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盛世滋丁,永不加賦”,為什么是一個謊言?
? ? ? ?提到康乾盛世,你一定聽過康熙的這句話:“盛世滋丁,永不加賦”。這句話因為前后連貫,朗朗上口,也成為清朝簇擁者們吹捧清朝的一大理由。

? ? ? ?然而,淮下書生認為這句話和康乾盛世一樣,都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道理很簡單,如果這個永不加賦真能讓老百姓得到實惠,那么雍正為什么還要搞攤丁入畝呢?

? ? ? ?實際上這里不加的賦并不是全部賦稅,而只是丁稅,也叫人頭稅。也就是以康熙五十年全國的丁數(shù)為基準,將丁稅固定為三百三十五萬余兩。此后不管人口怎么變化,所收丁稅都是定額三百三十五萬余兩。

? ? ? ?那么丁稅怎么收呢?除了按地派丁之外,仍需要按人派丁。比如某戶家庭增丁數(shù)和減丁數(shù)一樣多,那么增丁抵補減丁,正好持平。但如果減丁數(shù)大于增丁數(shù),增丁抵補不了減丁,則以親族中人丁多的人家抵補;如果還不夠,以同甲同圖中糧多的人家頂補,抵補后的余丁才能歸入“永不加賦”的行列。

? ? ? ?就是說人丁負增長的人家,交不齊的丁稅,仍然會由人丁增加較多的人家來補交。甚至在出現(xiàn)減丁不減稅、增丁不增稅的情況后,地方官員也不進行調(diào)節(jié),或者調(diào)節(jié)不公平,只完成總定額數(shù)就完事了。這還是盛世滋丁的情況下,如果遇上荒年、災(zāi)年、瘟疫或者亂世等減丁的情況下呢?不好意思,還是要完成這個定額。
? ? ? ?這樣時間一長,必然產(chǎn)生矛盾,矛盾產(chǎn)生了,吃虧的還是貧苦百姓。因此,“永不加賦”其實是固定丁稅之后的“永不減賦”,只是換了一個漂亮的說法。

? ? ? ?直到雍正實施“攤丁入畝”,這種情況才有所改善。實際上丁稅固定或者丁稅合并到地稅中,唐朝的“兩稅法”和明朝的“一條鞭法”早已有之,但大唐大明并不會大肆吹捧。我大清先恢復(fù)了明朝改革之前的舊制,繼續(xù)增收丁稅,而后再弄個“永不加賦”,卻觍個大臉把這當成是一種皇恩浩蕩!這就和超市先漲價再打折是一個套路。當然了,所謂的“皇恩浩蕩”也只能和清初近百年的屠殺、投充、圈地等野蠻政策比一比。

? ? ? ?另外除了“永不加賦”的人頭稅,其他稅該收還是收。明末為了抵御后金入侵而臨時加征的遼餉,清朝奪取天下后并沒有廢除,反而把臨時加征轉(zhuǎn)變?yōu)樘镔x正項進行征收,也不知道收了對付誰。此外地方官員巧立名目,加征各種苛捐雜稅,乃至把田賦正稅換個名稱再收一遍,老百姓被壓榨到“竭膏血,鬻親愛”的地步。

? ? ? ?甚至康熙暗中鼓勵官員貪腐。康熙曾面諭陳瑸云:“爾為巡撫,與為司道等官不同,若貪財好利,誠為非理;但應(yīng)得之物,亦宜取為賞兵之需。身為封疆大吏,而室中蕭然無一物可以與人,亦非大臣所宜?!边@就是告訴你,你是封疆大吏,雖然貪污是不對的,但是該有的排面一? 定要有,應(yīng)得之物還是要拿的。

? ? ? ?康熙五十三年,上諭:“清官多刻,刻則下屬難堪,清而寬方為盡善。朱子云:‘居官人,清而不自以為清,乃為真清。’又如《易》云:‘不家食?!癁楣僦?,凡所用之物,若皆取諸其家,其何以濟?故朕于大臣官員,每多包容之處,不察于細故也。人當做秀才時,負笈徒步,及登仕版,從者數(shù)十人,乘馬肩輿,豈得一一問其來耶?”康熙這是告訴官員,清官刻薄,不要做清官,官員要盡量公款消費,對此要多些包容。

? ? ? ?正是由于康熙表面“永不加賦”,暗地里鼓勵貪腐,再加上自己大興土木修建暢春園、避暑山莊、木蘭圍場等等一系列揮金如土的行為,導(dǎo)致晚年吏治腐敗到了極點,官員收火耗收到八成。后來真正為了百姓的雍正,也因為整頓康熙末年以來的腐敗吏治而得罪了利益團體,從而不斷被抹黑。
? ? ? ?錢穆《國史大綱》說道:“自康熙五十年以后,永不加賦一事。清廷徒守‘永不加賦’之美名,而捐例迭開,不啻縱數(shù)十、百餓虎豺狼于民間,其害較之加賦為更烈?!?/p>
? ? ? ?所以啊,淮下書生認為“永不加賦”不過是所謂“盛世”的一道遮羞布罷了!你們覺得呢?
歡迎關(guān)注“淮下書生”,閱讀觀看更多歷史文學原創(chuàng)文章和視頻!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及相關(guān)視頻由淮下書生原創(chuàng)撰寫拍攝,非“淮下書生”署名的發(fā)布,皆為抄襲搬運。任何平臺個人禁止抄襲搬運,喜歡可以轉(zhuǎn)發(fā)分享點贊評論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