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山西芮城東周墓

2021-08-20 11:28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山西芮城東周墓

選自《文物》1987年12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鄧林秀

1962年秋,芮城縣嶺底鄉(xiāng)壇道村農(nóng)民在挖窯洞時,掘出一批銅器和一具人體骨架。銅器由縣文化館保存。我所曾派人前往清理。

壇道村位于芮城縣東北,距縣城約30公里,東與平陸縣相鄰。村子地處中條山陽坡,南望黃河,北高南低(圖一)。村西有一條深溝,銅器即出于深溝東沿的一座古墓(編為一號墓)。在距溝邊百米許的梯形臺地上,有一座豎穴墓,當?shù)剞r(nóng)民挖土墊廄時已將墓穴填土挖掉一半。我們也發(fā)掘清理了這座墓(編為二號墓)?,F(xiàn)將清理情況簡報如下。

一、一號墓

為土坑豎穴墓。破壞嚴重。墓壁較直,墓底長4.23,寬2.75、深約7米。方向北偏東2°。棺、槨已遭破壞并腐朽,但從殘留痕跡中尚可辨其輪廓。槨似由一些不規(guī)整的圓、方木做成。槨長4、寬2.65,高1.35米。棺、槨之間有淤土。棺長約2.8、寬約1.08、高約1.02米,棺板厚8厘米。左右棺板略向內(nèi)凹進。隨葬品大件的在挖窯洞時已取出,小件的及人骨架已隨土倒入深溝。據(jù)挖窯洞的農(nóng)民介紹,隨葬器物大都置于人架頭部右方的棺、槨之間,只有少數(shù)兵器等器物出自棺內(nèi)。出土器物(包括被農(nóng)民取岀的)有銅器、石器等共24件。

銅器22件。

其中10件容器為明器,銅質(zhì)粗劣,大都因銅液灌注不勻而在器物上留下許多洞孔;鑄造又力求簡便省事,如壺、甕、盔皆蓋、身合鑄而無底;模具也極粗糙,使器壁厚薄懸殊很大,紋飾不大清楚。

鼎3件。分二式。

I式2件??谖浚窖?兩耳直立口沿上,深腹,圜底,三蹄足粗壯。腹上部飾重環(huán)紋。一件通高25.5、口徑25厘米(圖版伍:1;圖二:1)。另一件為明器,器小,鑄造不規(guī)整。通高12.5、口徑13.6厘米(圖版伍:2;圖二:4)

II式1件。侈口,平沿,兩耳直立口沿上,微向外侈,淺腹,腹底略瘦并有煙痕,三蹄足粗壯。腹部飾云紋、乳丁紋,三足上部飾卷葉紋。通高23.5、口徑27.8厘米(圖版伍:4圖二:7)

簋5件。均為明器。分二式。

I式4件。形制、紋飾相同。器蓋與身無明顯分界線,鼓腹,圓形獸耳,圈足下有三細小直柱足。蓋飾渦紋,頸飾鱗紋,腹飾竊曲紋、蟠螭紋、瓦紋,圈足飾垂鱗紋。其中一件通高18.6、腹部最大徑18厘米(圖版伍:3;圖二:2)。

II式1件。器小而粗糙。蓋、腹無分界線,下有圈足。素面,盤上有不明顯的竊曲紋。通高9.3厘米(圖三)。

方壺2件。為明器,形制、紋飾相同。有蓋,蓋與器身澆鑄為一體。雙耳雙環(huán),耳為獸耳。垂腹,無底。飾有圓渦紋、鱗紋、重環(huán)紋、竊曲紋,器身以十字寬帶紋將其它花紋分為四部分。高31、腹部最大徑18.2厘米(圖版伍:5;圖二:6)

盉1件。為明器。扁形,蓋與器身合鑄為一體。有鷲有流,流為一細銅方棍,無底,四腿呈細小直柱狀。素面。高11.5,腹最大徑11.4厘米(圖四)。

盤1件。為明器。直口,兩耳直立口沿上,圜底,圈足不規(guī)整,器里外凹凸不平。腹飾竊曲紋。高11.1、口徑22.6厘米(圖五)。

碟形器4件。三件已殘。敞口,寬平沿,圜底,身與底之間向里形成一凹槽。每個寬沿上有對稱的四個小孔,可以相互穿連。素面。一件門徑9.5、口沿寬0.7、通高1.7厘米(圖二:5;六)。

