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科學究竟是什么》讀書筆記

2023-04-03 17:27 作者:Apocalypse_Yuan  | 我要投稿

摘要:《科學究竟是什么》這本書是對一些有名的科學哲學觀點的總結與批判。在《科學究竟是什么》中,查爾莫斯介紹了幾種科學觀,包括歸納主義、證偽主義、拉卡托斯的研究綱領論和庫恩的規(guī)范論,并對這些理論進行了批判。作者介紹了主觀研究法、約定研究法和客觀研究法三種對科學的研究方法。他還介紹了描述科學理論和現(xiàn)實世界關系的實在論和工具論,指出這兩種觀點的問題,并闡述了他比較贊同的激進工具主義或多元實在論。此外,他介紹了兩種激進的科學觀: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科學觀和費耶阿本德的認識論無政府狀態(tài)科學觀。

一、歸納主義

1. 廣泛持有的常識科學觀

· 十七世紀,伽利略和牛頓引領了科學革命,從那時起,人們越來越把經(jīng)驗當作知識的源泉,基于觀察和實驗的事實越來越受到重視。

· 歸納主義的科學觀基于歸納推理,作者認為這種科學觀和類似的看法是錯誤的,會把人引入歧途。

2. 樸素歸納主義

· 照樸素歸納主義者看來,科學始于觀察,關于世界的陳述被觀察者使用感官證明,這樣得來的陳述構成科學知識的基礎。

· 單稱陳述涉及特定的地點、時間和事件,所有觀察者的陳述都是單稱陳述,由觀察者在特定的地點和時間由感官得出。

· 全稱陳述涉及所有地點和所有時間的特定種類的所有事件,這種陳述構成科學知識的定律和理論。

· 歸納主義者認為,如果形成概括基礎的觀察陳述的數(shù)目很大,觀察在各種各樣的條件下予以重復,且沒有任何公認的觀察陳述和推導出的普遍性定律發(fā)生沖突,那么從有限的觀察陳述中概括出普遍定律是合理的。

· 歸納推理就是從有限的單稱陳述推論到全稱陳述,歸納原理可表述為:若大量的A在各種條件下被觀察到,且被觀察到的A都具有B性質(zhì),那么所有的A都具有B性質(zhì)。

3. 邏輯和演繹推理

· 演繹推理是指從普遍的定律和理論中推出作為解釋和預見的推斷,對演繹推理的研究構成邏輯學。

· 邏輯和演繹可以提供的是,若前提為真,則結論為真,但無法證實前提的真實性,如果前提為假,合乎邏輯的演繹可以得出不真實的陳述。

4. 歸納主義科學觀中的預見和解釋

· 對于歸納主義者來說,所有的科學解釋和預見的構成部分為:定律和理論、初始條件與預見和解釋。

5. 樸素歸納主義的吸引力

· 樸素歸納主義科學觀的吸引力在于,關于科學的性質(zhì)、解釋力和預見力、客觀性和比其他知識形式更優(yōu)越的可靠性,它提供了使某些模糊觀念形式化的論述。

· 歸納主義科學的客觀性來源于觀察和歸納推理的客觀性,觀察陳述的可靠性被延伸到從它們推出的定律和理論,這一點由歸納原理保證。

二、歸納問題

1. 歸納原理能被證明是正確的嗎?

· 歸納主義者視歸納原理為科學的基本原理,他們可以訴諸邏輯或經(jīng)驗來證明歸納原理的正確性。

· 對于正確的邏輯論證,如果論證前提為真,那么結論必為真,而歸納論證不符合這一邏輯正確性,因為反例的不存在沒有被證明。

· 利用經(jīng)驗對歸納原理進行的證明,從特定場合中歸納原理的正確性,推出歸納原理的普遍正確性,但這是循環(huán)論證,因為在這種證明中已經(jīng)用到了歸納原理。

· 歸納原理的其他缺點包括在各種情況下進行大量觀察這一條件的含混性和不確定性,觀察次數(shù)需要進行詳細規(guī)定,而區(qū)分有意義和無意義的情況則需要觀察前的理論。

2. 向概率退卻

· 形成歸納基礎的觀察數(shù)目愈大,這些觀察在其中進行的條件愈是多種多樣,所得概括是真的可能性就愈大。

· 表述為概率形式的歸納原理是:若大量的A在各種條件下被觀察到,且被觀察到的A都具有B性質(zhì),那么所有的A很可能具有B性質(zhì),這種歸納原理仍無法用經(jīng)驗證明。

· 根據(jù)任何標準的概率論,與世界相關的任何全稱陳述概率為零,因為論據(jù)是有限數(shù)目的觀察陳述,而結論是對于無限數(shù)目情況下的全稱陳述。

· 歸納主義者將概率與科學定律和理論結合,可為此創(chuàng)立的人工語言和科學語言相距甚遠,他們還嘗試將概率與特定預見而非普遍理論相結合,但特定預見的正確性仍依賴于普遍理論,所以概率為零的危險并沒有被排除。

