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宏觀經濟學(高鴻業(yè)版)重點要點和試題集(五)

2021-02-23 09:04 作者:朝顏晚扶桑  | 我要投稿

三、計算

1.在新古典憎長模型中,人均生產函數(shù)為y = ?(k) = 2k?– 0.5k2人均儲蓄率為0.3設人口增長率為3%,

求:(1)使經濟均衡增長的k值;(2)黃金分割律所要求的人均資本量。

解:(1)已知s = 0.3,n = 3%,當經濟均衡增長時,s?(k) =?nk

所以,0.3(2k –?0.5k2)= 0.03k,得:k = 3.8

????(2)按黃金分割律要求,對每個人的資本量的選擇應使得資本的邊際產品等于勞動的增長率,即?ˊ(k) =?n

因此,2 –?k = 0.03,得k = 1.97

2.已知經濟社會的平均儲蓄傾向為0.12,資本產量比等于3,求收入的增長率。

解:收入的增長率等于社會儲蓄傾向與資本產量比的比率,即

????G = s/υ= 0.12/3?= 0.04?= 4%

3.已知平均儲蓄傾向為0.2,增長速度為每年4%,求均衡的資本產量比。

解:增長速度G = s/υ,因此,資本產量比υ= s/G = 0.2/0.04 = 5

4.已知資本產量比為4,假設某國某年的國民收入為1000億美元,消費為800億美元。按照哈羅德增長模型,要使該年的儲蓄全部轉化為投資,第二年的增長率應該為多少?

解:已知Y = 1000,C = 800,則

???儲蓄率s?= (Y-C)/Y = (1000-800)/1000 = 20%

為使該年200億美元的儲蓄全部轉化為投資,第二年的有保證的增長率應為:

??GW?= s/υ= 20%/4 = 5%

????5.如果要使一國的產出年增長G從5%提高到7%,在資本產量比υ等于4的前提下,根據(jù)哈羅德增長模型,儲蓄率應相應有何變化?

解:根據(jù)哈羅德增長模型,增長率G = s/υ

由題意,當產出年增長為G1?= 5%時,儲蓄率s1?= G1υ= 5%×4 = 20%

當產出年增長為G2?= 7%時,儲蓄率s2?= G2υ= 7%×4 = 28%

????即為使年增長率從5%提高到7%,在資本產量比不變的條件下,儲蓄率應相應從20%提高到28%。

??6.假定某國經濟的資本產量比υ= 4,消費傾向C/Y = 0.8,自然增長率GN?= 6%,按照哈羅德增長模型,怎樣才能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的均衡增長?

解:按照哈羅德增長模型,當G = GW時,經濟活動實現(xiàn)均衡增長;當G = GN時,經濟活動達到充分就業(yè)水平。只有當G = GW?= GN時,經濟活動才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的均衡增長。

在本題中,由題意可推知,儲蓄率s?= 1 –?0.8 = 0.2 = 20%

這時,有保證的增長率GW?= s/υ= 20%/4 = 5%

又已知自然增長率GN?= 6% > GW,根據(jù)哈羅德增長模型,當GN?> GW時,儲蓄不足導致利率上升,引起使用資本的成本上升,促使廠商以更多的勞動力替代資本的使用,由于資本使用量的減少,資本產量比下降。這種調整過程一直進行到資本產量比為:

υ= s/GN?= 20%/6% = 10/3

此時,GW?= s/υ= 20%·3/10 = 6% = GN

經濟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的均衡增長。

7. 如果某國經濟中連續(xù)5年的國民收入分別是Yt?=?1000億元,Yt+1?=?1200億元,Yt+2?=?1600億元,Yt+3?=?1600億元,Yt+4?=?1500億元。已知該國經濟的資本產量比為υ= 2,求(t+1)~(t+4)年該國的凈投資額。

解:根據(jù)加速原理,加速數(shù)即為資本產量比,等于2。

由于加速數(shù)通常假定為在一定時期內保持不變,因此可得到(t+1)~(t+4)年該國的凈投資額分別為:

It+1?=υ(Yt+1- Yt)= 2(1200 –?1000)= 400(億元)

It+2?=υ(Yt+2- Yt+1)= 2(1600 –?1200)= 800(億元)

It+3?=υ(Yt+3- Yt+2)= 2(1600 –?1600)= 0

It+4?=υ(Yt+4- Yt+3)= 2(1500 –?1600)= -200(億元)

由此可見,在一定時期內經濟中,凈投資隨著收入的增減而增減。

四、分析討論

????1.試說明哈羅德一多馬模型與凱恩斯經濟學說的同異之處。

答:哈羅德一多馬模型主要研究的是:社會經濟要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的穩(wěn)定增長所必須滿足的條件,即為了使經濟在充分就業(yè)下保持均衡的增長,投資及儲蓄的增長與收入的增長之間應保持什么關系。它是以凱恩斯理論為基礎,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凱恩斯理論認為:社會經濟達到均衡的條件是,在一定的國民收入水平上廠商準備進行的投資即意愿投資恰好等于該收入水平上人們提供的儲蓄。均衡國民收入的大小,取決于有效需求。由于凱恩斯采取的是短期的比較靜態(tài)的分析方法,因此從有效需求不足出發(fā),只考察了投資在增加總需求方面的作用。實際上,投資一旦形成,就能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增加總供給,在這方面,凱恩斯未予以考察。哈羅德一多馬模型沿襲了凱恩斯的均衡分析方法,以儲蓄等于投資這一基本公式為依據(jù),把分析方法長期化、動態(tài)化,考察長期內社會經濟實現(xiàn)均衡增長所需要的條件,提出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經濟增長中三個變量即儲蓄率s(即儲蓄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資本-產出比υ、有保證的經濟增長率GW三者的關系應為:GW=s/υ,因此,哈羅得的模型不僅考慮了投資對總需求的作用,而且從長期的、動態(tài)的角度,考慮了收入增加后對投資的加速作用。

哈羅德的增長模型G?= s/υ亦可進行如下變化:

由于G = ΔY/Y,s = S/Y,υ = I/ΔY

所以ΔY/Y =(S/Y)/(I/ΔY)

????I = S

這正是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中的基本公式:儲蓄等于投資??梢姡_德的模型是以凱恩斯理論為基礎的。

2.在哈羅德模型中,實際增長率、有保證的增長率和自然增長率的含義是什么?三者不相等時社會經濟將出現(xiàn)什么情況?

