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贊吉王朝的歷史沿革

2022-10-01 11:21 作者:七年大亂戰(zhàn)  | 我要投稿

歷史沿革

(一)贊吉王朝(1127-1262)是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北部由突厥人建立的伊斯蘭教王朝,奠基者為突厥奴隸出身的軍事將領伊馬德丁·贊吉而故名。贊吉原是塞爾柱王朝蘇丹穆吉蘇丁·阿布·卡塞姆·馬赫穆德·本·穆罕默德·本·馬立克沙的突厥奴隸,后擔任過塞爾柱朝王子的太傅,在擔任巴士拉總督時鎮(zhèn)壓一次企圖推翻蘇丹的叛亂。1127年蘇丹封他為摩蘇爾(毛綏勒)艾塔伯克(即太傅、保護人)稱號,領有阿勒頗、哈蘭、摩蘇爾三大城市。從此贊吉以摩蘇爾為首府建立贊吉王朝,他以蘇丹艾勒卜·艾爾斯蘭的太傅和保護人的身份獨立施政,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范圍。1144年他率軍收復十字軍占領的埃德薩城,標志著西亞人民反擊十字軍時期的開始。1146年贊吉去世時王朝領有敘利亞大部和美索不達米亞,他死后其子平分王朝的領地。長子賽福丁·加齊襲用艾塔伯克稱號,以摩蘇爾為首府領有美索不達米亞,次子努爾丁·馬哈茂德以阿勒頗為首府領有敘利亞地區(qū)。

贊吉王朝

(二)努爾?。?146年-1172年在位)繼其父捍衛(wèi)伊斯蘭教的事業(yè),在抗擊十字軍的斗爭中取得重大勝利。1151年到1164年間努爾丁同其兄組成聯(lián)軍奪取十字軍建立的埃德薩伯國、大馬士革和安條克公國的一部分,俘虜埃德薩伯國統(tǒng)治者佐塞林二世、的黎波里伯國的統(tǒng)治者雷蒙三世和安提俄克公國的統(tǒng)治者博希蒙德三世,從而遏制十字軍的大規(guī)模進攻。1164年努爾丁應埃及法蒂瑪王朝哈里發(fā)之請援,遣派將領希爾庫及其侄薩拉丁率軍到埃及迎戰(zhàn)十字軍并多次取得勝利,后叔侄二人先后任法蒂瑪王朝大臣。1171年薩拉丁推翻法蒂瑪王朝,在埃及建立阿尤布王朝,但仍臣屬努爾丁。努爾丁在鞏固邊防、重點抗擊法蘭克人的同時重視國內(nèi)建設,他廣建城墻、碉堡、城門、官邸、客店、醫(yī)院以及清真寺、宗教學校和蘇菲道堂等宗教建筑,在大馬士革興建一所努爾丁圣訓學校,聘請著名的圣訓學家伊本·阿薩基爾等專門講授圣訓學。在阿勒頗、霍姆斯、哈馬和巴勒貝克等城市興建清真寺附屬的高等學校采用巴格達尼采米亞大學的規(guī)章制度,為學生免費提供食宿,傳授遜尼派教義和沙斐儀派教法學說,抵消什葉派在敘利亞地區(qū)的影響。在大馬士革還創(chuàng)建有努爾丁醫(yī)院,為兵士和貧寒者免費治療,后發(fā)展成一所高等醫(yī)學院,西亞各地的學生負笈來此學習。努爾丁所采取的內(nèi)外政策,鞏固伊斯蘭世界的前哨陣地。

(三)1172年努爾丁逝世后其子伊斯瑪儀·麥利克·薩利赫(1173年-1181年在位)繼位,因其年幼由摩蘇爾的伯父賽福丁·加齊保護,后遷到大馬士革。法蘭克人威脅伊斯瑪儀退至阿勒頗,同年薩拉丁率軍占領大馬士革、哈馬和霍姆斯逼進阿勒頗,強迫伊斯瑪儀締結(jié)和約,限其僅在阿勒頗行使權(quán)力并宣布埃及獨立。1181年伊斯瑪儀去世前將阿勒頗的權(quán)力交給其堂兄弟伊茲·丁·麥斯歐德,1183年薩拉丁先后攻占阿勒頗和摩蘇爾,贊吉王朝在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的各地領主臣服于阿尤布王朝。1262年贊吉后裔在各地的封建領主政權(quán),被馬穆魯克王朝滅亡。

伊馬德丁·贊吉

(一)伊馬德丁·贊吉是安奎沙克·哈吉卜的兒子,安奎沙克本來是塞爾柱蘇丹馬利克沙一世手下的阿勒頗總督,也是敘利亞大部分地區(qū)的實際統(tǒng)治者。在贊吉十歲的時候安奎沙克由于叛國罪被突突什一世斬首,時為摩蘇爾總督的卡布卡接納贊吉并撫養(yǎng)他成人。1127年贊吉成功被塞爾柱蘇丹馬哈茂德二世封為摩蘇爾總督,他在1128年兼任阿勒頗總督后借此脫離塞爾柱王朝建立贊吉王朝。1130年贊吉為了擴展他的勢力范圍決定向布里迪王朝下手,布里迪王朝是一個敘利亞的突厥王朝,于十二世紀時統(tǒng)治大馬士革一帶。第一位統(tǒng)治者托格特勤是敘利亞塞爾柱帝國統(tǒng)治者突突什一世之子杜卡克的阿塔貝格(意為“太傅”),他在主人死后成為大馬士革的埃米爾。這王朝統(tǒng)治大馬士革直到1154年被阿勒頗贊吉王朝統(tǒng)治者努爾丁奪得大馬士革為止,這王朝1126年敗于第二次十字軍,但其后在十字軍的圍城中守住大馬士革。贊吉假借抵抗十字軍為托與布里迪王朝統(tǒng)治者布里建立盟約,卻在不久后利用這個盟約不但占據(jù)哈馬城,還綁架布里的兒子。布里為了贖回他的兒子和所有來自大馬士革的囚犯不得不支付五萬第納爾,次年贊吉向布里提議只要交出希拉的埃米爾薩達克,他就可以還回五萬第納爾。然而最后布里迪王朝拒絕他的請求,使得贊吉不得不另想他法,他在法蒂瑪王朝的使者帶著薩達克自大馬士革返回時出兵搶劫使節(jié)團,使得使者只能空手回到巴格達。

(二)1134年贊吉開始插手阿爾圖格王朝的事務,但他依舊以攻取大馬士革為最終目標。阿爾圖格王朝是11世紀末土庫曼人在伊拉克北部迪亞巴克爾地區(qū)建立的伊斯蘭王朝,其創(chuàng)建者為土庫曼軍事將領阿爾圖格·伊本·伊克塞卜。該王朝有兩個分支,一在希斯恩·凱法和阿米德地區(qū)(1098~1232年),一在馬爾丁和馬亞法里津地區(qū)(1104~1408)。阿爾圖格原為塞爾柱帝國將領,曾駐軍伊拉克北部并領有巴勒斯坦等地區(qū),1098年趁塞爾柱帝國分裂之機宣告獨立。1113年阿爾圖格去世,其后裔執(zhí)政時巴勒斯坦被埃及法蒂瑪王朝占領,他們重返伊拉克北部后又沿幼發(fā)拉底河向東北擴張。12世紀中葉贊吉王朝興起后出兵遏制其繼續(xù)擴張的野心,后來努爾丁吸收他們參加抗擊十字軍的戰(zhàn)爭,1174年他們成為贊吉王朝的封臣。1185年埃及阿尤布王朝統(tǒng)治者薩拉丁攻占馬亞法里津后又向薩拉丁稱臣納貢,1232年阿爾圖格王朝在希斯恩·凱法、阿米德和哈爾普特地區(qū)的一支被塞爾柱土庫曼人所滅,1408年在馬爾丁地區(qū)的一支最后被土庫曼黑羊王朝所滅。阿爾圖格王朝信奉遜尼派教義,蘇菲教團較為盛行,蘇菲長老在宮廷有較高的政治地位。王朝在宗教上無突出建樹,實行軍事分封制,手工紡織品較為發(fā)達。據(jù)史載迪亞巴克爾的王宮富麗堂皇,為塞爾柱式的建筑風格。

(三)蘇菲教團是伊斯蘭教蘇菲派常設性的諸多兄弟會團體的通譯,亦譯“互助會”,西方稱為教團。系阿拉伯語“托勒蓋”的意譯,原意為“道路”、“方式”、“途徑”。指蘇菲在某一著名導師的指引下因循導師所倡導的蘇菲學理和精神修煉方式,在修道場所有組織的進行潛心修煉而組成的宗教社團,早期的蘇菲是以苦修禁欲為特征的個人虔誠的宗教功修活動。10世紀各地出現(xiàn)蘇菲苦修者因修煉方式和目的相同而以一著名蘇菲為核心,自愿結(jié)合形成的小社團和道堂。11-12世紀隨著蘇菲理論著作的問世和道乘修持方式的完善,已逐步發(fā)展演變成以道堂為中心常設性的正式教團組織。教團最早出現(xiàn)在伊拉克,逐漸擴展到伊朗、中亞、西亞和北非等地。各教團組織由于分布地區(qū)不同,有大的聯(lián)合組織,也有地方性的小團體,比較大的教團在各地設分支組織由教團首領派代理人加以領導。各個教團因其導師所倡導的精神修煉理論、修持禮儀、道統(tǒng)、道堂不同而相別,教團之間互不隸屬,各自奉行獨特的教義和禮儀。

(四)蘇菲教團的成員一般分為3級,穆爾希德(即導師)為教團的首領,由德高望重、宗教學識淵博的長老擔任,為精神導師和宗教功修的指引者。穆爾希德掌管教權(quán),領導教務活動,講經(jīng)傳道,信徒必須無條件服從。穆里德(即尋道者)即出家修行的門弟子,在導師的指導下學習和領悟蘇菲神秘奧義,進行潛心集體修煉和從事“迪克爾”儀式,循級而進。學成后或授命創(chuàng)建分支組織,或游方苦行傳教。世俗成員仍從事正常職業(yè),進行個人的功修,按教團規(guī)定到所在地的道堂參加集體宗教活動。教團在教義信仰或政治主張上分屬于遜尼派和什葉派,但在宗教生活中各教團有著不同的神秘學理和修持方式,一般分為遵法派和非遵法派。遵法派在尊奉《古蘭經(jīng)》和圣訓、履行教法規(guī)定的五項宗教功課的基礎上,堅持道乘的種種精神修煉。非遵法派只強調(diào)《古蘭經(jīng)》的隱義,不完全履行教法規(guī)定的宗教功課,只注重道乘的精神修煉。各教團還有各自獨特的迪克爾儀式、宗教節(jié)日和紀念日以及不同的祈禱詞和習俗。

