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硬遺珠——比爾·普洛奇尼“無名偵探系列”

比爾·普洛奇尼出生于1943年的美國加州,是個意大利裔的美國人。在成為作家之前,他從事過很多種工作,直至1969年才開始專職寫作。1971年,普洛奇尼推出自己的首部作品《跟蹤者》,以及“無名偵探”系列的首部曲《搶奪》 The Snatch。從此筆耕不輟,迄今為止已有百部以上作品問世。
普洛奇尼在偵探小說界的最大建樹便是他掙脫了硬漢派長此以往的固化模式。他的作品告訴讀者,Hard-boiled也可以寫的很本格,反之亦然。于是他的小說風格迥異,既有冷硬的特點,又帶著解謎的意味。故此他被稱為“本格與硬漢之間的調(diào)和者” 從古典邏輯推理到密室詭計再到硬漢派吟游詩人般的走訪調(diào)查,大都會的風情描寫……這些偵探推理小說賴以為生的根基,均有涉獵。
他筆下的私家偵探繼承了哈米特的Continental Op的傳統(tǒng),也是一位沒有名字的偵探,同樣穿梭于舊金山的大街小巷,一個活躍于30~40年代,一個活躍于70~90年代。唯一不同的是,普洛奇尼的這位無名偵探多了一份普通人的情感。他沒有哈米特的奧普那么憤世嫉俗、嫉惡如仇,他也有七情六欲,容易被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所左右,還會陷入熱戀,被和女友之間的感情困擾內(nèi)心。哈米特所塑造的是一個純正、草莽豪杰般的孤膽英雄形象(即美國大蕭條下的必然產(chǎn)物)普洛奇尼則在這個基礎上又將這種形象變得更為飽滿、真實和立體。
盡管普洛奇尼在人物形象的創(chuàng)作上有著獨到的地方,但他的作品也有其缺點。那便是案件過于離譜,謎底設置過于薄弱,解答并不每次都那么令讀者滿意。大多的文字都是在呈現(xiàn)普通平常的生活瑣碎,整體就顯得很流水賬。每本的篇幅都不長,穿插一個或幾個案子,最后全都得到解決。相比之下這一點就與哈米特、錢德勒、麥克唐納等硬漢派大師的作品就差了很多。沒有特別厚重、深沉的文風和詩意的內(nèi)心獨白是普洛奇尼作品的一大弱項。每本的結(jié)局都顯得過于美好,不免有些失真。
另外值得提的是,普洛奇尼的作品散發(fā)著濃郁的懷舊氣息,對美國20年代興起30年代流行的通俗小說雜志持有很深的敬意。在書中,他筆下的無名偵探是位通俗小說狂熱粉,就是為了效仿小說中的角色才干起私家偵探這一行。他的公寓里收藏了六千五百本20~50年代的通俗小說雜志,整整占據(jù)了兩面墻的空間。而普洛奇尼本人也是一位藏書家,收藏了和無名偵探一樣多的各個年份偵探類書籍雜志。
“無名偵探”系列共有36部,上世紀80年代我國曾引進過一本《失蹤的情人》,即The Vanished(1973)。2010年,新星午夜文庫又陸續(xù)引進了其中的三本:《迷霧》 Hoodwink(1981)《中槍》 Scattershot (1982)《尸骨》 Bones(1985)。最后一本《Schemers》出版于2009年,是歷經(jīng)38年跨度下的終曲。像勞倫斯·布洛克的馬修·斯卡德系列一樣,這位始終沒有名字的偵探,與他的創(chuàng)造者和讀者們共同成長,成為偵探小說史上最特殊而鮮明的偵探形象之一。

普洛奇尼結(jié)過三次婚,現(xiàn)任妻子瑪西亞·穆勒也是一位著名的偵探小說作家。二人曾合作過一部“無名偵探”小說,三部其他小說和一些評論選集。其中《一千零一夜:偵探推理小說迷的閱讀指南》提供了一千零一本推理小說的資料和評介,是一本非常出色的閱讀指南,也是推理史上與朱利安·西蒙斯《血腥的謀殺》齊名的重量級參考書。
他還曾三次獲愛倫·坡獎提名,2008年終得此獎。這是一名偵探小說作家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也是對其成就的充分肯定。
目前普洛奇尼和妻子定居在舊金山。他和他筆下的無名偵探一起,共同在美國偵探小說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