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同質(zhì)化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是超級自戀狂

這是單華偉的第二百八十八篇原創(chuàng)文章
?
1 同與不同
?
如果你和一些外國友人打過交道,你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雖然你們在外表上差別如此之大,但你們的審美、喜歡的食物、電影,以及看待人生和世界的觀點,都差不了很遠。
?
這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是件好事,但同時也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事件:所有人都如此類似,那“我”到底是誰?我作為人的特殊性,不可替代性,到底在哪里?
?
也正是因為感受到這樣的危機,所以當代社會才會有如此多“不良風氣”,比如拜金,比如縱欲……這一切,其實都是人試圖確立自己的獨特性的嘗試:大家都用掙多少錢,能如何消費來表示自己有能力,那我的錢當然是越多越好。
?
但是,所有人也都知道,這并不能真正幫助人確立自己的身份,可這個社會中,又沒有其他任何東西可供使用,于是,便只有變本加厲的繼續(xù)沉淪,希望彌補空缺。
?
嘴里說著錢不是一切,心里也反復(fù)自我告知錢不是最重要,但每天的日常,仍然是圍著掙錢,圍著怎么讓自己更爽,讓自己更舒服打轉(zhuǎn)。
?
2 排斥個性
?
那到底是出了什么問題,是我們自己不愿意發(fā)展自己的個性,懶于發(fā)展自己的個性,缺乏勇氣與能力嗎?
?
也不能全怪我們自己,實際上,主要還是在于這個社會,是禁止和排斥任何個性的。
?
這說起來可能有點奇怪,我們今天不是總是在說多元,說包容嗎?但你仔細想一想,那些所謂的多元和包容,其實本質(zhì)上都是同質(zhì)化的內(nèi)容而已。
?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人稍微有一些真正的個性,那他從小到達都可能是被孤立的對象,在幼兒園里都和別的小朋友玩不下去,而這些東西在工作崗位上,會被體現(xiàn)得更明顯。
?
現(xiàn)代社會所謂的包容,包容的其實不過是一些無關(guān)痛癢的不同,個性之為個性,正是因為其異質(zhì)性,甚至威脅性。
?
如果真有包容,真有個性,那統(tǒng)一化、標準化的考試,公司和學校里的KPI考核,又是什么玩意兒?是包容嗎?顯然不是。
?
3 標準化
?
在今天,真正有個性人,其實反而會被當做“殘次品”——每個人都應(yīng)該是一顆標準化的螺絲釘,能提供確定的價值,能被輕易地替換,才是好事。
?
在一個標準化的社會,要求歸類比較,不允許差異,每個人都是在比較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的學習更好,我的錢更多,我的房子比他大,我用的東西比他好一點……
?
在一些非常小的小孩子身上,在那些還沒有被污染得很深的小孩身上,你不會看到這樣的觀念,很小的小孩拿玩具互相換的時候,是不考慮玩具的價值的,大一點的小孩會說,我這個玩具十塊,他那個玩具五塊,不值得。
?
很小的孩子是不在于所謂“貴賤”的,但是大人們會來反復(fù)的教他,那個玩具很一般的,很垃圾,不要去換。
?
最終,每個人都會被打造成在歸類中比較,然后找到自己位置的狀況。
?
但問題是,可歸類,可比較的,永遠是什么?
?
是相似的東西,如果不是相似的,不能拿來比較,你就會被排除出去。
?
所以到最后,這個世界會呈現(xiàn)出一種比較特別的,看似是矛盾的狀態(tài),那就是在同質(zhì)化里面找差別。
?
這一點,從藝術(shù)當中就能看出來,今天沒有了真正的藝術(shù),只有藝術(shù)形式之間的差別,我的形式比你更高級,比你更復(fù)雜,今天的人審美,就是看誰更復(fù)雜,更“高級”,僅此而已。
?
4 自戀狂
?
而更諷刺的事情是,在這種“在同質(zhì)化中找差別”的現(xiàn)狀中,每個人都會變成超級自戀狂。
?
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沒法認知自己,不知道該拿什么東西標定自己,于是便會去尋找一些廉價的消費品來標定自己,比如一個蘋果手機,一個LV的包包,一棟房子等等。
?
人對物,對一個地點,對一個身份的迷戀到了一種極強的地步,一個人覺得自己考研只要考上了,整個人都會得到新生,從此整個人都不一樣,變成了偉大的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
在這樣的生活當中,你和“他者”的界限就會模糊,什么叫他者?就是和你絕對異質(zhì)的,和你有一個明確的界限的,你愿意獻出一個東西去換得,去追求的。
?
當這種界限消失了,沒有了他者,還有什么?就只剩下自戀了,你在哪兒看到的東西都之和你有關(guān)系,都是用于滿足你欲望的物件,你看到不到完整的任何東西。
?
同學、同事之間互相觀察,看到的都是一個競爭對手,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所謂各種人情冷漠,就是這樣來的。
?
所以,今天的各種所謂敗壞的風氣,其原因是非常之深的,簡單寄希望與道德和教化,完全沒有用。
?
(全文完)
--------------------
我是單華偉,一個看書和寫作的人,我在自己的公眾號「單華偉」上分類整理了所有的文章,如果覺得文章有啟發(fā),記得點個贊吧,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