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偽裝成愛情的懸疑劇,女性如何保證自己的安全?
《Link》是一部懸疑愛情黑色喜劇。
首先說明,譯名《Link:盡情吃,用力愛》有誤導之嫌!乍一看是小甜劇的名字,但海報上的小標題是“?? ????,???”,大意是“吃完,相愛吧,殺死(這個)”,如此重要的一個詞居然被抹去了······
事實上,第一集男主關于“冰箱”的開場白,配上從冰箱里掉出一只手的畫面,已經奠定了全劇的懸疑基調。

這部劇的幾版海報也處處透出懸疑氛圍:左邊那張男女主一起握著一把刀,刀尖上沾有紅色,醬料or血跡?透出隱隱的詭異感。
中間那張更甚,桌上刀尖有鮮紅液體,后面冰箱開著露出一只手,而且男主右手不在畫面中···看似溫情浪漫的對視之外,細思極恐。

右圖則是巨型叉子的尖朝下,強調了尖銳的感覺,紅色意面的影子就像是大面積的血跡······
整體上,這三張海報都有意制造一種游離于美食和愛情之外,不可忽視的驚悚感。

劇情設定是男女主有“心電感應”,男主能單向感應到女主的情感。
如果她哭,他也會不自覺流淚,如果她感到恐懼,他也有相同的恐懼感,如果她從噩夢中驚醒,他也整夜難以入眠。
因此,他常常用料理安撫她,想哄她睡個好覺,兩人逐漸互生情愫。

感情線的部分處理得很自然,導演用幾次吃宵夜喝酒的場面就交代了兩人感情升溫的過程。
一開始兩人還很別扭,第一次喝酒用完全不同的酒杯、紅酒與燒酒,想碰杯但是沒碰到;下一次是同款啤酒,禮貌的手勢碰杯,紅綠背景分隔、界限分明。
再后來進展到用同一款酒杯,一人倒酒另一個人自然地等著喝,界限感也沒那么明顯了;最后,兩人不再隔著一道墻,而是并肩坐在一起喝茶賞雪,女主衣服的紅色與男主背景的紅色相應,畫面和諧溫馨。
說到顏色,這部劇的色彩十分特別,不光是餐廳環(huán)境的紅綠互為補色,色彩對比強烈。還有服化道的色彩搭配,讓人眼前一亮。

藍綠色與橙色是一組對比色,放在這組偏黃、偏暗色調的鏡頭中就會顯得很亮眼、出挑,色彩的強烈對比之下,讓畫面產生一種愉悅、活潑之感。即使是雨天撐傘這種老梗也被“救活”了,成為令人心動的浪漫場面。
還有各種情侶裝,色彩搭配給人觀感舒服和諧。除了黑白,像米色、杏色、灰色這種低飽和度的服裝很多,因為畫面整體色彩已經足夠飽和了,服裝就相對柔和一些,貼近日常。增強了兩人之間的“Link”連接感,化學反應自然又可愛~

戀愛部分如果作為主要劇情還是略顯單薄,但作為“下酒菜”的話還是不錯的!
接下來看看兩道“主菜”!
男女主各自的故事線:男主回到小時候生活過的社區(qū)開餐廳,尋找18年前造成妹妹失蹤的兇手,發(fā)現這個小地方的人都心懷鬼胎,十分可疑。
18年前,巫師說兇手就在這些人之間,且不止一個,尋找妹妹時,這幾人表情怪異,一副心虛的樣子,是在“共謀”或一起隱藏什么。

這條線真的很像《怪物》,不算有新意。
導演很喜歡拍臉部特寫,聚焦每一個人的表情,從表情中尋找蛛絲馬跡,但每一個人看起來都“有罪”。不過懸疑的“鉤子”確實鉤上了,在導演給出更多線索之前,很難猜到犯人是誰。

但有3件事有跡可循,我的推測如下:
第一,當年嫌疑最大的鋼琴老師(如今的流浪漢)不是犯人。
可疑之處是,他被帶走時蜷縮的五官,和兒子自白中擦血的臉,看起來截然不同。是偽裝嗎?還是兒子的自白是不可靠敘事?
目前看來,男二警察就是流浪漢的兒子,他的暴力傾向是源自童年這件事嗎?


事件發(fā)生后,他分明想要上前和小男主說什么的,但是看到小男主爸爸來了,就躲在一旁看。
18年后,流浪漢對男主說的話,用了“也”,還有誰來這里想殺他?他為什么成了流浪漢?
總之這對父子疑點重重。
第二,妹妹失蹤的當晚不只發(fā)生一件事!很可能有別的命案發(fā)生,與女主有關。
她自述小時候傷過腦袋,尋找失蹤妹妹那一晚外婆在哭,為何?警察大叔(他喜歡女主媽媽)對外婆眼神示意,一副“我會保守秘密”的表情。