戈2件。—件胡較短,援脊起棱,闌側(cè)有--長方穿,援、內(nèi)各有-?圓穿。援長13.8、內(nèi)長6.4厘米(圖二:3;七)。一件胡較長,闌側(cè)有二穿,援上有一中心呈十字形的圓穿,內(nèi)殘。援長13.6厘米(圖八)。

馬銜2件。一長一短。兩環(huán)相套處呈三角形,磨損嚴重。長的一件長23.8厘米(圖九)。

馬鑣2件。器身呈弧形,背面有半圓形環(huán)紐兩個。一件長11.3厘米(圖一O)。

石器2件。

戈1件。殘缺嚴重。援中部起脊,援上有一圓穿,有內(nèi)。殘長12.2、寬2.8厘米(圖一一)。

圭1件。殘缺,質(zhì)軟。殘長8.5厘米。

二、二號墓

為土坑豎穴基。略有破壞,墓葬結(jié)構(gòu)基本清楚??诖蟮仔?,底長4.55、寬3.28、深約“米。方向北偏西4°。墓穴填以夯土,夯土厚38-72厘米,已塌陷。有不規(guī)整的熟土二層臺。葬具有棺有槨,槨板已腐朽,東壁槨板向西倒塌,槨底部鋪14—20厘米的木板14塊,已腐朽。槨長4.14、寬2.72、殘高0.67米。棺長2.04、寬0.96米,高不洋,棺板厚8厘米。人架已朽,頭近北向,葬式不明。隨葬器物大部分在棺、槨之間,人架右方;腳下與左方也冇少吊:器物。器物多已被坍塌的夯土砸成碎片。棺內(nèi)只有劍和零星的裝飾品。出土器物大都是銅器,也有少雖的玉器、石器、骨器等(圖一二)。

銅器60件。

鼎2件。皆殘。一件蓋較平,上有等距三環(huán)紐,斂口,侈耳附于沿外,深腹,園底,三蹄足瘦長。蓋上飾三圈蟠螭紋間以云雷紋,紐飾宙紋,耳飾蟠虺紋、云雷紋,腹中部飾凸繩紋一道,上下飾蟠虺紋,最下飾~周蟠虺垂葉紋。通高23.2、腹部最大徑22.2Hi米(圖一三:6)。一件已成碎片,經(jīng)復(fù)原知其形制,有蓋,蓋上有三環(huán)組,斂口,平沿,附耳,深腹,圓底,三蹄足粗壯。蓋飾三圈勾連云宙紋,紐飾絢索紋,腹中部飾凸繩紋一道,上下飾勾連云雷紋并有細云紋襯底。高約24.6、腹徑約24厘米(圖一三:2)。

盤1件。略殘??谖?,寬平沿,兩耳外侈附于沿外,淺腹,圜底,三蹄足較矮且粗壯。沿下飾蟠螭紋一周,耳各為四條蟠螭纏繞組成,其中兩條螭的口緊緊銜住盤唇,另兩條螭頭在耳的外部。通高15.8、口徑38.8厘米(圖一三:5;一四)。

甗1件。已殘碎,甑、鬲出土?xí)r已分離。經(jīng)復(fù)原知,甑平沿,兩耳外侈附于沿下,束頸,圏足與鬲L1和套,底右長條形孔。頸、腹均飾勾連云雷紋,腹小部飾凸繩紋一道。鬲斂口,束頸,肩有雙H:雙環(huán),弧襠,三柱狀實足。耳卜'起棱一周,索而。通高約40.6、甑口徑31.2、鬲口徑12厘米(圖一三:1)。

壺2件。殘碎。其原后知形制、大小皆同。敞口,平沿,頸內(nèi)收、較矮,頸有一對對稱的鋪首銜環(huán),深鼓 腹,平底,圈足較高。素面,頸及腹上下各 凸起一棱。高 約 29.2、腹部最大徑16.6厘米(圖一三∶3)。

