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首師大行管考研真題/參考書/復試線/招生人數(shù)/報錄比(2020年第一名整理)

2020-04-18 14:41 作者:育明考研考博咨詢師  | 我要投稿

首師大行管考研真題/參考書/復試線/招生人數(shù)/報錄比(2020年第一名整理)

育明考研考博 大印老師整理

【溫馨提示】首都師范大學行管考研真題還是比較中規(guī)中矩,真題難度不大,這幾年報錄比大概為1:10左右。過去12年考研咨詢過程中發(fā)現(xiàn),很多考生特別容易出現(xiàn)兩個問題:第一,猶豫不決,不知道到底選擇哪個院校,結果耽誤了大量的時間。第二,自己看書,結果看了兩三個月一無所獲,反而沒有信心了。建議大家可以隨時咨詢育明教育資深咨詢師。2020年首都師范大學行管考研前三名全部為育明考研一對一或者視頻課程學員。在校教授授課、獨家?guī)熧Y、精準講解。

765公共管理學

《公共管理學》,陳振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公共管理學》,王樂夫、蔡立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公共管理學》,李國正,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898政府經濟學

《公共部門經濟學》,黃新華,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政府經濟學》(第二版),郭小聰,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輔助資料

《全國行政管理考研真題解析》,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 ;

《公共管理學:考點熱點與真題解析》,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考點熱點與真題解析》,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765公共管理學

《公共管理學》,陳振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公共管理學》,王樂夫、蔡立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公共管理學》,李國正,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898政府經濟學

《公共部門經濟學》,黃新華,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政府經濟學》(第二版),郭小聰,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輔助資料

《全國行政管理考研真題解析》,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 ;

《公共管理學:考點熱點與真題解析》,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考點熱點與真題解析》,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

765公共管理學

《公共管理學》,陳振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公共管理學》,王樂夫、蔡立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公共管理學》,李國正,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898政府經濟學

《公共部門經濟學》,黃新華,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政府經濟學》(第二版),郭小聰,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輔助資料

《全國行政管理考研真題解析》,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 ;

《公共管理學:考點熱點與真題解析》,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考點熱點與真題解析》,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

育明教育解析:政府改革是當今時代的熱點問題,也是世界大潮流,更是當今中國的熱點。因此,研究政府改革與治理的理論及模式,總結各國政府改革與治理的經驗教訓,對于轉型期深化我國的行政體制改革有重要理論與實踐意義。本章在復習過程中,要注意將知識與時政熱點充分結合,平時收看新聞和時政視頻時要有所思考,將背記的內容活學活用。

2.1 章節(jié)知識框架


2.2 考點、難點歸納

【考點1】治理與統(tǒng)治的區(qū)別

1.治理的定義

治理是對合作網絡的管理,又可稱為網絡管理或網絡治理。指的是為了實現(xiàn)和增進公共利益,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部門等眾多公共行動主體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環(huán)境中分享公共權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務的過程。其實質是一種合作管理。

2.治理與統(tǒng)治的關系

(1)聯(lián)系:治理與統(tǒng)治追求的目標相通,都需要借助公共權力維持社會秩序和處理公共事務,以促進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區(qū)別:

治理

統(tǒng)治

管理的主體不同

政府壟斷公共事務管理的活動

政府、企業(yè)、社會團體和個人等公共行動者共同處理公共事務的活動

管理的客體不同

對象更多,范圍更廣

管理的機制不同

依靠網絡的權威

機制是信任

依靠政府的權威

機制是控制

管理的手段不同

開發(fā)出新的管理工具,如合同外包、內部市場、公共哲學等

強制性方式

管理的重點不同

以滿足公民的需求為出發(fā)點,強調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市場、私域與公域的合作

以滿足統(tǒng)治階級的整體利益為出發(fā)點,強調國家的作用,官僚組織的能力

【考點2】治理理論的研究途徑

1.政府管理的途徑

這一途徑將治理等同于政府管理,側重從政府部門的角度來理解市場化條件下的公共管理改 革,主要包括“最小國家的治理”、“新公共管理”和“善治”等用法。

①“新公共管理”以“經濟人”為假設,以市場化和管理主義為政策取向,強調結果導向和顧客導向,關注公共部門的微觀經濟問題。

②“善治”是由世界銀行提出的,合法、效率、負責、透明、開放是其基本要素。

2.公民社會的途徑

①此途徑認為,治理是公民社會的“自組織網絡”,是公民社會部門在自主追求共同利益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秩序,在公共資源管理、社區(qū)服務與發(fā)展、同業(yè)協(xié)會和跨國性問題網絡中普遍存在。

