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明事理,通人性,懂人心,品人情?。ㄈ绱硕眩?/h1>

人生是一條路,不是往上走就是往下走,前者很難,但后者看似容易,其實更難。畢竟,忍受無所作為、不如意的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講更為痛苦。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應(yīng)該是奮勇向前,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
古人說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就是告訴人們要不斷進步,通往更高的人生境界。
我把這里的“新”理解為迭代,更新,進化,這也正是世界和生命永恒的主題。
那么,人生如何做到一個“新”字,通往更高的境界呢?主要就四點。
首先是明事理。
“明”是明白,“事理”是指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天地之間,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規(guī)則。在《道德經(jīng)》中,這種規(guī)則被稱之為“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p>
這就是說,人生要知道戒驕戒滿,剛不可久,做事要能夠適可而止。如此,才能安然無恙。
實際上,不管工作、事業(yè),還是生活、人際關(guān)系,皆有其“理”。人生在世,我們只要堅持站在客觀規(guī)律這一邊,求真務(wù)實,實事求是,那我們就能持續(xù)進步。

其次是通人性。
人是社會動物,是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我們在這個世界,如果處理不好人際關(guān)系,那生活和工作就難辦了。
古人說得好,“不近人情,舉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夢境。”就是這個道理。
人性是復(fù)雜的,多變的,我們既不要覺得懂得了自己,也不要認(rèn)為懂得了別人。比如,你可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明白自己是誰嗎?
魯智深臨終之前才大徹大悟,這說明一個人真正有自知之明是非常難的。自知難,知人難,因此我們要有敬畏心,不要用固定的、過去的眼光看自己和別人。為人處世,要能夠?qū)θ诵酝ㄍ敢恍?/p>
然后是懂人心。
不懂人心的后果就是容易受騙,容易得罪人。如果你不知道別人的心思,不知道別人的訴求,那你身邊可能就處處都是荊棘。
我在進入中年階段的時候有個領(lǐng)悟:
古今中外,那些最聰明、最能干的人往往不是贏到最后的人,或者說聰明能干不是成功的主要因素。事實上,真正的大贏家往往都是那種溝通能力強,是最能夠團結(jié)人的人。
比如劉邦這樣的人,肯定不如項羽武功高,甚至道德人品也不如項羽很多,但他懂人心啊,他能夠感召人,凝聚人,團結(jié)人,做大事帶隊伍,有這點長處就夠了。

最后是品人情。
人情如水,水是變化的,難以捉摸的。但如果我們通人性、懂人心,那對人情就能有深刻的洞察和把握。
我們知道蘇秦是歷史上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他在沒有發(fā)達(dá)之前,家人厭惡,連飯都不愿給他做,而等蘇秦做官后,衣錦還鄉(xiāng)的時候,“兄弟含笑出戶迎,妻嫂下階傾己顧”,這就是人情之變。
所以,我們對于人情要能“品”,要懂得自己怎么做才能順人情,而不是處處違逆人情。親情、友情、愛情……種種人情,都是人生的滋味,需要我們細(xì)細(xì)品味。
總而言之,明事理,通人性,懂人心,品人情!人生就是修行,人這輩子只要修煉好這四點,就能通往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