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蛇尾——德國M.K.A外貿型中型坦克
在二戰(zhàn)爆發(fā)前夕,德國克虜伯公司曾專門設計一系列獨立于現(xiàn)有坦克型號的新式坦克用于外貿出口。
該項目于1936年10月5日提出,計劃研制外貿型輕型坦克(L.K.A)和外貿型中型坦克(M.K.A),前者以7.92mm機槍和20mm機炮為主要武裝方案,后者以7.92mm機槍和45mm坦克炮為主要武裝方案。
兩者均以一號坦克為原型,并結合國外坦克研發(fā)經驗。

在基本構型上,M.K.A主要為鉚接+部分焊接的均質鋼車體框架,采用“駕駛艙-戰(zhàn)斗室-發(fā)動機艙”的常規(guī)布局。車組成員4人,通過車頂艙蓋出入。
整車長約5.1m,寬約2.38m,高約2.03m。

在火力配置上,M.K.A安裝了一座旋轉式三人炮塔,搭載了一門45mm/L50的加農炮(備彈80發(fā))和兩挺7.92mm的MG13機槍(備彈2250發(fā))。
前者可發(fā)射穿甲彈和榴彈,穿甲彈初速為750m/s,可在1km的距離上擊穿40mm的垂直擺放的均質鋼板。
(主炮最大俯仰角為-10°~+20°)

在裝甲防護上,M.K.A采用垂直裝甲設計,正面最大裝甲厚度為25mm,側面裝甲厚度約為18mm。炮塔正面裝甲厚度約為40mm,側面裝甲厚度約為20mm。
此外,火炮防盾為分體式設計,便于快速更換。

在動力系統(tǒng)上,M.K.A擬定采用了一臺200匹馬力的邁巴赫HL76汽油機(樣車暫時為一臺155匹馬力的DSO-8汽油機),整車重量約為12噸,功重比約為16.67,加速性能良好。
該車的公路極速可達40km/h,最大行程為200km。

1938年9月1日,M.K.A樣車的45mm/L50加農炮試射;
同年9月底,M.K.A樣車的底盤在克虜伯被制造出來,并在測試環(huán)節(jié)中取得不錯的結果;
同年12月下旬,M.K.A樣車的炮塔竣工;
從1939年開始,克虜伯工程師便馬不停蹄地對樣車進行各種環(huán)境和復雜條件下的測試工作。
在此期間,智利還派人過來參觀M.K.A的跑圈表演,并有意批量購買。

不過,隨著二戰(zhàn)導致軍火需求激增,克虜伯等軍工企業(yè)忙于現(xiàn)有國內訂單,無暇顧及外貿出口,M.K.A外貿型中型坦克最終封存在倉庫中。
如果將M.K.A與同時期其它坦克進行對比,則能夠明顯看出前者在性能上明顯強出一大截,而且這還是在德國陸軍武器局6所的強制要求下有意削弱的產物(目的是避免泄露德國本身的真實研發(f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