(五)各教團宗教活動的場所稱扎維葉(即道堂),它是該教團宣教傳道、培養(yǎng)門徒、從事精神修煉、管理教務和必要的軍事設防的中心,一般由清真寺、宗教學校、靜修室和導師的陵墓等建筑所組成,被信徒視為圣地。各教團有不同的道統(tǒng),即師承世系。導師在生前選定道統(tǒng)繼承人,親自秘傳其神秘奧義和修持要旨,牢記道統(tǒng)世系并授予師傳憑證以繼承教權(quán)。自中世紀以來蘇菲教團組織遍布伊斯蘭世界,它促進伊斯蘭教的廣泛傳播。蘇菲教團一般以創(chuàng)始人名字命名,歷史上著名的有卡迪里教團、蘇哈拉瓦迪耶教團、里發(fā)伊教團、契斯提教團、沙茲里教團、毛拉維教團、納格什班迪耶教團、比克塔什教團、薩法維教團、賽努西教團等。名教團的費用一般來自信徒的饋贈、苦行游方蘇菲外出收受的施舍、伊斯蘭國家政府賜予的瓦克夫土地和宗教基金。

(六)贊吉在1135年收到布里迪王朝統(tǒng)治者伊斯瑪耳的求援信,伊斯瑪耳對他的臣民十分殘暴,經(jīng)過數(shù)年的積累后伊斯瑪耳害怕民眾所積累的怨氣會化為行動,因此以獻出大馬士革為代價請求贊吉進軍恢復大馬士革的和平。然而贊吉最后沒接納到大馬士革 - 伊斯瑪耳的母親聯(lián)合王室成員共同謀殺伊斯瑪耳,預防大馬士革落入贊吉之手。贊吉并不甘心,他沒有因為伊斯瑪耳的逝世就停手,他聚集贊吉的軍隊按計劃到達大馬士革并試圖強行攻占大馬士革城。結(jié)果贊吉所部傷亡嚴重,贊吉王朝不得不和布里迪王朝締結(jié)和平條約,并收取布里迪王朝新任統(tǒng)治者沙哈布丁的弟弟巴哈拉姆為人質(zhì)。這時候贊吉被命去平復伊拉克的政權(quán),贊吉并不理睬傳達命令的信使,但他也根據(jù)和平條約停止攻城,并在回到阿勒頗的路上攻破霍姆斯,殺死激怒他的總督,隨后沙哈布丁派出烏訥爾作為霍姆斯的新任總督。

(七)1137年贊吉沒有放棄霍姆斯再次進犯,被烏訥爾打退。此時大馬士革決定和十字軍結(jié)盟,獲得來自耶路撒冷的援助。贊吉的軍隊在巴林快速擊潰耶路撒冷來的軍隊,富爾克五世不得不投降以換取自己有機會逃回王國。贊吉隨后就遇到拜占庭帝國方面聯(lián)軍,經(jīng)過他的努力防御,約翰二世不得不率軍離開阿勒頗,轉(zhuǎn)而攻擊曼契德希特。曼契德希特對贊吉王朝而言并不是很重要,不過在西扎之戰(zhàn)持續(xù)一個月后贊吉組建自己的援軍前往西扎。盡管贊吉的援軍使得約翰二世的軍隊被拖在城外,曼契德酋長已經(jīng)投降拜占庭帝國,最終贊吉無功而返。

(八)1138年5月贊吉王朝和布里迪王朝簽訂新的和平條約,贊吉也根據(jù)條約迎娶伊斯瑪耳的母親祖穆拉德,而布里迪王朝也借此拿到此次婚禮的嫁妝霍姆斯。1139年隨著沙哈布丁被刺身亡,贊吉再次出兵進犯布里迪王朝,烏訥爾聯(lián)合耶路撒冷向贊吉發(fā)起反擊,卻無法阻止贊吉圍住大馬士革的前線堡壘巴勒貝克。巴勒貝克同意以給予他們和平的商道為代價投降贊吉,在取得巴勒貝克統(tǒng)治權(quán)后贊吉并沒有遵守贊吉的諾言,他把此城賜給自己的一位將領阿尤布(薩拉丁的父親)。隨后贊吉便放棄繼續(xù)進攻大馬士革,賈馬魯丁恰巧因病身亡,由穆吉爾丁繼承君權(quán),烏訥爾依舊攝政。

(九)由于賈馬魯丁的逝世,烏訥爾和耶路撒冷為對抗贊吉而建立新的約定。布里迪王朝和十字軍的聯(lián)軍在此約定下攻向巴尼亞斯,贊吉為威脅聯(lián)軍而又向大馬士革進軍,很快再次撤兵。這樣一來三方都沒有發(fā)生過大型的沖突戰(zhàn)爭,一直維系到1144年贊吉率軍收復埃德薩城,直接引發(fā)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146年贊吉遇刺身亡,贊吉王朝領有敘利亞大部和美索不達米亞,是敘利亞地區(qū)最為強盛的王朝。贊吉的兩個兒子福丁·加齊一世和努爾丁·馬哈茂德分別繼承其父的領土,努哈丁成為阿勒頗的阿塔貝格(即太傅),領有敘利亞地區(qū);賽福丁·加齊則成為摩蘇爾的阿塔貝格,領有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

努爾丁·馬哈茂德

(一)努爾丁·馬哈茂德是伊馬德丁·贊吉的次子,他與其兄賽福丁·加齊一世分別繼承其父的領土,努哈丁領有敘利亞地區(qū),其兄賽福丁·加齊領有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贊吉遇刺后敘利亞局勢一片混亂,在大馬士革實際統(tǒng)治者烏努爾的壓力下庫爾德將領阿尤布·伊本·沙迪獻出巴勒貝克,年輕的努爾丁依靠阿勒頗總督薩瓦與阿尤布的兄弟謝爾庫赫的支持穩(wěn)固自己的統(tǒng)治。1146年10月埃德薩的伯爵喬瑟林二世率軍試圖奪回伯國首都埃德薩,在城內(nèi)基督徒的呼應下破壞埃德薩的外城,守軍逃入城堡。努爾丁召集數(shù)千阿勒頗士兵和土庫曼戰(zhàn)士閃電行軍,馳援埃德薩,喬瑟林大敗而逃。為了穩(wěn)定南方局勢的努爾丁娶了大馬士革烏努爾之女伊斯馬特,釋放一位贊吉于1138年于巴貝克俘獲的女奴,她曾是烏努爾的情人。1147年與贊吉王朝議和的烏努爾拒絕繼續(xù)充當法蘭克人的代理統(tǒng)治者,當他的一位屬下布斯拉的阿爾通塔什試圖單獨與耶路撒冷王國結(jié)盟時烏努爾進行干預,努爾丁南下馳援挫敗十字軍國家占據(jù)布斯拉的嘗試,這次勝利使得巴格達與開羅的兩位哈里發(fā)都向烏努爾送來榮耀之袍和冊封文書。穩(wěn)定局勢的努爾丁迅速就投身于伊斯蘭世界的圣戰(zhàn),1148年起努爾丁開始對安條克公國發(fā)動戰(zhàn)爭,安條克公國領袖普瓦捷的雷蒙一度在安條克和馬拉士之間的法穆賈伏擊努爾丁并將他擊退。由于贊吉與努哈丁父子的一連串軍事勝利引起西方人不小的震撼,因此迅速地組織第二次十字軍東征企圖打退努哈丁的進攻,并且收復失土(埃德薩伯國大部領土)。然而此次十字軍卻遭到慘烈的失敗,在小亞細亞就被羅姆蘇丹國蘇丹馬蘇德一世重創(chuàng)。1148年7月不敢直接攻擊贊吉王朝的十字軍前去攻打大馬士革,努爾丁派兵支援,但他援兵還未全部趕到時法蘭克人已經(jīng)戰(zhàn)敗逃走。

(二)1149年努爾丁與大馬士革的烏努爾聯(lián)合出兵攻打安條克公國,他圍攻伊奈卜來孤立公國南部的要塞阿帕梅亞,安條克公國共治公爵普瓦捷的雷蒙率領4000騎士和1000名步兵來援,軍中還包括一支阿薩辛部隊,由其庫爾德人盟友阿里·伊本·瓦法率領。6月28日努爾丁佯裝撤圍,并在6月29日拂曉奇襲法蘭克人營地,獲得伊奈卜之戰(zhàn)的勝利。普瓦捷的雷蒙被陣斬,隨后努爾丁攻克安條克公國的城鎮(zhèn)哈里姆與阿帕梅亞。1149年8月大馬士革統(tǒng)治者烏努爾病逝,努爾丁試圖奪取大馬士革,9月6日其兄長賽法丁病逝,努爾丁轉(zhuǎn)向摩蘇爾卻未能獲取,不得不承認其弟庫特卜丁·毛杜德作為賽法丁指定的繼承者統(tǒng)治摩蘇爾。1154年努爾丁經(jīng)過數(shù)年的外交和調(diào)略攻勢從塞爾柱王朝將領穆因丁·阿納爾手中接管大馬士革,打開通向耶路撒冷的障礙。努爾丁并未馬上對十字軍國家發(fā)起圣戰(zhàn),1155年5月28日他與耶路撒冷商定為期一年的休戰(zhàn)條件,1156年11月協(xié)定又延期一年,規(guī)定大馬士革付給法蘭克人的貢賦應為8000提爾第納爾。努爾丁利用與基督徒的和平狀態(tài)征服巴勒貝克,并利用羅姆蘇丹馬蘇德一世之死在北部邊疆開疆拓土。1157年大馬士革被確立為努爾丁擴張中的王國新都,1157-1158年努爾丁兩次重病,1158年耶路撒冷的鮑德溫三世趁機率聯(lián)軍奪回哈里姆,將其交還給安條克公國。1160年努爾丁麾下一名將領俘獲沙蒂永的雷納德,將他囚禁在阿勒頗,1176年雷納德才被釋放。

