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時間與價值
? 時間與價值之間的問題,總是爭論不休的命題,有些人會說歷史的沉淀使事物的價值被人們所認識,有些人恰好持相反觀點。而我是這么認為的,時間,并不是使事物的價值被人們所認識,但也不是讓價值的認識淡卻,而是讓事物的價值認識更加豐富多彩。
本次主考的是時間與價值的關(guān)系。那么首先,時間是必定是沒有問題的,那恐怕就要落在“價值”一詞上面去了。此處的價值,并非“price”之意,而是”value”,也就是事物,一件事,一個人,一個觀點,所蘊含的價值。但價值的內(nèi)在形式是不會改變的,改變的是人們對于那些事,那些人,那些觀點所蘊含的價值的看法,也就是價值觀的改變,是價值選擇和價值取向的改變,那么論題也就變?yōu)榱藭r間與價值觀之間的問題。我最近特別喜歡用價值觀的那些詞,有些人不那么認為,帶有政治氣味的哲學用詞往往是不受到歡迎的,但我覺得這里是必得提上幾筆的,因為時間與價值的問題,恰恰就是唯物史觀中歷史局限性的問題。
??那么能看清這一哲學主旨后,便是撥云見日了。歷史局限性的問題,要求我們,站在當時歷史條件、時局、各國國情的情況下,分析事件,了解問題。我在這里,將當時的歷史與現(xiàn)今的時間差,來換入標題中的“時間”,將分析事件,來表示“價值”。
??我們在這里可以舉一個例子,淺顯易懂一些,就舉始皇帝建長城的事例罷。千古一帝,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責令天下黔首,修建萬里長城,里面也出了孟姜女等悲慘故事。由此可見,在當時人民眼中,作為在封建時代中,農(nóng)民與地主間的矛盾,這一作法是很難得到人們的認可與支持的,大家看到的更多的是始皇帝的暴政。但相反的是,在近代,我們更會稱贊萬里長城抵御外賊,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的氣概。事件相同,時間不同,認識到的價值也不同。是好馬需伯樂嗎?不是,是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制度,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在進步,價值觀的不同,于是到這里我們發(fā)現(xiàn),時間的沉淀,使得價值得以被認識。
??因此我很難說,人們的價值觀不會繼續(xù)向前,不會繼續(xù)改變,也許到了數(shù)百年之后,我們能看到的局限性,又變成了未來人眼中的歷史局限性,這也是唯物史觀里有趣的一點,也足以引發(fā)我們接下來的思考,就是時間的沉淀,是否又會使價值的認識消失?這個問題作為思辨的一角是不錯的,我也聽到了不少老師這么講,但如果看完我上述的文章,這基本上就是無稽之談了。何為價值?是現(xiàn)代人的價值觀對某一事件的認識。既然堅持了唯物史觀的定義,那又何談價值認識的消失呢?我們能說以前的人,或者未來的人,對事物的價值沒有認識嗎?只是價值觀的不同罷了。我們只能說,價值的認識,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恰不是,隨時間的沉淀,價值的認識才得以體現(xiàn),事物本身是沒有價值的,但自打人類出現(xiàn)了,事物被人們所知曉了,評析了,它們便是一直存在的,作為唯物史觀的一塊漂流在歷史長河中供人借鑒。不是時間的沉淀,體現(xiàn)事物價值的認識,而是時間的沉淀,使這一事件的價值認識更加豐富,更加全面,人們的思維更加開拓,更加開化。這么一想想,又是特別有意思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