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藝術留學 | “照片只是復制品”——日本新生代寫真家伊丹豪
?個人簡介?
伊丹豪1976年出生于德島縣,現(xiàn)定居于日本東京。在第 27 屆寫真新世紀比賽中獲得佳作獎。他的作品以從東京日常生活中摘取的抽象而平面的圖像而著名,得獎后在國內(nèi)外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并且參加了世界各地的眾多展覽。

?作品介紹?
● 『photocopy』




「photocopy」這本書里的每一個圖像都獨立存在,不承載故事或者情感。伊丹豪將攝影的本體圖像化,通過改變圖像被建造的結構,改變圖像所包含的信息量,以及改變思考和處理圖像的方式。
伊丹豪提出自己的基本觀點是—— 照片是復制品。我們所稱的照片,基本上是使用相機這一光學設備復制而成。重要的不是人眼,而是相機這一光學設備。光學的復制并不依據(jù)人們的認知來判斷哪里必要,哪里不必要,而只是記錄鏡頭前的事物。
因此,攝影師對相機和鏡頭的選擇以及光學的操作(光圈、快門速度、焦距、構圖等)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說那就是全部。假如把故事帶入作品,實際上也不會發(fā)生“故事”的操作,只能有使用哪個相機,哪種鏡頭,在哪里聚焦,調(diào)多少光圈,如何構圖來拍攝這樣的操作。話雖如此,但是人們在欣賞作品時,仍舊能夠感受到其中的故事或者意義。他認為這就是攝影師表達意圖的結果,也是編輯的結果。

● 「this year's model」





伊丹豪說:“「this year's model」就像是一個孩子第一次得到一個數(shù)碼相機后不停把玩,沉迷其中然后拍下的一堆照片。拍攝「this year's model」讓我第一次開始習慣使用數(shù)碼相機,開始把它當做我身體的一部分。當我在用膠片相機的時候會需要一個三腳架,然后如果想要照片像素高的話,相機必須是巨大的那種。但是在換成數(shù)碼相機以后,我就意識到?jīng)]必要再拖著這么多設備器材了,我認為自己可以控制一切了,也就是說我可以在構圖和拍攝地點方面都更加自由。這些因素也促成了這些快照般的作品。
另外,你可以看到,「this year's model」里的照片大多數(shù)都是對物體非常近距離的特寫。我這么做是為了靠近這個物體,把它變得抽象,從而審視圖像所具有的平面性,還有被攝物體的自主性,在被這樣處理后就成為了一張照片。

“在拍完「this year’s model」以后,我開始關注建立圖像的結構,朝著更本質(zhì)的東西去調(diào)整方向:第一件事就是不要近距離拍攝,第二件事就是換相機。我決定在拍攝時使用遠距離。正因為如此,這些照片的信息量開始增加,結構也比以前復雜了。畫面中所有元素都開始成為圖像的一部分,都有著同等的地位?!?/p>
● 「Tarantella」


該系列名為 TARANTELLA,是基于 NASA 衛(wèi)星拍攝的照片上完成的作品。
伊丹豪表示:“當你拍照時,總是有一個相機介入。每個相機都有自己的格式。選擇的相機是攝影師了解世界的窗口,它成為你如何看待世界的決定性選擇?,F(xiàn)在,對眼前的東西進行裁剪,無論是按下快門還是再處理,都可以說是在拍照。換句話說,拍照就是從整體中選擇一部分,那一部分取出的東西會在固定的時刻成為一個整體。基于這種格式的規(guī)范以及整體和部分的往復運動,我想重新考慮在一張照片中分層的可能性以及拍攝它的行為?!?/p>

伊丹豪的創(chuàng)作手法質(zhì)疑了攝影的有限與無限性,以及脆弱性。在積極創(chuàng)作商業(yè)圖像的同時,他也為觀者呈現(xiàn)出一些他獨有的,對圖像的探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