答:實際增長率、有保證的增長率和自然增長率分別是哈羅德增長模型中研究經濟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下的均衡增長所必需的條件時區(qū)分的三種不同的經濟增長概念。

實際增長率GA,是指實際上實現(xiàn)了的產出增長率,它取決于有效需求的大小,即一定資本產量比下的社會實際儲蓄率。它的公式為:GA = s/υ,υ是資本的實際變化量與國民收入的實際變化量的比率。

有保證的增長率GW,是指在儲蓄率s和資本產量比υ為既定的條件下,為使儲蓄全部轉化為投資所需要的產出增長率。它由儲蓄率和廠商合意的資本產量比決定的,GW=s/υr,υr是企業(yè)家意愿中所需要的資本產量比。

自然增長率GN,是指長期中人口增長和技術進步等因素變化后所能達到的最大可能實現(xiàn)的增長率,它是由勞動力和技術水平所決定的。GN?= n。

經濟中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的均衡增長,需滿足GA=GW=GN。但由于三種增長率由各不相同的因素所決定,因此實際中很難達到三者相等的情況。這時社會經濟可能出現(xiàn)下列情況:

(1)如果GA>GW,說明社會總需求超過廠商所合意的生產能力,這時,廠商將增加投資,投資的增加在乘數(shù)作用下使實際增長率更高,顯得資本存量更不足,因此,其結果是需求膨脹,引起經濟累積性持續(xù)擴張;如果GA<GW,說明社會總需求不足,廠商擁有的資本過剩,這時,廠商將削減投資,由于乘數(shù)作用,實際增長率更低,顯得資本更過剩,結果是收入下降,經濟持續(xù)收縮。

????(2)如果GW>GN,說明儲蓄和投資的增長率超過了人口增長和技術水平條件下所能允許的程度,增長受勞動力不足和技術條件的限制,出現(xiàn)資本閑置,因此,廠商將削減投資,引起經濟的長期停滯;如果GW<GN,說明儲蓄和投資的增長率未達到人口增長和技術水平條件所要求的水平,因勞動力過多而使工資低廉,因此,刺激經濟形成長期高漲。

因此,只有當GA=GW的情況下,經濟才能均衡增長,否則將出現(xiàn)短期內經濟收縮與擴張的波動。只有當GW=GN時,才能在既定的技術水平下,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否則將使經濟處于長期的失業(yè)或通貨膨脹。當GA=GW=GN時,可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的均衡增長,這是一種最為理想的經濟增長狀態(tài)。

3.評述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

答:新古典經濟增長是在生產的規(guī)模報酬和勞動力的增長比率不變的假設條件下,研究資本與儲蓄之間的關系。模型的基本方程為:Δk=sy-(n+δ)k(式中,k為人均資本,Δk為人均資本的增加量,s為儲蓄率,y為人均產量,sy為人均儲蓄,n為勞動力的增長率,δ為折舊率)。這一關系式表明,人均資本的增加等于人均儲蓄減去(n+δ)k項。(n+δ)k項被稱為資本的廣化,它可以這樣來理解:一方面,一定量的人均儲蓄必須用于裝備新工人,這一用途的儲蓄為nk;另一方面,一定量的儲蓄必須用于替換折舊資本,這一用途的儲蓄為δk。人均儲蓄超過(n+δ)k的部分則導致了人均資本的上升,即Δk>0被稱為資本的深化。因此,新古典增長模型的基本方程可以表述為:資本深化=人均儲蓄-資本廣化。

新古典增長理論展示了一個穩(wěn)定的動態(tài)增長過程,即當經濟偏離穩(wěn)定狀態(tài)時,無論人均資本過多還是過少,都存在著某種力量使其恢復到長期的均衡。新古典增長理論提出,要實現(xiàn)穩(wěn)態(tài),即Δk=0,其條件是:人均儲蓄正好等于資本的廣化,即sy=(n+δ)k。

新古典增長理論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一直都在經濟增長的研究中占據(jù)主導地位,但隨著時間椎移,逐漸暴露了一些不足和缺陷。理論方面來說,其假定的經濟中生產函數(shù)具有規(guī)模報酬不變的性質,往往與事實不符。因為,對大多數(shù)工業(yè)化國家來說,少量的生產投入可能帶來大量的產出,而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由于自身條件及政府政策失誤等原因有可能出現(xiàn)規(guī)模報酬遞減。同時,此理論中,穩(wěn)態(tài)增長率是外生的,無法對勞動力增長率和技術進步率做出解釋,因而也就對控制人口增長率,提高技術進步速度提不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在解釋現(xiàn)實方面,新古典經濟理論也碰到了很大的麻煩,其得出的“不同國家的經濟增長具有趨同性”的結論,顯然與現(xiàn)實中的“各國之間存在著增長率上的較大差異”相悖。因此,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逐步形成了流行于西方的“新經濟增長理論”。

4.試比較哈羅德—多馬模型和新古典增長模型。

答:哈羅德一多馬模型中以哈羅德模型為主,主要研究在使充分就業(yè)得以保持的條件下,儲蓄和投資的增長與收入增長之間的關系。哈羅德從考察經濟增長中三個變量即儲蓄率s、資本一產出比率υ和經濟增長率G的相互關系出發(fā),得出要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的均衡增長,要求GA=GW=GN。這里,GA是由有效需求決定的實際增長率,GW是有保證的增長率,GN是人口增加和技術進步所容許的自然增長率。

新古典增長模型在生產的規(guī)模報酬和勞動力的增長比率不變的假設條件下,研究資本與儲蓄之間的關系。模型的基本方程為:Δk=sy-(n+δ)k。這里,社會的人均儲蓄sy可被用于兩部分:資本的深化Δk和資本的廣化(n+δ)k。因此,新古典增長模型的基本方程可以表述為:資本深化=人均儲蓄-資本廣化。新古典增長理論展示了一個穩(wěn)定的動態(tài)增長過程:要實現(xiàn)穩(wěn)態(tài),即Δk=0時,則人均儲蓄正好等于資本的廣化,即sy=(n+δ)k。新古典增長理論還向我們展示了經濟增長的黃金分割律,其基本內容為:若使穩(wěn)態(tài)人均消費達到最大,穩(wěn)態(tài)人均資本量的選擇應使資本的邊際產品等于勞動的增長率。用方程表示,就是:?ˊ(k*)=?n。

????兩個經濟增長模型的假設前提和由此推導出的政策主張各有異同。相同點:全社會只生產一種產品、生產中只有勞動和資本兩種生產要素、規(guī)模收益不變。但在哈羅德模型中的資本和技術的比率是不變的,在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中則可變。由此兩個模型得出的結論也不同:哈羅德一多馬增長模型認為經濟一旦偏離了穩(wěn)定增長的軌跡就會產生更大幅度的震蕩,從而距離穩(wěn)定增長路徑越來越遠;而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則認為經濟具有自動的趨向穩(wěn)定增長的趨勢,不需要人為地干預。

5.西方學者關于經濟增長的因素分析有哪些可供我們注意和借鑒?

