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非洲和美洲,歷史上從來不是人類文明的核心?【世界觀察】

古代美洲文明
Ⅰ古代中美洲文明
1.美洲印第安人的起源
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土著居民,是15世紀末歐洲殖民者入侵美洲之前南北美洲各族人民的總稱。印第安人這個稱呼實際上是一個歷史的誤解。1492年,西班牙人哥倫布從歐洲第一次到達美洲,以為他到的地方就是亞洲的印度,所以就把當?shù)氐木用窠凶觥坝〉诎踩恕?,意思是印度的居民。這一錯誤后來很快就被糾正了,但印第安人這一名稱卻一直保留了下來。
印第安人的起源一直是史學界激烈爭論的一個問題。從美洲各地的考古發(fā)掘來看,既沒有發(fā)現(xiàn)類人猿的化石,也沒有找到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遺物,所以一般來說印第安人是從外地遷往美洲的,但究竟是從哪里遷入的,就有了不同說法?,F(xiàn)在最占優(yōu)勢的說法是印第安人來自亞洲,屬于亞洲的蒙古利亞人種。
到15世紀的時候,也就是歐洲人發(fā)現(xiàn)美洲之前,整個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經(jīng)發(fā)展到4000萬人,分為數(shù)十個集團,其中以中美洲的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和南美洲的印加人發(fā)展水平最高,他們都先后建立了國家,并有了相當發(fā)達的文化。
2.瑪雅文明(中美洲)
瑪雅文明是指美洲印第安人中的瑪雅族從公元前1世紀左右到公元15世紀所創(chuàng)造的文明,它的范圍包括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危地馬拉、英屬洪都拉斯等。
瑪雅文明的發(fā)展大約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4世紀,這時的瑪雅人開始形成奴隸制城邦。第二階段是公元4-9世紀,奴隸制城邦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最多的時候達到100多個,考古學上把這一時期也叫作“舊國時期”。到900年左右,不知道什么原因,瑪雅人突然拋棄了原來的城邦,紛紛遷到北部的尤卡坦半島。第三階段是10-15世紀,也叫“新國時期”,遷到尤卡坦半島的瑪雅人重新建立了城邦,一度比較強大,但時間不長很快又衰落了,直到西班牙人征服這個地區(qū)。
瑪雅人社會,奴隸占有制已有了相當?shù)陌l(fā)展,以奴隸戰(zhàn)俘為主,也有少數(shù)債務奴隸,奴隸買賣風氣很盛。農(nóng)村公社是瑪雅人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土地為公社所有,定期分給各家族使用,產(chǎn)品歸使用者。貴族和僧侶享有特權,占有較多和較好的土地,農(nóng)民必須負擔貢賦和徭役,為貴族耕作。自由農(nóng)民一旦負債無力償還時,就會被變賣為奴隸。城邦的最高統(tǒng)治者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職位世襲,由他任命貴族擔任地方行政長官,管理各個村社。農(nóng)業(yè)是瑪雅人對人類最重要的貢獻之一。玉米就是瑪雅人最早種植的?,斞湃说慕粨Q頗為發(fā)達,通常以可可豆作為交換的媒介(一般等價物),每個村落和城市都有廣場,作為交易的中心。