3. 對歸納問題的可能回答

· 與歸納原理的證明相關的困難被稱為歸納問題,對此一種可能的回答是懷疑論回答,即歸納不能訴諸邏輯或經(jīng)驗來證明,所以科學不能用理性證明。

· 第二種可能的回答嘗試用某種邏輯和經(jīng)驗之外的理由來證明歸納原理,但將其視為顯而易見的是不可接受的。

· 第三種可能的回答否認科學基于歸納,從而避免歸納問題,波普爾等證偽主義者試圖這樣做。

三、觀察依賴于理論

· 樸素觀察主義者有兩個重要假定,一是科學始于觀察,二是觀察是推導知識的基礎,這兩個假定受到作者的批判。

1. 對觀察的一般看法

· 對視覺的一般看法是,人的眼睛最重要的部分是晶體和視網(wǎng)膜,被觀察物體發(fā)出的光被晶體折射,射向視網(wǎng)膜形成物體的映像,視覺神經(jīng)從視網(wǎng)膜通到腦的中樞皮層,帶來有關落在視網(wǎng)膜的光線的信息,人腦對信息的記錄與觀察者看到的物體一致。

· 此概述揭示了兩點,一是觀察者多少能直接接觸客觀世界某些性質(zhì),二是兩個正常的觀察者在同一地點觀看同一物體,將看到同一東西。

2. 視覺經(jīng)驗不決定于視網(wǎng)膜上的映像

· 大量證據(jù)說明,兩個正常的觀察者在同一環(huán)境觀看同一物體,可能得到不同的視覺經(jīng)驗,即使物體在二人視網(wǎng)膜上的映像相同。

· 觀察者在觀看物體時得到的視覺經(jīng)驗,部分依賴于他過去的經(jīng)驗、他的知識、他的期望和他的內(nèi)心狀態(tài),使用顯微鏡或X光片進行觀察是需要訓練的。

· 就知覺而言,觀察者直接接觸的唯一東西就是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隨著觀察者的期望和知識變化,物理狀態(tài)給予觀察者獨一無二的東西是視網(wǎng)膜上的映像,但觀察者同此映像沒有直接的知覺上的接觸,但樸素經(jīng)驗主義者認為此映像和主觀經(jīng)驗存在一一對應。

3. 理論是觀察陳述的前提

· 按照歸納主義科學觀,科學的定律和理論的基礎是公共的觀察陳述,而不是個別觀察者的私人主觀經(jīng)驗,觀察陳述是公共實體,之前必須有某種預先理論。

· 觀察陳述由某種理論的語言構成,它的精確性取決于它所利用的林倫框架的精確性,故理論先于觀察,這與經(jīng)驗主義者的論點相反。

· 觀察陳述和作為它們前提的理論一樣會有錯誤,觀察陳述的正確性確立得越牢固,需要的理論越廣泛,而非像歸納主義者所說,觀察陳述真實性可訴諸于更可靠的觀察。

4. 理論指導觀察和實驗

· 進行觀察和實驗是為了檢驗或闡明某個理論,只有被認為相關的觀察才應被記錄,但構成科學知識的理論可能是錯誤的,理論提供的觀察和實驗指導也可能是錯誤的,也可能造成重要的因素被忽略。

5. 歸納主義并未被最后駁倒

· 現(xiàn)代歸納主義者將發(fā)現(xiàn)理論和證明理論的方式區(qū)分開來,承認科學不一定始于無偏見的觀察,而可能始于某種創(chuàng)造性行為,這種行為不服從邏輯分析。

· 一旦得到新的理論,對理論的證明仍需使用大量的觀察,并借助某種歸納推理,但歸納主義者的理論仍受到觀察陳述的易謬性的困擾。

四、證偽主義

· 證偽主義者承認觀察以理論為前提,理論被解釋為人類為解決以前的理論遇到的問題,并對世界作出適當?shù)慕忉尪杂蓜?chuàng)造的、思辨的、嘗試性的推測。

· 理論一經(jīng)提出,便要經(jīng)受觀察和實驗的嚴格檢驗,經(jīng)不起檢驗的理論要被淘汰,最合適的理論才能生存下去。

1. 支持證偽主義者的邏輯論點

· 從真的觀察陳述經(jīng)過邏輯推理達到普遍理論是不可能的,但從觀察陳述經(jīng)過邏輯推理達到普遍理論的錯誤是可能的,舉出一個反例,便可證偽一個全稱陳述。

2. 可證偽性是理論的標準

· 證偽主義者將科學看作為準確描述世界某方面行為而提出的試驗性假說,而且必須是可證偽的假說,也就是存在與假說相矛盾的邏輯上可能的觀察陳述。

· 科學理論應該給到我們某些有關世界如何運動的信息,因而排除了在邏輯上可能但是事實上并非如此的運動方式。

· 波普爾認為,馬克思的歷史理論的某些部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的心理學是不可證偽的,所以是偽科學。

· 阿德勒心理學的一條基本原則是,人的行為動機是某種自卑感,以一個人目睹小孩溺水為例,不管他是否跳水救人,行為動機都會被解釋為對自卑的克服。

3. 可證偽性的程度、明晰性和精確性

· 對于證偽主義者,一個很好的理論是對世界世界提出廣泛看法的理論,因此是高度可證偽的,更可證偽意味著斷言得更多。

·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對于開普勒第三定律來說,是更好的理論,因為牛頓理論的潛在證偽論據(jù)更加豐富。

· 證偽主義者強調(diào)從錯誤中學習,輕率的思辨同樣應收到鼓勵,只要在被證偽時被摒棄,這不同于歸納主義者的謹慎。

· 理論陳述應該清晰準確,這是證偽主義者篩選理論的重要標準,十分模糊的理論陳述是很難通過實驗被證偽的。

4. 證偽主義和進步

· 證偽主義者眼中的科學進步是,科學始于問題,可證偽的假說被提出以解答問題,并受到觀察和實驗的檢驗,生存下來的假說要受到更嚴格的檢驗,當一個經(jīng)受廣泛而嚴格的檢驗的理論被證偽時,新的問題出現(xiàn)并需求新的假說,此過程不斷循環(huán)下去。

