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爭與和平》一周目觀后感

《戰(zhàn)爭與和平》終于昨天在一周目觀看完了,因為木魚大大的解說才有了興趣去看的

戰(zhàn)爭與和平一書的主要背景圍繞在拿破侖對俄的兩次戰(zhàn)爭下的俄國(指的是1805到1820年之間兩場衛(wèi)國戰(zhàn)爭),主要故事的發(fā)展圍繞上流社會的四大貴族家族的經(jīng)歷以及拿破侖對俄戰(zhàn)爭為主要故事舞臺為背景。
當然本書還有一條線圍繞著主角安德烈公爵和皮埃爾的思想探索展開,對于人生,對于戰(zhàn)爭,對于一切的一切,進行不斷的思考和探索...
本書內(nèi)容堪稱一部長篇史詩,我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才看完。

上卷主要講的一些大事包括男主皮埃爾獲得別祖霍夫伯爵家財產(chǎn)一夜成名、與庫拉金伯爵之女海倫結(jié)婚到離婚、安德烈公爵參加第一次衛(wèi)國戰(zhàn)爭,以及安德烈與娜塔莎的愛情等等。上卷主要是描寫四大貴族之間的生活和關(guān)聯(lián)。同時也描寫了安德烈好皮埃爾在進行思想探索時的不懈努力。
比如皮埃爾希望可以解救人類苦難,做出了加入共濟會,試圖解放農(nóng)奴之類的一些舉動,盡管有一些是失敗了。

本書也用了一些浪漫主義手法,比如說在戰(zhàn)爭時讓拿破侖這個角色與我們的主角安德烈相遇等等...

娜塔莎
上卷主要還講了娜塔莎和安德烈公爵的愛情。
娜塔莎出場的時候,是一個活撥亂跳,無憂無慮的少女,每次參加舞會,仿佛她就是舞會的主人,羨慕著自己哥哥的尼古拉的愛情。
娜塔莎和安德烈公爵的正式見面,是在皮埃爾的幫助下(助攻下),
一次舞會,因為娜塔莎沒有舞伴,非常尷尬,于是好心的皮埃爾希望安德烈可以成為娜塔莎的舞伴,于是就這么...

(PS:皮埃爾可憐的當了備胎)
那場舞會之后,安德烈和娜塔莎開始正式交往,最后決定成立婚姻,但是安德烈公爵說你必須要等我一年才可以,如果你肯為了我不為他人動心,我會嫁給你(大致意思)
當然,這是個flag
安德烈公爵走后,娜塔莎日思夜想,但是沒想到的是娜塔莎居然喜歡上了海倫的哥哥,阿利托那(但他只是個花花公子)。在海倫的慫恿下,甚至娜塔莎還想反悔婚約。
皮埃爾得知后,把他揍了一頓...
但是娜塔莎...心情失落,因為她才是個懵懂愛情的少女啊...悲哀
最后安德烈知道了,也離娜塔莎而去。
可憐的娜塔莎,在之后得了一場大病,之后便滿日愁容,含滿淚水,再也不是從前的那個無憂無慮的少女了。(最后皮埃爾再次見到娜塔莎時候發(fā)現(xiàn)她面色蒼白,完全沒認出來)
故事的最后,皮埃爾看見了一場彗星,預示著第二次的戰(zhàn)爭到來...


下卷
下卷的一開始,作者托爾斯泰開始正式議論戰(zhàn)爭,一改上卷風格,這一章開始講到拿破侖第二次對俄戰(zhàn)爭的導火索爆發(fā)。
這一章開始,戰(zhàn)爭戲份開始變多,圍繞著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片段進行描寫,加以作者本人的議論
主要大事情是老伯爵(安德烈之父)的去世,安德烈公爵受傷、俄羅斯人民撤出莫斯科、拿破侖進攻莫斯科、法軍對莫斯科的搶劫、海倫去世、安德烈和娜塔莎重逢和安德烈去世,皮埃爾被逮捕,法軍潰敗到皮埃爾和娜塔莎結(jié)婚為止。
下卷因為拿破侖對亞歷山大一世的不滿和自我膨脹攻打俄國,而一開始俄軍節(jié)節(jié)退敗最后導致莫斯科即將淪陷,莫斯科人民緊急撤離,這里主要圍繞娜塔莎一家的撤離為描寫。
小說還以對比描寫,把那些出戰(zhàn)的士兵和彼得堡的享樂,夸夸其談的貴族對比,顯得諷刺。
在軍營方面,還有各種各樣的黨派,對于接下來該如何作戰(zhàn),作者差不多搞出了9個派系。
比較諷刺的事情是,當拿破侖來到莫斯科,以為俄國人民會歡迎他,沒想到最后迎接他的是一座空城,最后法軍洗劫了莫斯科,并且一把火燒掉了它:

而安德烈在戰(zhàn)斗時候不幸遇到手榴彈而受傷,萬幸的事情是他遇到了娜塔莎一家。

冥冥之中二人相遇了,安德烈最終與娜塔莎互相選擇原諒對方的過錯,安德烈與娜塔莎一家度過了自己的最后時光。
在生命的最后幾天,安德烈在娜塔莎和他的妹妹瑪麗公爵小姐的注視下去世了...
小說是這么描寫的:

安德烈公爵在死亡之前的那一刻忽然明白:”死亡就是覺醒”
之后便去世了...
另一個主人公皮埃爾對于拿破侖的所作所為不滿難以理解,本來想刺殺拿破侖,但是沒想到因為救了一對母女而當做縱火犯抓了,
他變成了俘虜。
在變成俘虜?shù)臅r候,皮埃爾還目睹了許多人被處決的情況,在囚牢過程中,他忽然明白,這些所謂金錢地位什么的都是浮云,真正的,只要能吃能喝,有自由就是最滿足的。遇到了很多人,并且激發(fā)了他的思想探索,充滿了對真善美的向往。
最后他被救了,但是救下他的人力包括娜塔莎的弟弟:彼佳,但是他犧牲了!
彼佳
下卷主要塑造了像庫托佐夫和彼佳這樣的愛國者的形象。
彼佳是娜塔莎的弟弟,為了保衛(wèi)祖國,放棄上大學的機會,毅然選擇了踏上當軍人的道路。
在軍隊,他得到了庫托佐夫和多霍洛夫的表彰
但是,在一次戰(zhàn)斗中,子彈打穿了他的頭,帶走了這個年輕的生命。

故事的最后,拿破侖輸了,作者覺得就像是一場結(jié)束的戲。該落幕了。
作者舉了很多原因分析了戰(zhàn)況,法軍會輸?shù)脑虬ǘ砹_斯寒冷的天氣使得他們停滯不前等等。
作者提出了歷史的偶然性,對亞歷山大大帝和拿破侖進行分析,包括這個戰(zhàn)爭,以及歷史的發(fā)展。對于權(quán)力的解釋等等。
對于那些所謂的史學家的強牽附會對拿破侖進行諷刺。
故事的最后,作者又進行了大篇的歷史長論,當然一周目沒看懂多少。而且我跳過了好多。
不過作者向我們傳達了一個主題:愛

皮埃爾
以賽亞·伯林說,托爾斯泰筆下的皮埃爾·別祖霍夫是一個探索者的形象。我贊同這個觀點,而且認為皮埃爾探索的正是生活中的善與愛。這種善于愛是深刻蘊藏在人性之中,盡管我們可以從抽象的角度大致勾畫出一些圖景,可是這些都是非生活的善與愛。真正的善與愛,在于你發(fā)自內(nèi)心的生活方式、待人處事的態(tài)度。
我還認為,皮埃爾的探索者身份,是某種意義上的俄國知識份子先驅(qū)的寫照。這條線索就是是赫沃羅斯季寧公爵——十二月黨人。作者:達維多夫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02187/answer/25811208
來源:知乎


小說描寫了各種各樣的人,上從貴族皇帝,下至百姓奴隸,寫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他們的生活方式。
比如安德烈的父親,代表了愛國者的形象,雖然他對兒子很嚴格,一直板著臉,但是在兒子走前表現(xiàn)了父親的溫情。
又比如皮埃爾的妻子,海倫庫拉金,她所代表的那些上流社會的醉生夢死的那種人,她雖然很漂亮,但是卻和外國親王勾搭最后病死。
小說也用了許多心理描寫對人物刻畫。用了大量比喻的修辭,使得讀者易于理解。

說托爾斯泰是偉大的作家,哲學家,歷史家的確是如此。
原創(chuàng)。書我是一周目看完的,不足之處多多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