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5000年繪畫史——歷代名家:五代·董源
董源(約937—約962),字叔達,洪州鐘陵(今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鐘陵鄉(xiāng))人。五代繪畫大師,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與李成、范寬,并稱“北宋三大家”。曾任南唐北苑副使,人稱董北苑。南唐滅亡后,進入北宋。宋朝初年,去世。

?
南唐時期,曾任北苑副使,人稱“董北苑”。南唐滅亡后,進入北宋。擅于山水畫,兼工人物、禽獸。其山水初師荊浩,筆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實景入畫,不為奇峭之筆。疏林遠樹,平遠幽深,皴法狀如麻皮,后人稱為“披麻皴”。山頭苔點細密,水色江天,云霧顯晦,峰巒出沒,汀渚溪橋,率多真意?!捌降煺?,唐無此品”(米芾)。
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圖》《瀟湘圖》《夏山圖》《溪岸圖》《寒林重汀圖》《龍宿郊民圖》《平林霽色圖卷》等。

?
《瀟湘圖》
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國山水畫的成熟階段,形成了不同風(fēng)格,后人概括為“北派”與“南派”兩支。董源的《瀟湘圖》被畫史視為“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董源現(xiàn)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圖》《瀟湘圖》《夏山圖》《龍宿郊民圖》《溪岸圖》等圖。其中《瀟湘圖》卷,五代,縱50厘米,橫141厘米,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明代自董其昌后,睢陽袁樞(袁可立子)成為收藏董源、巨然作品的集大成者,董、巨藏品之富勝過董其昌,惜由于明亡袁樞抑郁絕食而死,藏品流散。王時敏《煙客題跋·題自畫關(guān)使君袁環(huán)中》:“環(huán)翁使君,既工盤礴,又富收藏。李營丘為士大夫之宗,米南宮乃精鑒之祖,故使荊、關(guān)、董、巨真名跡歸其家?!?/p>
?

?

?

?

?

?

?
《瀟湘圖》畫的是江南景色。畫中山巒連綿,,云霧暗晦,山水樹石都籠罩于空靈朦朧之中,顯得平淡而幽深,蒼茫而深厚。岸邊船上有幾組人物,遠處坡下有張網(wǎng)的漁人和船只。此畫以花青運以水墨,清淡濕潤,山石用筆點染,而山坡底部用披麻皴,顯得渾厚滋潤,江南山水的草木繁盛,郁郁蔥蔥俱得以表現(xiàn)。董源的山水畫對后世的文人畫影響巨大,宋代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稱,董源畫法“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xùn)”,對其評價很高。?
?
《溪岸圖》
董源《溪岸圖》筆墨與傳世五代作品《高士圖》和《江行初雪圖卷》相似。單國霖告訴記者,“當(dāng)時,啟功先生、傅熹年先生均將此作認定為北宋初期五代末期。大都會博物館后來為這張畫做了一個紅外線檢測,發(fā)現(xiàn)這張圖畫經(jīng)過3次裝裱,3次補的絹都不一樣。而且,其上還有南宋賈似道、明末袁樞等人的印章?!断秷D》曾經(jīng)在20世紀(jì)40年代被徐悲鴻收得。張大千得知《溪岸圖》現(xiàn)身,便托人轉(zhuǎn)告徐,愿意用自己任何收藏與之交換《溪岸圖》。不過,在張大千得到這幅令他愛不釋手的古畫之后的若干年,他又將之帶出國去賣給了書畫經(jīng)營商、大收藏家王季遷。直至20世紀(jì)80年代,王季遷才將此畫出手賣給了華人企業(yè)家唐氏。最后,由唐氏出面捐給大都會博物館。?

?
《夏山圖》
五代 董源 絹本 水墨淡設(shè)色 縱49.2厘米 橫313.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五代宋初對董源的山水畫成就并不重視,北宋米芾對他的畫作了極高的評價,明代的董其昌對董源則是推崇備至,將董源作為山水畫發(fā)展史上的正宗對待,又把董源同王維、李成、米芾、元四家前后貫穿,組成文人畫系?!断纳綀D》構(gòu)圖從高遠取景,整幅重嵐疊岡,淵渚煙汀,樹木華滋,牛群放牧,一派江南山鄉(xiāng)氣象。畫中樹木、山石,全用墨點簇皴而成,樹木濃重厚實,有蔥郁繁茂之感,山石用雨點皴法,干筆、濕筆、破筆、濃淡相參,極盡變幻莫測之奇。此畫曾經(jīng)明末袁樞收藏。

?
《夏景山口待渡圖》

?