· 永遠無法斷言一個理論是真的,但是可以說現(xiàn)行的理論比以往的理論更優(yōu)越,它們經(jīng)受住了將以往理論證偽的檢驗。

· “科學始于問題”不同于“科學始于觀察”,因為帶來問題的觀察都是以某些理論為根據(jù)的,而不是純粹的觀察。

· 作者舉物理學的進步為例,從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到牛頓的經(jīng)典力學,再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對相對論的證偽仍是現(xiàn)代物理學的一個挑戰(zhàn)。

五、精致的證偽主義

1. 相對而不是絕對的可證偽程度

· 精致的證偽主義科學觀將關注點從單個理論的價值轉向若干競爭理論的相對價值,關注的問題是新理論是否可以取代舊理論,它提供了科學的動態(tài)圖景。

· 確定單個理論的可證偽程度十分困難,因為可證偽性的絕對度量難以確定,而比較若干理論的可證偽程度簡單很多,可以根據(jù)哪個理論斷言的內(nèi)容更多。

2. 越來越增大的可證偽性和特設性修改

· 如果對原理論加上一條假定或?qū)ζ淠硞€假定作修改,且修改后的推斷不可檢驗,這種修改就被稱為特設性修改。

· 作者舉了一個伽利略和他的亞里士多德派對手爭論的例子,伽利略發(fā)現(xiàn)月球不是光滑的球體,對手也觀察到這一點,但卻聲稱月球上的凹坑和山嶺被無法觀測或檢驗的物質(zhì)填充,以維護天體是完美球體的觀點。

· 為克服某種困難進行的理論修改是非特設性的,這樣修改后的理論可以帶來新的檢驗,若修改后的理論變得更可證偽,科學便進步了。

· 作者舉了天王星運動軌跡的例子,天王星的運動軌道大大偏離牛頓引力理論所預測的軌道,科學家推測天王星附近有一顆未被發(fā)現(xiàn)的行星,它和天王星之間的引力使天王星偏離預測軌道,人們根據(jù)此修改發(fā)現(xiàn)了海王星的存在。

3. 證偽主義科學觀的確證

· 作者認為,對大膽推測的證偽和對謹慎推測的確證不應被看作科學的進步,科學進步的重大標志是對大膽推測的確證和對謹慎推測的證偽,這二者才能提供新信息。

4. 大膽、新穎和背景知識

· 大膽(用來形容假說)和新穎(用來形容預見)都是歷史上相對的概念,某一時期的大膽或新穎的假設在后世并不被看作這樣,麥克斯韋的電磁場動力學理論在剛提出時,被看作一種大膽的假說,因為它違反了當時公認的假定,由之衍生出的無線電波的預見是新穎的,而現(xiàn)在這些都是公認的。

· 科學史上某一階段被普遍接受的科學理論總和叫作背景知識,一種假說根據(jù)當時背景知識看未必可能,便可以被認為是大膽的,未出現(xiàn)在背景知識中的預見則是新穎的。

· 背景知識由謹慎的推測構成,當某一大膽推測被確證時,據(jù)以判斷此推測為大膽的背景知識的某一部分便被證偽。

5. 歸納主義和證偽主義的確證觀比較

· 科學的目的在于證明某些理論為偽并,并以更好的理論加以代替,一旦新理論成功地取代了它的對手,它自己就該來充當嚴峻檢驗的靶子了。

· 歸納主義者認為,確證某一理論的事例的意義,完全取決于得到確證的觀察陳述和理論間的邏輯關系,而無關于證據(jù)的歷史背景,這似乎會導致,無數(shù)重復的觀察可以帶來的科學的進步。

· 相反,證偽主義者認為,確證的意義與確證的歷史背景有很大關聯(lián),對新穎預見的檢驗有高度價值,而對既有結論的證實沒有意義。

六、證偽主義的局限性

1. 觀察對理論的依賴性和證偽的易繆性

· 證偽主義者認為,確證和證偽的地位有重要的質(zhì)的區(qū)別,理論可以被證偽,卻不能被確證,摒棄理論是決定性的,而接受理論是嘗試性的。

· 由于觀察陳述依賴于理論且具有易謬性,證偽主義者必須假定可以獲得完全可靠的觀察陳述,當理論與觀察相抵觸,被摒棄的常常是觀察而非理論。

2. 波普爾的不適當?shù)霓q護

· 波普爾在《科學發(fā)現(xiàn)的邏輯》一書中,對觀察和觀察陳述提出了一種解釋,此解釋考慮到確實可靠的觀察陳述不能通過感性知覺直接獲得。

· 波普爾強調(diào)公共觀察陳述和私人知覺經(jīng)驗之間的區(qū)別,用公共語言表述的觀察陳述可被檢驗、修改或摒棄,而任何個人的知覺經(jīng)驗都不足以確立某一陳述的有效性。

· 波普爾認為,觀察陳述的可接受性要用它們經(jīng)受檢驗的能力來衡量,凡是經(jīng)不起爾后檢驗的就該被擯棄,凡是經(jīng)受住所有檢驗而幸存的則暫時被保留下來。