答:經濟增長是一個復雜的經濟和社會現(xiàn)象。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很多,西方許多學者都非常重視對此的研究,其中以丹尼森和庫茲涅茨對經濟因素的分析最為著名。(1)丹尼森把經濟增長因素分為兩大類:生產要素投入量和生產要素生產率。其中要素投入量包括勞動、資本和土地的投入;要素生產率即單位投入量的產出量包括資源配置狀況、規(guī)模經濟和知識進展。丹尼森進而把影響經濟增長因素歸結為六個:勞動、資本存量的規(guī)模、資源配置狀況、規(guī)模經濟、知識進展、其他影響單位投入產量的因素。丹尼森通過對各個增長因素所作貢獻的量的分析,來比較長期經濟增長中各個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并得出結論:知識進展是發(fā)達國家最重要的增長因素,而且管理知識與技術知識進步的重要性是相同的,這對于我們今天的經濟增長具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2)庫茲涅茨認為,經濟增長的因素,一是知識存量的增加。當這種存量被利用的時候,它就成為現(xiàn)代經濟。這給我們以啟示,即要使知識轉化為現(xiàn)實的生產力,就要求不斷的發(fā)現(xiàn)、發(fā)明、革新、改良。二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庫茲涅茨得出結論,以人均產值高增長率為特征的現(xiàn)代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三是結構的變化。庫茲涅茨對經濟增長因素的分析與丹尼森分析的不同之處是他重視結構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他認為,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它們增長的歷史過程中,經濟結構轉變迅速。

6.試評述庫茲涅茨的倒U字假說。

答:這是關于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的關系的假說,其基本內容為:“在經濟未充分發(fā)展的階段,收入分配將隨同經濟發(fā)展而趨于不平等。其后,經歷收入分配暫時無多大變化的時期,到達經濟充分發(fā)展的階段,收入分配將趨于平等。”如果用橫軸表示經濟發(fā)展的某些指標(通常為人均產值),縱軸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標,則這一假說揭示的關系呈倒U字形,因而被命名為庫茲涅茨的倒U字假說,又稱庫茲涅茨曲線。

庫茲涅茨的倒U字假說提出后,一些西方學者曾就有關U字形形成的過程、導致倒U字形的原因以及平等化過程進行過較多的討論。經濟發(fā)展的資料表明:庫茲涅茨曲線不符合第三世界國家的實際情況。換言之,隨著經濟發(fā)展的進程,第三世界國家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越來越大,并沒有向平等化方向轉化。

第八部分 通貨膨脹理論

1.通貨膨脹的含義:在宏觀經濟學中,通貨膨脹是指一般價格水平普遍而持續(xù)的上漲。通常用價格指數(shù)作為衡量通貨膨脹的指標。通貨膨脹是價格水平變動的百分比。價格指數(shù)是表明某些商品的價格從一個時期到下一個時期變動程度的指數(shù)。有三種價格指數(shù):消費價格指數(shù)、批發(fā)價格指數(shù)和國內生產總值折算指數(shù)。三種價格指數(shù)都可以反映出價格總水平的變動趨勢。一般常用消費價格指數(shù)來衡量通貨膨脹率。

2.通貨膨脹的分類:通貨膨脹可從不同角度加以分類。按照價格上升的速度劃分,可分為溫和的通貨膨脹、奔騰式的通貨膨脹和超級通貨膨脹。按照對價格影響的差別劃分,可分為平衡的通貨膨脹(各種商品的價格以相同的比例上升)和非平衡的通貨膨脹(各種商品的價格上升比例不同)。按照對價格變動的預期劃分,可分為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和預期到的通貨膨脹。

3.通貨膨脹的成因:宏觀經濟學把通貨膨脹的原因概括為兩個方面,即來自需求方面的沖擊和來自供給方面的沖擊。需求方面的沖擊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消費習慣的突然改變和國際市場的需求變動等。供給方面的沖擊包括國際市場供給價格和數(shù)量的改變、農業(yè)歉收、勞動生產率的突然變動等。與這些原因相聯(lián)系的,有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理論、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以及所謂混合型(把需求方面與供給方面的沖擊同時加以考慮)通貨膨脹理論。

4.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這表現(xiàn)在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和對產量、就業(yè)量的影響兩個方面。不同類型的通貨膨脹其影響也會有所不同。對于收入分配的影響,宏觀經濟學認為,預期到的通貨膨脹不會對收入分配產生影響。因為人們在簽訂工資協(xié)議和貸款契約時,會把通貨膨脹考慮進去。在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情況下,通貨膨脹對債務者有利,對債權者不利;對雇主有利,對領取工資者不利;對持有實物者有利,對持有現(xiàn)金者不利;對承租人有利,對出租人不利。至于通貨膨脹對產量、就業(yè)量的影響,宏觀經濟學認為,非平衡的和預期到的通貨膨脹會影響就業(yè)和產量,非平衡的和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也影響就業(yè)和產量。

6.動態(tài)總供需模型:IS-LM模型通常假定價格水平保持不變,而?AD-AS雖然說明了價格水平的變化,但仍然只是一種比較靜態(tài)分析,而沒有涉及到價格水平變化的速度。為此,西方學者通過將總需求曲線和總供給曲線加以改造,來說明通貨膨脹率與產出的關系,將對通貨膨脹的分析擴展為動態(tài)分析。這樣既可以更好的描述事實,又能為反通貨膨脹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

動態(tài)總需求曲線是通過將價格因素引入IS-LM模型,得到產量與價格的函數(shù)關系,然后將這種關系動態(tài)化,從而得到產量與通貨膨脹率的關系,即為動態(tài)總需求曲線。動態(tài)總供給曲線是從附加預期變量的價格調整曲線得到的。

利用動態(tài)總需求曲線和動態(tài)總供給曲線的均衡就可以說明通貨膨脹率和產量水平的決定。任何能使動態(tài)總供給曲線或動態(tài)總需求曲線移動的因素都將影響到通貨膨脹率和產量的數(shù)值。然而在長期,產量將位于潛在水平上,通貨膨脹率則由貨幣增長率所決定。通過該模型的分析,西方學者對經濟動態(tài)調整特別是滯脹提出了新的解釋。

7.對通貨膨脹的治理:西方學者認為,降低通貨膨脹率的最有效方法是人為地制造一次經濟衰退。具體來說,有兩種方法,即所謂漸進主義的方法和激進主義的方法。前者是以較小的失業(yè)率和較長的時間來降低通貨膨脹率,后者則以較大的失業(yè)率和較短的時間來降低通貨膨脹率。此外,還有一些其他對付通貨膨脹的措施,主要有收入政策和收入指數(shù)化。前者包括在宏觀經濟政策中;后者使工資與物價掛鉤,包括全部指數(shù)化與部分指數(shù)化。

基本概念:

1. 通貨膨脹:在宏觀經濟學中,通貨膨脹是指一般價格水平普遍而持續(xù)的上漲。通常用價格指數(shù)作為衡量通貨膨脹的指標。通貨膨脹是價格水平變動的百分比。

2.消費價格指數(shù):指對普通家庭的支出來說,購買具有代表性的一組商品,在今天要比在過去某一時間多花費多少。這一指數(shù)的基本意思是,人們有選擇的選取一組(相對固定)商品和勞務,然后比較他們按當期價格購買的花費和按基期價格購買的花費。

3.動態(tài)總需求曲線:是指通貨膨脹率與總需求變化之間關系的幾何表示。一般地,通貨膨脹率的變化會使總需求出現(xiàn)反方向的變動。

4.動態(tài)總供給曲線:是指產出和通貨膨脹率之間關系的幾何表示。一般地,二者具有同向變動的關系。

5.奔騰的通貨膨脹:指年通貨膨脹率在10%以上和100%以內。這時,貨幣流通速度提高和貨幣購買力下降,均具有較快的速度。并且公眾預期價格會進一步上漲,因而采取各種措施來保衛(wèi)自己,以免受通貨膨脹之害。致使通貨膨脹更為加劇。