②自治的公民社會是共同利益的自愿結合,是個制度化的、不需借助政府及其資源的公共領域;組織成員可自主 治理生活領域中的公共事務。

③“自組織網絡”:社會中心論的治理觀。

3.合作網絡的途徑

試圖在“網絡管理”的框架內整合上述兩種研究途徑。它綜合考慮了政府層面和非政府層面有關治理的用法。

【考點3】網絡治理的新特征

1.多中心的公共行動體系

合作網絡途徑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依賴的環(huán)境中,沒有哪個機構擁有充足的資源和知識可以獨自解決所有的問題;在解決公共事務時,相互依存的行動者通過交換資源,共享知識,談判目標,采取有效的集體行動。

2.反思理性的“復雜人”

這是合作網絡途徑的行為假設。它認為,公共行動者在不確定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獲得有關公共問題的所有信息,不可能擁有處理信息的完全能力,也不可能絕對理性地進行選擇;而且,行為主體有著復雜的動機,既有逐利的一面,也有追求社會效用的一面,既有利益分歧,也有共同利益。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反思,政府部門與非政府部門學會了約束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可以在相互尊重對方利益的基礎上采取合作行動來實現(xiàn)共同利益。

3.合作互惠的行動策略

在網絡治理中,每個行動者所做的事幾乎都會對其他行動者產生影響,所以行動者在考慮個人的行動策略時都會考慮其他行動者的選擇。

4.共同學習的政策過程

在政策網絡中,各種治理主體通過對話和協(xié)商,在各種集體選擇的論壇中交流信息,談判目標,共享資源,減少分歧,并努力增進合作,在改善互動關系的同時達成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方案。

【考點4】網絡治理的實踐類型

按網絡涉及的對象和作用的范圍劃分,網絡治理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全球治理:是指為了維持正常的全球秩序,國際社會通過有約束力的制度安排,對全球生活中出現(xiàn)的生態(tài)、移民、 毒品、地區(qū)沖突、貧富差距和國際共同財產等公共事務的合作管理。

特點:①治理主體是世界范圍的公共行動者。 ②治理客體是正在影響或有可能影響全人類的跨國性問題,包括公益問題和公害問題。 ③治理機制是一系列用以解決跨國性問題和管理全球公務事務的制度安排。

(2)民族國家的治理:特指在民族國家的范圍內對政府主導的公共物品供給過程的管理。政府部門除直接提供某些公共物品外,還要動員和利用各種社會力量來組織公共物品和服務的生產。

此種合作網絡主要有三種表現(xiàn)形式:

①政府間合作網絡:污水處理、廢物排放、公共交通、供水供電。

②政府項目執(zhí)行網絡:通過服務網絡來執(zhí)行供給項目,不必通過科層制度親自提供。

③公私合伙網絡:通過財政補助、特許經營權、公私合營企業(yè)等來吸納民間資源和社會力量共同承擔公共事業(yè)責任。

(3)社區(qū)治理:是對社區(qū)合作網絡的管理。通過以下方式來提供公共服務:①志愿服務。 ②利用各種NPO和私營機構來整合社區(qū)的公共服務資源。③消費者控制。

其優(yōu)點:第一,更能制定符合成員需求的政策。第二,推動社區(qū)成員參與社區(qū)發(fā)展計劃,使公共服務直接處于社區(qū)民眾監(jiān)控之下。

【考點5】網絡治理的多重困境

相互依賴關系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隨著相互依賴關系的增強,合作網絡所強化的共同利益為解決依靠單個組織無法解決的事務提供了可能,成為推動公共管理民主化、社會化、分權化和競爭化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隨著相互依賴關系的發(fā)展,合作網絡也面臨多重困境,直接影響治理能力和績效。

治理的困境表現(xiàn)在:

(1)可治理問題。在市場和政府起不了作用的地方,合作網絡也不一定能有效發(fā)揮作用,并非所有社會問題均可通過合作網絡解決。

表現(xiàn):合作與競爭的矛盾、開放與封閉的矛盾、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矛盾

(啟示)要想避免治理失敗現(xiàn)象出現(xiàn),則需要從幾方面入手:

