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武術名家趙道新先生談形意八卦
趙:咱們先談形意拳和八卦掌怎樣?
黃:好,從傳統(tǒng)上講您是形意八卦嫡傳,您和韓慕俠是張占魁門下最有名氣的學生,從自己的門派“開刀”令人敬佩。
趙:別那么說。咱們先談談形意拳,如果說二、三十年代全國擂臺上的優(yōu)勝者中形意拳手居多,那現(xiàn)在的形意就“差勁”多了。原因是最講究“合一”的形意拳除染有國術的通病外,還有“不合”之處。首先,“招”與“勁”不合,形意是“打人”的招“推人”的勁,用在擊打上吧,拳掌發(fā)出只能打動對方,力量少有破壞性;用在推揉上吧,伸掌伸拳又難以將對手遠擲。其實,形意拳家至今未搞清形意拳是專用于“散手”還是“推手”的技術。此外,“形”與“意”不合。都在高唱“形意并重”,都在走極端。一些人講求“形骸”成癖,一些人追尋“意念”成瘋。前者被三節(jié)、四梢、五行、六合……捆成了五花大綁,后者則躲在幽處獨享精神激戰(zhàn)。還有“拳法”與“功法”不合。誰要是想終生若練五行拳、十二形、雜式捶或直接用拳招來格斗就能“升堂入室”那就太天真了。人們喜歡把形意拳與西方拳擊比較,但人們也害怕這種比較。中國事就非要純而又純地“走自己的道路”,哪怕是與洋人的拳技有一點偶然的巧合也要立刻刪去。可依我看僅就訓練方法和比賽制度而言,形意拳就該好好向拳擊學習。
黃:形意八卦的出現(xiàn)是不是想用八卦掌來彌補形意拳的不足呢?
趙:形意八卦的互補最初來源于董海川、郭云深及門徒間良好的私人關系,后由張占魁創(chuàng)拳,但形意的欠缺不是八卦都能補上的,八卦掌也有不少缺點,同樣也不是形意能補的。例如,八卦掌有層很厚很厚的“皮”,不易看穿,外觀卻給人以復雜和神秘的感受。使人著迷,也使人上當。第一層畫皮,是董海川和繼承者們的俠義故事,“水分”極大。第二層表皮,是八卦學說往八卦掌上硬套。歷代八卦拳師談掌法必言易理,但沒人真能找出它們之間的一絲必要的關系。除了哲學啟發(fā)外,在格斗中推敲陰陽八卦,就像點穴、氣功、輕功一樣,是一種精神上的勝利法和麻醉法。第三層真皮,是基本掌法與實搏打法混為一談。就連八卦大師也在苦思冥想:這些變化莫測的換掌游動究竟怎么“用”呢?那些用“蹚泥步”來繞對手飛轉,以八個方位來打擊“中心點”或憑抽身穿掌來繞到對手身后的妄想是教唆自己和他人當“炮灰”。在三層“皮”之外的愛好者撐著雙掌,在精確的小圓圈上,像初學滑冰的人躡手躡腳地蹣跚著,不時地換掌亮出了幾乎人體所能達到的最別扭的姿式。這難道就是傳奇、圣典、怪招三位一體通向“雪花山”的捷徑嗎?

作者簡介:趙道新先生,原名趙恩慶,1908年9月26日生于天津。自幼聰慧,幼時讀過高小與甲商,精通修表、電報,好運動,凡舉重、游泳無不習之,喜鐵筆篆刻,尤嗜武藝。其父趙蔭堂亦喜好拳腳,于是領其拜在天津武術界總霸主張占魁(張兆東)先生門下學習形意八卦拳。趙道新穎悟過人,僅習藝數(shù)月便擊敗了幾名武林高手,轟動了天津武術界。張先生亦視其為武學奇才,遂將一身絕技傾囊相授,孜孜以教誨,并為其取名為“振邦”,寄予厚望。趙先生則深求苦索內家拳真髓,寒暑不易,功臻上乘,韓慕俠、裘稚和等同門師兄弟皆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