的1門。 殲-6Ⅱ 殲-6Ⅱ是殲-6Ⅰ進一步發(fā)展的晝間高空截擊型,具有高空高速攔截能力,實用升限17500米。用于打擊美制高空無人偵察機。 殲-6Ⅱ的主要特點是:改進進氣系統(tǒng),自59式之后首次在殲-6上進氣道中央加裝可調激波錐,改善高速條件下的進氣效率并減小阻力;進氣口唇口半徑減小,增加8個輔助進氣門;發(fā)動機仍采用加大推力的渦噴-6甲,推力29.42千牛,最大速度1548千米/時;由于殲-6Ⅰ僅裝備1門30毫米航炮,火力不足,因此在機頭左下方增加1門23毫米航炮;此外,殲-6Ⅱ也沿用了殲-6Ⅰ的方法,拆除不必要的照相槍、信號槍等設備,進一步擴大機翼面積,以求減輕重量。 1969年,沈陽飛機廠開始改進研制殲-6Ⅱ。當年3月25日,殲-6Ⅱ首次試飛成功。該機僅生產2架,至1980年退役。就當年的實際情況來看,1968年美國停炸北越,1969年打擊美高空無人偵察機的戰(zhàn)斗已接近尾聲,至1969年底美軍即停止了使用無人偵察機偵察我西南邊境的行動。因此殲-6II改進的進展雖快,但服役時已幾無用武之地。 殲-6Ⅲ 殲-6Ⅲ高空高機動型,1969年8月5日首飛,換裝三門30mm航炮,進氣道同殲-6Ⅱ,減速傘艙移到垂尾底部。換裝渦噴-6甲發(fā)動機,使全機推重比提高到0.988。增設兩級可調進氣調節(jié)錐。減小了翼展,延長翼弦,增加翼面積,使翼載減小6千克/平方米 殲-6Ⅲ 殲-6ⅢG是沈陽飛機廠針對殲-6Ⅲ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的改進設計型號。1974年5月開始研制,1975年8月1日首飛成功。僅生產2架原型機。后殲-6ⅢG的編號賦予按照該型號標準進行改進的殲-6Ⅲ飛機。 殲-6ⅢG的主要特點是:前機身長度比殲-6Ⅲ增加375毫米;航炮配置不變,但增加翼尖導彈掛架,可以掛裝霹靂-2紅外制導近程空空導彈;采用零高度低速度火箭彈射座椅[21]。 殲-6Ⅳ 殲-6Ⅳ夜間截擊型,針對目標是夜間高空偵察機。由沈陽飛機廠于1970年開始設計,1970年9月首飛,1971~1974年共生產7架。 殲-6Ⅳ主要特點是:進氣口唇口半徑減小,捕獲面積增大;機頭延長,按照殲-6甲的模式布置分體式雷達;拆除機身航炮,僅保留兩門翼根航炮;機翼采用殲-6Ⅲ的機翼;沒有關于發(fā)動機的記載,但按常理推測應為渦噴-6甲。 從改進特點看,殲-6Ⅳ主要針對目標是夜間高空偵察機。但從產量和新殲-6甲的出現(xiàn)看,殲-6Ⅳ并未令中國空軍滿意。 殲偵-6 殲偵-6戰(zhàn)術偵察機用于對淺近縱深、寬大正面目標進行照相偵察,獲取戰(zhàn)役戰(zhàn)術情報。 中國空軍偵察航空兵當時多采用現(xiàn)役飛機改裝的方式獲得戰(zhàn)術偵察平臺。在1953年前主要使用拉-11,1954~1955 年更新為米格-15,1956年后增加了伊爾-28P(國產仿制型號為轟偵-5)。殲-6服役后,以其高速度成為改裝偵察機的首選。 沈陽飛機廠改裝出的第一批殲偵-6(中低空晝夜偵察型)于1967年7月制成并裝備部隊。根據(jù)部隊要求,沈陽飛機廠繼續(xù)改裝殲偵-6高空晝間偵察型。該型機1971年4月2日由劉建凡操縱完成首飛,后裝備部隊。 1975年,殲偵-6高/中低空兩用偵察機試飛成功并裝備部隊。1976年1月,沈陽飛機廠按照上級指示開始研制全新的殲偵-6,而不是利用殲-6機體作改裝。新的殲偵-6機體結構、系統(tǒng)設備原則上采用兩用偵察型方案。