在長達1000多年的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瑪雅人創(chuàng)造了舉世聞名的文化。首先,瑪雅人是世界上首創(chuàng)文字的民族之一,他們發(fā)明了800多個象形符號,不僅能表意,而且能注音,表達方式非常豐富?,斞鸥鞒前疃己苤匾曈涊d自己的歷史,習慣把國家的重大事件用象形文字刻在石碑或石柱上,一般每隔20年就立石記事一次?,斞湃说臄?shù)字也很獨特,采用20進位法,以眼睛一樣的圓形表示0,以圓點表示1,以短橫線表示5,特別是0的使用比歐洲人早了800年。其次是天文歷法?,斞湃说臍v法以365天為一年,1年18個月,1月為20天,剩下的5天為無名日。他們還推算出月亮、金星和其他行星的運行周期在奇欽·伊查城遺址發(fā)現(xiàn)了一座神奇的天文臺,這是一座建在22米高臺之上的圓形建筑,它上層窗戶的對角線恰好指示著北極和南極。最后是建筑,最有代表性的是瑪雅人的金字塔,但瑪雅人的金字塔和古埃及的金字塔不同。從造型上看,埃及的金字塔是尖頂?shù)?,瑪雅的金字塔是平頂?shù)?,所以也叫“平頂金字塔”。從用途上看,埃及的金字塔主要是帝王的陵墓,而瑪雅的金字塔屬于宗教建筑,主要用來進行祭祀,塔的平頂上一般都建有廟宇。
3.阿茲特克文明(中美洲)
阿茲特克文明是印第安人阿茲特克族創(chuàng)造的文明,它的范圍緊靠瑪雅人活動的地區(qū)。在阿茲特克文明之前,這一地區(qū)曾經(jīng)是以特奧蒂瓦坎為中心出現(xiàn)過特奧蒂瓦坎(約1-5世紀)和托爾特克(約5-12世紀)兩個較小的文明。托爾特克人建造的“太陽金字塔”可與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相媲美,分四級,高64.5米,底部面積為220×230米,塔頂神廟中太陽神像面向正東,胸前鑲嵌著金銀版,與朝日輝映,十分壯觀。
12-13世紀,阿茲特克人從北方來到特奧蒂瓦坎地區(qū)。傳說太陽神和戰(zhàn)神輝齊羅波特利曾啟示阿茲特克人,如果看到一只鷹站在仙人掌上啄食一條蛇,那就是他們應該定居的地方。按照神的啟示,阿茲特克人經(jīng)過長期的尋找,最終在特斯科科湖的一個小島上發(fā)現(xiàn)了鷹啄蛇的地方,并于1325年在這里建立了自己的都城特諾奇蒂特蘭,也即今天的墨西哥城,鷹吃蛇的圖案后來成為墨西哥合眾國的國徽。15世紀時,阿茲特克人的國家達到強盛,據(jù)說特諾奇蒂特蘭在16世紀初有10萬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1521年,特諾奇蒂特蘭被西班牙人攻占,阿茲特克王國才宣告滅亡。
阿茲特克人主要是學習和繼承了瑪雅文化,比如他們的歷法和瑪雅人的歷法差不多,文字也非常相似,物品交換也使用可可豆作為“貨幣”。但阿茲特克人用象形文字書寫的圖書和畫冊大部分被后來的殖民者毀掉,只有兩本“貢稅冊”保留了下來,主要記錄阿茲特克各部落納稅的情況,是研究阿茲特克人歷史的最珍貴的資料。
阿茲特克人發(fā)展了一種獨特的農(nóng)業(yè)耕種法——“浮園耕作法”,即在蘆葦編成的蘆筏上堆積泥土,浮在水面,然后在上面種植作物和果樹,利用樹根來鞏固這一人造浮動園圃,同時也在湖邊的土地上種植玉米、南瓜、西紅柿、可可、煙草、棉花、仙人掌等。在長期的生產(chǎn)活動中,他們加深了對自然界的認識,能把1200多種植物以及動物和礦物予以分類。手工業(yè)也相當發(fā)達,所制作的銅器、金器、陶器和紡織品等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建筑是阿茲特克人引以為豪的領域。首都特諾奇蒂特蘭城有房屋6萬多棟,金字塔形的廟宇40多座,最大的一座高達35米,有144級臺階,街道也很寬敞。在城內(nèi)中心廣場有一塊直徑近3.65米、重20噸的“太陽石”,上面刻有阿茲特克人的歷法,中間還有精美的太陽神的圖像。1977年,又發(fā)現(xiàn)了一塊直徑為3.35米的“月亮石”,上面主要刻了一個神話故事,描寫月亮女神想殺害她的母親地球女神,但這一計劃被她的哥哥太陽神發(fā)現(xiàn)。為了拯救母親,哥哥就殺了妹妹,并肢解了她的軀體。目前月亮石已被列為美洲最重要的歷史文物之一。
Ⅱ印加文明
1.印加文明的發(fā)展概況