· 波普爾認為,觀察陳述作為決定的結果被接受,因此是一些約定,任何學了相關技術的人都可以檢驗它,檢驗者必須闡明他自己的主張和如何檢驗他的主張。

· 由于觀察陳述的易謬性和易修改性,理論的證偽不能是決定性的,因此證偽主義者的立場從根本上被動搖了。

3. 實際檢驗情況的復雜性

· 通常要檢測的理論是一種全稱陳述的復合體,還經(jīng)常需要附加實驗裝置的說明之類的初始條件,若根據(jù)這些推導出的預見被證偽,無法判斷錯誤來自理論或初始條件。

· 在實際的理論求證過程中,人們總是可以將預見的偏差歸因于整個理論檢驗復合體的一部分,從而使理論本事免于被證偽。

4. 從歷史的角度看證偽主義的不當

· 從歷史的角度看,如果證偽主義方法論被嚴格遵守,那么一些成為最佳范例的科學理論便無法發(fā)展起來,因為它們會在萌芽期被摒棄。

· 作者舉出了歷史上被證偽但依然保存下來的理論,包括牛頓萬有引力理論、波爾原子理論、麥克斯韋氣體運動理論和哥白尼日心說。

5. 哥白尼革命

· 在中世紀歐洲,由亞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發(fā)展的地心說理論占占據(jù)主導地位,而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對地心說發(fā)出挑戰(zhàn),當哥白尼理論被證明時,亞里士多德世界觀已被牛頓世界觀取代。

· 亞里士多德學說將宇宙分為月下區(qū)和月上區(qū),月下區(qū)包括處于中心的地球,并延伸到月球軌道內(nèi)側,月上區(qū)從月球軌道伸展到恒星天層,即宇宙的邊界,月上區(qū)一切天體由以太組成,以太有一種沿著正圓軌道環(huán)繞宇宙中心運動的天然傾向。

· 在托勒密天文學中,本輪的概念被引入,行星沿本輪轉動,本輪圓心沿圓形軌道繞地球轉動,行星軌道用在本輪上添加本輪的方法被修正,以符合觀測結果。

· 組成月上區(qū)的以太不會腐敗,而月下區(qū)由氣、土、水、火四種元素組成,其特點是變化、生長和衰退,元素通過不同相對比例的混合,形成不同物質(zhì)。

· 當時,人們利用石頭從塔頂落下,掉在塔基上這一觀測結果作為論據(jù),否定哥白尼理論中地球轉動的現(xiàn)象,其他反對論據(jù)包括地球表面的物體和觀察恒星位置的視差。

· 哥白尼理論的魅力在于,它能以簡單的方式對行星運動的許多特征作出解釋,而托勒密理論卻只能以一種矯揉造作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 伽利略對哥白尼系統(tǒng)做出了最大貢獻,他改造觀測資料,使其符合哥白尼理論,并開啟了取代亞里士多德力學的新力學體系,他明確區(qū)分速度和加速度,聲稱自由落體的恒定加速度與重量無關,分析拋物運動,還提出了圓形慣性定律和相對運動的概念。

· 開普勒認為,行星軌道是橢圓形而非圓形,太陽處于橢圓兩焦點之一,由此省去了復雜的本輪系統(tǒng),隨后提出開普勒第三定律。

· 牛頓利用伽利略和開普勒等人的研究成果,創(chuàng)造出包羅萬象的牛頓物理學,他指出力造成加速度而非速度,用線性慣性定律代替圓形慣性定律,并提出萬有引力定律。

· 歸納主義者和證偽主義者都沒有對哥白尼革命提供一個合適的科學觀,力和慣性的概念的提出,不是由于觀察或?qū)嶒灒膊皇怯捎趯ν茰y的證偽和理論的更新,新理論在無視證偽的情況下而被保存下來,并在體系不斷完善后才得到實驗確證。

七、作為結構的理論:研究綱領

1. 應該把理論看作有結構的整體

· 歸納主義和證偽主義的科學觀都過于零碎,理論應被作為有結構的整體來描繪,歷史論據(jù)表明科學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一種整體結構,哲學論據(jù)則表明科學陳述包含在科學語言的框架中,故觀察依賴于結構嚴謹?shù)睦碚摗?/p>

· 概念的含義依存于理論結構,概念還有其他兩種獲得意義的方式,一是由于定義獲得意義,二是通過觀察獲得意義,但這兩種方式都有局限性。

· 伽利略在闡述他的理論時,做的大多是思想實驗、類比和說明性比喻,而非精確詳細的物理實驗,因為精確的實驗必須在精確的理論產(chǎn)生后才能進行,而科學概念通常是以一種模糊的觀念出現(xiàn),后來才發(fā)展為具有精確含義的。

· 科學若要獲得有效的進步,理論在結構上就應包含關于自身發(fā)展的明確規(guī)則,這些理論應是可以提供研究綱領的開放結構。

2. 拉卡托斯的研究綱領

· 拉卡托斯為了改進波普爾的證偽主義,提出了一個可從正反兩面指導未來研究的科學研究綱領,綱領具有正面啟發(fā)法和反面啟發(fā)法。

· 一個綱領有一個硬核,以確定綱領特征,硬核表現(xiàn)為非常一般的、構成綱領發(fā)展基礎的理論假說,比如,牛頓物理學的硬核是牛頓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硬核是,社會變化要由決定于經(jīng)濟基礎的階級斗爭來解釋。