(三)努爾丁很快地認識到對十字軍的戰(zhàn)爭將是一場漫長的戰(zhàn)事,因此他運用宗教的力量來號召各地的伊斯蘭頭人響應這場圣戰(zhàn),努哈丁因此成為伊斯蘭世界首位能統(tǒng)合各地頭人的軍事領袖。他雖然是遜尼派的忠實信徒,但他認識到圣戰(zhàn)如要取勝必須爭取所有穆斯林的支持,因此當1163年什葉派的埃及法蒂瑪王朝哈里發(fā)遭到十字軍侵襲時他毫不猶豫地派出他的心腹大將希爾庫前往支援,此時年輕的薩拉丁也隨同前往。當希爾庫成功地將十字軍驅(qū)逐出埃及后,希爾庫被任命為贊吉王朝的首相并成為了埃及實際的統(tǒng)治者但不久便病故,其位便由其侄薩拉丁出任。薩拉丁繼任之后雖然名義上仍是努哈丁的屬臣,但其獨立的傾向卻越來越強烈,努哈丁幾次征召薩拉丁前來時薩拉丁都托辭拒絕,努哈丁幾次要求薩拉丁將什葉派哈里發(fā)阿迪德廢黜,但薩拉丁基于自身的地位與和阿迪德的友誼而藉故推拖,直到面臨到努哈丁的軍事威脅時他才趁阿迪德病重將亡之際將之廢黜。

(四)1174年努哈丁終于對于薩拉丁的不聽調(diào)遣感到不耐,于是決定興兵征伐薩拉丁,然而努哈丁卻因嚴重的咽喉炎導致不斷出血,最后在藥石罔救之下病逝,葬于大馬士革伊斯蘭大學院中。努爾丁除征戰(zhàn)外將戰(zhàn)利品和國庫大部分收入用于發(fā)展生產(chǎn)、休養(yǎng)生息、賑濟人民疾苦,他還大力發(fā)展伊斯蘭文化和社會福利事業(yè),修建大量清真寺、蘇菲道堂、宗教學校、醫(yī)院和商隊客棧。他在阿勒頗、霍姆斯(霍爾木茲)、哈馬和巴勒貝克等城興建清真寺和宗教大學,培養(yǎng)法官和教職人員,以擴大遜尼派教義的傳播地區(qū),推行沙斐儀學派教法。他在大馬士革創(chuàng)建最早的圣訓學校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努爾丁醫(yī)院,后發(fā)展成一所高等醫(yī)學院。薩拉丁早年隨父投奔贊吉王朝,曾隨叔父遠征埃及。1169年薩拉丁任法蒂瑪王朝的維齊爾(宰相),1171年薩拉丁廢黜法蒂瑪王朝哈里發(fā)建立阿尤布王朝,1174年薩拉丁自稱蘇丹,建國后致力于統(tǒng)一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大部,使埃及和西亞廣大地區(qū)重回到同一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之下。1262年贊吉后裔和阿尤布后裔都被馬穆魯克王朝滅亡。

猶太教

(一)猶太教是一種最古老的神信仰宗教,猶太教不主動到外族人中傳教,他們“傳教”的對象是已經(jīng)不遵守猶太教規(guī)的猶太人。早在前30世紀左右美索不達米亞文化就達到相當發(fā)達的程度,前20世紀左右當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已經(jīng)趨于衰敗時一個名叫亞伯拉罕的族長隨即從兩河流域南部的烏爾經(jīng)巴比倫、馬利、哈蘭遷徙到被稱作迦南的地方(今巴勒斯坦),幾經(jīng)輾轉(zhuǎn)后定居在別是巴,此后亞伯蘭更名亞伯拉罕。亞伯拉罕生子以撒,以撒生子雅各,他們就是通常所說的猶太人列祖,也是猶太教的最早奠基人。亞伯拉罕的故鄉(xiāng)美索不達米亞古時信奉多神,以日月星辰或者神化君主為崇拜對象,其中太陽是主要神祇。傳說亞伯拉罕曾與故鄉(xiāng)的人們發(fā)生爭執(zhí),宣稱有比日月星辰,更偉大的造物主才值得人們敬拜。后來王唯恐亞伯拉罕的觀點蠱惑民心,破壞多神教威脅自己的統(tǒng)治,就沒收他的財產(chǎn),將他放逐哈蘭。從哈蘭移居迦南后亞伯拉罕就徹底放棄多神教,以唯一的神El為敬拜對象。El是閃語中表示最高主神的一般稱呼,在這幾個稱謂中“El Shaddai”最為重要,因為被認為是亞伯拉罕家族,所以后世的以色列人就以El Shaddai為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三始祖信奉的神。值得指出的是最早猶太教中神的諸多名稱并不意味著多神,在猶太人的始祖以及后來的猶太教徒那里它們只是唯一神的不同稱謂罷了,這表明猶太民族從祖先開始就敬拜一神,信奉一神教。雅各有12個兒子,遂演化為12個部落,并稱為“以色列人”。前18世紀以色列人為逃避饑荒從迦南來到埃及,后來開始長達400多年寄人籬下、遭受奴役的苦難史。在前15世紀一個杰出的猶太人應運而生,他就是摩西。摩西和他的以色列同胞不堪忍受埃及法老和統(tǒng)治者的奴役,決心離開埃及,回到他們的祖先曾經(jīng)居住過的迦南,重新開始自由的生活。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并沒有直接去往“應許之地”迦南,而是在西奈半島輾轉(zhuǎn)逗留40年。關于摩西在西奈山接受上帝的啟示這一事件,現(xiàn)代學者們認為《圣經(jīng)》中有三種記述:一是《出埃及記》,二是《申命記》,三是《出埃及記》。盡管三種記述不盡相同,但都表明一個事實是作為猶太教基礎的法律是經(jīng)過摩西確立起來的,摩西是猶太教的間接創(chuàng)始人,創(chuàng)造著名的摩西十誡:要守安息日;要孝敬父母;不可謀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做假證;不可貪戀別人的房屋、妻子、仆婢、牛驢財物以及所有。

(二)其他的法律包括內(nèi)容廣泛的律例典章,例如如何對待奴婢,怎樣處罰各種偷盜,什么罪當處死刑,以色列人當過的節(jié)日等等。后來上帝先后兩次將摩西召到西乃山頂,讓他每次在山上住留40天,然后賜給他兩塊刻有十誡的石版。摩西下山后按照上帝的吩咐,制造約柜,置石版于其中,將其供奉在按照上帝的旨意建造的會幕里面。從此以后以色列人心目中的上帝就和他們同在,指引著他們在曠野度過40年的艱苦歲月,然后又佑助他們打敗當時在迦南地的七個部族,使他們進入“流著奶和蜜”的“應許之地”,建立以色列王國。以色列人在西乃山接受上帝啟示的法律,同時也是他們和上帝之間的契約關系的重新確認。早在亞伯拉罕時代希伯來人就相信他們和上帝之間立契約,即亞伯拉罕尊上帝為唯一的神,上帝反過來令他子孫繁多,成為大國之父。賜迦南地為他們永久的基業(yè),并揚他的名,使其后人得福。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在埃及遭受400多年的奴役,以色列人的“契約”觀念已經(jīng)淡漠。逃出埃及后以色列人需要適應沙漠地帶艱苦的生存條件,并準備進軍迦南,這時他們最需要的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對于未來的堅定信念。在這關鍵時刻上帝賜予以色列人法律,因而使他們與上帝的永久的契約以立法的形式得以確立?!妒ソ?jīng)》說:我是耶和華,你們祖先的神,即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如今你們?nèi)魧嵲诼爮奈业脑挘袷匚业募s,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因為全地都是我的。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圣潔的國民?!币陨腥说幕卮鹗牵骸耙腿A所吩咐的,我們都必遵行?!逼跫s一經(jīng)確認后以色列人作為上帝選民的特殊地位亦隨之確定,從此以色列人自覺為上帝的特選子民,和上帝保持一種特別的關系,這種選民意識連同上帝啟示的法律就成了維系猶太民族的獨特的強有力的紐帶。如果說亞伯拉罕的一神敬拜為猶太教奠定基礎,那么500年后摩西在西乃山領受上帝賜予的法律,并確認以色列人和上帝之間的牢不可破的契約關系則標志著猶太教的正式形成。從此以色列人有了成文的法律,這是一個系統(tǒng)的信仰體系和價值體系,是這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行為的指南??梢钥闯霆q太教和猶太人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猶太人創(chuàng)立猶太教,同時猶太教又塑造猶太人的個性和民族性,造就作為猶太教的實踐主體的猶太人。在這個意義上說猶太人不管作為個體,還是群體,都是猶太教的產(chǎn)物。

(三)摩西沒有完成去“應許之地”立國的大業(yè),他在去世前把權(quán)利傳給約書亞,由后者帶領以色列人去征戰(zhàn)迦南。經(jīng)過無數(shù)次大大小小的戰(zhàn)役后以色列人獲得大致為以色列和約旦的地盤,具有可靠的地。在約書亞死后的200年間以色列人和周邊民族的戰(zhàn)爭連綿不斷,后來軍事首領掃羅被先知撒母耳選中為王,建立君主制國家。掃羅之后大衛(wèi)繼任國王,大衛(wèi)定都耶路撒冷(大衛(wèi)城),進一步統(tǒng)一和壯大自己的神權(quán)國家。大衛(wèi)的兒子所羅門是一代明君,他對猶太教的最大貢獻是在耶路撒冷建造巍峨壯觀的圣殿,史稱第一圣殿。圣殿是存放約柜的地方,也是以色列人舉行獻祭等神圣典禮的場所。所羅門死后統(tǒng)一的以色列王國一分為二,南方為猶太國,主要由猶太和便雅憫兩支以色列人組成;北方為以色列國,由以色列其他10個部落構(gòu)成。前722年亞述人攻克以色列,其人民被掠往亞述,后逐漸同化、消失。南方的猶太于前586年被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滅亡,民眾被迫流亡巴比倫50年,史稱“巴比倫之囚”,由此逐漸產(chǎn)生猶太教。前539年波斯王居魯士覆滅新巴比倫王國,發(fā)敕令讓猶太人重返家園,回到故國的猶太人重建圣殿,史稱第二圣殿。在波斯帝國統(tǒng)治迦南的200多年中猶太人享有較大程度的自治,生活富足,安居樂業(yè)。到了前333年亞歷山大大帝率領馬其頓大軍掃平迦南,取代波斯在這里的統(tǒng)治地位,并由此進入埃及。在希臘統(tǒng)治時期猶太教曾經(jīng)一度和希臘文化共存,然而在前198年以后亞歷山大的后繼者們則強迫猶太人放棄猶太教,接受希臘文化。猶太人不堪忍受希臘人對他們的政治壓迫和宗教迫害,奮起反抗。著名猶太民族英雄馬伽比率眾武裝暴動,并于前161年和142年兩度戰(zhàn)勝敵人,獲得政治自由。不過這段和平歲月沒有持續(xù)多久,前63年龐培的羅馬大軍進入巴勒斯坦,取代希臘人在這里的統(tǒng)治。不久親羅馬帝國的猶太人希律控制巴勒斯坦的大部,并成為傀儡政權(quán)的王。希律王死后他的三個兒子瓜分了這個地區(qū), 以后內(nèi)亂不斷,民眾也開始大量外逃,流亡到世界各地。70年羅馬軍隊放火把宏偉莊嚴的猶太教第二圣殿夷為平地,猶太教的獻祭和與之相關的儀禮制度從此一勞永逸地消失了。在此后的1800多年中猶太人不僅沒有政治上的獨立和自由,而且被迫流亡世界各地,成了“沒有祖國的人”。1948年返回家園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建立新的以色列國,這種局面才宣告結(jié)束。

