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香港歷史建筑,需要公眾攜手參與
香港訊走在般咸道上,大家有否留意到一所白色的校舍?弧形的外墻,線條簡單,但極具特色與美感。這幢戰(zhàn)前落成的建筑已有80年歷史,昔日為專上學院校舍,現(xiàn)時為般咸道官立小學校址,一直用作教育用途。
香港政府今年7月宣布把校舍列為法定古跡。8月22日,香港發(fā)展局局長黃偉綸為大家介紹其建筑特色和歷史。
【校舍80年】
般咸道校舍建于1940年至1941年,為香港首間全日制師范學院——羅富國師范學院的舊校舍。日治期間,學院關(guān)閉,校舍被日本憲兵用作總部,及至1946年重開。學院1962年遷往沙宣道,般咸道校舍由香港中文大學聯(lián)合書院使用,直至1971年書院遷往沙田。1973年完成翻新工程后,校舍交還當時已易名的羅富國教育學院作分校,直至學院1997年并入香港教育學院并遷往大埔新校舍。自2000年1月起,這幢歷史建筑一直為般咸道官立小學校舍。

【現(xiàn)代流線型風格建筑】
據(jù)古物古跡辦事處執(zhí)行秘書蕭麗娟介紹,校舍主樓樓高三層,以混凝土建造,另建有地庫;建筑呈E字形布局,中間部分狹長,兩端各有附翼,左右對稱。主樓的設(shè)計是現(xiàn)代流線型風格建筑的典型例子,特點是多用曲線及橫線,著重功能,極少裝飾。建筑物最富特色的是面向般咸道的弧形外墻連中央旋轉(zhuǎn)樓梯,而主樓內(nèi)的木門、木/鋼框窗戶及其小五金、意大利批蕩作飾面的水泥階磚,以至木地板,均為具歷史價值的建筑構(gòu)件,并保存得十分良好。

【主樓地庫曾作防空洞】
般咸道校舍一直用作教育用途。現(xiàn)時主樓外墻正門入口仍隱約看到昔日“羅富國師范學院”英文名稱的痕跡。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主樓興建時,地庫設(shè)有兩個防空洞,各有氣閘,亦可作逃生出口之用;現(xiàn)已用作圖書館和活動室。這種防空洞的設(shè)計在香港現(xiàn)存的歷史建筑中頗為罕見。
【校方致力推廣文物保育】
保育香港的歷史建筑,除了政府的努力外,民間的參與亦十分重要。般咸道官立小學在校內(nèi)致力推廣文物保育。本身為羅富國教育學院校友、現(xiàn)任般咸道官立小學校長的萬麗英說,校方特意在校本課程中加入歷史建筑元素,加強學生的保育意識。剛完成小六課程的畢業(yè)生袁叡澧分享說,參與專題研習加深了他對保育歷史建筑的認識,以及對學校歷史及建筑特色的了解。

【致力保存校內(nèi)文物】
另外,羅富國校友會前會長馮源介紹了學校另一個歷史印記。他說,以法國物理學家Jean Bernard Léon Foucault命名的傅科擺(Foucault Pendulum)是學校興建時安裝的天文裝置,以證明地球自轉(zhuǎn)。傅科擺自旋轉(zhuǎn)樓梯頂部吊下,除增加同學對物理的興趣,也像一個圖騰,為校方悉心保存的其中一件校內(nèi)文物。萬麗英校長說,校方一直教導學生小心保護文物,例如在窗戶張貼通告或?qū)W生作品時,同學們會用魚絲把物品掛起,避免損壞具歷史價值的窗戶。
誠然,保育歷史建筑不能單靠政府投入資源,當中必須與社會各持份者,包括私人歷史建筑業(yè)主及廣大市民攜手合作,加強社會整體對歷史建筑保育的認知和重視。
(《中國基建報》記者郭政新香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