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皆苦,唯有自渡
叔本華說:眾生皆苦,唯有自渡。?
世間有六苦,
第一苦:錢財緊缺。
威克林說:“人生是海,金錢是船夫。如無船夫,度世維艱?!?/p>
人生在世,衣食住行、人情往來、贍養(yǎng)老人、養(yǎng)育子女,等等,每一樣,都需要真金白銀來支撐。
如果經(jīng)濟狀況堪憂,就會活得辛酸又憋屈:
去年,在江西南昌地鐵一號線上,因為孩子玩丟了5塊錢地鐵票,媽媽推搡他、打他;
今年7月份的一則新聞中,因為400元過路費,一位女子和自己一歲多的兒子,被丈夫拋棄在高速路上;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羅子君的妹妹羅子群,因為沒有固定收入,在美發(fā)店辦了2000元會員卡后,被老公拳打腳踢。
人人都說黃連苦,但沒錢的苦,要勝過它千百倍。
生活對于沒有錢的我們而言,其實就是一個糞坑。而活在最底層的我們就像是那糞坑里的蛆,不管我們再努力爬出糞坑,蛻變長出一對翅膀飛往藍天,終歸變成的也只不過是一只蒼蠅,令人討厭,令人驅趕。
所以,多花點心思賺錢吧。
總之,為了活得有底氣、有尊嚴,朝“錢”看,向厚賺,就對了。
第二苦:疾病纏身。
健康是最大的資本,它為1,名氣、財富、成就等等,都是1后面的0 ,一旦1消失,后面的0再多再大,都將毫無意義。
但很多人并不重視它,直到失去了,才悔不當初。
演員李冰冰,在澳洲拍戲時,一場大病讓她高燒不退、連著21天嗓子化膿,痊愈后,她意識到“我虐不起自己了,它真的會廢”。
演員劉德華,為了把戲拍好,開過飛車、跳過高樓,2017年還從馬背上摔下,造成盆骨嚴重撕裂,做了兩年多的康復訓練,才重新站了起來。
他坦言:現(xiàn)在無論做什么總是有種莫名其妙的恐懼。
哲學大師斯賓諾莎說:“保持健康是做人的責任?!?/p>
世界衛(wèi)生組織曾公布過一條“健康公式”:
健康=60%生活方式+15%遺傳因素+10%社會因素+8%醫(yī)療因素+7%氣候因素。
如果不想受疾病纏身之苦,那就從今天起,在生活習慣上堅持自律:
飲食方面,要葷素搭配,要多喝熱水,不暴飲暴食;
行動方面,要少熬夜,睡眠充足,堅持鍛煉;
情緒上,要多感恩、少抱怨,脾氣小一點,笑聲大一點。
只有這樣,才能收獲一個健康的身體,把用在醫(yī)院排隊的時間,用來陪伴家人、追求夢想。
第三苦:親情淡薄。
中國人歷來把親情的和睦看得特別重。
《禮記》云:“父之篤,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意思是說,父子親近,兄弟同心,夫妻恩愛,財富就會自然聚集而來。簡而言之,就是“家和萬事興”。
由此可見,親情濃厚、家庭和睦,是為人之根、興家之本。
但隨著時代的高速發(fā)展,人們背井離鄉(xiāng),去異地求學、謀生,把故鄉(xiāng)變成了他鄉(xiāng),把親人、家拋在了身后,也把親情稀釋得越發(fā)淡薄。
就像一則公益廣告中演繹的那樣。
除夕夜,老母親把飯菜熱了一遍又一遍,電話也響了一次又一次,全是兒女們“工作忙,不回來了”的說辭。
后來,她索性不倒騰那些杯杯盞盞了,坐在嗡嗡作響的電視機前發(fā)呆,背影落寞孤獨,好像整個宇宙蒼穹只剩她一個人。
撇開廣告不談,現(xiàn)實生活中,父母的殷殷期盼,常常讓我們愧為人子。
但一轉眼,寫不完的報告、做不盡的PPT、沒完沒了的會議,就把每一分鐘填充得滿滿當當。
家,給我們能量,親情,能給我們滋養(yǎng)。
只愿花常開、月長圓,我們不用伸出渴求的觸角,在異鄉(xiāng)的酒桌上,借推杯換盞來大醉一場,躲過思念之殤。
第四苦:求不得。
生而為人,各有執(zhí)念。有人追求聲名顯赫,有人想要家財萬貫,有人希望美人在側。
但通常,我們尋找我們想要的,上天卻只給它愿意給的。
