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tama新聲:無知的善意最傷人


作者:謝楓華
封面:《水果籃子》
同人漫畫家桜去ほとり說,越是把“為了創(chuàng)作者”掛在嘴邊的人,就越是把創(chuàng)作者當成“不能自理的社交障礙”;并且這些人以此為前提想要做出來的服務,似乎都有點輕視創(chuàng)作者的意思。他希望這種傾向能夠得到制止。


電子書籍出版社 manGabito 社長平田學提出一個想法:如果在你喜歡的作家、編輯制作新作的時候,你可以通過通訊軟件實時看到進展、看到原稿、可以提出想法、對封面之類也能提出意見,用這種方式參與到書籍制作中來,還能讓自己名字出現(xiàn)在書籍制作人員名單上,你愿不愿意一個月付 100 日元?
平田希望通過這種做法,在書籍上市前盡可能提高質(zhì)量,讓書迷一起找錯字漏字,雖然一人只有 100 日元卻也是筆安定收益,收到錢自然可以實現(xiàn)閉環(huán)化,和書迷一同制作也能提升樂趣,還能依靠“中之人”效果增加關注者人數(shù)。如果一名作家能有 100 名出資參與制作的制作委員,那就非常有力了。

不過,即使是一般讀者,也都不太看好平田的這個創(chuàng)意。
漫畫家洋介犬便表示:對于那些有過作品被各路人馬踢了好幾年皮球最終付諸東流經(jīng)歷的作家,這個提案只怕要刺激他們的心靈創(chuàng)傷,讓他們沖到廁所開始嘔吐了。


新加坡國立大學日本文化副教授 Deborah Shamoon 在日本的明治大學舉辦講座,講述英語圈的少女漫畫文化。講座介紹中提到,日本的“少女漫畫”發(fā)展規(guī)模,在當今的世界上非常少見。但在上世紀 50 年代,英美的少女漫畫盛極一時,作品質(zhì)量也很高。然而,在那之后,英美少女漫畫逐漸蕭條,到了 80 年代,已經(jīng)難覓蹤跡了。

漫畫家高山瑞穗看到講座宣傳,回想起一位從中國到京都精華大學留學的女生。那位留學生的實力相當高超,畫風和作品內(nèi)容都明顯是有志于創(chuàng)作少女漫畫,然而分格卻不構(gòu)成少女漫畫,所以現(xiàn)在正被要求學習日本少女漫畫的分格手法。
高山一問,據(jù)說是日本以外的漫畫家?guī)缀醪淮嬖谏倥嬤@種東西,那位留學生也從來沒接觸過這種分格手法,不知該如何是好。
高山認為,日本少女漫畫之所以能夠成為少女漫畫,完全是因為分格。不管畫風多么少女,只要分格不是少女漫畫的風格,就總會讓人感到沉重僵硬。少女漫畫引發(fā)的革命,是把漫畫“從四角形里解放了出來”。
變形格子、用不完全圍住格子的線條分格、乃至連邊框線都沒有的分格。通過這些手法,作品世界從讀者手中的狹小紙面解放出來,如同羽毛一般將意識擴散到寬廣的空間。在高山看來,這就是少女漫畫所實現(xiàn)的表現(xiàn)。
其中,重要的是“視線誘導”和“跨頁構(gòu)圖”。讓讀者在無意識間認識到他們看不到的格子和閱讀順序,還有跨頁的“景色之美”,都至關重要。這可能和日本的水墨畫、屏風畫、隔扇畫一脈相承。
而少女漫畫中最重要的,還是文本,而非畫面。說極端一些,畫和分格,全都是“為了讓人讀獨白和臺詞”而存在的。這或許是少女漫畫在根基上有別于展現(xiàn)情景和動作的少年漫畫的一點。(當然,就算是少年漫畫,關鍵時刻也是以臺詞最為重要。)


本文僅供Anitama發(fā)表,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內(nèi)容。
原文地址:http://www.anitama.cn/article/68e3cfad33c81a39
官方網(wǎng)站:http://www.anitama.cn/
合作郵箱:bd@anitam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