6.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又稱超額需求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xù)顯著的上漲,表現(xiàn)為“過多的貨幣追求過少的商品”。

7.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又稱供給通貨膨脹,是指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由于供給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持續(xù)和顯著的上漲。西方學者認為,成本推動通貨膨脹主要是由工資的提高造成的。

8.結構性的通貨膨脹: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沒有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的情況下,只是由于經濟結構因素的變動,也會出現(xiàn)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xù)上漲。他們把這種價格水平的上漲叫做結構性通貨膨脹。

西方學者通常用生產率提高快慢不同的兩個部門說明結構性通貨膨脹。由于生產率提高的快慢不同,兩個部門的工資增長的快慢也應當有區(qū)別。但是,生產率提高慢的部門要求工資增長向生產率提高快的部門看齊,結果是全社會工資增長速度超過生產率增長速度,因而引起通貨膨脹。

9.犧牲率:是指GDP損失的累積百分比與實際獲得的通貨膨脹的降低量之間的比率。

·習題解答一、判斷正誤并解釋原因

1.通貨膨脹是物價持續(xù)上漲的經濟現(xiàn)象。物價一次性或短期性下降,嚴格來說,不能算作通貨膨脹。

分析: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因為通貨膨脹是指一般價格水平普遍而持續(xù)的上漲,一次性或短期性下降,不能算作通貨膨脹。

2.貨幣學派認為,長期看來,通貨膨脹率和失業(yè)率存在替代關系,政府可以通過貨幣政策降低失業(yè)率。

分析: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貨幣學派的觀點是,在長期通貨膨脹率和失業(yè)率不存在替代關系。

3.由于國外原材料價格上升引起本國物價水平上升,此所謂結構性通貨膨脹。

分析: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原材料價格上升引起的通貨膨脹屬于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4.過快、過多增加工資的企業(yè)按工資增加額一定比例征稅,也是反通貨膨脹的收入政策的一部分。

分析: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對工資的增長額征稅,可以抑制工資的增長。

5.開放型經濟體的通貨膨脹可以由世界通貨膨脹率以及開放經濟部門和非開放經濟部門生產增長率差異所造成。

分析:這種說法是正確的。開放經濟部門和非開放經濟部門生產增長率差異可能會導致結構性的通貨膨脹。

6.“通貨膨脹隨時隨地都是一種貨幣現(xiàn)象”,這是凱恩斯學派的觀點。

分析: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這是貨幣學派的著名觀點。

二、選擇正確答案

1.由于工會壟斷力量要求提高工資,導致雇主提高商品售價,最終引發(fā)整個社會物價水平上漲,這就是( ??)。

A.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 ?B.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C.結構性通貨膨脹???? ?D.利潤推動型通貨膨脹

2.認為貨幣供應量變動是通貨膨脹主要原因的是( ??)。

A.凱恩斯學派? B.貨幣學派? C.哈耶克? D.古典學派

3.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認為,導致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是( ??)。

A.總需求大于總供給? ?B.總需求小于總供給 ??C.消費支出增加????? ????D.商品、勞務共給過多

4.以下那種現(xiàn)象不伴隨通貨緊縮發(fā)生( ??)。

A.有效需求不足? B.經濟衰退? C.失業(yè)率下降? D.物價下跌

5.物價指數(shù)是衡量通貨膨脹程度的最直接指標,以下屬于物價指數(shù)的是( ??)。

A.生活費用指數(shù)??? ???B.國內生產總值折算指數(shù) ??C.貨幣購買力指數(shù)? ??D.實際工資指數(shù)

6.關于菲利浦斯曲線的形狀,貨幣主義認為( ??)。

A.向右下傾斜?? ???B.一水平線

C.一垂直線??? ? ??D.短期內由下傾斜,長期內為一垂直線

7.關于治理通貨膨脹的對策,不可以采?。???)。

A.凍結工資水平? ??B.增稅 ??C.降低法定準備率? D.增加有效供給

??答案?1.B ??2.B ??3.A ??4.C ??5.B ??6.D ??7.C

三、計算

1.若價格水平在1984年為107.9,1985年為111.5,1986年為114.5。試問1985年和1986年通貨膨脹率各是多少?如果人們以前兩年通貨膨脹率的平均值作為第三年通貨膨脹率的預期值,計算1987年的預期通貨膨脹率。如果1987年的利率為6%,計算該年的實際利率。

2.設統(tǒng)計部門選用A、B、C三種商品來計算消費價格指數(shù),所獲數(shù)據(jù)如表22-1:

試計算CPI及通貨膨脹率。

解:CPI=(1.50×2+4.00×1+4.00×3)/(1.00×2+3.00×1+2.00×3)×100

=173

通脹率:(173-100)/100 = 73%

3.假定某經濟最初的通貨膨脹率為18%,政府試圖通過制造10%的失業(yè)率來實現(xiàn)通貨膨脹率不超過4%的目標,當價格調整方程的系數(shù)為 h=0.4時,試利用價格調整方程描述通貨膨脹率下降的過程。

解:價格調整的方程可以寫為 :

π?= π-1 + h ( y-1-y*) / y*

其中 π?和 π-1 分別代表本期和上期的通貨膨脹率,( y-1-y*) / y*代表實際產出對潛在產出的偏離程度,這里大體上可以衡量失業(yè)率。于是:

π1 = 18% - 0.4×0.1 = 14%

π2 = 14% - 0.4×0.1 = 10%

π3 = 10% - 0.4×0.1 = 6%

π4 = 6% ?- 0.4×0.1 = 2%

可見,經過政府連續(xù)制造4年10%的失業(yè)率,可使通貨膨脹率降到4%以下。

四、分析討論

1.如果你的房東說:“工資、公用事業(yè)及別的費用都長了,我也只能漲你的房租”,這屬于需求拉上還是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如果店主說:“可以提價,別愁賣不了,店門口排隊爭購的多著哪!”這又是屬于什么類型的通貨膨脹?

答:理論上,把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由供給方面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物價普遍上漲,歸屬于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而把由于總需求超過總供給而引起的通貨膨脹歸屬于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這樣,問題中的前一問就應是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后一問則屬于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

2.假如貨幣供給量不變,通貨膨脹能長久持續(xù)下去嗎?

答:按照貨幣主義者的觀點,只有在貨幣供給持續(xù)增長時,才會引起持續(xù)的通貨膨脹,否則總供給曲線與總需求曲線的移動都不會引起持續(xù)的通貨膨脹。貨幣供給保持不變,價格的上漲會減少實際貨幣量,提高利率,最終,通貨膨脹將會消失。

貨幣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可通過貨幣市場均衡時,實際貨幣供給等于實際貨幣需求的關系推導出來。即在貨幣市場均衡時,價格水平等于名義貨幣供給量和實際貨幣需求量的比值。它說明只有名義貨幣流通量相對于實際貨幣需求有所增加時,價格水平才會提高。這樣,在實際貨幣需求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貨幣供給量不變,價格水平就不會長久持續(xù)上升。

3.西方學者所認為的造成通貨膨脹的原因是什么?