官方人物簡介中有一句關于外婆的描述:“18年前的某一天,她做出了一個非??陀^、非常大的選擇,這是她人生中做的最好的選擇,也是最痛苦的選擇。”
簡介關于媽媽的關鍵句是:“千萬別像我一樣,我的女兒?!?/strong>
這個選擇,一定和她女兒、孫女有直接聯(lián)系,從外婆的話中,可以推測出她家原本有一個家暴的男性,很可能是女主爸爸。
加上外婆和媽媽“收尸”過于熟練,感覺以前干過類似的事。
我大膽猜測,18年前妹妹失蹤同一天,女主家也出了大事,比如,女主爸爸家暴媽媽時導致小女主頭部受傷,媽媽或外婆反抗殺了爸爸,但如果上法庭一定會判防衛(wèi)過當\過失殺人(畢竟韓國法律判正當防衛(wèi)很困難,且社區(qū)居民都表現出不相信法律),媽媽和外婆收尸,而喜歡媽媽的警察大叔決定幫助隱瞞。
“千萬不要像我一樣······(成為殺人犯?)”
所以女主說跟蹤狂沒死時,媽媽和外婆的第一反應不是擔心她再次遇害,而是很開心她不是殺人犯。

另一條主線便是女主遭遇跟蹤狂,差點成了殺人犯。然而,跟蹤狂又重新出現在她面前······
我推測的第三件事就和跟蹤狂有關,自稱來找失蹤弟弟的姐姐,應該不是親姐,而是前女友。
如果是姐姐,為什么弟弟的手機沒存名字,只顯示一串號碼?
姐姐因他哭得那么傷心,他在醫(yī)院那么久明明有用電腦上網,有力氣騷擾女主,卻不聯(lián)系家人?
但如果是分手的戀人,一下就說通了。

自稱姐姐的李恩靜,人物簡介寫:“過去和差點結婚的男人共同經營小區(qū)美食店,但是因為不能言說的事情,她關了店鋪和男人分手了?!?/strong>
她向女主“坦白”的場景也很怪,整體空間昏暗,但人物用頂光,恐怖片常用打光手法。
來自上方的光源讓她的眼睛看起來像兩個黑洞,后面植物的影子“張牙舞爪”,渲染了驚悚氛圍,讓人感覺她說的話不可信。


導演擅用“低調風格”的光影,制造懸疑氛圍、表現人物心理,是懸疑、驚悚片常用的手法。
比如下面這個場景,男主從恐懼感中驚醒,百葉窗投射在墻上的一道道影子,表現出恐懼、壓抑的情緒。

再比如跟蹤狂從象征恐懼、邪惡、未知的黑暗之中走來,臉一點點露出來,恐懼感也在遞增。這時,觀眾感受到的恐怖心理和女主是一致的。
也算是用影像讓觀眾與人物之間“Link”的方式吧。

不僅表現受害者被跟蹤狂纏上的恐懼感,跟蹤狂本身的扭曲、變態(tài)心理,導演也用光影表現,簾子背后的影子就如同惡魔之影。
跟蹤騷擾犯罪的議題,是這部劇顯出高級立意的一點——韓國于2021年3月通過、9月施行了一項反跟蹤法。
該法律的懲罰措施包括書面警告、禁止接近令、最高3年監(jiān)禁或3000萬韓元罰款。如果攜武器,最高5年或5000萬韓元罰款。
但是劇中直接質疑到這項法律的不足之處——“100米的禁止范圍,果真能保障女性的人身安全嗎?”


許多觀眾對女主的做法有異議,醒來看到跟蹤狂倒地了為什么先不報警?為什么不去自首,只是正當防衛(wèi)不是嗎?
——只有上帝視角的觀眾知道她是正當防衛(wèi)!
經過前陣子的社會新聞,想必大多數人都深深地意識到,在這個需要被害者“隨時取證”和“自證清白”的世界,安全、公道和正義并不那么容易。

沒有任何正當防衛(wèi)的證據,無監(jiān)控,無目擊證人,周邊人并不知道這個人是壞人,誤以為他們在交往,而且她昏倒,根本說不清到底是誰“殺”了他,如何自證清白?


劇中,有失蹤的、被跟蹤狂襲擊的、被殺害的、被家暴的女性,被醉漢騷擾的女警······
不分年齡、不分職業(yè),并非對受害者性別的刻板印象,而是現實。
當女主媽媽怕她有危險,拿著鐵鍬工具去接她,這里警察的話是“黑色幽默”,諷刺意味十足——女性要想保護自己和家人安全的話,大概要把鐵鍬當名牌包一樣隨身攜帶吧!


在這部劇中唯一能共情女主的男主,表面上是因為“Link”的強設定,但我認為他們真正“連接”到彼此,本質上,是受害者與受害者之間的感同身受。
男主妹妹失蹤,媽媽把錯都怪在他頭上,對他說“都是你的錯”、“還不如你死掉”,可是當時,他是只有10歲的孩子啊······
明明他也是這起案件的受害者,卻受盡指責。
看著孩子,為什么是另一個孩子的責任,不是作為大人的父母的責任嗎?真正做錯事的,不是誘拐妹妹的犯罪者嗎?


對于受害者,這個世界需要多一點共情能力,多一點“Link”。
但創(chuàng)作者也知道,共情不是那么容易的,拋開“Link”強設定的外殼,受過相似的傷、受過同樣的指責,一個人才有可能“感同身受”另一個人,就像相似的靈魂會認出彼此,雖然老套,但是被稱為“命運的愛情”再次上演······
諷刺的是,似乎只能用這種方式,我們才能稍微輕松地談論這個話題,繼續(xù)說著“我沒事”的謊言生活下去······

公眾號霧風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