①解決復雜問題的方案是在不完善的市場、不完善的政府和不完善的網絡之中以及三者的各種結合之間進行的選擇

②在認真分析具體社會問題的基礎上,選擇最具比較優(yōu)勢的解決方案

③在網絡管理的過程中,要使治理機制在合作與競爭、開放與封閉、原則性與靈活性之間保持動態(tài)的平衡和適當?shù)膹埩?,用權變的策略來解決管理中各種不斷浮現(xiàn)的問題和矛盾

(2)合法性問題。指在相互依賴的環(huán)境下,社會公眾對民主政治的認同危機。合作網絡的有效運作是提高政治系統(tǒng)合法性的一種途徑和工具。

表現(xiàn):①許多公眾認為由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部門聯(lián)合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是不合法的

②由于許多公共物品由社區(qū)部門自行組織或由第三部門來提供,很多公眾也因此認可合作網絡,減少了對政府的“忠誠投入”

啟示:①公眾必須認識到,合作網絡的有效運行并非以削弱國家的行動能力為前提

②合作網絡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參與,大多數(shù)網絡都是政府主動建構的,在國際制度等合作網絡中,政府是最主要的行動者

③政府的資源是有限的,在相互依賴的環(huán)境下,合作網絡的確可以依靠自身資源解決共同關注的問題

(3)有效性問題。治理能力與治理需求之間的差距是產生有效性問題的直接原因。

表現(xiàn):從需求來看,變動的治理環(huán)境和日益增多的社會團體產生更多公共需求,強烈要求合作網絡解決;從能力來看,合作網絡解決問題的資源是有限的。

啟示:①明確網絡的能力限度――“有所為有所不為”。②開發(fā)新的管理工具。③培養(yǎng)網絡的管理者。④網絡中的行動者要有行動意識。

(4)責任性問題。由于政府部門與非政府部門共享權力、分擔責任,帶來公私界限模糊、責任認定困難的問題,公共行動者互相推諉、轉嫁責任成為可能。

表現(xiàn):私營部門中的企業(yè)很少認為自己是社區(qū)的“居民”,對社區(qū)負有任何義務;第三部門的組織希望自己可以更廣泛地參與公共政策制定和社會事務。弱化政府的公共責任。

啟示:

①加強行政化理論建設,重塑職業(yè)主義精神。

②完善公共責任制度,確保公民權利實現(xiàn)。

③政府特殊的責任定位。確立合意,保持社會的凝聚力,政府扮演“元治理”角色,即采取最后補救措施重塑合作網絡。

【考點6】當代西方政府改革概況(教材101頁—105頁)

方克定將當代西方政府改革實踐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地處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不同程度上推行新公共管理改革;

二是歐洲大陸的法國、德國、荷蘭、瑞典實行連續(xù)或者不連續(xù)的漸進主義改革;

三是南歐半島國家意大利、希臘的為爭取行政合法性或強制性制度化的改革。

【考點7】西方各國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首先,經濟和政治因素在將改革提上議事日程中起決定性的作用。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之后的經濟衰退,是引發(fā)政府改革的直接原因。

其次,經濟全球化的出現(xiàn)是當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個推動力,全球化趨勢加強了各個西方國家對本國經濟競爭力的高度重視。

再次,新技術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是當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種催化劑,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為建立起靈活、高效、透明的政府創(chuàng)造了可能性。

最后,傳統(tǒng)的官僚體制的失效和商業(yè)管理模式的示范性影響是當代西方新公共管理運動興起的另一個動因。

【考點8】當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主要內容及措施

(1)政府職能的優(yōu)化。

在“新公共管理主義”的視野中,政府由大量社會事務中解脫出來,將這些職能交給或歸還給社會,由社會經濟組織或中介組織去承擔,政府則制定法律和規(guī)章制度,監(jiān)督和執(zhí)行法律和法規(guī)。

當代西方各國政府優(yōu)化政府職能、減少政府干預的基本途徑是通過采取民營化、放松管制以及壓縮式管理等途徑將政府興辦和管理的大部分公共企業(yè)交給市場和社會,盡可能地將公共部門承擔的社會服務出租和承包出去。

(2)公共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

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在實踐中主要采取以下形式:

①政府業(yè)務合同出租,即利用合同承包的方式把政府的一些工作任務推向市場

②以私補公,打破政府壟斷,建立政府部門與私營企業(yè)的伙伴關系

③公共服務社會化,即政府授權社區(qū)并鼓勵各社區(qū)建立各種公共事業(yè)

(3)分權。

當代西方國家行政改革的目標之一在于分散政府管理職能,縮小政府行政范圍,因而必然要實行分權與權力下放。

(4)引入現(xiàn)代化管理技術。

引進現(xiàn)代化管理技術尤其是私營部門的管理技術來“重塑”政府,實現(xiàn)政府管理的現(xiàn)代化,建立一個“市場化”、“企業(yè)化政府”。

(5)人力資源管理改革。

在公共人事管理改革方面,西方發(fā)達國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放松管制、增強靈活性 ②公共管理者的非職業(yè)化 ③績效評估以及靈活的付酬制度

(6)機構的重組。

機構的重組是對公共部門組織實質性的調整,其目的是使政府活動更有計劃性和協(xié)調性。

【考點9】奧斯本和蓋布勒提出的“企業(yè)化政府”模式

(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劃槳

(2)社區(qū)擁有的政府:授權而不是服務

(3)競爭性政府:把競爭機制注入到提供服務中去

(4)有使命的政府:改變照章辦事的組織

(5)講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撥款

(6)受顧客驅使的政府:滿足顧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需要

(7)有事業(yè)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費

(8)有預見的政府:預防而不是治療

(9)分權的政府:從等級制到參與和寫作

(10)以市場為導向的政府:通過市場力量進行變革

【考點10】費利耶提出的新公共管理理想類型的四種治理模式及其特征(教材112頁—115頁)

(1)效率驅動模式

(2)小型化與分權模式

(3)追求卓越模式

(4)公共服務模式

【考點11】陳振明提出的“新公共管理”的內容

即新公共管理模式。我國學者陳振明將新公共管理歸納為八個方面:

1)讓管理者進行管理 2)衡量業(yè)績

3)產出控制 4)顧客至上

5)分散化 6)引入競爭機制

7)采用私人部門的管理方式 8)改變管理者與政治家以及公眾的關系

【考點12】對當代西方政府改革的評價

積極方面

“新公共管理模式”克服了傳統(tǒng)公共行政模式(官僚體制、科層制)的弊端且更具現(xiàn)實性及生命力,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尤其是公共管理實踐變化的必然產物。

傳統(tǒng)公共行政實踐模式的基本特征:

①政府組織及其結構應根據(jù)韋伯的官僚制原則建立起來,嚴格遵守這一原則是政府運作的最佳方式;

②公共物品及服務應由政府機構來提供,即政府是公共物品的唯一提供者;

③政治與行政分開,并且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有助于責任制的落實;

④行政被當作一種特殊的管理形式,必須由終身受雇的職業(yè)化官僚來擔任。

傳統(tǒng)公共行政管理模式的局限:

①官僚體制是一種過時、僵化、無效率的政府體制模式。

②政府機構不再是公共物品及服務的唯一提供者。

③政治與行政分開在實踐中難以做到,不現(xiàn)實。

④公務員的終身受雇觀念已被打破,合同雇傭、臨時雇用成為重要的用人方式。

消極方面

理論上的矛盾:①企業(yè)自主與民主負責之間的價值沖突。

②公共企業(yè)圖景與公民參與價值之間的沖突。

③企業(yè)運轉的隱弊性與民主所要求的開放性之間的沖突。

④企業(yè)管理要求敢于承擔風險與公共財政處置責任的沖突。

實踐中的問題:人員精簡問題、規(guī)章制度刪除問題、權力下放問題、等級問題、政治與行政分離問題、是公民還是顧客的問題、誰來負責、價值取向、改革的力度與持久性問題。

【考點13】新公共服務模式的基本內容和特征

(1)服務于公民而不是服務于顧客

(2)追求公共利益

(3)重視公民權勝于重視企業(yè)家精神

(4)思考要有戰(zhàn)略性,行動要有民主性

(5)承認責任并不是簡單的

(6)服務而非掌舵

(7)重視人而不只是重視生產率

【考點14】比較傳統(tǒng)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與新公共服務

教材120頁表2-3

【考點15】我國的歷次機構改革

(1)1952 年底開始:以加強中央集權為中心。

(2)1956 年下半年: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權力為主要內容。

(3)1960-1965:重新強調集中統(tǒng)一。

(4)1982:重點―撤并行政機構,裁減人員。

(5)1988: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關鍵,以經濟管理部門為重點。

(6)1993:其方向與目標即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關鍵是轉變職能,側重點在政府經濟管理部門。