· 研究綱領的硬核是不可證偽的,若研究綱領和觀察資料沖突,問題要歸結于理論結構的其他部分而非硬核,拉卡托斯稱此其他部分為保護帶,它包括硬核的補充輔助假說及初始條件所依據(jù)的假定和觀察陳述。

· 一個綱領的反面啟發(fā)法是指,在綱領發(fā)展過程中,其硬核不可被修改,拉卡托斯強調(diào)必須由科學家來決定接受其硬核,他對于硬核的立場和波普爾對于觀察陳述的立場高度一致,但波普爾僅涉及單稱陳述,而拉卡托斯擴展到全稱陳述。

· 正面啟發(fā)法是指一個綱領中向科學家指出應做什么和不應做什么的部分,它指出如何補充硬核才能使它解釋并預見實在現(xiàn)象,正面啟發(fā)法比反面啟發(fā)法更加含糊。

· 根據(jù)一個研究綱領開展的研究工作,早期總是對顯而易見的觀察證偽不予置理,在設置精確而恰當?shù)谋Wo帶后,才能在隨后的發(fā)展階段中進行觀察性檢驗,在此階段具有重要意義的是確證而非證偽。

· 一個研究綱領的價值可從兩方面評價,一是是否具有嚴謹性,二是能否導致新穎的發(fā)現(xiàn),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心理學無法滿足第二點,而現(xiàn)代社會學無法滿足第一點。

3. 研究綱領內(nèi)的方法論

· 單個綱領內(nèi)的工作包括擴大和修改保護帶,任何非特設性的行動都被允許,而對保護帶的增加和修改需可以獨立檢驗。

· 復雜的理論綜合體的任何一部分都有可能被證偽,故證偽主義者將在尋找麻煩根源時遇到困難,而拉卡托斯的科學觀由于硬核的不可侵犯和正面啟發(fā)法,避免了此困難。

4. 研究綱領的比較

· 對立研究綱領的相對價值的確定,取決于它們進步或退化所達到的程度,此檢驗標準的困難是,無法確定經(jīng)過多久一個研究綱領才會退化到無法導致新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

· 電學中超距作用理論和電場理論的競爭、相互作用和發(fā)展的過程說明,研究綱領并非像拉卡托斯所說是獨立的,故無法斷言一綱領優(yōu)于另一綱領,且指望科學方法論為科學實踐提供確定的規(guī)則是不現(xiàn)實的。

八、作為結構的理論:庫恩的規(guī)范

1. 導言

· 另一種視科學理論為復雜結構的科學觀是庫恩的觀點,庫恩發(fā)現(xiàn)歸納主義和證偽主義的科學觀都禁不起歷史證據(jù)的考證,故提出了一種強調(diào)科學進步的革命性質(zhì)和科學的社會學特征的理論。

· 庫恩關于科學進步的圖景可以概括為此開放圖式:前科學—常規(guī)科學—危機—革命—新常規(guī)科學—新危機。

· 構成一種規(guī)范的是,某一特定科學團體所采納的、一般性的理論假定和應用這些假定的定律和技術,在一種規(guī)范內(nèi)工作,就是從事庫恩所說的常規(guī)科學。

· 在發(fā)展規(guī)范時遇到困難,危機爆發(fā),新出現(xiàn)的規(guī)范解決危機,原規(guī)范被放棄,這一系列不連續(xù)的變化構成一次科學革命。

2. 規(guī)范和常規(guī)科學

· 庫恩認為,一門成熟的科學由單一的一種規(guī)范支配,它協(xié)調(diào)并且指導在此規(guī)范內(nèi)工作的常規(guī)科學家解決難題,存在一個維持常規(guī)科學傳統(tǒng)的規(guī)范是科學的標準。

· 規(guī)范包含明確的定律和理論假定、應用基本定律的標準方法、相關儀器的制造和使用技術、形而上學原則和方法論規(guī)定。

· 庫恩將常規(guī)科學看作按照某一規(guī)范的規(guī)則解決難題,包括理論性難題和實驗性難題,無法解決的難題被視為反常而非規(guī)范的證偽。

· 由于在基本原理上不再存在分歧,成熟的常規(guī)科學與不成熟的前科學被區(qū)分開來,常規(guī)科學家由于不批評規(guī)范,才能集中精力去從事必要的秘傳工作。

· 庫恩認為無法明確規(guī)定的規(guī)范比明確的規(guī)則包含的東西更多,就像維特根斯坦提出無法為“游戲”這一概念下明確定義,但這不影響人們對此概念的使用。

· 當一種規(guī)范收到對立規(guī)范的威脅,在此規(guī)范中工作的科學家便有必要清楚列舉此規(guī)范的形而上學和方法論原則,以捍衛(wèi)此規(guī)范。

3. 危機和革命

· 僅僅是某一規(guī)范內(nèi)存在未解決的難題,并不構成危機,只有當反常危及到規(guī)范的基本原理,且科學家無法消除這些反常,規(guī)范才遭遇危機。

· 當反常被視為構成嚴重問題,試圖解決問題的方法會越來越激進,而規(guī)范所規(guī)定的規(guī)則卻越來越失去公信力。

· 每一種規(guī)范都會把世界看成是由不同種類的東西構成的,而互相對立的規(guī)范會把不同種類的問題看成是合理或有意義的。

· 對于科學家從忠于一規(guī)范到另一對立規(guī)范的轉變,庫恩稱之為格式塔轉換,即宗教信仰轉換,沒有任何純邏輯證據(jù)可證明一規(guī)范優(yōu)于另一規(guī)范,一是因為科學家對理論的價值判斷涉及多種因素,二是因為對立規(guī)范的支持者在使用標準和形而上學原則問題方面各行其是。