(四)前20世紀阿拉伯半島東北部的一些游牧部落跨越幼發(fā)拉底河進入迦南(今巴勒斯坦南部)定居,被稱為希伯來人。后發(fā)展為以色列的12個部落,因逃荒而遷居埃及。前14世紀以色列人在摩西率領下逃離埃及,在西奈山與上帝立約,將希伯來人的傳統(tǒng)宗教發(fā)展為具有統(tǒng)一信條和禮儀的民族宗教。而后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前10世紀形成部落聯(lián)盟建立統(tǒng)一的以色列聯(lián)合王國,定都耶路撒冷。前930年王國分裂為南部猶太和北部以色列兩國,前722年以色列國亡于亞述帝國,10個部落被放逐后在歷史上銷聲匿跡。猶太國臣服外邦,在這一時期一批先知起自民間,在嚴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矛盾面前極力強調(diào)對唯一真神的崇拜,抨擊注重外在儀式的祭司宗教,提出內(nèi)在信仰和道德戒律,形成猶太教為先知傳統(tǒng)。前586年巴比倫帝國攻陷耶路撒冷,焚毀圣殿,猶太人成為巴比倫之囚。在數(shù)十年流放生活中他們的信仰集中于追憶和緬懷歷史,反省上帝的誡命和律法。前539年波斯帝國征服巴比倫,猶太人獲釋,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根據(jù)《圣經(jīng)》記載顯示希伯來人的祖先原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烏爾城附近,是一個游牧部落,可能和當?shù)剞r(nóng)業(yè)民族發(fā)生矛盾,向西遷徙到迦南。后來又遷徙到埃及,成為古埃及的附庸和奴隸民族,最后在摩西的帶領下逃出埃及,回到應許之地建立國家。希伯來人的國家被巴比倫王國消滅后所有人被拘押到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囚”。70年羅馬帝國攻占耶路撒冷,圣殿再度焚毀,猶太人流散各地,處于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統(tǒng)治之下。為適應各地不同的現(xiàn)實生活,猶太教內(nèi)部需要對自古流傳的律法經(jīng)典重新解釋,原來集中于圣殿的祭司獻祭儀式已無法舉行,各地出現(xiàn)的會堂逐漸成為猶太人宗教生活的重心。精通律法的文士成為會堂的宗教導師,稱拉比(師傅),猶太教也因此稱為拉比猶太教。拉比猶太教強調(diào)社會倫理、宗教禮儀和研習律法,尤為注重口傳律法。2世紀末猶太·哈納西執(zhí)掌巴勒斯坦猶太公會時期將歷來的口傳律法條文匯編成《口傳律法典》(密西拿),于3世紀初流傳,5世紀擴充為口傳律法匯編《塔木德》。由此演繹的一整套敬神作人的準則,成為猶太教社團一切行為的依據(jù),不僅限于宗教,也包括法律和社會生活。伊斯蘭教興起后各地猶太教社團有所復興,巴比倫取代巴勒斯坦,成為猶太教中心。

(五)8世紀初巴比倫學派的律法詮釋被猶太人公認為強制性律法,巴比倫拉比學院不僅培訓拉比并成為立法機構(gòu),實際控制各地的猶太教社團,推行共同的律法傳統(tǒng)及生活方式。10世紀末猶太社團中形成變革潮流,部分人訴諸理性,發(fā)展中世紀猶太教神學和哲學。代表人物摩西·邁蒙尼德編寫一部條理分明的律法概要,以使信徒擺脫繁瑣條文的束縛,適應新的社會生活。他將猶太教信仰歸納為13條,后被普遍接受,具有信條性質(zhì)。另一些人則通過神秘信仰直接尋求宗教體驗,形成中世紀猶太教神秘主義思潮,總稱卡巴拉(傳統(tǒng))。在中世紀時期歐洲各國的猶太人被視為劣等民族,在宗教上受迫害,在政治上沒有任何政治權(quán)利和自由,在經(jīng)濟上受到種種限制。與他們的身體局限于“隔都”的高墻之內(nèi)相適應,他們的精神和靈魂也只有沉醉傳統(tǒng)的《塔耳慕得》學問的框架中,那時猶太人居住的隔都猶如“國中之國”,而猶太人則成了所在國人民心目中的“外國人”。然而隨著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勝利,猶太人的狀況才發(fā)生根本的變化,歐洲各國的猶太人先后獲得公民權(quán),享有和其他民族一樣的平等地位,這使他們擁有做人的自由和尊嚴。多少個世紀以來夢寐以求的愿望終于在此時得到實現(xiàn),這是令他們最振奮、最揚眉吐氣的時刻,這就是猶太史上所稱的解放。解放把猶太人一下子置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的背景之下,使猶太人開始一個嶄新的時代,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著名的猶太學者族恩茨才說:“猶太人中世紀的結(jié)束是以法國大革命為標志的?!敝?8世紀東歐猶太下層民眾中敬虔派興起,稱哈西德(虔誠者)運動。哈西德派反對過分專注懺悔,他們置律法于次要地位,僅承認拉比為信徒靈性指導。在信仰上依據(jù)喀巴拉著述,強調(diào)內(nèi)心神秘體驗,主張在不斷地祈禱中泯滅自我,使靈魂與神直接相通。要求完全信賴神的純善旨意,期待彌賽亞即將降臨解救猶太人脫離苦難。與此同時理性主義思潮在歐洲猶太人中興起,稱哈斯卡拉(啟蒙),即猶太人的思想啟蒙運動。該運動并不反對猶太教,但否認傳統(tǒng)生活方式及拉比權(quán)威,主張改革專重講授口傳律法的傳統(tǒng)教育,提倡尊崇科學,吸收世俗文化,使社團生活現(xiàn)代化。該運動得到歐洲猶太商人支持并獲得發(fā)展,嗣后演變?yōu)橘Y產(chǎn)階級民族主義的猶太復國主義。18世紀的歐洲是一個理性主宰的時代,包括宗教在內(nèi)的一切意識形態(tài)都要依據(jù)理性法庭的審判決定何去何從,猶太教當然也免不了這樣的命運。同時猶太人首當其沖面臨的是如何調(diào)整自己,使自己適應宗主國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場相對于歐洲來說是遲到的猶太啟蒙運動(哈斯卡拉)終于發(fā)生了。

(六)德意志帝國的摩西·門德爾松擔當啟蒙的先驅(qū),門德爾松開辟的啟蒙運動所追求的目標有兩個:一是沖破隔都的禁錮,把猶太人改造成真正的歐洲人;另一方面他又希望猶太人繼續(xù)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然而這是一個不易兼得的兩難,正是適應啟蒙運動的目標的需要,德意志帝國猶太教內(nèi)部率先實行宗教改革。改革的直接后果是猶太教的分裂,原來統(tǒng)一的傳統(tǒng)猶太教逐漸分化出改革派、保守派以及正統(tǒng)派,在20世紀的美國還從保守派中分化出重建派。這些不同的宗教派別把猶太人劃分成不同的陣營,從而導致猶太人的分裂,這種局面一直持續(xù)。對于圣約的堅信時猶太人認為這就是上帝對他們的召喚,也是他們對世人的見證,他們的使命。但猶太教并不主張其他民族為了被救贖而必須接受它的宗教信仰和敬拜方式,這世界會因為它所行的而受審判,而不是因它所信的教條而受審判。所有公義的民族皆分享將要到來的和平世界,因此猶太教并不是一個積極傳教的宗教。猶太教堂所接受的改信者必須遵照猶太教當局的規(guī)定,因為一個人改信猶太教并不只是簡單的自我認定的事情。基本教義以摩西·邁蒙尼德于12世紀歸納的13條為核心:造物主創(chuàng)造并主宰宇宙及一切受造之物;造物主為獨一無二的真神;造物主無形質(zhì);造物主是首先的,也是末后的;5、造物主為唯一應受敬拜之主,此外別無可敬拜之物;先知一切傳述皆真實無妄;摩西是先知中最偉大的一位;律法為神向摩西所傳,并無更改;律法不可更易;造物主洞察世人一切思想行為;造物主予遵守律法者獎賞,對踐踏律法者懲罰;復國救主彌賽亞必將降臨,應每日盼望,永不懈??;人死后將復活。猶太教中有三部典籍:第一部是《希伯來圣經(jīng)》(又稱《塔納赫》),所有猶太人都要絕對忠誠地信奉它。《希伯來圣經(jīng)》的前五卷書稱為《托拉》(又稱《律法書》、《摩西五經(jīng)》),是其中最重要的著作;第二部是《塔木德》,它對《托拉》及猶太教經(jīng)文中的“613條誡律”逐一做出了詳盡解釋;第三部是《米德拉什》。除《托拉》外猶太教典籍多是一些闡釋與評注式著作,由于編纂年代和地域的不同,常常出現(xiàn)相互包容和交叉評注現(xiàn)象。其最大特點是堅持“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原則,拒絕猶太教的變革。他們認為上帝是永恒的,托拉是西乃神啟,因此其中的法律一條也不能改變,否則就是異端。他們還相信將來彌賽亞的降臨會恢復猶太國家,重建圣殿并恢復獻祭禮拜。