答:按照西方學者的觀點,主要有三類原因導致通貨膨脹的發(fā)生。(1)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又稱超額需求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xù)顯著的上漲。在現(xiàn)有的價格水平下,如果經濟的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水平,就會導致一般物價水平的上升,引起通貨膨脹。引起總需求擴大的因素有兩類:一類因素稱為實際因素,諸如消費、投資的擴大,政府購買的增加的等都會使總需求曲線向右移動,使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另一類是所謂的貨幣因素,即貨幣供給量的增加或實際貨幣需求的減少。這會使得LM曲線向右移動,也會導致總需求在現(xiàn)有價格水平下擴大。(2)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又稱供給通貨膨脹,是指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由于供給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持續(xù)和顯著的上漲。這是指由于生產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的上升。生產成本的提高一方面可體現(xiàn)在工資水平上升,原材料和能源等漲價;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在廠商為追逐壟斷利潤而限制產量,從而引起價格水平的普遍上漲。在現(xiàn)有的價格水平下,工人如果要求提高實際工資,廠商能夠雇用的工人就會減少,其產量就隨之減少,導致供給曲線向左移動,總需求水平超過總供給,價格水平上升。與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不同的是,在短期,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將減少經濟的產出水平。(3)結構性通貨膨脹。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沒有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的情況下,只是由于經濟結構因素的變動,也會出現(xiàn)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xù)上漲。他們把這種價格水平的上漲叫做結構性通貨膨脹。西方學者通常用生產率提高快慢不同的兩個部門說明結構性通貨膨脹。由于生產率提高的快慢不同,兩個部門的工資增長的快慢也應當有區(qū)別。但是,生產率提高慢的部門要求工資增長向生產率提高快的部門看齊,結果是全社會工資增長速度超過生產率增長速度,因而引起通貨膨脹。

4.在西方,有哪些對付通貨膨脹的方法?

答:(1)用衰退來減低通貨膨脹??梢酝ㄟ^實施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實現(xiàn)。實踐上,存在兩種不同的政策選擇:即漸進主義的與激進主義的。漸進主義政策是政府不斷緊縮總需求,以較小的失業(yè)和較長的時間來降低通貨膨脹率。這種策略并沒有對經濟與自然失業(yè)率偏離太多。激進主義政策是政府通過突然性的、大規(guī)模的緊縮性的需求管理政策,以較高的失業(yè)率和較短的時間來降低通貨膨脹率。激進主義政策造成了較大規(guī)模的經濟衰退,但通貨膨脹率的下降也迅速得多。

(2)收入政策。是政府從控制總供給方面抑制通貨膨脹的主要手段。主要通過如下幾個因素來控制:

工資與物價的控制。政府為了降低一般價格水平上升的速度,而采取的強制性或非強制性的限制貨幣工資和價格的政策。目的在于影響或控制價格、貨幣工資和其他收入的增長率。其理論基礎主要是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理論。

道德勸說。這種方法試圖勸說企業(yè)和工人不要漲價或漲工資。政府編制了物價和工資的指導線,希望工人和企業(yè)能夠遵守。政府可以不購買該企業(yè)的產品來威脅那些不聽從勸告的企業(yè)。

改變預期。如果人們相信政府所采取的打破通貨膨脹的任何行動都是成功的,這種預期本身就有助于消滅通貨膨脹。政府的政策能夠成功,部分得力于人們相信它可以成功。

5.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有哪些?

答:(1)對再分配的影響:

首先,通貨膨脹將降低固定收入階層的實際收入水平。即使就業(yè)工人的貨幣工資能與物價同比例增長,在累進所得稅下,貨幣收入增加使他們進入更高的納稅等級。因此,通貨膨脹是不利于靠固定的貨幣收入維持生活的人的。但那些靠變動收入維持生活的人,則會從通貨膨脹中得益。其次,通貨膨脹對儲蓄者不利。同樣,象保險金、養(yǎng)老金以及其他固定價值的證券財產等,在通貨膨脹中,其實際價值也會下降。再次,通貨膨脹還可以在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發(fā)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具體地說,通貨膨脹靠犧牲債權人的利益而使債務人獲利。最后,補充兩點:一是由于居民往往同時是收入獲得者、金融證券的持有者和實際財產的所有者,因而通貨膨脹對他們的影響可以部分抵消。二是通貨膨脹的再分配效應是自發(fā)的,它本身并未存心從稅收中拿點收入給他人。

(2)通貨膨脹對產出的影響

實際上,產出水平是隨著價格水平的變化而變化的。下面考慮可能出現(xiàn)的三種情況:

第一種,隨著通貨膨脹出現(xiàn),產出增加。這就是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的刺激,促進了產出水平的提高。在這種條件下,產品的價格會跑到工資和其他資源的價格的前面,由此而擴大了企業(yè)的利潤。又會刺激企業(yè)擴大生產,從而產生減少失業(yè),增加國民產出的效果。第二種情況,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引致失業(yè),產出和就業(yè)下降。當成本推動的壓力抬高物價水平時,既定的總需求只能是在市場上支持一個較小的實際產出。所以實際產出會下降,失業(yè)會上升。值得注意的是:一、二兩種情況只是在短期內有效,在長期,上述影響產量和就業(yè)的因素都會消失。第三種情況是:超級通貨膨脹導致經濟崩潰。儲蓄和投資都會減少,使經濟增長率下降。企業(yè)增加生產和擴大就業(yè)的積極性逐漸喪失,生產收縮,市場經濟機制無法正常運行,產生大規(guī)模的經濟混亂。

6.評述收入政策。

答:西方國家采取的收入政策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

(1)工資與物價的控制。其理論依據(jù)成本推動通貨膨脹理論。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對抑制通貨膨脹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存在很多缺陷:首先,不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其次,這種做法沒有觸及通貨膨脹的深層次原因;再次,這種控制是難以實施的,而且通常會導致不同程度的低效率;最后,物價控制要持續(xù)相當長的時間的話,它必須允許各種商品的相對價格的變動。(2)道德勸說。這種方法試圖勸說企業(yè)和工人不要漲價或漲工資。政府編制了物價和工資的指導線,希望工人和企業(yè)能夠遵守。政府可以不購買該企業(yè)的產品來威脅那些不聽從勸告的企業(yè)。這種方法之所以能夠奏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種方法打破了人們對通貨膨脹的心理預期,但是要對市場的心理反應做出預測又是比較困難的。(3)改變預期。如果人們相信政府所采取的打破通貨膨脹的任何行動都是成功的,這種預期本身就有助于消滅通貨膨脹。政府的政策能夠成功,部分得力于人們相信它可以成功。如果人們的預期變化緩慢,在失業(yè)與通貨膨脹之間就會存在一個替代關系,這種關系會持續(xù)相當長的時間。由于人們的預期變化緩慢,使得政府更容易在不引發(fā)較高通貨膨脹的情況下降低失業(yè)。但是,一旦通貨膨脹的預期發(fā)展起來,要想停止通貨膨脹就很難了。

