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錯覺,為什么我們從未獨立思考|無知是什么

個人推薦指數三星,作者[美] 史蒂文·斯洛曼 / [美] 菲利普 ·費恩巴赫 。不是太推薦閱讀這本書,要想知道什么是錯覺,更加推薦閱讀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
無知是什么?
我做一個推理,假設無知存在,那么必定存在它的反面有知。那么世界必定有一個個體或者一個集體是有知的。從個體上來說,一個人連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的問題都不清楚,一個人對自身以外的對13個學科下的506專業(yè)其中某一個專業(yè)所有知識都不能說有知。從某一個集體上來說,知識只是一個暫時的狀態(tài),今天的所有的知識和明天所有知識在總量是相差巨大的,集體一天的知識吸收量遠小于世界知識的產生量。再加上量子力學的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否定了機械論的存在,表明了不確定性事件是存在的。在經濟學上,人是有限理性的,因為人所掌握的信息是有限的,不是全知全覺。所以有知根本就不存在(不涉及宗教),沒有黑,哪來的白。有知不存在,無知也不存在,只是知道與不知道罷了。
何為知識的錯覺?、
知識的錯覺。作者用一個生活中大部分人不知道抽水馬桶的原理的論據,證明個人所涉及的知識十分淺薄,與世界真實的復雜性相比不過皮毛而已,人類對目前已知事物的了解少得可憐,卻常常自負地認為自己無所不知。個人高估了自己對事物的理解,把存在課本、期刊、權威典籍中的公式與模型結論拿來,錯認為這是自己的知識,即大家共同都知道的事情,我也知道。而不是基于自己的思考與邏輯推理,把內化知識與外在知識相互混淆。最典型的就是讀一些書,記住了一些專有名詞,就誤認為這是自己的知識。
在人們知道什么后,會無法想象現(xiàn)在自己不知道什么會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書中提到一個概念,知識的詛咒,我們遇到一些術語的時候,很容易將自己能夠看懂的,就誤以為你訴說的對象一定也懂。我們無法分清楚什么在自己腦袋里,什么在別人腦袋里,也就是我自己這么想,別人一定也這么想。這也就是為什么你想與周圍的人溝通卻往往發(fā)現(xiàn)別人不懂你的意思,特別是存在學歷差異的的時候。
每一代人的出生都是加速獲取前人所知的知識的過程,我個人認為把別人的知識拿來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不是什么可恥的事情,畢竟大家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如果完全靠自己的獨立思考是不現(xiàn)實的,印度最有名的數學家拉馬努金的故事,沒受過高等教育,在條件落后的印度完全靠自己獨立思考,他15歲時,朋友借給他英國數學家卡爾(G. Carr)寫的《純粹數學與應用數學概要》一書。該書收錄了代數、微積分、三角學和解析幾何的五千多個方程,但書中沒有給出詳細的證明。他一個人證明了書中的大部分方程。獨立完成了古人幾千年的工作,后來還是在哈代這位伯樂的發(fā)現(xiàn)幫助下,把他接到英國,他33歲去世,如果哈馬努金出生在英國,更多的學習前人的知識基礎,把精力的花在未來的未解的數學證明上,他將取得更大的成就。一個人的獨立思考要避免落入閉門造車的境地。
聰明是什么?
學生時認為一個人在語言、數理邏輯、空間、音樂、認知與適應自然、肢體運動、人際關系和內省方面表現(xiàn)優(yōu)秀,則認為這個人聰明。后來年紀稍大會思考聰明與智慧的區(qū)別,智慧則更帶有一種心智(獲得知識、應用知識、抽象推理的能力)的成熟。這本書中的觀點是我們的大腦只是我們思考的一環(huán),在這之外還有我們的身體和這個世界。除了大腦之外,知識的傳播還要經由整套系統(tǒng)才得以完成。思維不止活躍在腦內的舞臺上,它還負責調動儲存在大腦、身體以及世界各地的知識以成就智慧的行動。換句話說,心智并非附屬于大腦的一部分。恰恰相反,大腦是心智的一環(huán)。大腦及其他相關部件都是受心智操控,用來處理信息的工具。智慧是我們能借用外物(比如互聯(lián)網,機器等工具)和與群體的協(xié)作方式方式解決問題。因為我們能獲取的絕大多數知識和技能都是有限的,絕大部分都儲存在他人身上。
我是如何獲取知識的?
主要說一些我主要獲取知識的渠道吧,也就是說我的信息源,都是一些非常普通的。
1亞馬遜kindle網,能夠根據你的閱讀記錄人工智能推薦許多相似的書籍,這就像你在實體書店里面逛,偶遇了一本你喜歡的書的感覺。
2豆瓣和配套的油猴下載插件,能夠非常方便的找到書的評論和下載資源。
3看別人開的書單,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過程,自己不喜歡開書單,但是喜歡別人開的書單。
4Google,不解釋。
5YouTube,搜索各種想學的技能都能找到視頻,教學都非常詳細。還能找到youtuber推薦的高分書視頻。
6RSS訂閱,音頻訂閱用的是pocket cast客戶端,文字訂閱源用的feedly客戶端,音頻用的多,文字用的少,用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不同領域的高質量音頻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