(七)大致上說正統(tǒng)派又可分出極端正統(tǒng)派、新正統(tǒng)派和哈西德派:極端正統(tǒng)派的還停留在中世紀,只堅持傳統(tǒng)猶太教的信仰,嚴格遵守教規(guī)和習俗,反對現(xiàn)科學文化和任何現(xiàn)代事物,大部分極端正統(tǒng)派不承認以色列國(有的盡管居住在那里),不與其他間派合作;新正統(tǒng)派或現(xiàn)代正統(tǒng)派承認《圣經(jīng)》和《塔木德》的權(quán)威,遵守猶太教的圣日、節(jié)日、習俗以及傳統(tǒng)道德,但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在會堂內(nèi)做禮拜時使用希伯來文祈禱,不用風琴伴奏,實行男女分坐。他們相信并參與科學文化活動,謀求和其他就派的和平共處和合作,支持以色列國并參加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哈西德派(虔敬派)是18世紀中葉誕生在東歐的神秘主義派別,他們貶低理性和知識,強調(diào)人的情感,目的是通過虔誠的祈禱達到和上帝的靈交。其祈禱形式直接指向上帝,形式簡單,隨時隨地,無需會堂,他們還提倡在祈求時伴以歌舞和其它能夠激發(fā)人的感情的動作。正統(tǒng)派在美國是少數(shù)派,約占600萬猶太人口的6%,但在許多歐洲國家例如法國和英國仍然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沙特馬猶太教又譯作沙塔馬派,是世界最大的極端正統(tǒng)派猶太教之一,也是猶太教內(nèi)具有代表性的極端教派。該教派發(fā)源自特蘭西瓦尼亞(原屬匈牙利,今羅馬尼亞境內(nèi))城市Satu Mare,1905年由拉比Joel Teitelbaum建立。沙特馬猶太教的神學為“壘墻主義”,沙特馬信徒相信世俗的世界是敗壞的,只有生活上完全與世隔絕才能夠?qū)⒆约骸胺謩e為圣”。政治上沙特馬派認為真正的以色列國必須是彌賽亞親自建立的政教合一國家,而今天的以色列國是世俗的國家,今天世俗以色列國的存在,影響彌賽亞的降臨。因此沙特馬信徒強烈反對猶太復國主義,甚至極端的沙特馬信徒會在大街上焚燒以色列國旗。沙特馬創(chuàng)立者Joel Teitelbaum拉比在沙特馬神學奠基書Vayoel Moshe中指出: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是上帝對當時猶太人內(nèi)興起復國主義思想的懲罰。生活中沙特馬猶太教徒有一套獨立的猶太潔食認證系統(tǒng),沙特馬派甚至不接受正統(tǒng)猶太教協(xié)會所認證的潔凈食物。在語言方面沙特馬信徒和很多其它虔敬派一樣拒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希伯來語,包括沙特馬派在內(nèi)的很多虔敬派猶太人相信希伯來語是神圣的語言,只有在讀經(jīng)禱告等宗教儀式上才能使用希伯來語。沙特馬派相信今天以色列使用的現(xiàn)代希伯來語是世俗主義與復國主義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希伯來語是對神圣的褻瀆,因此沙特馬信徒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語言以意地緒語為主。

(八)猶太教的主導思想是帶有明顯理性主義因素的發(fā)展觀,即認為猶太教和所有的意識形態(tài)一樣必須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應該在發(fā)展過程中擯棄那些過時的、不合理性的成分,以適應現(xiàn)代生活的需要。改革派把猶太教定義為完全和科學、理性和諧共存的倫理一神教,奉行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實現(xiàn)和平、公正和各民族和諧統(tǒng)一的大同主義。他們在改革中廢棄不少中世紀習俗,例如在會堂做禮拜時男女混坐,不用希伯來語而用所在國語言讀經(jīng)布道(多為希伯來語和當?shù)卣Z言并用),使用合唱隊并引入管風琴伴奏。同時實行男女平等原則,婦女有做經(jīng)師的權(quán)利(自1972年開始任命女性經(jīng)師)。1960年以前的古典改革派把大同主義和復國主義對立起來,強烈反對猶太復國主義,后古典的改革派改變立場,成為支持復國主義和以色列國的建設的重要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前改革派的中心在德國,戰(zhàn)后則轉(zhuǎn)移到北美,改革派在北美猶太人中約占42%,是成長最快、力量最壯大的猶太教派。保守派是介于正統(tǒng)派和改革派之間的溫和派,它的前身是德國的猶太教歷史學派。19世紀宗教改革期間一些德國猶太人認為正統(tǒng)派過分強調(diào)的傳統(tǒng),忽視現(xiàn)實生活的需要,而改革派又過分注重現(xiàn)實,沒有給予傳統(tǒng)以應有的地位,因而各自走向極端。于是他們采取調(diào)和折中的態(tài)度,主張建立起活生生的聯(lián)系。歷史學派認為猶太教的成文《托辣》源于西乃神啟,而口傳的《托辣》則是猶太人對前一種神啟的擴展和延伸,是人類理性和經(jīng)驗的結(jié)晶。成文法是超時間的、神圣不變的,而口傳法則處于時間的流變之中,可以根據(jù)時代的需要做修正和變更。但是變更的權(quán)利不在于個別的經(jīng)師,而是學者的一致同意和猶太社區(qū)全體成員的普遍接受,對于猶太復國主義時他們持贊成、支持態(tài)度。這個學派在20世紀之交在美國發(fā)展成為保守派猶太教,而且曾經(jīng)一度成為最大的教派。保守派在美國占猶太人總數(shù)的40%。就保守派堅持猶太教法律和儀禮的重要性而言它接近于正統(tǒng)派,而就其贊同法律的可變性、靈活性而言它又很難和改革派劃清界線。保守派會堂的用語為希伯來語,禮拜時實行男女分坐,婦女逐漸取得和男子平等的地位,1985年開始任命女性經(jīng)師。重建派是從美國保守派中分化出來的年輕猶太教派,這個教派的創(chuàng)始人摩迪凱·開普蘭認為超自然主義的正統(tǒng)派、改革派和保守派都不能適應現(xiàn)代性和當代猶太生活的需要,因此必須對之重建,將其改造成為自然主義的、民主型的宗教。

(九)他心目中的猶太教是一種進化的文明,上帝、《托拉》和猶太人是構(gòu)成它的三大平等的要素。然而上帝不是超自然的人格神,而是內(nèi)在于宇宙萬物中的“導致拯救的力”。《托拉》是猶太人經(jīng)驗的記錄,其中的律令乃是猶太人的風俗習慣。而“拯救”不是來世的永生,而是現(xiàn)世的道德滿足。重建派在儀禮上接近保守派,而在理論觀點上甚至比改革派還要激進。這個派別主張自由地解釋傳統(tǒng),以會堂為猶太生活的中心,主張宗教生活的民主化,鼓勵和支持以色列國的建設。重建派是猶太教中最小的派別,約占北美猶太人的2%,它對猶太人影響主要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多數(shù)猶太人的宗教活動主要在家中進行,它包括每天三次的祈禱,即早晨、下午及日落之后。會眾的禱告通常在猶太會堂舉行,會堂是猶太人禱告與學習的地方,在星期一、星期四、安息日及節(jié)日和至圣日會堂的敬拜,包括讀希伯來文的托拉,與先知書。會堂的敬拜可由會眾當中博學的成員來主持,在大多數(shù)的會堂中是由管會堂的司會或者教師主持,他們是專職的信仰教導者,都接受過猶太教神學院的訓練。教師的專業(yè)職責是指導會眾每周及每日的學習單元,教師也提供會眾咨詢與規(guī)定有關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猶太教的戒命及傳統(tǒng)。這些包括人與人間的分爭,但是有關比較嚴肅的事,如脫離猶太教則必須交付當?shù)刈诮谭ㄍ硖幚怼鹘y(tǒng)的猶太人遵行飲食誡命,這些誡命記載于利未記,這些誡命包含奶與肉不可以同食、人道的宰殺動物,并嚴禁吃血、吃豬肉、無鱗的魚類及其他被禁止的食物。雖然這些飲食誡命在衛(wèi)生上有益,但是最主要的動機是在個人生活上期待能自我控制、節(jié)制及道德的訓練。一個人即使在最惡劣的環(huán)境下都希望能遵行這些托拉的誡命,對于飲食誡命時如同其他的猶太法律及風俗,在當今猶太教的三大派系(正統(tǒng)派、保守派及改革派)中遵守程度與方法仍存在著些許的差異。猶太教律法規(guī)定的節(jié)期較多,以逾越節(jié)、住棚節(jié)和五旬節(jié)為三大節(jié)日,此外還有除酵節(jié)、修殿節(jié)、普林節(jié)、讀經(jīng)節(jié)、元旦、贖罪日、哀悼日、安息日等。除十誡外猶太教律法還有種種戒規(guī),從社會倫理到飲食起居,涉及猶太人的全部生活。凡母親為猶太人,其子女即為猶太人。男孩出生后第八天一律要受割禮,作為與上帝立約的標志。教徒死后尸體以水洗凈,白布包裹入葬,猶太教在飲食方面亦有諸多禁忌。古代猶太教以七連燭臺為唯一標志,中世紀后期改用大衛(wèi)之盾(六角星),沿用至今。光明節(jié)又稱哈努卡節(jié)、燈節(jié),意在紀念前2世紀猶太人針對希臘-敘利亞王國發(fā)動的反對在耶路撒冷的猶太教神殿中供奉希臘神像的起義,整個節(jié)日共持續(xù)8天,人們每天都要在燭臺上點燃一支蠟燭以示紀念。

