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高考比得是“更好”
處在一個發(fā)達的地區(qū),處在一個“教育”大省,注定著面對更大的挑戰(zhàn)和競爭力。這種競爭力的來源往往不是教育資源的不公,而是所獲教育資源的差異。
好比說,600分在遼寧,山東這樣的省市,一所相當不錯的211應該是差不離的了,但是在江蘇這樣的人才濟濟的大省,600分可能都要倒著數(shù)。自然,像我們這一類在江蘇的考生,只能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才能使自己更具有“競爭力”。
問題是,如何獲得更好更優(yōu)質(zhì)的教育資源呢?這往往就不取決于學生本身了,而在于學生所處的家庭和環(huán)境了。這也是造成教育資源表面均衡,實際有很大差距的原因之一。這與教育本身的理念有沒有背道而馳?在我看來,其實不然。一個人的成功與他所處的環(huán)境和所接受的教育資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是最終結(jié)果的關鍵要素在于學生本身,也就是人本身。當然,人本身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在不同方面上有著自己不同的優(yōu)勢和特長,所以,這再次提醒廣大的人們要注意到,高考模式的多樣化和多樣性。也就是說,高考本身沒有問題,追求更好也沒有問題,但是拓展高考的模式,是人們當下應該思考和作出改變的地方。
20世紀80年代,中國恢復高考,有一大批人接受了高等教育,為國家為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有些人也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作出了相當?shù)某删?。這也就是說,學習學了半輩子,有些東西其實根本不會用到,只是為了提高大眾的認知和理解能力。好比說,一位歷史學家,他在考研和探究歷史資料的時候,他需不需要基礎物理知識,我覺得是不需要的吧,至少不會說有什么關聯(lián)性,就算有關聯(lián)性,請有關專家來作出評價后,他在繼續(xù)研究是不是并不會造成什么影響??!那這位歷史學家學了6年的物理知識,最后會到哪里去呢?也就是躺在那兒,漸漸的,漸漸的從腦中永遠的消失。而他浪費的那段時間,再也回不來了。如果可以,利用那段時間,他到底能作出什么,我也不知道,但至少時間相對他的職業(yè)而言,沒有被浪費。
這就又回到開始那個問題,教育資源的差異帶來的到底是高考的不公,還是本身的不公。從現(xiàn)實出發(fā),二者都沒有什么問題,最最主要的還是因為高考模式的固定化,人們之所以不敢隨意更改高考制度,關鍵還是在于不知道如何變革高考模式。高考本來就是相對公平,就和法律一樣,在維護受害人的利益同時,對于被害人也有相應的保護措施,這也是法律最值得敬重的原因,高考亦是如此。
有人抱怨高考,其實沒有什么,當你用盡全力的那一刻,高考就真的只是一道門,打不開,大不了換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