1976年12月殲偵-6設計定型。 殲偵-6的主要特點是:保留殲-6的基本設計,但在機腹下增加偵察設備艙(凸出機身外),以安裝航空偵察相機;2門翼根航炮保留,但拆除機身左下一門航炮。殲偵-6自1970年研制至1984年共生產133架。 殲教-6 殲-6系列的雙座教練型。1966年10月,第三機械工業(yè)部批準了殲教-6改型方案。1967年沈陽飛機廠投入試制工作。1970年11月6日殲教-6在飛行員王春友操縱下首飛成功。1973年11月,殲教-6設計定型并投入批生產。至1986年停產,總產量615架。 殲教-6 在殲-6型噴氣式飛機上加裝第2個座艙并不是一項簡單的結構設計工作,其中涉及到復雜的空氣動力學和操縱使用方面等技術難關。 殲-6飛機的剩余推力有限,為了增設座艙后飛機阻力不過分增加,仍然能達到超音速的飛行能力,設計者們想出了很多辦法。他們在機身上找到合適的延長位置,保證了機身外形的相對流線光潔。此外,飛機相應改裝了燃油系統(tǒng)、操縱系統(tǒng)、儀表系統(tǒng)及最新的火箭彈射座椅。 綜合了幾種不同設計的優(yōu)點,殲教-6保持了原型飛機的大部分性能,成為我國的第一種超音速教練機,其綜合性能遠遠優(yōu)于我國以前使用的噴氣式教練機。 殲教-6型飛機從1966年7月開始研制到1975年正式交付部隊使用,跨越了整個“文化大革命”時期。那時,由于政治運動干擾,設計和生產都無法正常進行。然而,殲教-6型飛機的研制人員艱苦奮斗,在幾間極其簡陋的小平房內不懈攻關,最終取得了成功。有關部門對這一機型的評價是:設計很成功,性能優(yōu)于殲教-5型教練機,穩(wěn)定性和操縱性都符合要求。殲教-6型飛機大量生產,廣泛地裝備部隊,并向多個國家出口。 殲教-6的主要特點是:采用串列雙座布局,前風擋和座艙蓋增加80毫米,前座椅頭靠降低40毫米,后座椅提高70毫米,以改善后艙視界;風擋同時換成34毫米無機鋼化膠合防彈玻璃;前機身自9號框前加長375毫米,以容納增加的后艙;增加一套后艙設備和機內通話器;機頭罩右上方裝3型航空照相槍;增設全羅盤、信標機和無線電高度表;發(fā)動機仍采用較舊的渦噴-6;取消2門翼根航炮,只保留1門機身航炮;翼下有一對前伸掛梁,可以掛載火箭發(fā)射器;后機身單腹鰭改為雙腹鰭,補償前機身加長和座艙升高造成的方向安定性下降;減速傘艙上移至垂尾根部。 殲教-6主要用于殲-6、強-5飛行員的高級飛行訓練。在殲-7、殲-8裝備部隊后,殲教-7服役之前,殲教-6還擔負著這兩型飛機的飛行訓練任務——但由于氣動特性差別太大,訓練效果較差。1974~1975年,空軍失速螺旋事故嚴重,空軍和三機部(航空工業(yè)部)于1976年2月10日至12月4日在空軍第11航校進行飛機失速螺旋性能試飛,使用殲教-5、殲-6、殲教-6三型飛機。但在隨后進行的失速螺旋普及訓練中,殲教-6兩次出現(xiàn)發(fā)動機斷軸現(xiàn)象,即停止使用該機進行失速螺旋訓練,以至該機未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變穩(wěn)BW-1 BW-1即“變穩(wěn)1號”,是我國第一代變穩(wěn)機,殲教-6用于科研試飛的重要改型。 1980年代,中國航空工業(yè)開始涉足先進的電傳飛控系統(tǒng)領域。變穩(wěn)機作為電傳飛控系統(tǒng)的重要檢驗手段之一,研制勢在必行,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在確定變穩(wěn)機平臺時選擇殲教-6。