(十)猶太教有許多節(jié)日都是依猶太歷計算的,其中的逾越節(jié)、律法節(jié)、住棚節(jié)是三大主要節(jié)日。在猶太教的圣日中安息日這一天教徒不能從事日常的工作,要到會堂禮拜、讀經(jīng)或在家教導子女讀經(jīng)、學道,其他節(jié)日還有贖罪日、審判日和痛悼節(jié)、歡慶節(jié)、獻身節(jié)、重修圣殿節(jié)等。要想清楚的了解猶太教的婚禮,就必須先解猶太教的教義,也就是要從記載猶太教的婚禮與猶太教神學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猶太教婚禮律法、古老的風俗習慣以及對新郎新娘后代的意義等等這些方面開始去研究。猶太教婚禮中的很多儀式都是從古代遺傳下來的,但婚禮儀式所代表的含義則發(fā)生很大的變化,蘊含很多新的意義?;槎Y的舉辦是在彩棚下進行的,通過這種儀式讓人們知道新郎新娘結(jié)婚并給予認可。婚禮即新婚夫婦公開通知大家并向大家證明的其合法性,在摩西五書第613章米茨沃特(或戒律)的開頭部分有這樣的一句話:“去生育吧,去繁衍生息吧?!豹q太教認為人的生老病死整個生命基元都是極其神圣的,猶太教十分重視男女之間的性,把生育視為主賜予的神圣行為,需要通過婚姻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主要目的是為了表明神創(chuàng)造新生命。所有的婚禮儀式都象征著為下一代“以色列的孩子們”建造幸福的人生舞臺,神讓男人和女人結(jié)婚,創(chuàng)造這個嶄新的世界。新郎新娘公開結(jié)婚的消息后猶太教婚禮開始進入準備階段,首先最重要的是選定婚期,準備婚禮相關事宜。招待的什么樣的客人、準備什么樣的婚宴等等只是婚禮的一部分,婚禮準備還要書寫正式結(jié)婚證書、粘貼結(jié)婚照片、提交正式結(jié)婚申請書等等。猶太教婚禮上朗讀婚禮祝福的人被稱為“MESADER KIDDUSHIN”,婚禮上不進行圣禮或者KIDDUSHIN儀式,朗讀者必須是精通猶太教婚姻律法的猶太教徒。圣禮涉及上百條古老的詞匯,這些詞匯已有幾個世紀的歷史,濃縮在難懂的彌撒中,就像被雕刻的古代巖石上的象形文字。結(jié)婚儀式是在彩棚下進行的,彩棚是由四個柱子和一張華蓋搭建成的,彩棚下的結(jié)婚儀式被簡化得很短。首先進行叫做BIRKAT ERUSIM的品酒祝福儀式,牧師朗誦一段祝福詞,新郎、新娘喝第一杯祝福酒。接下來是叫做BARAY的簡短的獻堂儀式,之后新郎為新娘戴上一枚結(jié)婚戒指。然后猶太教士朗讀KEIUBAH祝福,新郎向新娘表達心聲,兩人開始祈福。之后牧師唱七首婚禮祝詩歌SHEVA BRACHOT,表達七項祝福,夫妻兩人再喝第二杯祝福酒。最后將一個玻璃酒杯打破,這標志著婚禮儀式的結(jié)束。新郎新娘按原來的路線退場,接著是新郎新娘的父母、儐相、猶太教士、祖父母。之后新郎新娘被帶入到一個稱為YICHUD的房間,兩人單獨呆上10到15分鐘左右,相當于進洞房。有的風俗則要求新郎、新娘絕食一天,婚禮才會結(jié)束。正式的猶太教婚禮,其過程是不能用簡短的幾句話可以概括的。

(十一)新娘接受新郎贈給的價值10美元以上的物品,新郎則背誦表現(xiàn)對新娘愛慕的臺詞,這兩個過程是猶太教婚禮的重要組成部分。猶太教婚禮相關的其他一些風俗還有彩棚、七個婚禮祝福、打破玻璃酒杯,甚至還有猶太教士的在場等等。猶太教的宗教活動都以會堂為中心,按猶太教習俗時男孩自五歲起要終生學習《律法書》。傳統(tǒng)的猶太教禮拜要有十名成年男子組成的祈禱班,每天作三次的祈禱。祈禱時男女要分座,并覆蓋頭部,這是尊重上帝來臨的表記。猶太人在飲食方面的禁忌是不準吃帶血食物,不能吃豬肉(《塔木德》記載豬是行走的廁所),植物、禽類都可以吃。獸類只吃牛羊等分蹄會反芻的動物,水產(chǎn)食品無鰭及無鱗的不能吃。猶太教女孩出生后第一個安息日,做父親的要到會堂讀《律法書》,并由母親為女兒取名字。而男孩出生后第八天則需要接受割禮,是為上帝和猶太男子之間盟約的標記。年滿十三歲時要到會堂舉行成年禮,宣示成年后為自己的行為擔負責任。男女舉行婚禮時新郎要把一只玻璃杯打破,以此紀念耶路撒冷圣殿的被毀和猶太人的流離顛沛。同時提醒新郎、新娘,人類幸福的易碎,需要小心的呵護。猶太教對生與死認為是不可分的兩面,信仰靈魂不滅與身體的復活。人死前要請修道士代為誦經(jīng)、懺悔認罪,入殮前須先凈身,并裹上白麻布。教徒禁止和外族通婚,原因是他們沒有領受割禮,如果外族要歸化猶太教,首先就必須領受割禮。猶太教嚴禁對于偶像的崇拜,但是卻有西墻、圣殿山、拉結(jié)墓、先人墓等圣地和六角星、九臂燭臺、律法小匣等象征。基督教起源于猶太教,是猶太教當初的一個“被定為異端”流派發(fā)展起來的,后來被羅馬皇帝奉為國教,不僅僅局限于猶太一個民族的宗教,上帝是全人類的上帝,不再是猶太一個少數(shù)民族的上帝。人們普遍誤以為猶太教相信上帝只拯救猶太民族,不救外邦人。但事實上猶太教認為一切義人來世有應得的份,神對人的審判在于人做了什么,而不是靠信什么特定的信條。而基督教宣揚只有信耶穌基督才可以得到拯救,因此傳播很快。猶太教和基督教信奉的都是同一個上帝,不同在于猶太教不承認耶穌基督的神性,不承認人能通過耶穌得救,也不承認原罪。猶太教以希伯來圣經(jīng)(基督教稱之為《舊約圣經(jīng)》)為根本,這就是基督教所相信圣經(jīng)中的舊約。猶太教不會稱希伯來圣經(jīng)為“舊約”,因為猶太教不相信神的約會“舊”?;浇淘谙2畞硎ソ?jīng)的基礎上還相信新約,而猶太教不相信新約,他們不相信基督是舊約預言的彌賽亞。

(十二)舊約預言彌賽亞要來,基督耶穌降生就應驗舊約這些預言??墒浅烁鷱囊d的門徒以外猶太人不相信耶穌就是當來的彌賽亞,結(jié)果猶太人把耶穌交給羅馬人,把他釘十字架。猶太人復國除了部分是基督徒之外大部分還堅守舊約,不信新約,他們還在等候彌賽亞。他們認為上帝是純精神的,不能接受上帝的有形(這一點和伊斯蘭教類似,伊斯蘭教承認耶穌是先知)。猶太教實行割禮,安息日是星期六,神職人員稱為拉比,猶太教也不傳教。猶太教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猶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猶太教的主要誡命與教義來自托拉,即圣經(jīng)的前五卷書。猶太教最重要的教義在于只有一位神,即無形并且永恒的上帝。他愿所有的人行公義、好憐憫,因為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人,所以人都應該有尊嚴且受到尊敬地對待。猶太人由于兩千多年一直分散在世界各地,語言、文字已經(jīng)分化,只是靠著統(tǒng)一的宗教維系其單一的民族性。由于猶太教徒認為救世主尚未來臨,不承認基督耶穌是救世主,這是一直受到基督教世界歧視和迫害的一個原因。但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已承認曾對抗猶太教徒,造成他們承受苦難的歷史,他們向往自己民族的輝煌歷史。19世紀猶太復國主義(錫安主義)思潮興起,各地猶太人以買地等手段陸續(xù)回到巴勒斯坦。由于在遵守方式和程度的差異,現(xiàn)今的猶太教主要有三大派系,分別是正統(tǒng)派、保守派及改革派。一些宗教學者將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通稱為亞伯拉罕諸教,因為三者都承認舊約中亞伯拉罕的部份。猶太教只是一個民族性的宗教,信仰人口并不多,但猶太教派后出現(xiàn)兩個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因此在宗教界有很大的影響?;浇瘫旧碓瓉碇皇仟q太教的一個支派,在耶穌被釘十字架死后圣保羅仍然在巴勒斯坦宣揚耶穌的理論,幾乎獲得和耶穌同樣的下場。只是由于圣保羅是出生于小亞細亞的羅馬公民,所以幸免于處死被遣返回羅馬。他因此得出一個結(jié)論:與其在猶太人中間傳道,不如在外民族中間傳道。由于他在羅馬帝國中間的各民族中傳道,將基督教變成一個世界性的大宗教。猶太人國家在79年被羅馬帝國摧毀后一部分猶太人流落到阿拉伯半島,和阿拉伯人混居,他們的宗教影響阿拉伯人。猶太教的教義又認為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是來自同一祖先,后來穆罕默德創(chuàng)建伊斯蘭教,容納大部分猶太教的教義和傳說。全世界信仰猶太教的人很少,只局限在猶太人內(nèi)部,還沒有信仰錫克教和神道教的人口多,但每一部介紹宗教的書籍都少不了要提到猶太教,主要是因為其影響巨大。

