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義主義】形而下學(1)——天真的前反思狀態(tài)是怎樣的,如何克服?以及場域論上1

【主義主義】形而下學(1)——天真的前反思狀態(tài)是怎樣的,如何克服?以及場域論上1、2、3、4的核心差別
Under Subphysils | Naive Realism 形而下學 | 實在論
——— 沒有自己的自然學,自然學之前的
- 場域論:宇宙
整個世界是個融貫/均勻的場/秩序,空間和時間上都是融貫的,不會對此有任何反思:
- 在此不會對自己的出生死亡當成是這個場的斷裂
- 沉睡時意識中斷,醒來還認為是同一個世界
- 想象死后世界還在;歷史曾存在過一些著名的人物都是真實的
代表人物:阿里斯托芬《云》里的蘇格拉底,更是柏拉圖作品中的蘇格拉底,他總會天真地問:”what is ….?“
問題不在于他和他人的辯論,而在于”what is…?“這個問題本身,是一種庸俗的實在論,他認為這可以用來對所有問題發(fā)問。
什么是…?他認為這樣的問題意識可以天然地施之于所有對象 ,符號對應了對象,而對象都在一個場里面
什么是…?由是引發(fā)了一個亞里士多德意義上的【既存存在者】在一個場域里面在場的對象組合在一起的【存在者整體】在對這個整體加以定性分類 ? 亞里士多德的存在論
- 用什么是的這種問題意識把握一切的思維,如果無法擺脫這種思維場域論就是 1
- 默認一個符號系統(tǒng)將所有一切給與定位,一切都可以對象化
- 對于愛好智慧的人/哲學家來說,這個世界是存在的同時也認為世界的發(fā)生學機制當中處處有裂縫,這個世界會有奇跡,不可能性,癥狀;時間的體驗,死亡和出生會是一個非同尋常的事件,包括每天的睡眠/意識的中斷和夢境。不應該被一種符號系統(tǒng)徹底的加以定位。
1、實在論
1-1科學實在論:本體論上由科學話語做主導的
1-2宗教實在論
1-3唯我論:默認有一個融貫的場,但是我做主人的
1-4常人意見:無力建構(gòu)本體論
- 【存在者整體】首先存在不思為存在而思為存在者,犯了一種亞里士多德式的存在論錯誤。作為存在者就是一個整全的分類性的符號系統(tǒng)下的一個定位目標從定位意識出發(fā)走向命題走向形式邏輯然后先驗化,最后也能擊穿,但是這條路太迂回了
- 而是直接意識到【存在者整體】和它所處的【場】之間的關聯(lián),它們之間的關聯(lián)是二分的:即一切和一切之所在是兩個東西
- —— 一切之所在 ? 已經(jīng)是一個空間化的隱喻了,更不如說是一個秩序系統(tǒng)在為【存在者整體】施加秩序
- —— 所以【場】與【存在者整體】之間存在張力 ? 2/對抗性_場域論
- ——【場】本身能不能算作一個存在者?如果不算存在者就意味著【無】沒有了本體論地位 ? 古希臘的核心爭論【無】本身到底存不存在?【無】是否外顯,是否實存?
- —— 問題意識已經(jīng)超越分類學系統(tǒng)下局部的定位,抵達整個一切和一切所在之間的關聯(lián)
- —— 但是它依然是這種 2/對抗性_場域論的,因為它沒有意識到有一種不同于這種【無/作為空洞背景秩序的/容器的】的【另一種無/不作為無/不被實證化/不能被其他東西放置在上面/不能有東西在上面呈現(xiàn)/不能變成記憶的存在】? 這就是主體性
- —— 這種【無/主體性】不會被場域所結(jié)構(gòu)出來(而場域本身是被這個(主體性)動力學機制所結(jié)構(gòu)出來的)
所以從 2/對抗性_場域論 跨越到 3/中心化_場域論 就已經(jīng)包含了結(jié)構(gòu)主義的所有征象 ? 從索緒爾到馬克思資本論式的結(jié)構(gòu)主義 ?