印加文明的范圍大約在南美洲的安第斯高原中部,即今天的秘魯和玻利維亞一帶。早在公元前1500年,這里就已經(jīng)有印第安人居住,并逐漸創(chuàng)造了一些發(fā)展程度較高的文明,如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400年有查文文明,公元前400年到公元400年有薩利納爾文明和帕拉卡斯文明,公元400年到公元1000年有摩其卡文明和納斯卡文明,800年到1200年有蒂亞瓦納科文明??脊艑W家在蒂亞瓦納科發(fā)現(xiàn)了許多驚人的奇跡,如著名的太陽門是用整塊巨大的石板做成,高3米,寬4米,重12噸,如何從5公里之外把這樣巨大的石板運來一直是一個謎。
大約在1200年左右,印加文明開始發(fā)展起來。印加是印加族國王的稱號,意思是“太陽之子”。傳說印加的執(zhí)政者前后一共有13個,絕大部分確有其人。到16世紀初,印加文明經(jīng)過不斷擴張已成為幅員遼闊的龐大帝國,它的版圖西臨太平洋,東至亞馬孫熱帶雨林,北到厄瓜多爾北境,南達智利的馬烏萊河,南北長達4828千米,轄地面積80多萬平方公里,統(tǒng)治將近1200萬的居民。
2.印加人的社會組織結構
印加帝國包括了印第安人的許多民族,印加人是這個國家的統(tǒng)治階層,他們享有特權,不參加勞動,依靠征收貢賦和剝削農(nóng)民及奴隸勞動過著優(yōu)裕的生活。但印加人必須忠于國王,隨時準備應征為國王打仗。國王被認為是太陽神的化身,王位世襲,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印加社會的基層組織是被稱為“阿伊魯”的農(nóng)村公社,土地分為太陽田、印加田和公社田三種,分別歸祭司、王室和村社所有。村社土地分給各家耕種,原則上每年重新分配,但事實上已占為己有。農(nóng)民耕種土地的順序是先種太陽田,次種印加田,最后才種自己的公社田。奴隸已大量存在,但多從事家務勞動。
3.印加人的社會生產(chǎn)
印加人精于農(nóng)業(yè),他們很早就學會了建造梯田和水利灌溉系統(tǒng),種植的農(nóng)作物多達40多種,西紅柿就是從南美這個地區(qū)傳入歐洲的。玉米、煙草、西紅柿、馬鈴薯和可可是美洲印第安人的五大發(fā)明,也是他們對這個世界農(nóng)業(yè)最重要的貢獻。
印加人有很好的青銅冶煉技術,他們用銅、金、銀、錫、鋁等金屬制造各種精美的器皿和裝飾品,制陶工藝和棉、毛織品工藝也十分精湛。手工業(yè)者已經(jīng)專門化,有各種專門的手工工匠為王室和貴族服務。國家對民間交換和貿(mào)易有嚴格限制,農(nóng)民自給自足,所以印加沒有貨幣。
4.印加人的文化
印加人沒有文字,用結繩記事。結繩方法非常巧妙,在一根粗繩上系上很多條細繩,細繩上又系著離粗繩遠近不同的各種繩結,用這些結子的位置、形狀以及結繩的不同顏色,標志一定的數(shù)字和事物,印加人稱之為“基普”。印加人雖沒有文字,但已掌握了相當豐富的科學知識。首都庫斯科建有觀象臺,用以觀測太陽的位置,確定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節(jié)氣和宗教祭祀的時間。他們以365日為1年,每年12個月,每月30天,10天為1長周,剩余5天為短周。
印加的建筑成就卓著。首都庫斯科建在海拔3000米群山環(huán)抱的高原盆地上,有十分完善的供水系統(tǒng),水渠縱橫交錯。水流通過石質(zhì)導管或暗渠進入建筑物。城中心廣場的太陽神廟宏偉壯麗,以黃金和寶石裝飾,用巨大石塊砌成,石塊和石塊之間不施灰漿卻嚴密合縫,最大的石塊重達2000多噸。著名的“黃金園林”里的花鳥樹木均用金銀制成,金樹銀花,滿園生輝。
印加帝國的交通建設值得贊嘆。全國有兩條南北走向的長達數(shù)千公里的干道,還有許多連接干道的支線道路通向全國。由于印加沒有輪車和馬匹,所以道路都是為徒步的信使和馱獸設計,沿途建有無數(shù)隧道和吊橋,每隔一定距離設驛站,關隘和險要之處則建要塞和烽火臺,烽火信號4小時可傳達數(shù)千公里。印加大道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印加人也因此被稱為“新世界的羅馬人”。
16世紀西班牙人的入侵打斷了印加人民獨立發(fā)展的過程,印加國家也最終被殖民者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