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哲學史》筆記(笛卡爾:上)
哲學史是最好的哲學導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謝林

? 本文自用,內容是謝林《近代哲學史》的讀書筆記和邏輯梳理。

? 笛卡爾無疑是西方近代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他的哲思(比如普遍懷疑的觀點)充分地體現了法國民族的革命精神。哲學在他的革命下儼然回到了第二個童年。
一、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
? 如果要理解我思故我在,就必須先明白笛卡爾的普遍懷疑。
? 人們說:“哲學是一門徹底地從頭開始的科學”。什么叫從頭開始呢?用笛卡爾的話說就是:暫時懷疑一切。不像一些初級的數學和自然科學,笛卡爾不準備從不證自明的公理開始,一步步推導出這個體系。他的思路是:先暫時懸置起所有不能被充分證明的命題(數學公理也一樣),直到找到一個不能被反駁的點,并以此點為基礎(或者是第一位的東西),搭建人類知識體系。
? 在普遍懷疑的過程中,笛卡爾一路披荊斬棘,先后懸置起了周圍世界、自己的身體、數學原理等等。人類的認識中似乎沒有東西是不可被懷疑的,但笛卡爾最終還是找到了那個關鍵的點——“我存在”。
? 對此,笛卡爾的論證遵從一下形式:
1、我懷疑我的存在。
2、我懷疑我的存在的前提是我存在,因為1、中已經將“我”作為主詞。
3、如果我不存在,我也就無法懷疑我的存在。
4、因此我存在。
? 上述論斷即“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笛卡爾的這一結論確確實實地讓哲學得到了真正的自由,畢竟他的普遍懷疑意味著哲學不必再依靠其他學科的權威而能真正的從頭開始思考、審視一切。
? 但是一切并沒有看上去那么完美,謝林緊接著便指出了一些問題。
二、對我思故我在的分析。
? 首先,我們如果對“我思考”進行懷疑,就會發(fā)現“我思考”其實已經預設了三個東西:
1)一個在我之內進行思考的東西,比如現在正進行著懷疑的東西;
2)一個反思著這個思考或懷疑的
東西;
3)后者認識到前者與它是同一的;
? 只有達成了這三點,我們才能說“我思考”。因此,笛卡爾賦予我思故我在的并沒有那么穩(wěn)固,甚至可以說是盲目的。我們說一個東西是盲目的,當且僅當它的可能性不先于它而存在。我們也可以說,我思故我在構建的基礎并沒有什么嚴格的客觀性。
? 如果我們想一想“我如何能相信一個外在于我的東西存在”這個問題,我們就會發(fā)現,這種針對與外部事物的懷疑是難以克服的。我無法像推出我存在一樣推出某一物外在于我而存在。我只能說,某物作為被懷疑的對象,以某種方式存在,而不能說它無條件地存在。而且,我也無法證明這個事物是外于我的。
? 所以,不管是我存在還是物存在,在笛卡爾這里都難以到達客觀性。并且我存在和物存在都是一種盲目的存在,沒有一種確定性。它們成了不得不被我表象的東西。
三、擔保人
??笛卡爾這樣極有可能走向徹底的唯心主義,并主張事物不是客觀地在我們之外存在著,而是僅僅在我們之內存在著。但他不愿意走到這一步,由于表象自身并不提供任何擔保,所以笛卡爾需要一個擔保人來保障他關于外物的表象是真的。
? 于是笛卡爾找到了祂(由于宗教敏感,以下統(tǒng)一稱作華子)作為擔保人,希望華子既能帶來確定性,又能帶來客觀性。
? 所以現在的問題就是:如何證明華子存在。

寫的爛請多包涵,下期主要講笛卡爾對華子的證明和其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