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整理:剪紙片的誕生
文/萬古蟾 在黨的領導和總路線的光輝照耀下,在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旗幟下面,我們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大搞新片種創(chuàng)造發(fā)明,八九個人發(fā)揮敢想敢干的精神,試驗就開始了。設備不夠,就發(fā)揮土法工具和代用材料的作用。諸如攝影機不夠用,我們就在舊貨商店里,買一具價值一百元的木殼攝影機;攝影臺不夠,我們就用木料制造代替鐵制的有機械裝備的攝影臺。在試驗期間,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屢經挫折,但同志們不屈不撓,發(fā)揮集體作用,終于在1958年8月里試制成功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瓜》,以后又于1959年完成《漁童》、《濟公斗蟋蟀》、《猴龜分樹》三部剪紙片。其中《漁童》被選為建國十周年的獻禮片。
剪紙片剛剛誕生不過一年零幾個月,在美術電影中,它是最年輕的一個片種。剪紙片是同志們學習民間藝術,從我國古老的民間傳統藝術皮影戲、剪紙、窗花中去蕪取精又結合了電影的特殊技術,幾經嘗試而成。 皮影戲、剪紙和窗花,都是勞動人民的藝術創(chuàng)造,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同時也表達了勞動人民健康的思想感情和對于幸福生活的期望,是真正深入群眾的藝術品種。這三種藝術樣式相互有不少相近的東西,各地風格又多種多樣,各具特色。遺產是多采(彩)多姿的,這是剪紙片得天獨厚的地方;但是要創(chuàng)造新的形式,這樣仍然不足,必須加強思想性和藝術性。我們還必需通過直接和間接的生活體驗,來進行創(chuàng)作。我們在攝制《豬八戒吃瓜》時,盡量觀摩京劇等戲曲的表演。從中得到啟發(fā)。在《漁童》攝制時,我們曾經到浙江海邊螞蟻島上去深入漁民生活。漁民們自小生活在海上,那種不怕大風,不怕大浪的堅強性格,給予創(chuàng)作人員很大的啟發(fā)。創(chuàng)作人員還到敬老院里,訪問老年漁民,聽他們講在舊社會里的悲慘遭遇和在新社會里過的幸福生活,這些都從思想上豐富了我們的創(chuàng)作。 我們僅僅拍了四部剪紙影片,這方面的努力還是很不夠的,如何進一步摸索我們的民族風格;在主題的表現上如何更充分地發(fā)揮影片與剪紙形式的長處;人物造型上,如何利用皮影戲的鏤雕手法、剪紙和窗花的藝術手法;又如何不受自然色彩的束縛,和打破解剖和透視這一關;此外如何運用傳統的色彩和背景配合,以及如何運用傳統音樂等等方面,都是我們今后亟需努力的。 在全國文化革命熱潮鼓舞下,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導下,剪紙片這朵新開的花朵,必將會更加欣欣向榮地發(fā)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