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和胃醫(yī)院怎么樣?好不好?
大慶和胃醫(yī)院始終堅持“成全他人、成就自己”的核心價值觀,詮釋“生命所托,健康所系,責任源于我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義賦予我身”的院訓宗旨,以“懸壺濟世、立足百年”為目標,致力于“用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模式,成就員工理想,維護民眾健康,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導致急性周圍循環(huán)衰竭。失血量達大,出血不止或治療不及時可引起機體的組織血液灌注減少和細胞缺氧。進而可因缺氧、代謝性酸中毒和代謝產(chǎn)物的蓄積,造成周圍血管擴張,毛細血管廣泛受損,以致大量體液淤滯于腹腔骨臟與周圍組織,使有效血容量銳減,嚴重地影響心、腦、腎的血液供應,終于形成不可逆轉(zhuǎn)的休克,導致死亡。在出血周圍循環(huán)衰竭發(fā)展過程中,臨床上可出現(xiàn)頭昏、心悸、惡心、口渴、黑朦或暈厥,皮膚由于血管收縮和血液灌注不足而呈灰白、濕冷,按壓甲床后呈現(xiàn)蒼白,且經(jīng)久不見恢復。靜脈充盈差,體表靜脈往往癟陷。病人感到疲乏無力,進一步可出現(xiàn)精神萎靡、煩躁不安,甚至反應遲鈍、意識模糊。老年人器官儲備功能低下,加之老年人常有腦動脈硬化、高血壓病、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等老年基礎病,雖出血量不大,也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增加了死亡危險因素。 一、一般狀況 失血量的估計對進一步處理極為重要。一般每日出血量在5ml以上,大便色不變,但隱血試驗就可以為陽性,50~100ml以上出現(xiàn)黑糞。以嘔血、便血的數(shù)量作為估計失血量的資料,往往不太精確。因為嘔血與便血常分別混有胃內(nèi)容與糞便,另一方面部分血液尚貯留在胃腸道內(nèi),仍未排出體外。因此可以根據(jù)血容量減少導致周圍循環(huán)的改變,作出判斷。 失血量少,在400ml以下,血容量輕度減少,可由組織液及脾貯血所補償,循環(huán)血量在1h內(nèi)即得改善,故可無自覺癥狀。當出現(xiàn)頭暈、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癥狀時,表示急性失血在400ml以上,如果有暈厥、四肢冰涼、尿少、煩躁不安時,表示出血量大,失血至少在1200ml以上,若出血仍然繼續(xù),除暈厥外,尚有氣短、無尿,此時急性失血已達2000ml以上。 二、脈搏 脈搏的改變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標。急性消化道出血時血容量銳減、剛開始機體代償功能是心率加快。小血管反射性痙攣,使肝、脾、皮膚血竇內(nèi)的儲血進入循環(huán),增加回心血量,調(diào)整體內(nèi)有效循環(huán)量,以保證心、腎、腦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一旦由于失血量過大,機體代償功能不足以維持有效血容量時,就可能進入休克狀態(tài)。所以,當大量出血時,脈搏快而弱(或脈細弱),脈搏每分鐘增至100~120次以上,失血估計為800~1600ml,脈搏細微,甚至捫不清時,失血已達1600ml以上。 有些病人出血后,在平臥時脈搏、血壓都可接近正常,但讓病人坐或半臥位時,脈搏會馬上增快,出現(xiàn)頭暈、冷汗,表示失血量大。如果經(jīng)改變體位無上述變化,測中心靜脈壓又正常,則可以排除有過大出血。 三、血壓 血壓的變化同脈搏一樣,是估計失血量的可靠指標。 當急性失血800ml以上時(占總血量的20%),收縮壓可正?;蛏陨?,脈壓縮小。盡管此時血壓尚正常,但已進入休克早期,應密切觀察血壓的動態(tài)改變。急性失血800~1600ml時(占總血量的20%~40%),收縮壓可降至9.33~10.67kPa(70~80mmHg),脈壓小。急性失血1600ml以上時(占總血量的40%),收縮壓可降至6.67~9.33kPa(50~70mmHg),更嚴重的出血,血壓可降至零。 有時,一些有嚴重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胃腸道內(nèi)的血液尚未排出體外,僅表現(xiàn)為休克,此時應注意排除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或過敏性休克,以及非消化道的內(nèi)出血(宮外孕或主動脈瘤破裂)。若發(fā)現(xiàn)腸鳴音活躍,肛檢有血便,則提示為消化道出血。 四、血象 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計數(shù)、血細胞壓積可以幫助估計失血的程度。但在急性失血的初期,由于血濃縮及血液重新分布等代償機制,上述數(shù)值可以暫時無變化。一般需組織液滲入血管內(nèi)補充血容量,即3~4h后才會出現(xiàn)血紅蛋白下降,平均在出血后32h,血紅蛋白可被稀釋到大程度。如果病人出血前無貧血,血紅蛋白在短時間內(nèi)下降至7g以下,表示出血量大,在1200ml以上。大出血后2~5h,白細胞計數(shù)可增高,但通常不超過15×109/L。然而在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時,白細胞計數(shù)可以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