在當時來說,殲教-6是僅有可用的雙座超音速平臺——殲教-7至1985年才試飛成功。但在第一個變穩(wěn)機方案全部推倒重來后,殲教-6仍被選為變穩(wěn)機平臺,殲教-6雖然老舊,但各種特性均已掌握,這對于檢驗電傳飛控系統(tǒng)是有利的;而殲教-7性能雖好,且機翼特點更接近現(xiàn)代戰(zhàn)機,但當時中國還沒有掌握三角翼飛機的尾旋特性(直至1990年代末才突破三角翼飛機失速尾旋理論)。 1984年飛行事故后重新研制的變穩(wěn)機就是BW-1,該機加裝了數(shù)字式氣動變穩(wěn)系統(tǒng)、模擬式電液伺服人感系統(tǒng)、數(shù)字式目標跟蹤顯示系統(tǒng)、機載數(shù)據(jù)采集記錄和遙測發(fā)射系統(tǒng)、試驗信號放大器、大氣擾流信號發(fā)生器和各類傳感器、變換器、電氣和液壓副件等共136項。在外觀上,BW-1加裝了一個機腹設備艙和背鰭鼓包。1989年4月22日,BW-1首飛成功。至當年9月28日,BW-1完成全部閉環(huán)試飛。 彈射試驗機 1970年前后,殲教-6彈射試驗機開始研制,至1973年11月定型,主要用于飛行員彈射救生系統(tǒng)的空中彈射試驗。 1976年,開始研究殲教-6高速彈射試驗機。1983年,殲教-6高速彈射試驗機獲國家立項,至1986年首飛成功。1989年首次進行彈射試驗。2001年6月21日,殲教-6高速彈射試驗機完成高速彈射試驗,標志著我國首次按照國軍標進行的平飛、俯沖、滾轉、俯沖拉起、倒飛、大速度彈射試驗全部完成。 在服役過程中,殲教-6高速彈射試驗機完成了多種飛行員彈射救生系統(tǒng)的鑒定試飛,為我國飛行員彈射救生系統(tǒng)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殲-6戰(zhàn)斗機不但大量裝備中國空軍和中國海軍航空,而且出口到了多個國家,其中包括:阿爾巴尼亞、埃及、巴基斯坦、孟加拉、坦桑尼亞、索馬里等??傆?80架出口到十幾個國家,受到所在國空軍的歡迎。 從1962年至1970年,中國援助阿爾巴尼亞的飛機有殲-6/殲-7戰(zhàn)斗機、初教-6初級教練機、殲教-5戰(zhàn)斗教練機、直-5直升機、轟-5轟炸機和運-5運輸機等7種飛機共167架,還有活塞7、渦噴6兩種航空發(fā)動機共71臺,以及各種航空零配件。 阿爾巴尼亞是唯一一個使用殲-6的歐洲國家。1961年,阿爾巴尼亞領導人霍查與蘇聯(lián)在意識形態(tài)上發(fā)生分歧而轉向我國。我國隨之援助了阿爾巴尼亞大量的軍事裝備。阿空軍前后共接受了70架殲-6。1990年阿(爾巴尼亞)共下臺后,這些殲-6在將紅五星外套的軍徽改成了黑色雙頭鷹之后,仍繼續(xù)服役。 1965年印巴戰(zhàn)爭以后,美國對巴基斯坦采取了包括武器禁運在內的嚴厲制裁。巴基斯坦因此選擇了殲-6作為巴空軍的新一代主力戰(zhàn)機。1965年12月20日,第一架殲-6戰(zhàn)斗機交付給巴基斯坦空軍,從此拉開了殲-6在巴基斯坦空軍服役的歷史。在長達三十四年的時間里,巴基斯坦空軍總共接收了253架殲-6戰(zhàn)斗機,巴基斯坦空軍曾有十個戰(zhàn)斗機中隊同時裝備殲-6戰(zhàn)機。 