· 庫恩將科學革命比作政治革命,政治革命的目的在于以一種政治制度本身禁止的方式去改變這些政治制度,對立規(guī)范間的選擇是互不相容的團體生活方式間的選擇。

4. 科學的進步

· 從某種角度看,庫恩的立場是一種相對主義立場,此立場認為不能從客觀上說某種科學理論比另一種更好,相對主義者承認科學的變化,但不承認這種變化是進步,可是庫恩堅持自己不是相對主義者,并承認科學的進步。

· 科學能否說通過革命取得進步是一個引起爭論的問題,庫恩認為,長遠來看回答是肯定的,但他否認科學朝著某種目的(真理)前進。

5. 常規(guī)科學和革命的功能

· 庫恩對科學的論述不是純描述性的,庫恩認為他論述是一種關于科學的理論,包含了對科學各部分的功能的解釋。

· 由于沒有先驗原則說明任一規(guī)范是最好的,科學就應在內(nèi)部含有足以突破一種規(guī)范進入另一種更好的規(guī)范的方法,這就是革命的功能。

· 庫思用通過革命實現(xiàn)進步代替歸納主義科學觀的積累進步,從庫恩的角度看,這種看法的錯誤在于它忽略了規(guī)范對實驗和觀察的指導作用。

九、科學:沒有主體的過程

1. 區(qū)別對科學的三種研究法

· 作者區(qū)分了三種對科學知識的研究法:主觀研究法、約定研究法和客觀研究法,并論證了客觀研究法的優(yōu)越性。

· 按照主觀研究法,科學知識被視作個別科學家的一種特殊信仰,個人可以通過某些主觀的方式對這種信仰的正確性進行證明。

· 波普爾論證了邏輯實證主義者和其他歸納主義者都是主觀主義者,因為在他們看來科學的基礎是觀察陳述,二觀察陳述的真實性由個別觀察者的私人經(jīng)驗保證。

· 按照約定研究法,科學知識由科學團體認可的理論組成,科學團體的成員在擴準入團前,必須經(jīng)過嚴格的教育和訓練,這是一種相對主義科學觀。

· 按照客觀研究法,科學是一個沒有主體的過程,它的性質(zhì)和個別科學家或科學團體無關,某一歷史階段的科學理論發(fā)展狀態(tài)與相關證據(jù),構成一種客觀存在的問題狀況。

2. 庫恩著作中混淆了三種觀點

· 在庫恩的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中,三種科學觀都有被提及,但作者認為庫恩沒有對它們進行明確區(qū)分,也沒有闡明它們之間的關系。

3. 科學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活動

· 科學知識的產(chǎn)生和評價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活動,這一情況破壞了主觀主義和約定主義科學觀的基礎。

· 主觀信心不足以使個別實驗家或理論家的研究成果成為科學知識,成果必須至少經(jīng)受同行以及雜志審查者的檢驗,且經(jīng)常要接受更廣泛的檢驗。

· 對于約定論科學觀,社會團體是第一性概念,科學理論和實踐是第二性概念,而對于客觀論科學觀,二者先后次序相反。

· 由一組技術組成的科學實踐有一種客觀存在,個別科學家或科學團體的研究成果是否站得住,取決于科學家所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客觀存在的科學實踐。

4. 對客觀方法的進一步支持

· 有利于客觀主義立場的有力論點是,科學理論往往有理論的最早支持者想不到也不了解的結果,這些結果作為要由進一步科學實踐來發(fā)現(xiàn)的新理論的特性而存在。

· 科學理論具有在個別科學家精神之外的客觀結構,并具有也許或也許不被個別科學家或科學團體發(fā)現(xiàn)或提出且也許或也許不為他們完全理解的特性。

· 按照客觀研究法的科學觀,理論結構本身和其暗含的綱領,相對于個別科學家的心理學因素和科學團體的社會學因素,應被首先關注,它們是解釋科學團體成員的一致性的重要原因。

· 庫恩認為,分離出科學團體無需借助于規(guī)范,且規(guī)范的性質(zhì)可以靠研究團體成員的行為來發(fā)現(xiàn),庫恩犯了歸納主義者的錯誤,因為他沒有提供指導分析團體行為的理論。

十、真理、實在論和工具主義

1. 樸素實在論

· 從常識的意義上說科學的目的是真理,這沒有問題,而若追究更精確的真理概念,就會遇到困難。

· 理論是概念的,概念作為科學實踐的結果,易于變化,而實在世界的特性沒有變化,不受理論變化的影響,所以理論和實在世界之間的關系不易描述。

· 實在論者主張,科學理論和實在世界之間存在著一種直接的關系,因此科學理論是對世界實際情況的描述。

· 實在論的樸素歸納主義者認為,通過正確的歸納程序達到的理論就會構成有關世界的真的知識,實在論的證偽主義者承認我們無法知道科學理論是否構成對世界的真實描述,但達到真實描述仍是科學的目的,這些立場都站不住腳。

2. 樸素工具主義

· 樸素工具主義與實在論相對立,它主張應用于可觀察情況的概念與理論概念之間有明確區(qū)別,包含可觀察實體世界的描述是為描述世界的實際情況,而包含理論概念的描述被視為便于計算的有用虛構。

