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歌自苦 海岳咸通 3 歸義or利益?賭桌上的涼州(上)


河西淪落百余年,路阻蕭關(guān)雁信稀。賴得將軍開舊路,一振雄名天下知——《張淮深變文》
這里的“開舊路”,指的便是長安-蕭關(guān)-涼州的河西舊路。緊接上回絲綢之路話題,安史之亂后,唐廷無力控制西域,絲綢之路主線轉(zhuǎn)往北方靈州道。直至咸通二年,唐廷抽調(diào)2500鄆州兵與張氏歸義領(lǐng)導(dǎo)的“反土蕃協(xié)會”東西夾擊,攻下涼州,河西舊路重開。
吐蕃陷涼州, 張掖人張義朝募兵擊走吐蕃, 唐因以義朝為節(jié)度使, 發(fā)鄆州兵二千五百人戍之。唐亡, 天下亂, 涼州以東為突厥、黨項所隔, 鄆兵遂留不得返。今涼州漢人皆其戍人子孫也——《新五代史》
涼州東距靈武千里,西北至甘州五百里。舊有鄆人二千五百為戍兵,及黃巢之亂, 遂為阻絕。超及城中漢戶百余,皆戍兵之子孫也——《宋史》

此后幾年間,唐朝中央政府、張氏歸義(張議潮、張淮深)、涼州嗢末圍繞涼州主導(dǎo)權(quán),各顯神通,展開博弈。世上本就沒有什么“孤忠”,利益決定立場。
要講清涼州牌桌上的故事,就要先說清,什么是“歸義”?
1.何為“歸義”
歸,女嫁也(歸化、歸屬、歸依);義,同“儀”(禮儀、儀容),“歸義”即體面的歸化。
在我看來,“歸義”本身不是什么好詞,所謂“魯有周禮,強(qiáng)齊歸義”;是一種漢地中央政府在無法獲取軍事權(quán)威支撐前提下,轉(zhuǎn)而委婉體面強(qiáng)調(diào)文化認(rèn)同的行為。是朝廷面對管不了、打不到、夠不著邊遠(yuǎn)勢力時,一種常玩的文字游戲。
早在西漢初期,針對歸附的匈奴舊將,就有“外國歸義,封者九十有余”的記載;再后來,“歸義”二字延伸到對其他北方少數(shù)名族首領(lǐng)的冊封,東漢時,曾在羌地筑“歸義城”。
外國歸義,封者九十有余——《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
本漢所筑,以招來諸羌之歸義者——《資治通鑒》胡三省批注

甘肅博物館中有魏歸義氐侯”金?。ㄈ龂の海?、“晉歸義羌侯”金?。ㄎ鲿x)、“晉歸義氐王”金?。ㄎ鲿x)。通過這三枚金印,不難發(fā)現(xiàn),駝紐是“歸義金印”的普遍標(biāo)配,表達(dá)了中央政府希望這些“歸義”首領(lǐng)像駱駝般平和溫順、任勞任怨的美好幻想。
2.豆盧即歸義
而各族中,與“歸義”二字淵源最深的要屬鮮卑人;西漢初年,匈奴單于冒頓擊敗東胡。東胡殘部,一支依托鮮卑山自保,成了鮮卑人;另一支,則依托烏桓山自保,成了烏桓人。烏桓與鮮卑語言文化相近。起初,鮮卑歸由護(hù)烏桓校尉節(jié)制,兩漢時期,多次參與對匈奴的戰(zhàn)爭。令朝廷始料未及的是,北匈奴被滅后,鮮卑人遷徙到匈奴舊地,借尸還魂,一舉成為東漢頭號邊患。朝廷不得不借助南匈奴牽制鮮卑發(fā)展。
鮮卑因此轉(zhuǎn)徒據(jù)其地。匈奴余種留者尚有十余萬落,皆自號鮮卑,鮮卑由此漸盛——《后漢書 鮮卑傳》