蓋豆 2件。均殘。形制、大小相同。蓋為圓盤形,上有圓形捉手,子母口。器身有一對對稱的環(huán)形耳,圓底,圈足較矮。環(huán)耳上有一周貝紋和四圈聯(lián)珠紋,腹中部凸起一周絢索紋。通高19、腹最大徑18.8厘米(圖一三∶4)。

戈 4件??煞侄?。

Ⅰ式3件。器薄,其中一件僅厚1毫米。援尖銳,刃利,闌側(cè)三穿,內(nèi)上一穿。一件援長11、內(nèi)長6.9厘米(圖一五、二三;1)。

Ⅱ式1件。器厚,援端圓鈍,闌側(cè)三穿,內(nèi)有穿呈T字形。援長10、內(nèi)長7.1厘米(圖一六)。

鏃20件??煞至?。

I式2件。雙翼較短,刃端圓鈍呈弧形,中脊與后鋒間有凹槽。長6.1厘米(圖二三:4)。

II式1件。雙翼較長,刃銳,其它同I式(圖二三:5)。

III式4件。鏃頭呈三棱狀,刃銳。長8.8厘米(圖二三:7)。

IV式7件。造型同ID式,但較HI式長且大。長11.4厘米(圖二三:8)0

V式1件。造型大都同HI式,唯后鋒較DI式長且銳。長9.2厘米(圖二三:9)。

VI式5件。鏃頭為圓棒形,無鋒。長13.4厘米(圖二三:2)0

矛1件。中間起脊,骸、身之間有明顯分界線,散上起棱一周并有對穿。長13、刃寬2.3厘米(圖一九、二三:3)。

鐏 2件。形狀、大小相同。為鳥首形,鐫口橢圓,口外起棱一周,有對穿。長7.5厘米(圖二三:6)0

劍1件。殘碎成六截。中有脊,脊斷面呈菱形,莖斷而呈長方形,環(huán)首。殘長50.6、莖長11、環(huán)首徑4.3厘米(圖一七、二三:15)

環(huán)首刀1件。身略呈弧形,刃利,刃部和把手處斷面均呈三角形。長17、刃寬1.7厘米(圖一八、二三:11)。

馬銜4件。大小有別,套接的兩環(huán)較圓且磨損嚴重。一件長19.8厘米。

軎轄4件??煞侄?。

I式2件。告圓筒形,有對穿可穿轄。飾蟠虺紋填以雷紋和聯(lián)珠紋,外端有凸繩紋一周。轄首呈獸首形,兩端皆有對穿。吿內(nèi)徑外端4.8、里端5厘米(圖二一、二三:14)。

II式2件。吿圓筒形,飾蟠螭紋,里外.以絢索紋為界,余同I式。轄首也呈獸首形,兩端有對穿。吿內(nèi)徑外端4.2、里端4.9厘米(圖二二、二三:12)。

當盧2件。形狀、大小相同。圓形,周邊有四個對稱的環(huán)紐。中部鏤成四條蟠螭相互纏繞的圖案,蟠螭頭各財一紐,周邊上有陶索紋。直徑5.4、厚0.4厘米(圖二三:13;二六)。

傘弓帽20件。對模鑄成,內(nèi)有朽木,上有對穿。長3.4厘米(圖二四)。

鏟1件。略殘。形狀呈梯形,糖身和刃均薄。長15.3厘米(圖二O、二三:10)。

帶鉤2件。大小相同,銹蝕嚴重,長6.4厘米。

玉、石器共94件。

玉、石飾61件。其中56件有玉有石,質(zhì)堅硬,為片狀,大小不等。有璜形、梯形、長方形等,有的周邊有七、八個方形缺凹,中部有二孔。另有2件系大理石質(zhì),磨制光潔,亦為片狀,長方形,周邊有十二個缺凹,長邊各五,短邊各一,基本對稱。1件長9.4、寬2、厚0.3厘米(圖二五:1)。還有3件呈圓柱狀,石質(zhì)堅硬,大小略異。1件有鉆窩的高2.2、直徑2.8厘米(圖二五:3)。

