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河北邯鄲的一些村莊,村名中為什么有“城”字?
在我們的印象里,村莊的名字都是以村、鄉(xiāng)、屯、莊等來命名,如宋莊、趙廟鄉(xiāng)、東小屯、黃村、善各莊,
但河北省邯鄲市成安縣商城鎮(zhèn)的何橫城村、南橫城村、趙橫城村、孫橫城村、李家橫城(今義井莊)等等村名中有個“城”字,這是怎么回事呢?難道這些村莊以前是一座城?


春秋時期,成安縣屬于晉國,晉國上卿趙簡子在這里修筑洪波臺,大會諸臣,作為觀兵操練、歌舞宴會的場所。
戰(zhàn)國為成安屬于趙國,趙肅侯為了防御魏國和齊國的進攻,在邯鄲城南修趙南長城。因為趙長城橫亙于這些村莊附近,所以周圍的村莊便以“橫城”來命名。
橫城即為趙長城,或指的其中的一段。
當地以橫城命村名者很多。
何橫城村:因附近有一個村莊名為小何村,而該村又緊鄰橫城故地,所以該村起名何橫城
南橫城村位于趙長城南部,所以起名南橫城村。
而趙橫城村、孫橫城村,應該是以該村中姓氏較多的大姓來命名。
趙橫城村原名張橫城,最早是因為張氏村名定居于此而得名,后因趙氏子孫居多改今名。
孫橫城也名孫家橫城,又名孫村,因孫氏村民最早在此定居建村故名。
張辛莊村,原名張橫城。

秦國滅趙之后,將趙長城夷為平地,但洪波臺依然存在了近千年之久。
據《邯鄲縣志》記載,洪波臺在今河北邯鄲縣東南三十里,建于春秋末期,到唐代仍然存在,可能還做為觀兵操練之地。
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趙武靈王大會群臣于洪波臺。”該臺緊鄰趙長城,與位于邯鄲市內的武靈叢臺齊名。
《成安縣地名志》記載:“據傳,戰(zhàn)國時趙武靈王大會群臣于洪波臺,觀兵操練演習,臺后筑有橫城駐兵設防。秦滅趙,城平,建村,取名橫城。”

為什么叫洪波臺?
據史料記載,趙長城以南是古漳河和滏陽河,而趙長城則是將漳河和滏陽河的堤防連接擴建,再夯泥土加高而建成的。
站在高高的洪波臺上,可以看見漳河水和滏陽河水,洪水滔滔,波濤滾滾,所以取名洪波臺。


詩仙李白游歷燕趙,曾登臨洪波臺,參觀唐軍操練,追古撫今,大發(fā)思古之幽情,揮筆寫下了《登邯鄲洪波臺,置酒觀發(fā)兵》一詩:
我把兩赤羽,來游燕趙間。天狼正可射,感激無時閑。
觀兵洪波臺,倚劍望玉關。請纓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風引龍虎旗,歌鐘昔追攀。擊筑落高月,投壺破愁顏。
遙知百戰(zhàn)勝,定掃鬼方還。

據史書記載,洪波臺占地數畝,高大寬敞。
隨著歲月的流逝,洪波臺逐漸荒廢?!犊尽份d:“邯鄲有洪波臺,今堙廢”。
民國時期,洪波臺成為一片長滿荒草灌木的廢墟土堆。土堆東西僅有2.5—3米左右,南北僅有2—2.5米左右,周圍用舊磚壘砌。那些舊磚從樣式上看都是古代的磚,比現代燒制的磚大許多。
1949年后,村民從這里取土,昔日雄偉高臺基本上已經被夷為平地,僅剩一個土堆。


南橫城村西南有一座小廟,供奉廉頗。廟里神像一位手執(zhí)鋼鞭,黑臉金甲,旁邊有棗紅馬和馬童。
該廟古已有之,但不知始建于何時,應該是廉頗保境安民有功,為百姓所敬仰,當地鄉(xiāng)民為他建廟祭祀,供奉香火。



燕趙大地位于華北大平原,歷史悠久,名勝古跡俯首皆是,有時候就連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都有著深厚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