1979年5月2日和5月3日,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中航技)和埃及空軍在開羅簽訂了兩個合同,我國向埃及出口殲-6型飛機44架、殲教-6飛機6架、渦噴-6發(fā)動機220臺、渦噴-8發(fā)動機28臺,還包括備件供應和發(fā)動機修理,總成交額1.67億美元。這是我國第一次向國外出售飛機。 1979年7月我方收到了埃方的預付款2700多萬美元。由于該次出口合同執(zhí)行良好,1980年4月5日,中航技公司又與埃及在北京簽訂了出口60架殲7飛機及備份發(fā)動機、飛機備件和飛機測試設備的合同,總成交額2億多美元。 越南(北越)是接受殲-6的另一個國家。1972年5月-7月,殲-6飛機就在越南參加空戰(zhàn)8次并擊落美機7架。一度迫使美國空軍赴巴基斯坦試飛殲-6,了解其制勝奧秘。 孟加拉國空軍的24架殲-6來自巴基斯坦空軍的轉贈。孟空軍的殲-6采用了與巴基斯坦空軍一樣的灰色迷彩涂裝,機頭處和垂尾上都涂有黑色戰(zhàn)術編號。由于孟加拉國自獨立之后就始終沒有遭遇過戰(zhàn)爭,因而殲-6在孟加拉國也無施展拳腳的機會。 殲-6在柬埔寨的命運堪稱“悲慘”。1975年越南與紅色高棉發(fā)生邊境沖突,1977年中國援助了民主柬埔寨政府16架殲-6。這些飛機被裝箱自海路運抵柬埔寨的磅清揚機場,但最終只有6架完成了組裝。后來越南于1979年悍然入侵柬埔寨,擄走了這些殲-6。 從1964到1968年,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殲-6擊落擊傷各型美制戰(zhàn)機22架,包括RF-101、A-3B、A-3D、A-6A,以及性能遠在殲-6之上的F-104、F-4B和F-4C,而殲-6卻未被擊落一架。 擊落RF-101 上世紀60年代初,臺灣國民黨空軍啟用了有“西方戰(zhàn)略眼睛”之稱的RF101超音速高空偵察機。因而殲-6裝備中國空軍后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應對臺灣RF101的偵查活動。 1964年12月18日,國民黨空軍的一架RF-101進入浙江偵察,解放軍海航4師飛行員王鴻喜駕駛殲-6起飛迎擊。在9700米高空,瞄準RF-101猛烈開炮。敵機飛行員從座艙里彈出,飛機墜海。 1965年3月18日,國民黨空軍派出2架RF-101執(zhí)行例行偵察任務。解放軍空軍航空兵第18師第54大隊副大隊長高長吉立即駕駛殲-6起飛迎戰(zhàn)。10時35分,高長吉發(fā)現(xiàn)了RF-101。RF-101發(fā)現(xiàn)被攔截,立刻放棄了偵察,高長吉打開加力燃燒室,抓住后面一架RF-101,距離600米時三炮齊發(fā),將RF-101打得凌空爆炸。在擊落RF-101的整個過程中,從接敵開始到擊落敵機,都是在超音速條件下進行的,高長吉在3分40秒的過程中連續(xù)做了16個高難度的動作,從11000米高空追到2000米,從600米距離打到480米,一次射擊解決戰(zhàn)斗。被擊落的RF-101是由國民黨空軍第6大隊第4中隊中校政治輔導官張育保駕駛的。這是空軍首次在超音速飛機的極限速度條件下作戰(zhàn)并取得戰(zhàn)果。世界空戰(zhàn)史上首次超音速條件下?lián)袈鋽硻C的紀錄就此誕生。 1964年到1967年,空軍、海軍航空兵共使用殲-6殲擊機擊落11架美國高空無人偵察機。 1、1964年11月15日11時53分,雷達報告于海南島陵水以東170公里發(fā)現(xiàn)美制BQM-147G型無人偵察機1架,航向西北,高度1.76萬米,時速780公里。