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yōu)楹芜€要讀書
你是否記得,上一次讀完一本書是什么時候?如今,獲取信息空前便捷,人工智能突飛猛進,為什么還要讀書?
寫文章,稍微長一點就沒人看,因為習慣了短視頻碎片化的投喂,對于需要自己咀嚼、動腦思考的事情,立刻就特別排斥。實際上,人是必須要有“自我性的”——工作,是自我的延伸;閱讀,更是自我的探索以及尋找。我們對這個世界、對他人、對自己,都有太多疑惑,有太多不確定以及迷茫。閱讀就是重新找回確定性的一個過程。讀書越少對環(huán)境越不滿意;讀書越多對自己越不滿意。讀書少的人,看問題越主觀,越簡單,越容易對什么都抱怨。書讀多了,眼界開闊了,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了,特別是從前人的經(jīng)驗與分析中,增加了自己對復雜問題的判斷能力,知道怎樣看問題,更知道自己的短處在哪里。不僅通過文字信息更清晰的看到自己,更能照見靈魂,觸碰到內(nèi)心最深處的感受以及真實。唯有如此,才能免于麻木的活著,免于僵硬機械的成為工具,免于混沌沮喪的行走世間。讓自己感受到是在生活,觸碰到有溫度的呼吸,體驗生命活色生香的美好——這件事很重要,直接關聯(lián)幸福度。所以,請大家盡量做好深度閱讀。
曾國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給自己訂下了每天讀書的十二條規(guī)矩,它們是:
一、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zhèn);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戀;
四、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五、讀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六、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七、養(yǎng)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八、保身:節(jié)勞,節(jié)欲,節(jié)飲食;
九、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
十、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shù)首,以驗積理多寡,養(yǎng)氣之盛否;
十一、作字:飯后寫字半時;
十二、夜不出門。
曾國藩的這十二條讀書規(guī)矩,前三條是為讀書做準備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條是讀書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條看起來似乎與讀書關系不大,實質(zhì)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讀好書,然而這看似關系不大的規(guī)矩,卻是保證讀書質(zhì)量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