(7)1998:國務院調整和撤銷了那些直接管理經濟的專業(yè)部門,加強宏觀和執(zhí)法監(jiān)督部門。

(8)行政審批制度改革:1999年底啟動,是校正政府在市場經濟中“錯位、缺位和越位”行為的最迫切工作。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問題:

①保留事項的審批權限往往在上級,下改上不改就改不動。

②在許多地方,審批事項仍較多,手續(xù)繁雜。

③制度化建設與體制創(chuàng)新力度不夠。

④審批權產生機制不健全。

⑤中介機構發(fā)展較慢,難以承擔政府委托的任務。

全面實施《行政許可法》的條件:

①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及加入 WTO 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

②行政審批制度的階段性 成果奠定基礎。

③較充分的政策執(zhí)行的準備工作。

④中央高層、各級政府、社會及人民群眾重視、擁護。

(9)第八次機構改革:2003

此次政府機構改革意在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力求建立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政府體制。

(10)第九次機構改革:2008

此次政府機構改革以大部制改革為重點,強化政府宏觀調控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

【考點16】歷次機構改革的成就、經驗和教訓

(1)改革的成效:

①對于政府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取得一定程度的共識

②機構和人員膨脹勢頭得到了有效的抑制,機構逐步精簡并加以重構

③政府職能轉變邁開實質性步伐,政府管理體制和運行方式創(chuàng)新力度加大

④政府間關系的理順,政府與企業(yè)、社會、市場的關系調整有很大進展

⑤國家公務員制度的基本框架確立,依法治國、法治行政觀念開始深入人心

(2)改革的經驗:

①堅持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改革的目標,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機構改革的關鍵。

②堅持精簡、統(tǒng)一、效能的原則,把精兵簡政和優(yōu)化政府組織結構作為機構改革的重要任務。

③堅持積極穩(wěn)妥的方針,即審時度勢,把握時機,堅定不移的賣出改革步伐,又充分考慮各方面可承受的程度審慎的推進改革。

④堅持機構改革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結合,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妥善安排分流人員,優(yōu)化干部隊伍結構。

⑤堅持統(tǒng)一領導、分級負責、分步實施,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的進行改革。

(3)改革的缺陷:

①政府管制仍較多,市場機制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

②政府管理方式及手段單一、落后,政府對經濟領域的干預仍較多,政府職能“越位”、“錯位”、“缺位”現(xiàn)象仍存在。

③政府內部決策職能與執(zhí)行職能不明確,致使一些部門忙于具體事務、疏于決策,重審批、輕監(jiān)管,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缺乏有效的制約機制。

④地方或部門利益觀念強,公共意識和公共責任不強等。

(4)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①處理好機關改革與其他配套改革的關系:不要局限于機構精減、人員裁減,應組織重建、職能轉變、流程再造和管理方式更新以及相互關系的調整有機結合。比如機構性的變革、工具層面的變革、價值層面的變革。

②處理好實質理性與工具理性的關系。不公重視價值和價值目標,且需引進現(xiàn)代化的管理方式、方法和技術。

③處理好中央政府改革與地方政府改革以及自上而下改革和自下而上改革的關系。

a.盡量避免“一刀切”并淡化機構設置及職能上下對口的色彩。

b.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改革時間差應晝縮短。

c.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改革方式有機結合,且更多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

【考點17】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新趨勢


首師大行管考研真題/參考書/復試線/招生人數(shù)/報錄比(2020年第一名整理)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望奎县| 荔波县| 榕江县| 盱眙县| 额尔古纳市| 荣昌县| 衡南县| 太康县| 德安县| 淮滨县| 闸北区| 湛江市| 上饶县| 黄山市| 清原| 旺苍县| 江西省| 宜城市| 通榆县| 奇台县| 桂阳县| 宁河县| 大足县| 韩城市| 广德县| 民乐县| 华蓥市| 乌兰浩特市| 东至县| 桐乡市| 沙雅县| 商丘市| 循化| 吉林市| 曲靖市| 黄平县| 米易县| 台东县| 瓦房店市| 陆川县| 边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