石璋2件。大理石質(zhì)。大小略異,形狀相同。上有天然褐色花紋。磨制光潔。周邊有十四個缺凹,長邊各五,短邊各二,基本對稱。一件長18.1、寬5厘米。另一件長17.1,寬4.9厘米。均厚0.3厘米(圖二五:5)。

石琮2件。石質(zhì)堅硬。形狀相同,大小略異。方形,每邊各有兩個半圓形缺凹,中有圓孔。大的一件長4.2、寬4、高1.9厘米(圖二五:4)。

磨光長條石1件。石質(zhì)較軟,為細砂巖。淡紅色,磨制規(guī)整。長16.9、寬5.6、厚2.3厘米。

石圭28件。石質(zhì)為葉巖,極軟,殘碎,大小有別。

骨、鉛器。

骨飾2件。形狀、大小相同。均為長方形,腰部三面凹,一面平。高出部分飾有“x"形紋和平行劃紋。長3.3、寬1.5、厚0.6厘米(圖二五:2)。

骨鑣2件。已殘碎,原加工較細,長度不詳。

骨貝66粒。大小不等,背有二鉆孔可以穿系。長2—2.5厘米。

鉛珠87粒。圓形,中有孔。長1.5—2、直徑0.9厘米。

此外,還有人臼齒1枚,齒面磨損極少,說明死者年齡不大。

三、結(jié)語

一號墓出土的銅器,有不少與上村嶺虢國墓地①所出同類:器相近。如I式鼎與1819:5、1705:18,1052:148的IVA號飴,U式鼎與1762:1、1651 s 7的V式鼎,方壺與1705:108的皿式壺,I式篦與1810:6、1706:99的I A式甕,摂與1810:16的盔,銜與1617:77A-1的街形制相近,有的紋飾風格也有共同之處。石戈也與1617:3的IA式石戈形制相近。

上村嶺虢國墓地的年代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中期,最晚不遲于公元前655年②。我們認為,將壇道村一號墓的時代定在春秋早、中期為妥。從隨葬有三鼎、五寫、二壺、一盤等看,墓主身分當屬士大夫階層。

二號墓所出鼎中,蹄足較細的一件與山西侯馬上馬村東周墓③所出皿式鼎在形制、紋飾上均有相近之處;蹄足較粗的一件與屯留武家溝戰(zhàn)國墓④所出鼎、長子?xùn)|周1號基⑤所出I式鼎、渾源李峪村2號墓⑥所岀鼎形制相近。蓋豆與屯留武家溝戰(zhàn)國墓所出蓋豆形制相近。索面壺與武家溝戰(zhàn)國墓所出壺形制相近。

通過以上比較,我們認為,將壇道村二號墓定為戰(zhàn)國早期墓較為合適。芮城住戰(zhàn)國早期屬魏地,故此墓當為魏國墓。

在上村嶺虢國墓地已發(fā)掘的238座墓中,岀土三鼎的墓僅三座,因此,壇道村墓地應(yīng)引起注意。此外,在溝東側(cè)南北250米的范圍內(nèi)已發(fā)現(xiàn)同時期的墓罪七八座,估計這里是一座古墓地。在勘査時還發(fā)現(xiàn)墓地周圍有遺址,在地面上也撿到商、周時代的陶片、鬲足、瓦片等。這些為我們研究東周時期該地的國屬、虢國的范圍、文化內(nèi)涵等提供了線索。

山西芮城東周墓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麻栗坡县| 宜黄县| 大城县| 固阳县| 临汾市| 崇阳县| 平遥县| 油尖旺区| 阿鲁科尔沁旗| 太康县| 彭山县| 庆城县| 定陶县| 天镇县| 江山市| 诸暨市| 尚义县| 奈曼旗| 商河县| 方正县| 策勒县| 宁武县| 太仓市| 剑阁县| 康保县| 涞水县| 垫江县| 安宁市| 宜丰县| 马关县| 白水县| 洞口县| 汉源县| 阿勒泰市| 唐山市| 湖州市| 大余县| 磴口县| 清徐县| 河津市| 黄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