到了漢桓帝時期,檀石槐統(tǒng)一鮮卑各部,并拒絕了朝廷和親、冊封提議。熹平六年(177),朝廷、南匈奴聯(lián)軍遠(yuǎn)征鮮卑失利,鮮卑勢力達(dá)到全盛——檀石槐以右北平、上谷為界將鮮卑一分為三,每部約20邑。
朝廷積惠之,而不能制,遂遣使持印綬封檀石槐為王,欲與和親。檀石槐不肯受,而寇抄滋甚。乃自分其地為三部,從右北平以東至遼東,接夫余、濊貊二十余邑為東部,從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余邑為中部,從上谷以西至敦煌、烏孫二十余邑為西部,各置大人主領(lǐng)之,皆屬檀石槐——《后漢書》
光和四年(181),檀石槐去世,時年四十五歲,不久其子和連劫掠北地時,在廉縣被射殺。和連之子騫曼年幼,和連侄子魁頭繼位。魁頭一家兄弟三人,二弟扶羅韓、三弟步度根。騫曼長大后,與魁頭爭權(quán),致使鮮卑迅速分裂??^死后,三弟步度根繼承鮮卑首領(lǐng),扶羅韓分家,帶走數(shù)萬人,動搖了步度根的統(tǒng)治地位。
一系列的內(nèi)部動蕩,導(dǎo)致鮮卑勢力分化為三,西部是活動在太原、雁門一帶的步度根、扶羅韓,中部是高柳以東,代郡、上谷一帶的軻比能,東部是遼西、右北平、漁陽以東的素利、彌加、厥機(jī)。
建安十二年,曹操遠(yuǎn)征烏桓,張遼陣斬烏桓單于蹋頓。鮮卑各部莫不震懾,三部鮮卑通過閻柔居間,向曹操上供,并請求互市。“太祖皆表寵以為王”——先后有步度根封王,軻比能封附義王,厥機(jī)之子沙末汗封親漢王;素利、彌加為歸義王。
鮮卑三部中,作為“正統(tǒng)”的西部鮮卑,由于步度根與扶羅韓分家,實力大損;東部鮮卑方面,素利、彌加兵力最多,卻能力平平,不斷被周邊勢力蠶食;相比血統(tǒng),草原政治的更迭,更多是英雄崇拜的隱性傳承,軻比能出身鮮卑弱枝,卻因勇猛強(qiáng)健,裁決公正,廣受擁戴。袁紹占據(jù)河北時,大量中原人出逃,軻比能借機(jī)掌握了中原文字、兵甲制作、設(shè)立旌麾及鼓點進(jìn)退之法。自此,軻比能的中部鮮卑,逐步成為曹魏的最大外部威脅之一;曹魏先后由曹彰、梁習(xí)、田豫、秦朗等人采取“特別軍事行動”,抑制軻比能部發(fā)展。
軻比能本小種鮮卑,以勇健,斷法平端。不貪財物,眾推以為大人——《三國志》
對待鮮卑三部,曹魏采取羈糜、分化策略,而對三部以外的鮮卑部落,則大肆遷移收攏。外事方面,通過“胡蘿卜加大棒”——由閻柔、閻志兄弟唱紅臉,田豫、牽招唱白臉,實現(xiàn)對鮮卑三部的羈糜控制。田豫作為一位善吹偏哨的裁判員,出任護(hù)烏桓校尉時期間,扶植歸義王素利對抗軻比能。另一邊,代郡烏桓部落發(fā)生叛亂,軻比能、步度根借勢做局,干掉了扶羅韓;軻比能扶植扶羅韓之子泄歸泥上位,引起步度根不滿。
后代郡烏丸能臣氐等叛,求屬扶羅韓,扶羅韓將萬余騎迎之。到桑干,氐等議,以為扶羅韓部威禁寬緩,恐不見濟(jì),更遣人呼軻比能。比能即將萬余騎到,當(dāng)共盟誓。比能便于會上殺扶羅韓,扶羅韓子泄歸泥及部眾悉屬比能。比能自以殺歸泥父,特又善遇之。步度根由是怨比能——《三國志》
魏明帝時期,秦朗遠(yuǎn)征軻比能,泄歸泥反水,投靠曹魏,成為鮮卑第三位“歸義王”。魏明帝青龍三年,幽州刺史王雄派遣韓龍刺殺軻比能,暫時解決了鮮卑邊患問題。