如此一來,求而不得,或者所得非所求,便成了人生常態(tài)。
這其中的心酸和痛苦,自然是不可與人言說,只好獨自消化。
但其實,沒有人的人生,是時時順心、事事如愿的,多多少少,都會有所缺失。
就連佛祖都說:“我們這個世界是‘婆娑世界’,其中的所有事物都是不圓滿的?!?/p>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換個角度想想,求不得,不等同于失敗,如果我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求什么就得到什么,太過一帆風順,大概也會膩味,然后心生厭倦,而不再珍惜。
某種程度上,缺憾也是一種多姿多彩的美。
比如:
音樂之所以動聽,是因為它集合了7個高低起伏的音符,錯落有致才婉轉鮮活。如果音符是千篇一律的,那演奏出來的音色該多么糟糕;
四季之所以美麗,是因為它是由春夏秋冬組成的,只有經(jīng)過了暖春、炎夏,才會收獲秋實、冬雪。
“求不得”是常態(tài),“不圓滿”是生活,運氣太好,反而會物極必反、樂極生悲。
第五苦:看不透。
人生在世,會有很多意難平。
全力以赴追夢,卻還是以失敗告終;一心一意愛人,但仍然走不到白頭;誠誠懇懇交友,可依然半途而散。
我們會在深夜輾轉反側,自我責問:“為什么人生這么累?”
但其實,所有的得失、成敗、聚散,都是人生的經(jīng)歷,是很自然的事情,不必為此畫地為牢、自我折磨。
蘇軾有詩云:“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p>
無論晴天、雨天,都是沒有分別的,只是一剎那的氣候狀態(tài)而已。
當我們看輕了得失成敗,也就不會執(zhí)著于十里洋場的繁華、前呼后擁的虛假、成王敗寇的虛浮;
當我們看淡了聚散離合,也就不會留戀于不真誠的心、不相融的人、不純粹的情。
哲人說:“如果把人一生中的獲得和失去相加,得到的結果必然為零?!?/p>
我們所有的“進”和“出”,自有定數(shù)。人生這一場苦旅,誰都想修煉出得意淡然、失意泰然的境界。
當我們對得失不計較、對成敗不糾結、對聚散不煩惱,才算是看透了世間萬事萬物,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豁達過好這一生。
第六苦:放不下。
生而為人,總是想抓住一些東西。比如:功名利祿、金錢富貴等等。
于是,我們桎梏于得失,營役于名利,投入到捍衛(wèi)、掠奪、廝殺,非常之累。
《增廣賢文》中說:“良田千傾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p>
抓得再多、求得再雜,不如放下,不妄求、不貪多,持一顆知足心,過一世樂活人生。
柳宗元在《蝜蝂傳》中提到一種叫做“蝜蝂”的小蟲子。
這種蟲子爬行時遇到東西,總是抓取過來,東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勞累也不停止。
有人看它累,就幫它把背上的東西去掉。
可是它不干,只要還在爬行,它就會把被拿掉的東西,抓過來重新背上。
還不斷地往上加,往上加,直到累死為止。
人生這場旅程,我們就像這只蟲子一樣,想要把功名、富貴、理想、責任、道義等等,統(tǒng)統(tǒng)都背在身上。
但其實,身體的承重量,是有限度的。背得越多,身上越沉,人心越累。
只有適時放下一些,才會減輕壓力,輕松趕路。
常言道:舉得起放得下的是舉重,舉得起放不下的叫做負重。
人生也是如此。
余華在《活著》中說:“沒有什么比活著更快樂,也沒有什么比活著更艱辛?!?/p>
人生很苦,但我們只能盡量按照自己的心愿去活著,努力看上去舒適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