· 樸素工具主義者不關系除可觀察事物是否有別的事物存在,科學并未提供可靠方法跨越可觀察物和不可觀察物之間的鴻溝。

· 樸素工具主義者和樸素歸納主義者有同樣的問題,由于觀察陳述依賴于理論且易謬,他們的立場遭到破壞,理論可以導致新穎預見的發(fā)現(xiàn)。

· 實在論者比工具主義者更為冒險和大膽導致更大的可檢驗性,因而至少潛在地更富成效,所以作者認為實在論的態(tài)度比樸素工具主義的態(tài)度更為可取。

3. 實在論和真理的符合理論:語義學問題

· 當人們談論形式語言的句子的真假,經(jīng)常會遇到悖論,塔爾斯基試圖避免這種悖論,并提供了一種對真理的解釋。

· 關鍵步驟是,必須嚴格區(qū)分正被談論的語言(對象語言)和用以談論對象語言的語言(元語言),任何一個句子不能同時在對象語言和元語言中,不能既指其他句子有被其他句子所指,因而避免悖論發(fā)生。

· “主張真理是科學的目的是否有意義”一類的問題是語義學問題,“真理是否是科學的目的”一類的問題是認識論問題。

· 波普爾認為,可以用塔爾斯基的理論來解決語義學問題,而作者認為,塔爾斯基的理論可以應用于純粹形式語言而非有意義的科學語言。

· 形式語言中的謂語“真的”和“假的”只是形式語言中句子所具有的性質(zhì),而說科學語言中句子是真的,是對句子和現(xiàn)實世界的關系的一種陳述,波普爾在這里提出“真理與事實符合”的概念。

· 如果假定與事實符合的真理能被應用于觀察陳述,就可以說,若并僅若由理論推導出的所有觀察陳述都是真的(與事實符合),則理論是真的(與事實符合)。

· 根據(jù)波普爾的理論,說一理論并另一理論更接近真理是有意義的,更接近真理這一概念被定義為,一理論的真實性內(nèi)容(真的結果)超過另一理論,或一理論的虛假性內(nèi)容(假的結果)少于另一理論。

· 波普爾通過逼真性這一概念闡釋接近真理這一概念,某一理論的逼真性是它的真實性內(nèi)容減去虛假性內(nèi)容的量度。

· 作者認為,由于理論是不斷發(fā)展和被修改的,所以在某一發(fā)展階段,理論的真實性內(nèi)容、虛假性內(nèi)容和逼真性就不再是簡單的事實。

4. 實在論和真理的符合理論:認識論問題

· 作者想討論的認識論問題是,什么時候能夠知道真理A比真理B更接近真理,有些人會說,若有證據(jù)表明A可以解釋B能解釋的所有公認觀察陳述,還可以解釋某些B無法解釋的公認觀察陳述,那么A就比B更接近真理。

· 作者認為這種書說法有嚴重的認識論問題,觀察陳述是易謬的,特定證據(jù)是有限的,而構成某一理論的觀察陳述是無限的,故理論A比理論B更接近真理這一判斷基于的證據(jù)是易謬的。

· 波普爾對此的改進方法是,支持新穎理論的預見和借助新穎理論而被發(fā)現(xiàn)的觀察陳述,相對于眾所周知的觀察陳述被賦予更高的地位,他認為有利于某一理論的證據(jù)的重要意義必須根據(jù)整個理論狀況來作出評價,他稱這種證據(jù)為理論的確認度。

· 確認度隨時間變化,而逼真性沒有時間性,若認為逼真性會隨著確認度的變化而變化,逼真性便失去了重要意義。

十一、 激進工具主義或多元實在論

· 激進工具主義者或多元是實在論者,同波普爾拍實在論者一樣,認為觀察語言和理論預言之間的界限是一種虛構,但波普爾派實在論者把觀察一側的實在論解釋推廣到理論一側,而激進工具主義者把理論一側的工具主義解釋推廣到觀察一側。

· 科學理論和外部世界都是實在的,但不是等同的,它們通過實在的科學實踐發(fā)生聯(lián)系,這里作者不想像波普爾和柏拉圖一樣提出一個理論所屬的理念世界。

· 科學理論與實在世界的區(qū)別是明確的,而科學理論與科學實踐的區(qū)別是不明確的,科學實踐除了實驗,還包括對理論的闡釋、比較和批判,二者是共同演變的。

· 激進工具主義者否認理論和現(xiàn)實世界存在直接聯(lián)系,他們對于常識性概念也抱有同樣的看法,若常識理論和實踐發(fā)生變化,世界上的常識概念也發(fā)生變化。

· 激進工具主義避免了樸素工具主義的歸納主義傾向,并強調(diào)科學理論是人造的決非從經(jīng)驗推導出的概念體系,他們承認一切科學陳述都依賴于理論。

· 激進工具主義者又稱多元實在論者,他們反對精致實在論者的主觀主義傾向,通過科學實踐對理論和實在世界的連接,保持一種客觀的科學觀。

· 多元實在論者把科學看作一種社會活動,而精致實在論者認為科學是一個具有正確態(tài)度的個別科學家的問題,而不是一種自主的社會實踐。

· 某一特定科學實踐是否作為一種自主的實踐存在,這和社會條件有關,所以是相對的,可一旦它作為一種自主的實踐存在,發(fā)揮的作用是絕對的,這決定于實踐、理論和現(xiàn)實世界的性質(zhì)。