大中東計劃

(一)2002年6月美國總統(tǒng)小布什提出一個中東和平計劃,此后聯(lián)合國、歐盟、俄羅斯和美國中東問題四方會議代表在此基礎上幾經(jīng)磋商,最終形成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并在2002年12月華盛頓會議上通過。但由于以色列的阻撓,美國沒有及時公布方案的具體內(nèi)容。布什主義是指布什政府從美國共和黨保守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思想出發(fā),奉行“共和黨色彩的國際主義”路線,在國家安全政策和對外交往中遵循“美國利益至上”和“以實力求和平”兩大原則,在對待恐怖主義和謀求核武器、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不友好國家采取先發(fā)制人的打擊政策,在全球地緣戰(zhàn)略格局上以更具進攻性的軍事部署為基礎,采用強硬和保守的態(tài)度追求美國的國家利益。“布什主義”的顯著特征在于他提出一反國際法規(guī)則的所謂“先發(fā)制人”政策,所以“布什主義”也被稱為“先發(fā)制人主義”。美國總統(tǒng)布什提出的在全球范圍內(nèi)打擊恐怖主義,推進西方民主,并謀求世界霸權(quán)的外交政策原則。2001年9月11日美國紐約世界貿(mào)易中心和華盛頓五角大樓等地遭大規(guī)模恐怖襲擊,對美國社會造成巨大沖擊,同年10月美國發(fā)動阿富汗戰(zhàn)爭。在此背景下布什在2001年9月30日《四年防務評估報告》,2002年1月29日《國情咨文》、6月1日西點軍校講話和9月29日《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中全面闡述對安全威脅的新判斷和對全球戰(zhàn)略的調(diào)整,這被稱為“布什主義”。在2005年1月20日布什第二個《就職演說》及其后的國情咨文中布什主義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聲稱美國面臨著史無前例的威脅,這些威脅來自恐怖分子及其組織,支持恐怖主義的政權(quán)和謀求生物、化學和核武器的“邪惡軸心”國家。2002年1月美國將朝鮮、伊朗、伊拉克稱為“邪惡軸心”國家,認為它們試圖研制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5月又把古巴、利比亞和敘利亞稱為“邪惡軸心”國家,并給以上六國和蘇丹貼上“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的標簽,“邪惡軸心”國家和蘇丹成為美國的敵人和打擊對象。宣稱美國對外政策的首要任務是反對恐怖主義,反恐是一場長期而復雜的戰(zhàn)爭,美國要將恐怖分子繩之以法,防止謀求化學、生物和核武器的恐怖分子和政權(quán)威脅美國和全世界,其他國家要么與美國在一起,要么跟恐怖分子在一起。提出為有效地打擊恐怖主義,保護美國本土安全,美國必須改變長期以來在軍事上奉行的防御戰(zhàn)略和威懾戰(zhàn)略,采取先發(fā)制人的行動,把恐怖威脅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布什強調(diào)先發(fā)制人是美國確保安全的唯一選擇,最好的防御是有效的出擊,為搶先一步阻止敵人采取行動,美國將在必要時先發(fā)制人。

(二)布什政府在美遭到恐怖襲擊后多次表示愿意進行國際合作,重視大國協(xié)調(diào),要通過在大國之間建立良好關系維護和平,特別是重視與俄羅斯、中國等大國的關系。2005年1月美國對布什主義注入新的內(nèi)涵,宣稱為確保美國和盟國的安全與自由,美國將在全球范圍內(nèi)“推進自由”和“鏟除暴政”,聲稱“暴政”是滋生恐怖主義的土壤,要從根本上杜絕恐怖主義就必須尋求和支持民主運動和民主制度在各個國家和各種文化下的發(fā)展,美將朝鮮、伊朗、古巴、緬甸、白俄羅斯、津巴布韋六國列為“暴政據(jù)點”?!安际仓髁x”是美國在反恐旗號下謀求世界霸權(quán)的政策綱領,在軍事上美國大力擴充攻防兼?zhèn)涞奈溲b力量,部署國家導彈防御系統(tǒng),實施“先發(fā)制人”打擊戰(zhàn)略,發(fā)動阿富汗戰(zhàn)爭和伊拉克戰(zhàn)爭,擴大美國在中亞和中東的前沿軍事存在,鞏固和拓展美國戰(zhàn)略與經(jīng)濟利益。在政治上美國大力推廣美國式的自由和民主,在外交上美國奉行以其為主導的大國協(xié)調(diào)和多邊合作的同時推行單邊主義。美國推行布什主義,使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受到更大挑戰(zhàn)。2003年3月巴勒斯坦民族權(quán)力機構(gòu)進行改革,設立總理職位并組成新內(nèi)閣。4月30日中東問題四方會議代表分別向巴以雙方遞交“路線圖”計劃文本,并公布“路線圖”計劃內(nèi)容。6月4日巴以美三方在約旦紅海港口城市亞喀巴舉行峰會,宣布“路線圖”計劃正式啟動。“路線圖”計劃主要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公布之日至5月)巴以雙方實現(xiàn)?;穑头綄⒋驌艨植阑顒?,進行全面的政治改革,建立新的政治體制,并在安全問題上與以合作。以方則應撤離在2000年9月28日以后占領的巴方領土,凍結(jié)猶太人定居點的建設,拆除2001年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點,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恢復正常。第二階段(2003年6月至12月)為過渡期重點是在2003年底建立一個有臨時邊界和主權(quán)象征的巴勒斯坦國,此后的兩年為第三階段,即在2005年完成巴以最終地位談判并達成協(xié)議,建立巴勒斯坦國。為落實“路線圖”計劃,巴以首腦曾多次舉行會晤,巴激進組織也一度宣布?;?。由于以色列堅持其強硬政策,導致巴以沖突再起,和平努力再次受挫。2003年9月巴以和談中斷,“路線圖”計劃擱淺。2003年12月沙龍?zhí)岢鲆粋€單邊行動計劃,并根據(jù)此計劃于2005年8月開始從加沙地帶撤離,但這一計劃不僅徹底推翻自奧斯陸協(xié)議簽署以來確立的“以土地換和平”的中東問題和談方式,與“路線圖”計劃也有著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

(三)奧斯陸協(xié)議是1993年在奧斯陸簽訂的協(xié)議,1993年在挪威的撮合下巴以雙方在奧斯陸經(jīng)過歷時數(shù)月的14次秘密談判,此次談判史稱“奧斯陸和談”,是巴以雙方首腦的首次直接會談。就實現(xiàn)初步和平取得實質(zhì)性重大突破,最終在加沙和杰里科首先自治等問題上達成原則協(xié)議,9月13日巴解組織和以色列在美國白宮南草坪正式簽署《臨時自治安排原則宣言》(即奧斯陸協(xié)議)。根據(jù)1947年11月聯(lián)合國關于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號決議規(guī)定,在巴勒斯坦地區(qū)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猶太人同意決議并建立“以色列國”,阿拉伯國家反對該決議未在規(guī)定地區(qū)內(nèi)建立阿拉伯國,此后阿拉伯聯(lián)盟國家與以色列之間便發(fā)生多次戰(zhàn)爭。奧斯陸協(xié)議是指1993年8月20日以色列總理拉賓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阿拉法特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秘密會面后達成的和平協(xié)議,9月13日雙方于美國白宮草坪簽署《臨時自治安排原則宣言》,被認為是以巴和平進程中的里程碑。但在協(xié)議簽署后兩年里拉賓遭以色列極端分子剌殺,其后巴勒斯坦極端勢力亦連續(xù)發(fā)動針對以色列的襲擊事件,街頭沖突逐漸演變成雙方武裝對抗,奧斯陸協(xié)議的執(zhí)行遭無限期擱置。1993年9月《奧斯陸協(xié)議》的簽訂更讓人們以為和平近在咫尺,然而兩年后一聲槍響,以色列總理拉賓的遇刺打破和平的夢想。單邊行動計劃是指在巴以和談失敗、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實施受阻的情況下以色列單方面實行“脫離”巴勒斯坦人的計劃,2003年11月以色列總理沙龍首次提出“單邊行動”計劃的意向,并于12月底開始擬訂相關方案,這一計劃出籠后遭到以國內(nèi)極右勢力的強烈反對。為繼續(xù)推行其計劃,沙龍修改原計劃中一步到位的做法,決定分4個階段拆除加沙地帶全部21個猶太人定居點和約旦河西岸的4個定居點。2004年6月6日以內(nèi)閣通過這一計劃,6月9日以政府公布實施計劃的時間表,計劃在2005年底前完成這4個階段的撤離工作。2004年9月14日以色列安全內(nèi)閣在沙龍的主持下通過定居者補償方案,9月26日司法部公布包括定居者獲得補償金的規(guī)定等150多項條款的執(zhí)行草案。10月24日以色列內(nèi)閣通過撤離賠償法案,該法案對單邊行動計劃中撤離的定居者作出具體的賠償規(guī)定。2004年10月26日以色列議會進行表決,以簡單多數(shù)通過單邊行動計劃。

(四)2004年11月3日以色列議會一讀通過沙龍?zhí)峤坏某冯x賠償法案,根據(jù)規(guī)定時法案獲得議會通過后才能正式成為法律,一旦該法律生效,沙龍將有權(quán)下達撤出定居點的命令。為了使撤離賠償法案在議會順利通過,以議會財經(jīng)委員會將賠償金額從原來的約7.5億美元提高到10億美元。2005年2月16日以色列議會通過單邊行動計劃的撤離賠償法案,從而為該計劃的實施提供法律保證。同年8月7日以色列內(nèi)閣以17票對5票的表決結(jié)果,最終通過從加沙地帶撤離的單邊行動計劃第一階段行動計劃。根據(jù)這一計劃時以色列將單方面從其在1967年中東戰(zhàn)爭中占領的部分巴勒斯坦土地上撤出,重新部署以國防軍,并重新確定部分猶太人定居點的位置,建立一條以色列更容易防守的“安全邊境線”,該計劃的核心是通過撤出所有位于加沙的定居點和部分加沙的定居點來實現(xiàn)與巴分離。2003年9月6日巴勒斯坦民族權(quán)利機構(gòu)主席阿拉法特通知巴勒斯坦立法委員會,他已經(jīng)接受總理阿巴斯的辭職請求。同日以色列導彈襲擊加沙城,造成哈馬斯精神領袖亞辛受傷,美國要求有關各方保持冷靜,并承諾繼續(xù)推進中東和平“路線圖”的實施。白宮發(fā)言人麥克萊倫6日發(fā)表聲明說:“我們正密切關注該地區(qū)的局勢,我們的代表正在同有關各方進行接觸,在這關鍵時刻各方仔細考慮行動后果是至關重要的?!丙溈巳R倫表示美國仍保持對中東和平的承諾,他說:“我們?nèi)猿兄Z執(zhí)行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與以色列、巴勒斯坦、尋求和平的阿拉伯國家以及中東問題四方伙伴一起努力,以實現(xiàn)布什總統(tǒng)在2002年6月24日所描繪的前景規(guī)劃?!奔s旦強烈譴責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創(chuàng)始人、精神領袖亞辛的暗殺行動,指出以色列的這一暗殺企圖是對中東和平進程的真正威脅。約旦外交大臣馬阿謝爾說:“以色列對亞辛的暗殺行動對和平進程構(gòu)成真正威脅,以色列無論出于何種動機,這種行動都是不可接受的?!瘪R阿謝爾還指責以色列對哈馬斯領導人實施的一系列“定點清除”行動旨在使國際社會為實現(xiàn)中東和平所進行的努力歸于失敗。約旦新聞大臣謝里夫也譴責以色列對亞辛的暗殺行動,稱這是一個令人焦慮的事態(tài)發(fā)展。他說約旦反對任何破壞和平進程的行動。