西晉末年,匈奴別部劉淵在離石自立,定國號為漢;受并州刺史司馬騰邀請,鮮卑首領(lǐng)拓跋猗迤兩次馳援,擊退劉淵。被西晉授予大單于稱號,并賜下金印紫綬。1956年,考古人員在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盟涼城縣蠻汗山南部沙虎子溝發(fā)現(xiàn)一處窖藏,內(nèi)有“猗?金”四獸紋飾牌,及“晉鮮卑歸義侯”金印。

到了北魏開國,后燕“北地王”慕容精的后人降魏,拓跋珪將這一支慕容旁支賜姓豆盧,豆盧就是鮮卑語“歸義”的意思。
中山敗,歸魏,北人謂歸義為“?豆盧”,因氏焉
3.短命的天德歸義軍
到了唐代,以豆盧、歸義為名,行冊封事例屢見不鮮——
武周時期,朝廷設(shè)置豆盧軍,治所為沙州;
豆盧軍在沙州城內(nèi),管兵四千三百人,馬四百匹
開元年間,南詔王皮邏閣接受唐廷冊封,賜名“歸義”;
天子詔賜皮邏閣名歸義
初唐時,曾設(shè)置安置新羅人的歸義州;
以新羅戶置,僑治良鄉(xiāng)之廣陽城??h一:歸義。后廢
開元二十年,奚酋長李詩、瑣高等率眾投唐,李詩被封為歸義王、歸義州都督;
信安王(李)祎奉詔討叛奚。奚酋長李詩、瑣高等以其部落五千帳來降。詔封李詩為歸義王兼特進(jìn)、左羽林軍大將軍同正,仍充歸義州都督,賜物十萬段,移其部落於幽州界安置
安史之亂時期,史思明也曾被唐肅宗封為歸義王;
肅宗大悅,封(史思明)歸義王、范陽長史、御史大夫、河北節(jié)度使,朝義已下并為列卿,秀巖云中太守,以其男如岳等七人為大官
而840年后,黠嘎斯擊敗回鶻,后者分崩離析;南遷內(nèi)附(各率其眾抵天德塞下)的回鶻首領(lǐng)嗢沒斯納上投名狀,誘殺無意歸附的回鶻宰相赤心;在李德裕的運(yùn)作下,會昌二年五月,嗢沒斯被賜名李思忠,封歸義軍使,即歷史上的天德(回鶻)歸義軍。
會昌二年十二月,天德歸義軍參與了唐廷對烏介汗的戰(zhàn)略決戰(zhàn);烏介汗敗亡后,李思忠赴長安永樂坊當(dāng)了“寓公”,天德歸義軍隨即遭遇肢解;李德裕牽頭分流安置,將歸義精銳打散,調(diào)撥各地藩鎮(zhèn)(分隸諸道),其余兵士按回鶻、沙陀、契芘,分而治之。(停歸義軍敕書)
左監(jiān)門衛(wèi)上將軍兼撫王傅,兩慕其奉;賜第永樂坊,分其兵賜諸節(jié)度
朝廷提褲子不認(rèn)人,自然引發(fā)回鶻人為首的天德歸義軍不滿,四十三位酋長牽頭,率三千歸義軍占領(lǐng)滹沱河大營,武裝抗議;遭河?xùn)|節(jié)度使劉沔屠殺,存在僅八個月的天德歸義軍自此銷聲匿跡。
虜人憚隸食諸道,據(jù)滹沱河叛,劉沔坑殺三千人
“分隸諸道”的天德歸義軍,則作為地方軍的王牌,活躍在咸通朝的角角落落,王式平裘甫、高駢南征北戰(zhàn)、康承訓(xùn)破龐勛、還有幽州大王李可舉,都能見到曾經(jīng)天德歸義軍的身影。到后來,一位叫李國昌的國姓爺,獲得了“大酋長”的稱號,整合代北三部,擁兵自重,襲擾河?xùn)|。朝廷組織“沙陀包圍網(wǎng)”,回鶻、吐谷渾、契芘組成聯(lián)軍,圍剿沙陀,昔日歸義戰(zhàn)友,自此兵戎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