· 激進工具主義或多元實在論使科學的簡單性和嚴謹性獲得重要意義,它明確區(qū)分理論和實在世界,并把簡單和嚴謹歸于理論而非實在世界的特性,簡單嚴謹?shù)睦碚摳欣诰_的、富有成果的科學實踐和明確的研究綱領。

十二、 唯物主義和認識論的無政府狀態(tài)

1. 唯物主義

· 唯物主義想要把對科學的客觀研究法應用于整個社會,主張歷史(社會變化)同科學一樣,也是一個沒有主體的過程,社會結構的改變?nèi)Q于社會各部分的結和功能,而非個別人或集團的明確目的。

· 從唯物主義的角度看,現(xiàn)代社會的環(huán)境污染歸結于資本主義社會結構和功能,而非資本家或公司的貪婪,所以應對此問題應采用立法和罰款,而非改變資本家態(tài)度。

· 馬克思曾說,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社會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 阿爾都塞將實踐定義為任何把特定原材料改造為特定產(chǎn)品的特定過程,這種改造通過特定的人類勞動使用特定的手段實現(xiàn)。

· 實踐包括技術實踐、政治實踐、思想實踐和科學實踐,其中科學實踐相對自主,不依賴于其他實踐而發(fā)揮作用,但它的存在取決于它與社會結構中其他實踐的關系。

2. 唯物主義的徹底客觀性

· 波普爾和拉卡托斯不是全心全意維護科學觀的客觀性的,他們把個別科學家看得很重要,波普爾仿佛認為適宜的科學方法是個別科學家的問題,

· 波普爾把通過理性自我批判尋找真理的科學方法稱作批判理性主義,他認為對理論的批判和實驗檢驗是一種個人實踐。

· 波普爾認為對基本陳述的檢驗取決于個人決定,而拉卡托斯更是把個人決定的作用擴大到研究綱領的硬核。

· 堅持客觀的唯物主義者認為科學理論或研究綱領的盛衰是科學實踐的結果,并不由個別科學家決定,科學實踐的存在是一個研究綱領適者生存的問題。

· 波普爾認為主觀思想世界是物理世界和客觀理論世界連接的橋梁,這種主張使他不得不提出與始終如一的客觀理論不相稱的真理論。

· 對于唯物主義者,理念世界是唯心主義的,理論并非自主地存在于理論世界,而是客觀實在的科學實踐的一部分,而且理論和世界的聯(lián)系是科學實踐而非個人精神。

3. 科學史理論

· 拉卡托斯特別關注科學哲學和科學史的關系,他假定有一個單一的、無時間性的、正確的科學方法,而科學哲學的任務是發(fā)現(xiàn)這種正確的科學方法是什么,這需要通過科學史進行研究,而不考慮科學理論的社會條件和科學家的心理因素。

· 在馬克思唯物主義者看來,拉卡托斯的理論有兩個缺陷,一是假定存在一種沒有時間性的科學方法,二是假定存在一種可用來檢驗科學理論的歷史。

· 阿爾都塞提供了另一個理論框架,一門科學的歷史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科學作為自主學科的一般歷史及停止發(fā)揮作用的原因,二是對實踐發(fā)展和其產(chǎn)生知識的內(nèi)在分析。

4. 再論歸納問題

· 拉卡托斯承認,任何科學理論都不可避免地需要某種歸納原理,他把每條原理視為一種愿意接受批評且可被代替的推測,這就是拉卡托斯的類歸納原理。

· 任何宣稱某一特定的科學方法論是我們對真理的最佳近似的方法論,都必然要被認為是拉卡托斯所說的類歸納原理。

· 唯物主義者認為歸納問題由一個錯誤問題引起,一門科學在社會中存在,是因為它在社會中的作用,科學應被作為實踐來理解,科學實踐被淘汰是因為社會結構的變化。

5. 費耶阿本德的認識論無政府狀態(tài)

· 費耶阿本德想提出一種科學觀,使之能理解和評價科學,將科學和其他事物作比較,甚至摒棄科學,他認為個人自由和享樂是最重要的。

· 費耶阿本德不認為科學應被賦予崇高的地位,而應被視作一種意識形態(tài)或宗教,利用制度化壓迫維持對社會的控制。

· 費耶阿本德將科學家的意見一致和對科學的尊敬歸因于科學的制度化,而非某種客觀可靠的科學方法,他主張將科學和國家分離來反對這種制度化。

· 費耶阿本德否認存在一種客觀的科學方法,科學的重大進展常常打破某一科學方法所包含的規(guī)則,科學發(fā)展的唯一原則是“怎么都行”。

· “怎么都行”的方法論導致理論的擴散,人們把不同的理論作比較,而非僅僅把單個理論和觀察結果作比較,這常常帶來科學的進步。

參考文獻:

查爾莫斯,《科學究竟是什么》

波普爾,《科學發(fā)現(xiàn)的邏輯》

拉卡托斯,《證偽和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

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

《科學究竟是什么》讀書筆記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鹤壁市| 洞头县| 府谷县| 固原市| 行唐县| 金门县| 白水县| 辽源市| 湘阴县| 个旧市| 磐石市| 隆昌县| 集安市| 冕宁县| 高尔夫| 延吉市| 南昌县| 新化县| 涟源市| 武宣县| 黄大仙区| 且末县| 赣州市| 普安县| 山丹县| 皮山县| 晴隆县| 天祝| 韩城市| 长白| 琼结县| 和平县| 朔州市| 和政县| 临高县| 岢岚县| 霍城县| 云龙县| 上犹县| 黄浦区| 茂名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