7.說明通貨膨脹的持續(xù)。

答:只要通貨膨脹開始,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過程對通貨膨脹幾乎都發(fā)揮著作用。即使導致通貨膨脹的初始原因消失了,通貨膨脹也可以自行持續(xù)下去。當人們預期物價會上漲時,他們就會堅持要求增加工資,而工資的上升,使企業(yè)的成本增加,從而又導致更高的價格水平。另一方面,更高的工資率意味著人們有更多的貨幣收入,導致更多的消費,從而使總需求進一步擴大,導致價格進一步上漲,又引發(fā)了另一輪的工資的上漲。這樣通貨膨脹的壓力無論在需求面還是在供給面都有不斷循環(huán)下去的趨勢。如果經濟中大多數(shù)人都預期到同樣的通貨膨脹,那么,這種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就會變成經濟運行的現(xiàn)實。

第九部分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與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1.?貨幣主義的基本理論和主要觀點:貨幣主義的理論基礎有兩個,即新貨幣數(shù)量論和自然率假說。關于新貨幣數(shù)量論,弗里德曼認為,貨幣需求量主要取決于四個因素,即:總財富,非人力財富在總財富中所占比例,各種非人力財富的預期報酬率,以及其他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另一方面,與傳統(tǒng)貨幣數(shù)量論的觀點不同,弗里德曼強調,貨幣流通速度不是某些不便數(shù)值的常數(shù),而是決定它的其它幾個數(shù)目有限的變量的穩(wěn)定函數(shù)。在長期中,貨幣流通數(shù)度是不變的,但在短期中可以有輕微的波動。關于自然率假說,弗里德曼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具有內在的穩(wěn)定性;在長期,資本主義的失業(yè)率會自動趨向于自然失業(yè)率。據(jù)此,貨幣主義認為,貨幣供給對名義收入變動具有決定性作用,其對實際變量的影響只有在短期才有可能;市場機制仍然是資源配置的有效工具,國家政策反倒可能破壞私人經濟自身的穩(wěn)定性。因此,貨幣主義反對凱恩斯主義的財政政策,同時也反對“斟酌使用”的貨幣政策,而力主單一的政策規(guī)則。

2.?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有四個,即:個體利益最大化、理性預期假說、市場出清和自然率假說。尤其是理性預期假說,這是一個非常理想和嚴格的假設條件,雖然未必完全符合現(xiàn)實,但是該假定對于描述人類行為的確是一個非常大的貢獻,并且對宏觀經濟模型的建構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3.?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重要觀點:基于已有的假設,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認為,宏觀經濟政策是無效的,凱恩斯主義者所使用的適應性預期是錯誤的,凱恩斯主義的“斟酌使用”的或者對經濟運行進行“微調”的政策是靠不住的。另外,在經濟波動理論方面,該學派認為主要是實際因素的沖擊導致了經濟波動。他們還認為,征稅和舉債是等價的,因而公債的效果是中性的,即不會帶來益處。

4.?新古典模型: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思想可以用新古典模型來說明,即一個由附加預期變量的總供給曲線ES和總需求曲線AD構成的經濟模型。根據(jù)這一模型而決定的價格水平和收入水平取決于AD曲線的位置是受到意料之中的還是意料之外的因素的影響。意料之中的因素而造成的總需求的變動只能使價格水平發(fā)生變動,并不能導致整個經濟社會的就業(yè)量或產量的變動,但意料之外的因素造成的AD的變動卻可以導致產量的變動。新古典學派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波動的唯一原因即在于意料之外的因素;由于理性預期,一切宏觀經濟政策都是無效的。

5.?實際經濟周期的基本理論:實際經濟周期理論進一步表達了新古典學派認為“經濟波動主要是由意料之外的因素造成的”觀點,并且把技術沖擊作為波動源,認為在人口和勞動力固定的情況下,一個經濟中所生產的實際收入取決于技術和資本存量。要求讀者重點掌握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對宏觀經濟波動的解釋,弄清其中的生產函數(shù)和資源函數(shù)的經濟涵義。

6.?對財政政策的分析:新古典經濟學就政府支出、稅收和公債作了分析,對財政政策提出了很多反對意見。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家認為,公債的效果是非中性的,政府用發(fā)行公債的辦法支持擴張的財政政策將有效地促進就業(yè)和產出的增加。而新古典學者巴羅在理性預期基礎上復興了李嘉圖等價定理,認為:如果人人都認識到政府借債只是被推遲了納稅,為了應付將來的稅收負擔,人們將目前的減稅收入儲蓄起來,那么政府通過借款而增加的任何支出將不存在消費擴張,因此,政府的財政政策是無效的。

7.?新凱恩斯主義的特點:新凱恩斯主義肯定和吸收了新古典學派的理性預期和微觀基礎這兩個觀點。但是新凱恩斯主義仍然堅持了凱恩斯主義的基本思路,在許多方面,如工資和價格的黏性、不出清的市場、斟酌使用的經濟政策的必要性等,新凱恩斯主義者仍然堅持了凱恩斯主義的原有觀點:

8.?工資和價格的黏性:新凱恩斯主義者認為,諸如勞動合同的長期性、合同分批到期的性質、效率工資論以及就業(yè)和失業(yè)職工的差別等因素導致了工資粘性;而市場的不完全性、工資的黏性、菜單成本以及價格分批變動的性質等因素則導致了價格的粘性特征。

9.?一個新凱恩斯主義的模型:首先要掌握新凱恩斯主義的短期總供給曲線的推導過程,這個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勞動的供給曲線所使用的P只能是在簽訂合同是勞動者預期的價格Pe。

其次要求讀者重點理解新凱恩斯主義對宏觀經濟波動的解釋。利用短期總供給曲線通過考察經濟遭受總需求沖擊后回復到正常狀態(tài)的過程,說明經濟經歷了一次波動(衰退或高漲狀態(tài))。最后了解新凱恩斯主義在政策主張方面的觀點:由于價格和工資的黏性,從一個非充分就業(yè)的均衡狀態(tài)回復到充分就業(yè)的均衡狀態(tài),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斟酌使用的經濟政策是必要的。這一方面能使經濟社會迅速的恢復到充分就業(yè)的狀態(tài),以避免長時期的偏離充分就業(yè)所帶來的痛苦,另一方面它能抵御外界的沖擊力量。

10.博弈論在宏觀經濟政策中的應用:這是西方宏觀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政策理論的一種發(fā)展。了解貨幣政策的博弈論描述,把貨幣政策看成是政府(中央銀行)與工會之間的一種博弈;同時從具體的博弈論模型中分析政府和公眾在宏觀經濟政策方面的復雜關系。其中要重點理解時間不一致性的概念以及“建立對規(guī)制的信任比具體的規(guī)制本身更重要”的啟示。

11.目前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共識:在長期,一國生產產品和勞務的能力決定該國居民的生活水平;在短期,總需求能夠影響一國生產的物品和勞務的數(shù)量;預期在決定經濟的行為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長期,總產出最終會回復到其自然水平上,這一產出水平取決于自然失業(yè)率、資本存量和技術的狀態(tài)。

