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濟學(xué)小貼士(134)消費(1)

我們把目光放回兩期模型。在Y1=C1+s和Y2+s(1+R)=C2中,我們已經(jīng)討論完Y的影響因素A、K和L。所以,從本期開始,我們就來討論討論剩下的幾個變量。讓我們從消費(Consumption C)開始吧!
我們先來回憶一下兩期模型中我們學(xué)到的公式以及公式的變式:
時期一:Y1=C1+s
時期二:Y2+s(1+R)=C2
跨期預(yù)算約束(intertemporal budget constraint)

效用最大化:max[U(C1)+ β U(C2)]
歐拉方程:U'(C1)= β (1+R)U'(C2)
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
邊際消費傾向是因為收入變化的消費的變化量。更直觀的來講就是,每變動一單位的收入會導(dǎo)致的消費變動的量。因此,就和邊際效用一樣,它的表達式

持久收入假說(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PIH)
持久收入假說講的是,在新古典主義消費模型里,每個時期的消費被終生收入的折現(xiàn)值所決定,這種終生收入也被叫做持久收入。因此,收入的暫時改變會對每個時期的消費影響很小。
?
MPC和財富
回憶一下,max[U(C1)+ β U(C2)]。其中,β是消費者的耐心度。如果β=0,代表消費者非常不耐心。如果β=1,代表消費者非常耐心。

在這張圖中,黑色的實線和虛線從上到下分別是非常不耐心的消費者的消費曲線,耐心度在0到1之間的消費者的消費曲線和非常耐心的消費者的耐心曲線。下方藍紫色的柱狀圖代表了調(diào)查過的凈財富的密度。在這里,我們就可以把它理解為財富的分布。而MPC就是黑色線的斜率。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財富低的人群(柱狀圖右邊)有很高的邊際消費傾向,因為他們的消費曲線是一個陡峭的直線。但是,隨著財富的增加,人們的邊際消費傾向越來越小,因為消費曲線變得越來越平緩。這就跟剛才說的持久收入假說就不對應(yīng)了。以大橋君為例,大橋君大學(xué)畢業(yè)后開了一家豆沙面包店。在面包店剛起步的時候,豆沙面包店并沒有什么人氣,因此大橋君的收入并不高。換言之,在這時大橋君屬于財富低的消費者。因此,大橋君將自己寥寥無幾的收入來購買生活的食材、衣服、通勤費和房租。因為生活拮據(jù),每當(dāng)大橋君多賺一點錢之后,大橋君就可以增加消費,改善生活質(zhì)量,比如買車、少吃幾頓泡面。因此在這時,大橋君的消費幾乎是他的全部收入,他的邊際消費傾向非常高。當(dāng)大橋君的豆沙面包店營業(yè)一段時間后,可能是五年,也可能是十年,也可能是更久,大橋君開設(shè)了分店,從個人經(jīng)營,一人包干全部變成了管理工人烤面包和收加盟費。最終,經(jīng)過財富的不斷積累,大橋君變成了高收入人群。雖然大橋君的收入高了,但是大橋君車也買了,房貸也還清了,衣服和食物也都不缺。因此,大橋君會將多賺出來的錢存入銀行,而不是消費。在這時,大橋君的邊際消費傾向?qū)⒃絹碓降?,不是因為他的消費減了,而是因為大橋君的收入多了,收入Y變大,也就是MPC的分母變大,分數(shù)值變小。這就跟持久收入假說沖突了,因為持久收入假說認為不管收入怎么變,消費者的消費都不會變。但是在這個例子中,在大橋君收入低的時候,每增加的一點收入都會讓大橋君的消費增加。讓我們接下來看看為什么持久收入假說并不適用于低收入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