5分鐘后,空1師駐廣東遂溪機場作戰(zhàn)分隊中隊長徐開通奉命駕駛殲-6飛機起飛攔截。 12時20分,殲-6爬高到1.62萬米。吸取第一次飛行員仰射攻擊失利的教訓,徐開通不慌不忙,按照反復練習的躍升動作,2分鐘后沖高至1.75萬米,距目標1500米。這時與美國無人機基本處于同一高度上,理想的射擊條件已經(jīng)形成。徐開通放下減速板,從目標后下方5度角進入攻擊位置。距離400米時,徐開通兩次齊射,距離230米時,又是一個三炮齊發(fā),無人機一頭栽下。此戰(zhàn)創(chuàng)造了戰(zhàn)斗機在平流層擊落敵機的記錄,也為爾后中國空軍航空兵一連串的勝利提供了借鑒。 2、1965年1月2日13時55分,空1師駐南寧作戰(zhàn)分隊副中隊長張懷連,駕駛殲-6在17700米高空又擊落美無人駕駛偵察機1架。 3、1965年3月24日13時許,美軍一架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侵入海南島萬寧上空。中國海軍航空兵王相一受命單機起飛截擊。13點50分,王相一駕駛殲-6在高度16000米、距美機3800米時躍升逼近到射擊距離,連續(xù)3次開炮。美機左翼起火,墜入海中。 4、1965年3月29日,一架美軍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再次犯境,中國海軍航空兵10團副大隊長舒積成奉命駕駛殲-6截擊。在距離39千米處,舒積成發(fā)現(xiàn)了美機,為了確保命中,他一直迫近到距敵110米,此時敵機的投影已超出了瞄準具光環(huán),黑影幾乎罩住他的座艙蓋。舒積成狠狠按動炮鈕,敵機左右兩翼同時中彈,差點撞在舒積成的飛機上。美國無人機墜落在三亞以北地區(qū)。 5、1965年4月3日,中國空軍十八師中隊長董小海駕殲-6飛機于廣西崇左縣上空,在超過殲-6飛機極限高度的1.81萬米高空,兩次改出失速,在美國無人機5次蛇形機動后,終將其擊落。 6、1965年4月18日,美國無人偵察機又從1.83萬米的高度入侵我領空,偷攝我導彈基地???師駐南寧作戰(zhàn)分隊張懷連又一次駕駛殲-6出征迎敵。張懷連從1.65萬米高度拉起,盯住壓在頭頂上的敵機,在距敵機還有100米高度差時,一面謹慎地修正航向,一面繼續(xù)拉桿上升瞄準。終于和敵機拉平了,就在飛機自動下掉的一瞬間,張懷連按下了炮鈕,3條火龍直撲敵機準。無人機中彈起火。張懷連的飛機也失速反扣下去,在萬米高空中翻滾。張懷連沒有慌張,采用早就練就的一套動作,制服了下墜的飛機,在1.35萬米的高度上恢復了平飛狀態(tài)。 擊落F-104C 1965年9月20日,一架美國空軍F-104C戰(zhàn)斗機接近我海南島西部領海,海軍航空兵10團飛行員高翔、黃鳳生駕駛殲-6雙機起飛迎敵。F-104C是全天候多用途高空高速戰(zhàn)斗機,最大速度2400千米/小時,升限21000米,裝備20毫米M61式航炮一門,可攜帶2~4枚AIM-9型空空導彈。作為第二代戰(zhàn)斗機,F(xiàn)-104C的各項性能都優(yōu)于殲6。美機由西向東橫穿雷州半島,高翔、黃鳳生的殲6雙機在地面雷達指揮下,占據(jù)有利位置隱蔽接敵,并利用敵機轉彎的時機,切半徑進入射擊位置。高翔在接近到291米的進距離時開炮射擊,一直打到39米時才脫離。由于距離太近,敵機爆炸的碎片打傷了高翔戰(zhàn)機的發(fā)動機,造成右發(fā)停車。