- —— 意識到場域/符號系統(tǒng)是有生產(chǎn)性的,需要動力學機制來生產(chǎn)出這個空白的平滑融貫的場,同時動力學機制是個永遠匱乏的場:虛無不再是什么都沒有而是缺東西 ? 這里的缺不意味著可以被占據(jù)而是無法占據(jù)它,它像虛數(shù)而不像實數(shù)0一樣能被表達
- —— 1-4-4-4 復仇主義通向 2/對抗性_場域論: 正是有【無/主體性】做符號系統(tǒng)的動力學機制才能把形而上學的張力構(gòu)造出來,所以只能靠 1-4-4-4 復仇主義的不管不顧,只把那件事情/局部當成一切,其他事情都被主體性消解掉,這時主體性登上舞臺了;
- —— 但是主體性撤退的時候會留下疑問或者說留下信仰變成 1-2 或 2-1 :失敗的復仇者就會思考【總體】和【整體】的差別
- ——【整體】是個無腦的,無動力學機制的;而【總體】是永遠需要一個動力學中心點來【總體化】的 ;
- ——【總體和總體化是一個東西】它導致了所有的總體主義悲?。哼@兩個東西是一個東西導致了在具體的政治操作/意識形態(tài)與哲學的短路 ? 所以總體主義總會走向悲?。捍笸罋⒌?/li>
- 認定【總體】和【總體化】之間有差異 ? 是哲學的姿態(tài) ? 3/中心化_場域論
- 認定【總體】和【總體化】之間是一樣的,對哲學的姿態(tài)保持警惕 ? 辯證唯物主義的姿態(tài) ? 4/虛無_場域論
- 3/中心化_場域論與4/虛無_場域論的區(qū)別就在于如何理解【總體】【總體化】之間的關系
- ?如果不去搞懂兩者之間的關系的話,那么所有的 4/虛無_場域論 的活動都會導致災難性的后果 ? 降次 ? 劃入3,2,1 → 海德格爾一定會走向希特勒23:04?
- 這是一個核心點,不能堅持這一點就會劃入虛假的歷史主義/虛假的天命/共同體的意志...
- 【總體化】有縫合的機制/否認的機制,那些剩余它會不停返回:本來就是我的一部分
- 【整體】就是那些松散的國家/前現(xiàn)代國家,整體是依賴符號系統(tǒng)的定義的;【總體化】象征了緊致的,高效動員的,現(xiàn)代的擴張性的民族國家;他的國族概念是可以根據(jù)共同體利益不停修改的,所謂的:”自古以來“
- 【總體化】會有剩余/結(jié)構(gòu)性的例外 → 剩余永遠是達不成的所以使得它不停的運動 → 因此【總體】就是【總體化】← 能感受到這種短路/在政治上有點常識的話,那么就已經(jīng)走向4/虛無_場域論
- 【總體化】總是會有問題/缺失, 父權(quán)秩序如果是天經(jīng)地義的,那為何會觸發(fā)其中短路點:如血親復仇制,以復仇者的姿態(tài)踐踏別人的父權(quán)秩序 ? 這時自己的辯證法就運作起來了,而這時走向 2/對抗性_場域論的原因為不太敢面對它自己有問題這件事情,反過來把總體化,整體性的場域本身/所有的秩序本身的問題轉(zhuǎn)移成這個場和存在者整體之間的問題 ? 所以走向 2/對抗性_場域論本身就已經(jīng)偏離了,因為沒有直面問題 ?
- 真正的問題是【總體】【總體化】本身的呈現(xiàn)和結(jié)構(gòu)內(nèi)在的有張力,但是在歷史當中總歸是有一種力量【自我同一】的;實事求是承認它是自我同一的,就是 4/虛無_場域論;但是用主體性的力量切入進去就是 3/中心化_場域論,用此去研究它的發(fā)生學機制。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