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玉笙音配像研究之壹——場景的變換
近幾日讀到B站曲藝的文章,其中關(guān)于音配像有這樣的描述(見下圖)


由此看來,鼓曲音配像工程是兩批完成的,而我所感興趣的是圖2的“更換場地”,更換后為圖3的場地

但在第一批音配像時,場地同樣有所變化,這樣本文以我很為推戴且印象深刻的駱玉笙音配像入手來行文。
經(jīng)過對駱氏資料進(jìn)行簡單的梳理,可知配像時間是從1995年10月至2000年3月,場景分別有五個。

該場景大致為紅地面?紅幕布?屏風(fēng),錄制時間為1995年10月至1996年6月。錄制的唱段包括《俞伯牙摔琴》《子期聽琴》《碧天云外》《重整河山待后生》《紅梅閣》《風(fēng)雨歸舟》《將相和》《擊鼓罵曹》《祭晴雯》《臥薪嘗膽》《連環(huán)計》《丑末寅初》《劍閣聞鈴》《哭黛玉》《汜水關(guān)》《和氏璧》《華容道》《七星燈》《光榮的航行》《博望坡》《長坂坡》

該場景大致為黃幕布,但分為兩種,綠地面與灰地面,綠地面錄制時間為1996年10月至11月,錄制唱段為《大西廂》和《趙云截江》。灰地面錄制時間為1996年12月至1997年2月,錄制唱段為《文人與酒》《桃花莊》《紅軍過草原》《長征》《珠峰紅旗》



該場景大致為灰幕布?綠地面,但區(qū)別在于屏風(fēng)的有無。無屏風(fēng)錄制時間為1997年6月至10月,錄制唱段為《韓英見娘》(與劉春愛)《林沖發(fā)配》《萬里春光》《迎春曲》《金門潮》《農(nóng)家樂》《黎明的戰(zhàn)歌》。有屏風(fēng)錄制時間為1998年1月,這個時間只在唱段《北京頌》《過大江》中出現(xiàn),另有《鬧江州》《單刀會》僅標(biāo)1998年,未標(biāo)明月份。故我的視頻中是這樣的(見下圖)


該場景為1999年錄制的《張學(xué)良之歌》,在這個場景下只有這一場。該年也只錄制了這一段。

該場景大致為藍(lán)幕布?粉簾,錄制時間為2000年3月,這個時間在唱段《慶回歸》出現(xiàn),但《楊開慧》背景裝束皆相同,故暫記為2000年3月。
一點思考
駱氏2000年的錄像與小嵐云1990s的錄像(見下圖)背景相像,不知道是不是一個單位出的

這就是對駱玉笙音配像的場景研究,可配合我的同名視頻閱讀。如有訛謬或是有所補(bǔ)充,歡迎各位評論和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