?

?

?

?
《夏景山口待渡圖》描寫江南夏天景色。起首處水面浩渺,扁舟隱現(xiàn),并且沙坡剔細草,塌下溪流縈繞,布景空靈。中幅結(jié)構(gòu)縝密,先是山峰層丘疊壑,焦墨大披麻皴,其中有些顯得高厚雄壯。之后由山巒過渡到平地,由高勢過渡到低勢,其間山麓溪回徑折,為山家出入沙路。過渡十分自然。平地間村墟煙落,茅屋隱約可見,夏木陰陰,疏朗挺直,且又竹叢雜間,鷗渚漁汀,犬牙相錯。緣溪小柳鬈鬈,畫法尤異。渡艇東西往來,搖曳于滄波窈靄間,于是點出主題。待渡人物,有著紅衣者。該圖山勢重疊,緩平綿長,植被豐茂,水汽若蒸,岡巒清潤,林木秀密,構(gòu)思精細,設(shè)色雅淡。技法上以披麻皴為主,多用苔點,色彩淡雅,為典型的江南山水。

?
《寒林重汀圖》
此圖描繪江南水鄉(xiāng)風(fēng)景,表現(xiàn)高山與水鄉(xiāng)澤國之景致。隔前描繪寒林、汀渚、江水,下方以重墨擦染沙岸,細筆勾繪蘆荻。在寒林旁隱約見茅舍幾間,及依稀有六名扛行李的挑夫,在中部坡陀上寒林叢中露出村舍板橋,遠方溪水對岸也零星散布著江南特有的茅屋景色。再遠處溪岸重重,延伸至畫外。此圖皴筆粗,苔點則兼用渴筆、焦黑、亂鋒為素的空處相掩映,黑白對比變化多端。陰面以碎筆打點,或聚或散。垂柳分列面相之,運筆迅疾,力量飽滿。除長披麻外,復(fù)于岸之顧盼,村舍延,遠景近景連成一片,予人以一望無盡之感,是典型的董氏水墨江南景。乃難得的絕世佳作。有人因此稱其畫為“天下第一”的董畫。但古書畫鑒定大師張蔥玉說:是幅好畫!日本飛番閣,恐非董源,至遲亦北宋早期之物,畫手與趙干《江行初雪圖》相近。

?
《龍宿郊民圖》
《龍宿郊民圖》描繪了居住于江邊山麓的民眾慶賀節(jié)日的情景。圖中右側(cè)的兩座大山占據(jù)了畫面的大半,山頂且有礬頭。山下水面空闊,溪流蜿蜒,樹木茂密成林。山下的人家在樹頭掛起了燈籠,溪邊又有兩條舟船,上豎彩旗,數(shù)十人自岸及舟聯(lián)臂排列,似正在表演慶賀的歌舞。山下道路上點綴著一兩行人,似在趕路,又似在游覽。該圖中以兩重大山為主體,向畫面的縱深走去。左邊則是浩渺長江,也向畫面的縱深流去,使畫面很有深遠感。該圖在色彩的運用上也別具特色,作者將墨與青綠巧妙地合為一體,墨色和青綠色相得益彰卻不相礙。作者用墨筆勾勒渲染后,在坡面峰巒等處略敷青綠,頗有郁郁蔥蔥,草木繁茂之意。

?
這幅畫原來叫《龍繡交鳴圖》《籠袖驕民圖》,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來董其昌得到了它,董其昌是大力提倡南派山水的,所以特別喜歡董源的畫。他先后得到四幅董源的畫,就把自己的堂名叫做“四源堂”。他鑒定此畫是董源所作,并改名為《龍宿郊民圖》。愛新覺羅·啟功認為“龍宿郊民”應(yīng)當(dāng)理解為“太平時代首都居住生活的幸福之民”。董源是五代時南唐的畫家,那么,他所繪之景,應(yīng)該是南唐京城建業(yè)(今江蘇南京)郊外長江邊的景色。董源作北苑副使時,長期生活在金陵地區(qū),常年飽看江山景象,不斷體察山水物象,發(fā)之于筆端,最終留下了《龍宿郊民圖》。