12.本章和宏觀經濟學的結束語:首先概括的了解一下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內容。盡管西方經濟學各派之間有種種分歧,但他們卻有一個共同之處,即都是從流通領域中來研究資本主義宏觀經濟的運行,然而不涉及生產過程的西方宏觀經濟學終究是有缺陷的。最后針對我國的具體國情,了解西方經濟學說值得我們借鑒之處。

基本概念:

1.?理性預期:又稱合理預期?,F(xiàn)代經濟學中的預期概念之一,指人們的預期符合實際將發(fā)生的事實,是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對經濟變量做出的在長期中平均說來最為準確的,而又與所使用的經濟理論、模型相一致的預期。它包含三個含義:第一,做出經濟決策的經濟主體是有理性的。第二,經濟主體在做出預期時會力圖得到有關的一切信息。第三,經濟主體在預期時不會犯系統(tǒng)的錯誤。

2.?效率工資:是使企業(yè)單位產量的勞動力成本最小化的工資。在正常情況下,我們可以認為市場工資就是效率工資,這是因為市場工資是一家企業(yè)能夠獲得某一特定類型的勞動力所必須支付的最低工資。但是,如果監(jiān)督工人的成本很高或者工人的流動性很大,那么企業(yè)可能會發(fā)現(xiàn)支付一個比市場工資更高的工資將會降低他們單位產量的工資成本,而為了補充流失的工人,培訓新職工會引起一筆培訓費用。同時,為了使原有職工不會外流并且保持他們的積極性,廠商一般也不愿意輕易降低工資。

3.?菜單成本:那些認為衰退將只會持續(xù)相當短的一段時間的企業(yè)有可能不愿意降低其價格。其中一個原因是所謂的菜單成本,根據(jù)其最明顯的例子命名:即當餐館改變價格時印刷新菜單的成本。但是價格的變化還會帶來其他的成本。這些成本包括:(1)估計需求變動的大小和持續(xù)時間,已確定價格是否會下降。(2)對存貨商品重新定價。(3)印刷新價目表并郵寄出去。(4)把新的價格傳達給顧客,有可能是通過廣告的方式。當菜單成本非常大的時候,企業(yè)可能會繼續(xù)保持當前的價格以回避這部分成本。

4.?政策無效性命題:指由于理性預期,預料中的政策對經濟周期無影響,只有預料外的政策才對經濟周期有影響。這意味著:要想使政策有效,它必須具有欺騙性,即使人們得不到有關政策的真實的信息。

5.?適應性預期:一種關于預期形成的觀點,即認為預期僅由過去經驗所形成,預期將隨時間推移緩慢發(fā)生變化。

6.?粘性工資:指隨著總需求的變動,工資不是原地不動,而是滯后、小幅度、緩慢地變動調整。

7.?李嘉圖等價定理: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中表達了這樣一種推測:在某些條件下,政府無論用債券還是用稅收籌資,其效果是等價的或相同的。西方學者把它稱為“李嘉圖等價定理”。從表面上看,以稅收籌資和以債務籌資并不相同。政府的稅收減少了一個人的財富,而出售相當于稅收額的債券給同一個人,然后在以后同利息一起償還,這似乎沒有改變這個人的財富。但是,政府的任何債券發(fā)行均體現(xiàn)著將來的償還義務,從而,在將來償還時,會導致未來更高的稅收。如果人們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會把相當于未來額外稅收的一部分財富積蓄起來。結果此時人們可支配的財富數(shù)量與征稅時的情況一樣。李嘉圖本人并不認為上述推測完全符合現(xiàn)實。

8.?自然率假說:自然率假說認為,任何一個資本主義社會都存在著一個自然失業(yè)率,其大小取決于該社會的技術水平、資源數(shù)量和文化傳統(tǒng),而在長期中,該社會的經濟總量總是趨向于自然失業(yè)率。

·習題解答一、判斷正誤并解釋原因

1.新凱恩斯主義者也認為,在存在理性預期時,貨幣政策無效。

分析: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價格和工資的粘性,經濟會經常出現(xiàn)失衡狀況,這時貨幣政策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效的。

2.長期雇用合同被新凱恩斯主義者看作工資粘性的一個原因。

分析: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合同的長期性是工資粘性的一個理由。

3.理性預期學派認為,無論在任何情形下,貨幣政策都是無效的。

分析: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雖然存在理性預期,但是價格和產出卻可以由于預料之外的原因而發(fā)生波動。

4.新凱恩斯主義是反對理性預期的理論假定的。

分析: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新凱恩斯主義者借鑒和吸收了新古典主義的部分觀點,理性預期就是其中之一。

二、選擇正確答案

1.關于現(xiàn)代貨幣數(shù)量論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流通速度V是由幾個變量決定的 ??B. 流通速度V是某些不變數(shù)值的常數(shù)

C.V在長期中是一個不變的數(shù)值,在短期內可以有輕微的波動

D.穩(wěn)定的是決定V的函數(shù),而不是V的值本身

2.新古典宏觀經濟學( ?????)。

A.堅持市場出清假設,認為工資和價格具有充分的伸縮性 ????B.堅持非市場出清假設,認為工資和價格不具有充分的伸縮性C.認為政府干預經濟有效 ??D.認為財政政策無效,而貨幣政策還是有效的

3.在新古典模型中,預料外的擴張性政策致使短期( ???)。

A.價格水平上升,總產出增B.價格水平上升,總產出減少C.價格水平下降,總產出增加D.價格水平下降,總產出減少

4.在新古典模型中,預料中的擴張性政策致使短期價格水平上升和總產出不變,因為(???)。

A.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移動,總需求曲線不移動 ?B.總需求曲線向左上方移動,總供給曲線不移動

C.總供給曲線和總需求曲線都向左上方移動 ?D.總供給曲線向左上方移動,總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動

5.在新凱恩斯主義模型中,預料外的擴張性政策致使短期(??)。

A.價格水平下降,總產出增加???B.價格水平上升,總產出減少 ?C.價格水平上升,總產出增加?

D.價格水平下降,總產出減少

?答案1.B ???2.A ???3.A ??4.D ???5.C

三、分析討論1.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與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主要分歧何在?