飛行員菲利普?史密斯跳傘后被民兵俘獲。這一戰(zhàn)例創(chuàng)造了多項紀錄:用第一代超聲速殲擊機擊落第二代超聲速戰(zhàn)斗機;首次在空戰(zhàn)中擊落F-104C戰(zhàn)斗機;39米的世界空戰(zhàn)史上最近交火距離;首次在我國領空擊落美機并俘獲飛行員。 擊落RA-3D 1965年10月5日11時47分~12時43分,美軍出動飛機3批13架次4次入侵我廣西憑祥、寧明地區(qū)進行偵察。12時18分,駐南寧吳圩機場的空9師第25大隊副中隊長張運寶等4人駕駛4架殲-6到龍州地區(qū)上空待戰(zhàn)。12時31分,美軍1架RA-3D型偵察機從隘店附近侵入我領空,高度10000米,深入我領空30千米。地面指揮員命令張運寶等4機拋掉副油箱,增速爬高,爭取戰(zhàn)術優(yōu)勢。12時36分,張運寶報告在右前上方5千米處發(fā)現(xiàn)了RA-3D型偵察機。地面指揮員下令實施攻擊。張運寶4機輪番攻擊,擊落美機。此戰(zhàn),在敵機快進快出、作戰(zhàn)時機短暫的情況下將其擊落,是一次成功的反擦邊竄擾空戰(zhàn)。張運寶榮立一等功。 擊落A-3B 1966年4月12日下午,空軍雷達站發(fā)現(xiàn)1架大型飛機侵入廣東省雷州半島上空。駐廣東遂溪機場的空26師飛行員楊建全、李來喜分別駕駛兩架殲-6戰(zhàn)機起飛攔截。升空后飛行員在飛機左下方距離9千米處發(fā)現(xiàn)目標,由于殲-6速度過大,楊、李雙機瞬間沖了過去,丟失目標,長、僚機散隊。經(jīng)地面引導,僚機飛行員李來喜再次發(fā)現(xiàn)目標。為查明該機國籍及型號,李來喜3次逼近目標觀察。當確認為入侵的美國軍用飛機后,李來喜在距離目標300米處進行攻擊,發(fā)射炮彈190多發(fā),敵機中彈起火。李脫離后再次進入攻擊,直到敵機墜海才返航。后查明該機為美國海軍A-3B重型艦載攻擊機。 擊落F-104G 1967年1月13日上午,臺灣國民黨空軍一架RF-104G偵察機在一架F-104G戰(zhàn)斗機的掩護下,進入福建漳州上空,高度1.1萬米,時速2000公里/小時。空24師立即起飛兩批8架殲-6迎戰(zhàn)???軍指揮所引導第一批殲-6以小于對方600公里的時速,大角度接敵。F-104G在最大速度、加速性、上升率、作戰(zhàn)半徑、武器裝備、機載設備等方面都占有明顯優(yōu)勢。但是空軍飛行員卻胸有成竹。此前,人民空軍展開了在負速度差的條件下引導截擊、空中射擊的研究,研究出了“采取大角度斜對頭進入,進行攔阻射擊”的戰(zhàn)法。這種方法雖然命中概率不高,但是一種小速度飛機打大速度飛機的有效辦法。在空戰(zhàn)中,空軍的4架殲-6戰(zhàn)機在晉江上空與4架F-104G斜對頭遭遇,3號機飛行員胡壽根在負速度差條件下,采取斜對頭攔阻射擊,連發(fā)48彈,將F-104G擊落。 擊落F-4C 1967年6月26日,在海南文昌縣附近上空發(fā)飛行員王柱書和呂紀良駕駛兩架殲-6起飛,在高空巡邏待戰(zhàn),發(fā)現(xiàn)一架F-4C戰(zhàn)斗機。F-4是典型的第二代戰(zhàn)斗機,綽號“鬼怪”,它比F-104更加先進,是當時美軍的主力戰(zhàn)機。 美機不斷接近我國領海線,但總在即將進入我國領空之前飛出。F-4載油量大,續(xù)航時間長,而殲-6的載油量有限,無法長期滯空。但殲-6也不能出公海迎戰(zhàn)。