(五)以色列空軍6日向加沙城北部一棟3層樓的民房發(fā)射導彈,正在房內(nèi)的亞辛在空襲中受傷,但沒有生命危險,正在醫(yī)院接受救治,另有17名巴平民在空襲中受傷。以色列安全官員承認以軍襲擊的目標正是亞辛和其他哈馬斯高級官員,哈馬斯領導人表示將對以色列發(fā)動報復性襲擊。在巴總理阿巴斯辭職后巴勒斯坦首席談判代表埃雷卡特說他擔心以色列將加強對巴勒斯坦人的軍事打擊,以回應阿巴斯辭職。巴立法委員哈南·阿什拉維也認為阿巴斯辭職是“危險的事情”,將對巴勒斯坦內(nèi)部局勢及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的實施產(chǎn)生重大影響。以色列總理沙龍辦公室6日發(fā)表聲明說以色列不會與阿拉法特重新任命的任何新政府談判,美國官員也曾警告說如果阿巴斯政府垮臺,美國將不再支持巴勒斯坦建國。另據(jù)巴勒斯坦官員透露稱埃及特使很快將抵達拉馬拉,為調(diào)解阿拉法特與阿巴斯之間分歧做進一步努力。巴勒斯坦輿論認為阿拉法特有可能再次任命阿巴斯為總理,組建為期三個月的過渡政府,直至新政府成立,但也可能任命巴勒斯坦立法委員會主席庫賴或其他人為新總理。巴勒斯坦臨時政府總理阿巴斯的辭職使美國在推行“和平路線圖”的努力遭受重創(chuàng),但美國方面仍堅持其立場,表示將堅定地繼續(xù)推行“路線圖”計劃。白宮在一份簡報中表示:“我們將和以色列、巴勒斯坦、阿拉伯世界的愛好和平的人民以及其它3個‘路線圖’的發(fā)起國一起努力,繼續(xù)推行這項和平計劃。”布什的發(fā)言人斯科特在該政府報告中稱:“美國希望巴勒斯坦議會繼續(xù)支持阿巴斯與恐怖主義做斗爭,并給巴勒斯坦人民帶來更好的生活?!彼箍铺貜娬{(diào)說:“巴勒斯坦總理一職的設立是從為所有巴勒斯坦人服務,建立新的巴當局體制的目的出發(fā)的,并不只是為了某些恐怖分子的利益?!泵鎸Π退挂蚬铝⒍岢鲛o職的局面時美國仍然堅持敦促阿拉法特“靠邊站”,以便阿巴斯能掌握巴勒斯坦實權(quán),對巴方恐怖組織進行有效打擊,這是美國推行“和平路線圖”計劃的核心策略。對于阿巴斯提出的希望美國停止對阿拉法特施壓的要求時美國未予理睬,華盛頓始終認為阿拉法特是麻煩之一,并稱阿拉法特無力解決中東問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總理阿巴斯于2003年9月6日辭職,據(jù)國際在線的綜合報道稱國際社會當天紛紛對此做出反應,認為這一事件使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面臨嚴重打擊。

(六)以色列總理辦公室發(fā)表聲明稱以政府不會接受由巴民族權(quán)力機構(gòu)主席阿拉法特或其指定人選領導的巴自治政府,以方不會與這樣的巴領導層打交道,多名以內(nèi)閣官員甚至威脅要驅(qū)逐阿拉法特。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說:“阿巴斯辭職意味著中東和平進程出現(xiàn)倒退。”歐盟負責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索拉納表示將立即前往中東地區(qū)以爭取消除危機,歐盟輪值主席國意大利外長弗拉蒂尼說:“歐盟對阿巴斯辭職表示嚴重關注,對巴領導層出現(xiàn)的不穩(wěn)定所帶來的嚴重風險表示擔憂。”英國外交大臣斯特勞稱:“阿巴斯辭職將使中東和平進程無法重新步入正軌?!狈▏忾L德維爾潘說:“歐盟國家對阿巴斯辭職表示遺憾?!彼€說:“‘路線圖’計劃是實現(xiàn)和平的唯一途徑,應立即重新啟動?!泵绹鴩涟踩块L里奇說:“‘阿巴斯的辭職不可避免地會延緩和平進程的發(fā)展?!倍砹_斯外交部發(fā)表聲明說:“俄羅斯希望在當下局勢下巴領導層能克服內(nèi)部分歧,俄羅斯仍然認為‘路線圖’計劃是解決巴以問題不可替代的模式。”阿拉伯國家聯(lián)盟和埃及呼吁巴勒斯坦各派別保持團結(jié),2004年6月2日埃及總統(tǒng)穆巴拉克提出一項新計劃,以打破巴勒斯坦問題僵局,結(jié)束以巴長期暴力流血沖突,推動處于“有圖無路”境地的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的實施。該計劃的要點包括:支持以色列總理沙龍?zhí)岢龅膹募由车貛С冯x的計劃;在得到以巴雙方安全承諾的情況下立即向加沙地帶派遣150到200名埃及軍事專家,幫助巴方在6個月內(nèi)培訓好3萬名安全部隊士兵,使他們能夠在以色列撤離加沙地帶后負責那里的治安;在以色列撤離后埃及將擔負起埃及與加沙地帶邊界的安全責任。埃方的新計劃一經(jīng)提出立即得到巴以兩國領導人的積極響應,同時英國、美國、德國、西班牙、法國等國家也都表示支持,并答應埃及提出的為裝備巴安全部隊提供所有必需的資金、設備和專家的要求。為保證該計劃得以順利實施,埃及還對以巴沖突雙方提出明確要求和前提條件:以方必須停止繼續(xù)侵犯巴勒斯坦人,把從加沙地帶全面撤離作為開始從1967年占領的巴勒斯坦土地上撤離的第一步,同時也把它作為分階段執(zhí)行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的開始;而巴方各派別則必須共同作出對以色列?;鸬某兄Z并嚴格遵守。此外埃及領導層近期將積極開展工作,安排巴勒斯坦各派別代表到開羅舉行會談,就這項新計劃進行討論。埃及還將努力促成沙龍與巴自治政府總理庫賴的會面。

(七)此間觀察家認為埃方提出的這一計劃是在以巴雙方都處于困境,而中東問題有關各方尚拿不出更好辦法的情況下提出的一個新的解決方案。該計劃從現(xiàn)實出發(fā),緊緊抓住以色列從加沙地帶撤離這一點為突破口,大膽地提出直接介入的想法。如果這一計劃能順利進行,必將為推動“路線圖”計劃的實施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但觀察家同時指出只有有關各方共同努力,甚至有時必須做出重大的讓步和犧牲,才能為實現(xiàn)最終和平創(chuàng)造條件,否則再好的計劃和方案都將逃脫不了最終失敗的厄運。2004年11月5日歐盟首腦會議發(fā)表聲明,表示在阿拉法特健康惡化的情況下將與巴勒斯坦人民站在一起,并重申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是解決中東問題的有效途徑。聲明說:“歐盟首腦會議鼓勵巴勒斯坦領導人在此情況下要有強烈的責任感,維持巴勒斯坦自治機構(gòu)的正常運轉(zhuǎn),希望巴勒斯坦未來的合法領導人將堅決致力于中東和平?!睔W盟領導人在聲明中重申堅持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支持建立一個主權(quán)獨立、經(jīng)濟自立并與以色列和平相處的巴勒斯坦國。歐盟現(xiàn)任輪值主席國荷蘭首相巴爾克嫩德5日在新聞發(fā)布會上說:“在阿拉法特病情危急的時刻不適宜對后阿拉法特時代的中東局勢做任何臆測,但是歐盟將繼續(xù)與巴以雙方保持接觸,繼續(xù)致力于‘路線圖’計劃?!睔W盟負責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索拉納在5日說:“希望巴勒斯坦人民在此痛苦的、困難的時刻保持團結(jié),歐盟將盡最大努力使‘路線圖’計劃成為現(xiàn)實。落實‘路線圖’計劃是實現(xiàn)巴以和平、推進中東和平進程的唯一途徑,為了避免‘路線圖’夭折,國際社會必須采取有效的挽救措施?!奔s旦等阿拉伯國家不斷發(fā)出呼吁,要求美國、歐盟和其他有關方面確保巴以?;饏f(xié)議的履行,并推動雙方繼續(xù)談判,認真執(zhí)行來之不易的“路線圖”計劃。值此嚴峻關頭時美國如何動作尤其關鍵,華盛頓方面已經(jīng)明確表示如果巴立法委員會不通過對阿巴斯的信任投票,美國將撤出對“路線圖”計劃的支持,隨后巴方?jīng)Q定推遲表決議程??嘤谝晾藛栴}的掣肘和大選前的紛亂,布什政府在處理巴以爭端上除施壓之外已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巴以能否完成繼續(xù)按“路線圖”重開和談不僅關系到巴以之間的安全與和平大計,也對中東和談其他環(huán)節(jié)的成敗關系重大。在巴以和平“路線圖”陷于危難之際國際社會應責無旁貸地公正介入,并加大干預力度,否則坎坷多艱的中東和平前途將不堪設想。

贊吉王朝的歷史沿革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望谟县| 磴口县| 淮安市| 忻城县| 洪泽县| 大姚县| 阿图什市| 济阳县| 乌兰察布市| 健康| 闻喜县| 富民县| 哈密市| 阳江市| 土默特左旗| 香港| 崇文区| 响水县| 屏山县| 卫辉市| 定襄县| 元阳县| 樟树市| 卓资县| 黑河市| 屏东县| 崇阳县| 库尔勒市| 西乡县| 淮安市| 正宁县| 舞钢市| 衡水市| 黄龙县| 渝中区| 德化县| 昌都县| 韶山市| 密山市| 剑河县| 开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