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國英雄人物,做當下隨和阿宅

第一次看,是中學時好基友推薦的。
在基友家一起看了電視,然后被易中天老師以故事說人物,幽默風趣的講課方式所吸引。
比如談起人物歷史形象與民間形象的不同時,曾聊到“關公與曹操講價求婚,結果反被曹操NTR截胡”的一則軼事,由此催生群眾口口相傳“曹魏好人妻”的典故。
諸如此類,給少年時的我不小的沖擊。Σ( ° △ °|||)︴
還有老師、教授上課是這樣上的?。?span style="text-decoration: line-through;">太過癮了,太有趣了。
因此那時看電視,準時收看央視的百家講壇節(jié)目,就因為易老師。
作為品三國的第一個篇章,易老師大談曹操的“不拘小節(jié),唯才是舉”的用人之道,以及隨之而生的成功之路。
比起死板教條的歷史課,內容非常新穎,也由此網(wǎng)絡上大家對曹操有了“曹老板”的稱呼,很是吸引只看過《三國演義》小說的我。

后來大學時代,在B站把電視上沒追完的“孫劉聯(lián)盟”之后的部分看全了。
在這段精華篇章中,易老師以士族階級的歷史形勢為切入點,來看待三國各自的發(fā)展路線和最終命運。
(什么是士族?就是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跨越相當長時間,世代讀書為官、壟斷上升渠道的名門望族。)
將“三國歷史”總結為“士族地主階級,試圖成為統(tǒng)治階級,而被另外一些力量所阻擋的反潮流歷史”。其中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就是“逆流而上”的代表。
觀點精辟,自己看課本時聞所未聞,顛覆了對三國停留在“文臣武將各領風騷”的印象——這多半是受日本光榮的各種三國游戲影響。
因此有一種刷新世界觀的大開眼界之感!也讓剛上大學時追求深度的心理頗為受用。(可以鍵盤吹牛了?。?/p>

現(xiàn)在特殊時期,經(jīng)常宅家不出,B站引進了《易中天品三國》的正版,此時自己已經(jīng)工作了幾年,又重溫了一遍。
這一次看,已經(jīng)不單單是看說三國本身。

B站有些轉載的針對品三國內容錙銖必較的長評,我也認真看過。但歷史評說都乃主觀上的一家之言,不做歷史的學問,也不懂,就看看即可,不參與論辯。
這回看品三國,是通過易老師講課的方式,無形中對個人學習為人的思路,有一點收獲。
易老師在《品三國》這個節(jié)目(還有以前的《漢代風云人物》)中,做到了“深入淺出、雅俗共賞”,這是一種我以前稱贊過,相當了不起的能力。
而且易老師講課條理清晰、緩緩道來,這點也讓人非常欣賞。
再看現(xiàn)在的播客文化,好似每位UP主講話都如同開機關槍一樣,雖然我自己也是這樣;還有在《品三國》最初幾集的彈幕中,經(jīng)常有人提議“調成X倍速”觀看為佳。
不禁感慨,面對這些人,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代溝”。
慢一點,沉下心,又何妨?興致所至,易老師還會時不時來上一首呢。
不過也不是對此做批判狀,易老師自己就印證了那句話“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講課不有趣的老師”。
這讓我又回到了中學時看《品三國》節(jié)目最初的心態(tài),因此易老師是心中老師的典范。

易老師是怎么作為老師來表達的呢?
先闡述各方觀點,擺事實依據(jù),再根據(jù)邏輯思維推導,由此旁列自己的看法。
雖有個人立場,但并不過度渲染激烈的情緒。
這在當今,是一種非常值得學習的說話態(tài)度。
就拿自己來說,因為相當長時間泡在網(wǎng)絡論壇中,(比如NGA、貼吧等等)
討論話題往往有一種帶有攻擊性的“辯論打擂臺”的口吻,這是很不好的。
最初可能會在網(wǎng)上獲得一些認同的“網(wǎng)友”,但之后也會被曾經(jīng)認同的人所厭惡。
正因為自己的性格缺陷,往往就在不經(jīng)意的時刻表現(xiàn)出來,很難控制,
所以更需要時時刻刻反省自己,做人不要當鍵盤評論家(我實在是太管不住自己,去留言評論一番了,壞事?。?。
面對攻擊和批評,也要用虛心的態(tài)度來思考,而不要去反駁打嘴仗。
(不過,當今移動網(wǎng)絡,噴子成風,口吐芬芳,祖安人遍地橫行,這又是我遠遠不及的,小巫見大巫。這是另外的話題,略過。)

還有一個重點是,易老師在“用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的方法之上,蘊含著“抽象繼承”的歷史觀。
抽象繼承,這是對個人看待事物最有啟發(fā)的一條。
什么是抽象繼承?
我對此的體會,就是每個人的言論和行為,都有他個人所受的具體背景所影響,其表達也有具體的語境。
對于古人,要站得更高,但也要有同理心;
對于現(xiàn)在的人,不可剝離對方說話的環(huán)境,去揣測動機、做閱讀理解。
認可的就學習,不認可的就保留意見。別動不動就在語言上“批斗”、“打倒”對方。
這對當今的網(wǎng)絡風氣,是很有價值的,哪怕非常難以人人做到。
比如對諸葛亮,我們要追求他的“公開、公正、公平”,而對于他治理下的蜀漢經(jīng)常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不可全盤照搬,也不妨對他不得以之處抱有理解之心;
比如對于孔子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當時的時代有著宗法制度的背景,因此沒有必要揪準了“性別歧視”,這樣就能理解他脫口而出對“分寸感”的抱怨;
對曹操,欣賞他用人的“智慧”,對所說的“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在知道了是愧疚悲傷的心情下后,則可以保留態(tài)度,而不必放去大扣“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帽子。
(當然羅貫中是基于小說的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去做的,這又是另一碼事了。)
這就是抽象繼承。
同理,可以抽象繼承:
曹操(前期)的唯才是舉;
劉備(前期)的堅韌不拔;
孫權(前期)的隨機應變;
諸葛亮(始終)的務實精神。
等等。

抽象繼承是一種大氣的認知方法,
由此進一步引申,用眼看他人事物時,也不妨大氣一點。
我將其理解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什么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是我從易老師評《品三國》最大的兩位主角,曹操與諸葛亮的解讀中,感悟出來的。
曹操怎么用人:
面對別人的優(yōu)點,睜眼;面對別人的缺點,閉眼。
堅守政治路線,不糾纏雞毛蒜皮。
諸葛亮怎么看書:
睜眼觀其大略;閉眼不求甚解。
把握大綱,不摳字眼。
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我們都處于既可以做好事也可以辦壞事的灰色地帶。
不必過于求全責備,也不必追求中立客觀。
只要多開卷,多換角度看問題,打開思路就行了。
與人相處也是,多欣賞亮點,少挑刺攻擊,不要做高低批判。
有經(jīng)有權,不認死理。根據(jù)情況,適當?shù)谋犙坶]眼。
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常常有人帶著顯微鏡斷章取義,曲解原意,眼睛時刻睜得大大的,不知道適時閉眼。
將一切化為簡單的敵我斗爭,
將一切化為個人的吹黑好惡。
這是不好的。

如此講下來,已經(jīng)跳脫了三國歷史事件的范疇。
看似偏題,但這是我從《品三國》中收獲最大、覺得最需要學習的東西。
從《品三國》、從易老師本身中“抽象繼承”全部,可能是沒有本事,做不到的,
所謂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最終能學到個一兩點,也就夠了。
正如我成為不了諸葛亮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丞相,
但仍可對其為人,表示深深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