這就要求殲-6雙機把握住機會,在敵機進入我國領空的一剎那將其擊落。當F-4C在距離海南島陵水機場55千米處右轉,第3次侵入我國領空時,早有準備的殲-6雙機在地面引導下,打開加力,向左急轉機動到F-4C后方,在距離250米時王柱書三炮齊發(fā),將F-4C右水平尾翼打掉,緊接著趕到的呂紀良再次三炮齊發(fā),將F-4C肢解。 擊落A-6A 1967年8月21日,美國海軍一架A-6A艦載攻擊機2架侵入廣西境內,空18師2架殲-6起飛迎敵,飛行員運用殲-6的機動性做出負荷達8.2G的斜筋斗反轉動作,將飛機拉到美機尾后,抵近至500米開炮,將兩架美機擊落。 在1972年5月28日~7月28日期間,殲-6曾在越南升空作戰(zhàn)39次,與敵遭遇13次,空戰(zhàn)8次,擊落敵機7架。 在1971年的印巴沖突中,巴基斯坦飛行員駕駛殲-6擊毀敵機12架,包括一架米格-21、8架蘇-7、3架“獵人”,殲-6損失6架。20世紀60年代中國為巴基斯坦提供的殲-6,在印巴戰(zhàn)爭中擊落1架米格-21、8架蘇-7和3架英制“獵人”戰(zhàn)斗機,自身只損失3架。 1971年,印巴之間爆發(fā)第三次戰(zhàn)爭,在這場難解難分、勢均力敵的對陣中,F(xiàn)-6(即中國出口巴基斯坦的殲-6)等到了揚名的機會,最經(jīng)典的空戰(zhàn)發(fā)生在1971年12月8日。當天,巴方雷達發(fā)現(xiàn)印度空軍的兩架蘇-7戰(zhàn)機試圖低空偷襲巴空軍里薩勒瓦拉基地。巴基斯坦飛行員哈斯米中校駕F-6起飛迎擊。為了搶時間,哈斯米在滑行過程中便果斷拋掉副油箱,打開加力緊急起飛。飛機剛剛爬升到2000米高度便發(fā)現(xiàn)目標,哈斯米立即操縱F-6占據(jù)有利位置。來襲的印度戰(zhàn)機發(fā)現(xiàn)不妙慌忙掉頭,邊做擺脫動作邊加速逃離。但為時已晚,F(xiàn)-6戰(zhàn)斗機已抵近至600米處,哈斯米當即發(fā)射一枚“響尾蛇”空空導彈,一架蘇-7被打得凌空爆炸。另一架驚慌之中俯沖至50米后迅速拉起,試圖急上升轉彎擺脫F-6,但機動能力極佳的F-6沒有給他機會,迅速跟蹤至350米處三炮齊發(fā),第二架蘇-7也一頭栽下。 殲-6在第三世界特別是非洲國家中廣受歡迎。1974年坦桑尼亞空軍接收了12架中國支援的殲-6;1977年贊比亞空軍也裝備了12架殲-6戰(zhàn)斗機;蘇丹空軍也進口了殲-6以加強其對地攻擊能力。1977-1978年,索馬里與埃塞俄比亞發(fā)生邊境戰(zhàn)爭,索馬里空軍從中國得到一批殲-6,這些殲-6多采用沙漠迷彩涂裝。兩伊戰(zhàn)爭中,殲-6同時現(xiàn)身交戰(zhàn)雙方的空軍中。這些殲-6都不是我國出售的。伊拉克的殲-6是1983年埃及贈送的,共40架。伊拉克空軍經(jīng)常用這些殲-6執(zhí)行對地攻擊任務。直到1991年海灣戰(zhàn)爭爆發(fā)時,殲-6還在伊拉克空軍服役,由于多國部隊空中力量的壓倒優(yōu)勢和大規(guī)模“電子屠殺”,伊拉克空軍的殲-6連升空的機會都沒有。 改裝機型 改無人機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2013年1月號刊文稱,在福建連城基地,有越來越多的殲-6無人攻擊機進駐,2011年7月31日的衛(wèi)星圖片數(shù)出了至少55架。從本世紀初開始,中國空軍啟動了殲-6改裝為作戰(zhàn)無人機的項目。