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六十,最害怕的,并非沒錢沒家產(chǎn),而是這兩個人

01
人生的難度,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增大。
少年郎不會感覺到難,因為他們有時間,有青春,有選擇的機會。中年人會感覺到比較不易,可由于他們身強力壯,所以依舊能夠順利過關(guān)。
唯有老年人,就真的是“人到晚年,身不由己”了。沒有什么精力,身體也不太行的他們,一旦遇到什么風(fēng)險,多半都扛不住,何談過得安穩(wěn)呢?
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導(dǎo)致“晚年不易”的,到底是什么呢?有些人覺得,是沒有錢。有些人覺得,是家底不夠豐厚。有些人覺得,是地位不夠高。
這世上有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沒錢沒地位的普通人,難道他們的晚年就只剩下“悲慘”這一個結(jié)果了嗎?這是不一定的。
影響晚年質(zhì)量的,并不是錢財、家底和地位,而是“人”本身。

02
兩位老人的經(jīng)歷。
老楊今年已經(jīng)65歲了,家境一般,三個孩子也沒啥本事,都是工資幾千的打工人。只不過,老楊感覺到特別幸福。
大兒子在村里面工作,離家特別近,所以大兒子經(jīng)常陪老楊聊天散步。至于家庭方面,大兒子跟同村的一個姑娘結(jié)婚,有了一個孩子,壓力不算大。
二兒子,在鎮(zhèn)上的工廠打工,也早早結(jié)婚生子了。雖然他好幾天才回家一趟,但老楊覺得,能夠時不時見一見二兒子,也不錯了。
至于小女兒,嫁到了隔壁村,只要她想回娘家看一看,基本隨時都能回。當(dāng)然,小女兒特別孝順,每個星期都帶著三歲的外孫回家看望父母。
對于這般平凡而又簡單的小日子,老楊特別知足。在他看來,子女不一定非要去大城市打拼,才算有出息,能夠一家人團聚,那才是真正的人間幸運。
父母的要求,沒有那么復(fù)雜,也不會特別高,只是希望孩子平平安安,可以陪伴在自己的身邊罷了。

03
老楊的工友老李,很有本事,供兩個兒子都讀完了大學(xué)。在大學(xué)畢業(yè)后,這兩個孩子到了一線城市打拼,領(lǐng)著上萬的月薪。
每一次談到孩子的收入,老李總是很自信:老楊,我那兩個孩子可是從重點大學(xué)出來的,收入過萬咧。
聽了老李的話,老楊只是笑了笑,淡淡地回了一句: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過好他們的一生,那就可以了,收入高不高,盡力就行了,何必強求呢?
事實上,老李的日子也不太好過。前兩年,老李的老伴去世了,家中就只剩下他自己了。那兩個孩子,一年到頭都在外面打工,根本沒有時間回家陪伴他。
有一次,老李打電話詢問孩子的狀況,由于孩子忙于工作,所以孩子脾氣很沖地掛了電話,讓老李感覺到特別心寒。
從學(xué)歷、收入方面來對比,固然是老李的孩子比較優(yōu)秀??蓮呐惆楦改傅慕嵌葋碚f,老楊的孩子,其實做得更好。

04
正如蘇軾所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既要求孩子找到好工作,領(lǐng)到高月薪,又要求孩子陪伴在自己的身邊,這根本就很難成為現(xiàn)實。至少,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而言,能夠滿足一點就不錯了。
不少孩子,找不到好工作就算了,還離家特別遠,根本就沒有時間來陪伴父母。那逐漸老去的父母,不就孤苦無依了嗎?
對于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其實我們都特別羨慕老楊,原因很簡單,孩子有了自己的小家,也能夠陪伴在自己的身邊,那還要求什么呢?
賺到大錢?這跟普通人毫無關(guān)系,哪怕月薪上萬,也不見得會發(fā)達。成就功名大業(yè)?普通人沒有人脈和背景,哪有什么機會呢?
越是在這個賺錢艱難,人心急躁的世道當(dāng)中,我們越是需要溫暖的親情和親人的陪伴。至少,孩子陪伴著父母老去,這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幸福。

05
人過六十,最怕的,其實是這兩個人。
第一,大學(xué)畢業(yè)的孩子,選擇在外打拼,一年到頭都見不到父母一面。
有一位作家說過,現(xiàn)代人都遠離了溫暖的家庭,選擇奔赴遠方,這到底是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呢?有所得到,必然有所失去。
老人所需要的,也許不是孩子功成名就,也不是孩子賺到多少錢,而是孩子可以陪伴在自己的身邊,有吃有喝,平凡過一生。
第二,跟自己相處多年的伴侶,比自己走得早,自己越活越孤苦無依。
上文的老李,如果他的老伴還在,那他們夫妻倆還能相互扶持,過點二人世界的小日子。只不過,他的老伴走了,孩子也外出打工,那就只能自己一個人生活了。
任你再有錢,環(huán)顧四周一看,都沒有自己的親人,感受不到任何的溫暖。我想,哪怕住大別墅,也不見得就真的幸福。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