答: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與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目前西方宏觀經濟學中兩個較有影響的理論學派。兩者的主要分歧在于:(1)在基本假設方面,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堅持市場出清假設,認為工資和價格具有充分地伸縮性,可以迅速調整,通過工資價格的不斷調整,使供給量和需求量相等,市場連續(xù)的處于均衡之中,即被連續(xù)出清。與此相反,新凱恩斯主義則堅持非市場出清假設,認為當經濟出現(xiàn)需求擾動時,工資和價格不能調整到使市場出清,緩慢的工資和價格調整使經濟回到實際產量等于正常產量的狀態(tài)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2)在解釋經濟波動方面,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分歧是,前者試圖用實際因素從供給擾動方面解釋宏觀經濟波動,后者則用貨幣因素從需求方面解釋宏觀經濟波動。在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看來,引起經濟波動的實際因素很多,其中技術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在人口和勞動力固定的情況下,一個經濟社會中所生產的實際收入便取決于技術和資本存量。換句話說,這是總量生產函數(shù)取決于表示技術狀況的變量z和資本存量k,即y=zf(k)。如果假定資本折舊率為d,則在所考察時期的期末,經濟中的可供利用資源為當期的產量加上沒有折舊的資本存量,即總資源函數(shù)為:zf(k)+(1-d)k。假定總資源只有兩個用途:消費和積累。現(xiàn)在假定由于技術進步,使z值增加,則生產函數(shù)和總資源函數(shù)向上移動,則原有的資本存量、產量和總資源都會相應的增加,從而使下期的消費和資本積累也相應的增加。如果經濟社會選擇新的資本存量,則資本存量的增加又會使實際收入進一步增加。如果沒有進一步的技術變化,則經濟隨著總資源的增加,會擴張直到達到新的狀態(tài)上。這便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對經濟波動的解釋。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對宏觀經濟波動的解釋較為復雜。其基本思路是:首先,新凱恩斯主義為了與非市場出清的假設相一致,建立了解釋工資和價格黏性的各種理論,其中包括長期勞動合同論。其次,導出了短期總供給曲線。最后,利用短期總供給曲線,通過考察遭受總需求沖擊后回復到正常狀態(tài)的過程,說明經濟經歷了一次波動。(3)在政策主張上,新凱恩斯主義認為,由于價格和工資黏性,經濟在遭受到總需求沖擊之后,從一個非充分就業(yè)的均衡回復到充分就業(yè)均衡狀態(tài)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而刺激總需求是必要的。所以為了避免較長時期的非充分就業(yè)持續(xù)出現(xiàn),凱恩斯主義的需求政策仍然是有效力的。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中一個不變的主題是反對政府干預。由于理性預期,為了避免因政策突然變動引起的經濟波動,政府應按穩(wěn)定的政策規(guī)則行事。

2.簡述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假設條件。

答: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相信并且依賴于至少四個假設條件,即:個體利益最大化、理性預期、市場出清和自然率假說。

(1)個體利益最大化

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宏觀經濟現(xiàn)象是個體經濟行為的后果。例如,一個社會的總消費量是個體消費量的總和。微觀經濟學表明,個體行為的一個最基本的假設是個體利益的最大化。這就是說,宏觀經濟理論必須具有微觀理論的基礎,特別是要符合最大化的基本假設條件。

(2)理性預期

又稱合理預期?,F(xiàn)代經濟學中的預期概念之一,指人們的預期符合實際將發(fā)生的事實,是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對經濟變量做出的在長期中平均說來最為準確的,而又與所使用的經濟理論、模型相一致的預期。它包含三個含義:第一,做出經濟決策的經濟主體是有理性的。第二,經濟主體在做出預期時會力圖得到有關的一切信息。第三,經濟主體在預期時不會犯系統(tǒng)的錯誤。總之,在長期中,人們會準確地或趨向預期到經濟變量所應有的數(shù)值。

(3)市場出清

市場出清假設是說,無論勞動市場上的工資還是產品市場上的價格都具有充分的靈活性,可以根據(jù)供求情況迅速進行調整。有了這種靈活性,產品市場和勞動市場都不會存在超額供給。因為一旦產品市場出現(xiàn)超額供給,價格就會下降,直至商品價格降到使買者愿意購買為止;如果勞動市場出現(xiàn)超額供給,工資就會下降,直至工資降到使雇主愿意為所有想工作的失業(yè)者提供工作為止。因此,每一個市場都處于或趨向于供求相等的一般均衡狀態(tài)。

(4)自然率假說

自然率主要指自然失業(yè)率。按照自然率假說,任何一個資本主義社會都存在著一個自然失業(yè)率,其大小,取決于該社會的技術水平、資源數(shù)量和社會傳統(tǒng),而在長期中,該社會的經濟總是趨向于自然失業(yè)率。這就是說,人為的經濟政策的作用可以暫時或在短期中使實際的失業(yè)率大于或小于自然率,但是在長期中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3.簡述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關于價格粘性的理由。

答:工資和價格的粘性是理解新凱恩斯主義理論觀點和政策建議的基礎和關鍵,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提供了價格粘性的理由:(1)市場的不完全性。市場的不完全性意味著壟斷成分的存在,而壟斷成分的存在又意味著廠商或企業(yè)家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價格上升或下降的力量。(2)工資的粘性。工資構成企業(yè)產品成本的一個重要部分,工資的粘性使成本沒有變化或變動不大,從而,廠商也沒有多大改變價格的動機。而工資粘性的原因則是由于合同的長期性、分批到期的性質和效率工資等原因。(3)菜單成本。廠商改變價格,會引起一筆開支或費用,正和飯館由于價格改變而重新印刷新菜單價目表一樣。雖然菜單成本的數(shù)值并不是很大,但是,如果菜單價目表變動的次數(shù)很多,那也會給廠商帶來一些不利之處。(4)價格分批變動的性質。與工資的變動類似,社會所有的價格并不是在相同的時刻一起變動的。一部分價格受到合同的限制,不能任意改變,由此可以造成價格的粘性。即使對于不受合同限制的價格,廠商一般也不會作出大幅度的調整,因為,如果其他廠商不這樣做,他害怕他的單獨的行動有可能招致不利的后果。出于這一考慮,在改變價格時,廠商往往采取試探性的步驟,對價格作微小的改變。這樣的做法也使價格具有粘性。

4.簡述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實際經濟周期理論。

答: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實際周期理論認為,宏觀經濟經常受到一些實際因素的沖擊,諸如石油危機、農業(yè)欠收、戰(zhàn)爭、技術革新等等,他們引起經濟波動的途徑要么使人們的偏好發(fā)生變動,要么改變技術狀況,或者是可利用的資源發(fā)生變動等,其中最常見、最值得分析的是技術的沖擊。實際經濟周期理論接受了新古典增長理論對技術變化的定義,即,技術變化包括任何使生產函數(shù)發(fā)生移動,而不涉及投入要素數(shù)量變化的因素。其基本理論主要是說明一個經濟中的實際收入取決于技術和資本存量。假定技術進步,生產函數(shù)和總資源函數(shù)將會向上移動,使下期的消費和資本積累也相應增加,如果沒有進一步的技術變化,經濟會向新的穩(wěn)定狀態(tài)收斂,最終,資本存量、收入、消費、投資都將增加到各自新的穩(wěn)態(tài)水平上。


宏觀經濟學(高鴻業(yè)版)重點要點和試題集(五)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拉萨市| 图木舒克市| 砚山县| 凌云县| 九江县| 同仁县| 黄陵县| 和林格尔县| 龙江县| 扶余县| 连江县| 黄平县| 前郭尔| 读书| 耿马| 晋江市| 滨海县| 班戈县| 兴业县| 民乐县| 钟山县| 福泉市| 桐柏县| 牡丹江市| 界首市| 和平区| 永仁县| 金乡县| 寿阳县| 咸阳市| 武汉市| 邯郸县| 平江县| 九台市| 正安县| 枣强县| 南投市| 石狮市| 喀什市| 江津市| 丰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