主要改裝是機炮武器系統(tǒng),取消了副油箱,瞄準具航電系統(tǒng),彈射座椅,氧氣系統(tǒng)。機翼下安裝六個掛架,可下掛2~6枚250公斤口徑的航空炸彈。改裝自動飛行控制系統(tǒng),改進自動駕駛儀,增設地形匹配導航系統(tǒng)。退役殲-6改裝的無人攻擊機,相當于一枚1500公斤的戰(zhàn)斗部、射程600公里左右、航路比較固定、能夠低空地形匹配飛行的巡航導彈??梢怨魯橙说牡孛婀潭繕?,如機場、軍港、指揮中心、導彈發(fā)射陣地等等。此外還可以擴充多種用途,比如裝載水雷后,可在敵方防空火力密集水域和港口進行無人航空布雷。該機還可以充當無人偵察機,或者在作戰(zhàn)時充當誘餌機,引誘敵方暴露雷達和導彈陣地,或損耗敵方的防空導彈,讓解放軍的主力戰(zhàn)機增強打擊效果。 2013年12月24日,中央電視臺原軍事/農業(yè)頻道首次曝光殲-6戰(zhàn)斗機改裝的無人靶機。殲-6作為戰(zhàn)斗機飛行性能良好,殲-6退役飛機部分狀態(tài)較好的還有剩余壽命,改裝成靶機可以有效提高現(xiàn)役飛行員的實戰(zhàn)能力。改裝靶機可以模擬飛機、導彈飛行狀態(tài)。用于鑒定各類航空兵器的性能,供戰(zhàn)斗機飛行員,或為高射炮、地空導彈、雷達操縱人員演練和打靶。 2015年1月初中國央視曝光空軍“80后”“金頭盔”飛行員蔣佳冀駕駛戰(zhàn)機實彈演習的畫面。殲-11戰(zhàn)機對目標發(fā)射中距空空導彈,導彈將一架殲6無人靶機凌空打爆,形成巨大火球。 殲-6飛機尺寸小、重量輕、推重比大、爬升率高、俯沖增速快、機動性好,適于近距格斗空戰(zhàn)。飛機結構簡單,使用維護方便,價格便宜,是世界上同類飛機中最便宜的。 殲-6推重比達0.86,中后期改進型全機推重比更是達到了0.988,因而擁有非凡的爬升率,可以在1分06秒內爬升到10000米高度,以近4倍的優(yōu)勢將與其同時出現(xiàn)的美國F-100遠遠甩在了后面。憑借著超越時代的推重比所造就的加速性和機動能力,以及氣動外形所賦予的優(yōu)秀盤旋能力,這種在蘇聯(lián)僅作為過渡機型的第一代跨音速戰(zhàn)斗機,在中國卻成為了守衛(wèi)著祖國領空、奪取中低空制空權的主力戰(zhàn)機 中國空軍、海航飛行員駕駛殲-6戰(zhàn)斗機,多次擊落飛行高度超過殲-6靜升限的美軍高空無人偵察機,并取得了擊落美軍F-105、F-4C等先進戰(zhàn)機的戰(zhàn)績。據(jù)統(tǒng)計,從1964年至1971年,飛行員駕駛殲-6先后擊落包括RF-101A、F-104C、高空無人偵察機、F-4C、RA-3D、A-6A等機型的21架戰(zhàn)機。

【軍事科普】不朽傳奇:殲-6戰(zhàn)斗機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开阳县| 乐陵市| 杭锦后旗| 新绛县| 淮滨县| 茂名市| 上林县| 乌拉特中旗| 海城市| 灵山县| 黄冈市| 沐川县| 宜兴市| 淳化县| 京山县| 搜索| 邵阳市| 岳普湖县| 崇左市| 灌南县| 元朗区| 伊川县| 绵竹市| 鞍山市| 滕州市| 深州市| 三台县| 米脂县| 平和县| 桓仁| 栖霞市| 镇坪县| 凤阳县| 新疆| 漠河县| 永平县| 晋中市| 九江市| 昭觉县| 信阳市| 安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