?
主要成就
善用水墨繪煙云濕潤的江南山水,著色輕淡,不為奇峭之筆。山石用麻皮皴,上多礬頭、苔點,作峰巒出沒、云霧顯晦、溪橋漁浦、洲渚掩映的江南景色,超越唐人技法,在重彩山水畫中別啟蹊徑,后代推戴是南派山水畫的開山大師。善山水,兼工禽獸。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畫而不為奇峭之筆,記載說他山水多畫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無此品”。米芾曾盛贊其山水曰:“峰巒出沒,云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 五代的《畫鑒》里記載:“董源山水有二種:一樣水墨,疏林遠樹,平遠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樣著色,皴文甚少,用色濃古,人物多用紅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種皆佳作也?!北彼紊蚶ㄔ凇秹粝P談》中提到:“董源善畫,龍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山峭之筆”,又稱“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畫史上把董源、范寬、李成,稱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亦善畫龍,與荊浩、關(guān)仝、巨然同號四大名家,其中巨然得其嫡傳。米芾父子、趙孟頫、沈周、張宏、文徵明、董其昌等均受其影響,形成畫壇一大流派。傳世作品有《瀟湘圖》,今藏故宮博物院;《夏景山口待渡圖》,藏遼寧省博物館;《夏山圖》,藏上海博物館。

?
藝術(shù)成就
董源不僅以畫山水見長,也能畫牛、虎、龍及人物。所以作為山水畫家,董源也是不專一體的。宋人稱許其大設(shè)色山水景物富麗,宛有李思訓(xùn)風(fēng)格。但其最有獨創(chuàng)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運用披麻皴和點苔法來表現(xiàn)江南一帶的自然面貌,神妙地傳寫出峰巒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煙霏的江南景色。他用筆甚草草,近視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創(chuàng)造性。他的名作《夏景山口待渡圖》和《瀟湘圖》,將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間草木暢茂、云氣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其筆墨技法是與他所表現(xiàn)的特定景色充分適應(yīng)的。評論家王進玉稱,五代董源所創(chuàng)的披麻皴,是畫家根據(jù)真實生活場景與心靈感受,以及繪畫的切實需要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

?
宋代沈括稱他“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所畫山形,多是長江中下游一帶的丘陵,大都為坡陀起伏,土山戴石,很少作陡峭嶄絕之狀。這與較早于他的荊浩所表現(xiàn)的氣勢雄偉的北方山形正好成為鮮明的對比。董源很重視對山水畫中點景人物的刻畫,每每都帶有風(fēng)俗畫的情節(jié)性,有時實為全畫的題旨所系。雖形體細小,簡而實精,人物皆設(shè)青、紅、白等重色,與水墨皴點相襯托,別饒一種秾古之趣。其傳世作品還有《龍宿郊民圖》等。

?
董源所創(chuàng)造的水墨山水畫新格法,當(dāng)時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隨,后世遂以董巨并稱。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賞董巨畫派之外,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風(fēng)氣漸開。湯垕認為:“唐畫山水至宋始備,如(董)元又在諸公之上”,對董源有了新的認識。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吳門派,更奉董源為典范,明末“南北宗”論者雖然在理論上尊王維為“南宗畫祖”,但實際上卻是在祖述董源。元代黃公望說:“作山水者必以董為師法,如吟詩之學(xué)杜也”。清代王鑒說“畫之有董巨,如書之有鍾王,舍此則為外道”。董源在后世能夠產(chǎn)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山水畫史上是罕見的。

?
據(jù)畫史記載,董氏善山水,人物、云龍、?;ⅲ瑹o所不能,尤以山水畫最為著名,開創(chuàng)南派山水。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畫而不為奇峭之筆,記載說他山水多畫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無此品”。米芾曾盛贊其山水曰:“峰巒出沒,云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五代的《畫鑒》里記載:“董源山水有二種:一樣水墨,疏林遠樹,平遠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樣著色,皴文甚少,用色濃古,人物多用紅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種皆佳作也?!北彼紊蚶ㄔ凇秹粝P談》中提到:“董源善畫,龍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山峭之筆”,又稱“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擅畫水墨及淡著色山水,喜用狀如麻皮的皴筆表現(xiàn)山巒,上多礬頭(山頂石塊)苔點,多畫叢樹繁密,丘陵起杖,云霧顯晦和溪橋漁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后人稱其所作平淡天真,為唐代所無。也有設(shè)色濃重之作,山石皴紋甚少,景物富麗,近于李思訓(xùn)格調(diào),而較放縱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